寧波醃鹹冬菜(醃鹹齏咯雪菜當然是阿拉寧波人做的最好吃)
2023-04-24 18:08:50 2
寧波有兩句俗語:雪菜燒海鮮、燒萬物;三日勿吃鹹菜湯,腳骨有眼酸汪汪。
雪菜,並非寧波獨有。江浙之地,山野鄉村,醃雪菜幾乎是農婦的必備技藝。但寧波人卻堅持,雪菜還是阿拉寧波的好吃。對於這道草根美食,寧波人可謂是發揮到了極致:雪菜美食文化節已經辦了第七屆,甚至還建了專門的雪菜博物館。以鄞州雪菜的品牌行走美食江湖。
日前,鄞州區舉辦第七屆雪菜美食文化節,其中有個環節,就是現場比賽醃製雪菜。
小小雪菜,真有這麼多講究?
美食文化節比賽醃雪菜,連留學生都來參與
在鄞州區東吳鎮,醃雪菜是非遺項目,並且建有專門的博物館。鄞州雪菜博物館登記後就可免費參觀。走進博物館大門,便聞到了一股鹹菜味道,過道則用500個七石(dàn)缸搭成了一堵牆,再往裡走,是一片雪菜園。
其實,雪菜的學名叫雪裡蕻(hónɡ意指芥菜的變種)。它的別名有春不老、霜不老、英雄菜。明末詩人、鄞州人屠本俊在其所著的《野菜箋》記曰:「四明有菜名雪裡壅(蕻)……諸菜凍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
寧波鄞州一帶種植雪菜的歷史至少已有500多年。特別是鄞州的邱隘鎮,更是有名的「鹹菜之鄉」,現今的雪菜博物館A館這幢民國時期的四合院,就是從邱隘鎮(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浙東名鎮,隘,寧波話讀ɡà)整體拆建過來的。
雪菜博物館,也解答了一個疑問:為什麼阿拉寧波人的雪菜最好吃?
寧波人把醃製的雪菜叫作鹹齏( jī)。「齏」是個形聲字,從韭,齊聲,意思一是醃菜,二是細碎。這個字很生僻,常常被人簡寫成鹹菜,鹹菜是指一切醃製蔬菜的泛稱,但寧波的鹹菜,則專指雪裡蕻菜醃製的。
鄞州邱隘鎮農民種雪菜醃鹹齏的歷史由來已久。
1909年,邱隘鹹齏在南洋勸業會上獲得銀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邱隘鹹齏已遠銷東南亞。改革開放後,鹹齏產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2002年,鄞州區被命名為中國雪菜之鄉。目前,鄞州的雪菜加工產品達10多種已是當地效益農業的主要項目之一。
眼下正是雪菜豐收的季節,11月30日上午,鄞州區舉辦第七屆雪菜美食文化節,現場比賽醃製雪菜。
參加比賽的選手不僅有經驗豐富的本地大媽大伯,也有城市白領,還有外國留學生,一些小朋友也在父母協助下參與體驗。只見選手們三人一組,一人站在石缸裡用腳猛踩,另外兩人負責加鹽和雪菜。「可以加鹽了,可以加鹽了。」選手也就湊個熱鬧,醃製的關鍵技術,都是一旁的老師傅在指導。
老祖宗的訣竅:輕而有力,出滷為度
老師傅說,醃製雪菜,關鍵是時機的把握,什麼時候加鹽,什麼時候放菜。正宗的雪菜,就要用腳踩,而且要一直踩出滷。
寧波有缸醃、坑醃、甕醃三種方法。比賽現場的缸醃,是最傳統的。用作醃製的雪菜,要在晴天收割。先將雪裡蕻從地裡割回家,去掉帶泥的根和發爛發黃的壞葉,放在太陽底下晾曬。晾曬五六個小時後,就可以入缸了。
實操起來,都是老祖宗摸索出來的訣竅。跳進缸裡踩之前,要先在缸底撒上一層厚實的粗鹽,再鋪上一小層雪菜,鋪完後,再均勻撒上一層鹽,然後進行圓周式的踩踏。老師傅總結:輕而有力,出滷為度。據博物館負責人李竟介紹,成功醃製雪菜的另一個關鍵,是控制好加鹽量以及加鹽的方法。
雪菜有多百搭?不管與海鮮河鮮、肉禽蛋類配合烹調,永遠能顯示配角的謙遜,又永遠能借著主角的光彩,提高自己的品味。炒肉絲,炒烏賊,大湯黃魚,涼拌雞絲蝦米乾貝,鹹齏洋芋艿湯更是一道名菜。
醃鹹齏也是離家在外的寧波人情感上的寄託。
1984年,船王包玉剛回到故土,在品嘗寧波臭冬瓜的同時,還特別愛吃鹹菜炒冬筍、鹹菜黃魚湯。由此,也帶動了寧波鹹菜的銷量,也通過真空包裝自此走向了世界。
網易老闆丁磊上個月回老家寧波時也說過,家鄉的菜很好吃,他也會做,其中最回味的是鹹菜炒野山筍。
(原標題《醃鹹齏咯!雪菜,當然阿拉寧波的最好吃》,原作者 唐旭鋒。編輯 吳盈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