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紹興必吃一條街(遊畫紹興之不可錯過的紹興美食)
2023-05-22 11:54:25 2
提到紹興,不少人會留戀魯迅說的鹹亨酒店,想著學孔乙己,買一碗紹興黃酒、一碟茴香豆,慢慢體會「多乎哉,不多也!」的意境。然而,這老紹興的八仙桌上可不止孔乙己手上的兩樣法寶。
臘月應該是安昌最迷人的時候,也是最美味的時候,因為每年的這個時候,安昌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盛大的臘肉節。那房簷下、河廊間,掛滿的一串串臘腸在豔陽下紅得發亮;只只風乾的醬鴨、醬鵝、鯿魚在微風中醬香浮動,撩人腸胃。應該只有在這個時候,紹興才是最熱鬧的,平常應該沒有這般熱鬧,或許臘月本就應該屬於紹興。
腊味是南方人在入冬後傳統中必不可少的美味。製造腊味的初衷,是為了在南方溼熱的天氣裡,更好的儲存那些容易變質的新鮮肉類。現在,腊味慢慢成了年的代表。滿滿香味,洋溢著百姓的勤勞和智慧,也成了遠方遊子心中的鄉愁。過年回家,背著行囊,站在村口,飄香的腊味中,傳遞著滿滿的年味。臘肉是腊味的代表。精選五花肉或二刀肉,切成不到一寸厚、一尺多長的長條,用細鹽反覆搓肉,搓揉後,放入瓷盆,醃製幾日,再串起,掛在通風處。寒風吹來,一塊上好的生鮮醃肉就這樣得以成型。 臘腸不論是蒸、炒、烤,都是下飯的佳品。上好的後腿肉和肥膘肉分開切成小粒,同時加入醬油、糖和鹽等調料攪拌均勻。腸衣最好是存放一年的,灌成臘腸之後,需要用釘耙刺破腸衣外表,擠走多餘的空氣。最後用粗細統一的麻繩將灌腸分成小段分扎,找一個陰涼通風的地方,掛起來風乾。
空氣中淡淡的黃酒香,流水上悠悠的烏篷船,戲臺上朗朗的戲曲調,都有讓人靜下來的功效。他雖已不是魯迅當年筆下的模樣,卻依舊沉靜溫婉,耐人尋味。也只有那樣的地方,才會孕育出這種十年如一日的傳統古鎮。我們在冬日的陽光下品味老底子的紹興美食,尋找紹興人溫柔敦厚的內因。
紹興老酒是純釀製造的度數非常低的酒,糖酸適中,而且營養特別豐富,在這裡,很多人家都會進行自釀這種酒,人們在平時的時候都會拿這種酒來喝,基本上不會去外面買別的酒,這種酒擁有很多功效,可以說經常喝這種酒對我們的身體也是非常有好處的。而紹興酒的歷史也非常的悠久,可以說在戰國的時候就已經擁有這種酒了。而且很多人家都採用著不同的配料以及釀製方法,他們所配出來的酒都具有獨特的風味。說起紹興的黃酒,其色澤溫潤晶瑩,有種極富感染力的琥珀紅。喝起來也是極為溫潤,是一種江南人特有的溫柔的感覺。喝過的自然知道,不像啤酒那麼無味,也不像白酒那樣刺激,說起來更像是喝一杯茶水的感覺,於是在不知不覺之中容易多喝兩杯,等到後勁上來了便哐當倒地,根本來不及發酒瘋。這似乎也更加符合了南方人的溫潤的性格。
外臭裡香——臭豆腐
油炸臭豆腐是必嘗不可的,和長沙的臭豆腐黑黑的外表不同,紹興的臭豆腐仍然保留了金黃的外表,外表酥脆,裡面確是軟軟的,喜歡吃的人會覺得聞起來香香的,別忘了在外面塗上一些醬料,有甜醬和辣醬之分。臭豆腐、臭豆腐乾、臭醃菜組成了紹興的「臭氏系列」。「油炸臭豆腐」是來紹旅遊人士必嘗的「佳食」,紹興的臭豆腐滿街都是,不怕找不到。臭豆腐是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民間休閒小吃,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最風光的時代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後豪情大發,揮筆題下「青方」二 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揚天下。
「紹興三烏」之一黴乾菜
黴乾菜又稱「烏乾菜」,「紹興三烏」之一。另外兩種分別為烏氈帽和烏篷船。此菜味道鮮美、吃了開胃,夏天用它做湯佐餐,還有消暑防痧之效,據說多年陳的乾菜效果更佳。烏乾菜加淡筍,經過加工,稱為 「筍乾菜」,用它蒸豬肉,是一道典型的紹興家鄉菜——「黴乾菜燜肉」。此菜肉血紅亮、油而不膩,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鮮。「夫妻老對老,黴乾菜蒸豬腳爪」說的便是此。在紹興的傳統菜中「黴氏」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黴莧菜梗、黴毛豆、黴蘿蔔、黴冬瓜……而當梅乾菜遇上五花肉後,菜含著肉油,肉浸滿菜香,肥而不膩,鮮香可口,頗有紹興田園風味。
紹式蛋撻——奶油小攀
奶油小攀是一種類似蛋撻的紹興特色小吃,奶油小攀像一個圓圓的白色禮帽。它由兩部分組成。上面白白的像一座雪山,是用蛋清起泡沫後做成的。下面是像餅一樣的皮,像一隻小碗,是用麵粉和雞蛋和混合放入烤箱製成,吃起來軟綿綿、清甜甜,口感不錯。在冬日暖陽中,一塊破舊的木板,上面歪歪斜斜地寫著「奶油小攀」的名字。小攀整齊的排在木桌上,外面套著一個紗窗,極富年代感。據說,「奶油小攀」最早來源於清朝末年一名身在紹興的傳教士,這也是他的思鄉之物。100多年後,它又成為眾多紹興人寄託鄉愁的所在。
外婆家點心——芋餃
芋餃,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芋餃就已成為農民的佐餐食品。芋餃貌似北方的水餃,又有點像餛飩。芋餃主要用芋艿拌上番薯粉做成。芋餃肉餡非常鮮美,芋餃麵皮可以滴水不漏地,完好地隔絕煮芋餃的湯汁,吃起來既糯又柔,滑溜可口。記憶中,芋餃就是外婆家過年的必備食品。大年二十七,老人家就開始忙活了:把芋艿去皮,然後蒸或煮熟。熟芋艿象橡皮泥一樣極具可塑性,和進蕃薯粉,想怎麼捏就可以怎麼捏,不必用擀麵杖,全是用手捏成。
最佳下酒菜——越鄉茴香豆
提起紹興名產,首推紹興老酒,「越酒甲天下,遊人醉不歸」。舊時的紹興,城鄉內外,酒肆如林。紹興人喝酒,習慣於慢胛緩飲,不善於「乾杯」式的一飲而盡,而是正真的品酒。如狀元紅的酒色黃橙,透明發亮,味甘微苦;加飯酒黃中帶紅,味帶甜鮮……一二人小酌,燙上半斤,可喝上個把小時,當然這時必定少不了一碟茴香豆。茴香豆五香馥鬱,鹹而透鮮,回味微甘,被老百姓作為四季常備的「過酒坯」;是極具濃鬱鄉土氣息的風味特產。魯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寫到「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飄香四方——蔥油燴兒
蔥油燴兒,可謂是老紹興人最愛的早餐和小吃。 現攤一張薄麵皮,塗上甜麵醬,裹上一根油條,加幾粒蔥花,也可夾上雞蛋、榨菜等,蔥香可口、醬香開胃。無論你在紹興老城的小巷,還是在熱鬧繁華的街道,也許都曾經聞到過蔥油燴兒甜辣的香氣,每一個紹興人都記得這個親切的味道。
酒香十足---醉雞
醉雞,外表看起來像白斬雞,也保留了雞肉的原味,但與之不同的是,醉雞用黃酒將雞醃製入味,比白斬雞多了分酒香,再配上鮮嫩的雞肉,是紹興獨有的味道。此菜以當年越雞和黃酒為主要原料,經白煮、醃製、醉等工藝精製而成,具有肉質細嫩、鹹鮮適口、香醇厚的特點。「醉雞」使用的原料越雞,即浙江蕭山大種雞。相傳2000多年前原養在越王宮內,專供帝王后妃觀賞玩樂用,後傳入民間,故稱越雞。
傳統小吃——生煎包
作為紹興民間小吃的四大名片之一的同心樓(其餘為望江樓、榮祿春、蘭香館)每到中午11點多,生煎包檔口前便排起長隊,想要在裡面吃飯,位子基本靠「搶」。 生煎包形態飽滿,上部分點綴著黃澄澄的芝麻和翠綠色的蔥花,下半部分金黃脆香,發出濃鬱的香味,讓人一見便口水直流,想一口把這美味吞入肚中,但萬萬咬不得,這生煎包皮薄肉厚,這種皮一煎,沾到油,便滑的不得了,一個不留神這美味便會滑落桌底。它已然成為一種記憶中的美食,喚起記憶中最溫暖的那一部分……
除了生煎包,還有一種另人讚不絕口的包子——嵊州豆腐小籠。嵊州小籠包是嵊州市特色小吃,其色香味俱全,為男女老少食用佳品,做法考究,獨到,是非常有名的一道特色小吃。雖然新昌和嵊州早餐的包子都是很好吃的,但是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是豆腐包,最正宗的豆腐小籠包出自嵊州的黃澤鎮。皮薄如紙,筷子一碰就破,汁水就會不斷的往外流。內餡放著豆腐與豬肉,饅頭個頭很小,晶瑩透亮,裡邊的內餡若隱若現。豆腐小籠只在嵊州當地才能吃上,現做現吃,再配上一碗「水晶小餛飩」,便是最經典的嵊式早餐了,深受當地人的喜愛。小餛飩的皮薄味鮮,微微一煮,便呈透明,在皮上簡直可以透出餡兒來。再舀起餛飩湯,漂浮著綠油油的蔥花,紫色的榨菜,還有紅彤彤的蝦米,組成了一副美景圖。
紹興民間諺語中關於飲食的諺語很好地反映的紹興的飲食文化,細品給人帶來濃濃的鄉情。「飯焐蘿蔔地人參」。紹興多小山,在小山上種出的蘿蔔特別鮮嫩。「杭州蘿蔔紹興種」,也說明了紹興蘿蔔深受人民喜愛。蘿蔔可以生吃,可以涼拌,也可以用鹽泡製後吃。飯焐蘿蔔做法十分簡便,紹興鄉下多用灶燒飯,將蘿蔔在燒飯蒸一下,放點調料即為美食。「雪割菜大雪醃,冬至開缸吃過年」。紹興醃白菜是家常菜,小時,每年醃菜時,母親總讓人爬到大缸中踩踏,一圈一圈轉到頭暈。每次回家,只要有醃白菜下飯,滿滿一碗飯立馬掃光。如果能在醃白菜中加一些冬筍,則更加鮮美。「清明螺,抵只鵝」、「剁螺螄過酒,強盜來了勿肯走」。紹興水鄉中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中盛產螺螄,螺螄幾乎俯拾皆是,螺螄以清明前後最肥。螺螄過酒,實在賽過神仙。青殼螺絲和鮮紅雜醬夾雜在一起,色、香、味俱全,以此下酒,更是上品。
吃牛肉,趕鬥門。柯橋豆腐乾,皋埠鹹燒餅。夏履橋楊梅,陶家堰艾餃。樊江松子糕,道墟洋官棗。三界風豬頭,黃澤吃羊肉。紹興各地的美食值得大家好好品嘗一番。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14ZC16
課題名稱:《遊畫紹興》
負責人:袁琳
工作單位: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