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晉菜美食推薦(晉膳晉美好吃山西)
2023-05-12 23:51:38 1
花開半夏,酒飲微醺,唯美食,不可辜負。近日,山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七個一百」文旅計劃,為打造百種風味美食,特推出山西特色美食推薦,美食的誘惑不可抵禦,哪個更能觸動你的心弦?
「頭腦」是太原特有的名吃。最地道的要數老字號清和元的頭腦,太原人都知道。
表面上看,只是一碗泡著羊肉、蓮菜、山藥的淺黃色的糊湯,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它是由黃芪、良姜、羊肉、煨面、羊尾油、黃酒、藕片、長山藥8種食材配製而成,所以,又名「八珍湯」。
明末清初太原著名的大文學家,書法家傅山,為孝敬母親配製的滋補湯,讓他美名流傳至今。傳說,傅山的母親身體不好,傅山就給他母親配了一味滋補身體的湯,其母常飲此湯,高壽八十有四。
當時傅山有個鄰居,姓朵,在太原南倉巷中段的地面有個小吃攤,以賣羊雜割為生,但是生意一直不景氣,傅山看他為人忠厚,就把這個滋補湯的配方送給了他,然後這個姓朵的小販就讓傅山給他的店起個名字,再給這個滋補湯也起個名字,傅山一直致力於反清復明,就給他起了個店名叫清和元,因為清朝和元朝的中間是明朝麼,給這個湯起了個名字叫頭腦,意思就是把清朝和元朝的頭腦都吃掉的意思。
在一碗湯糊裡,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藕,一條山藥。湯裡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讓人越吃越香。
過油肉這道菜色澤金黃,香味撲鼻,一口咬下去肉質軟滑、內裡鮮嫩、口味鹹香,香氣中帶著醋味,色香味俱全,讓人食慾大增,回味無窮。這就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家常菜過油肉,號稱「三晉一味」。
相傳元末農民起義,太原府的平定州府東北太行山裡的一戶人家,只有爺孫倆相依為命。在一個天寒地凍的夜晚,爺爺獵回了一頭肥大的野豬,爺孫倆一直享用到大年過後。由於天氣漸暖,剩餘的豬肉無法存放,爺爺將豬肉切成塊,過油爆炸後存放起來,每次做飯時切一塊過油後的豬肉,再與各種野菜搭配爆炒,這樣既能填飽肚子度過災年,也讓小孫子吃得連連叫好。
小孫子長大後在府城開了一家飯館。為了紀念過世的爺爺,飯館就起名就叫「過油肉」。食客們品嘗之後,讚不絕口,於是「過油肉」名聲大噪,這就是民間流傳的關於「過油肉」的來歷。
過油肉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各地的做法也不一。較著名的有大同、太原、陽泉、晉城過油肉,晉城的「大米過油肉」,特色是多湯水,搭配剛出鍋的大米飯一起吃堪稱一絕。
羊雜割羊雜割,為山西的一種地方名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一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人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禎為其診治痊癒,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
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待奉莊聖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淨,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嘗後,讚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
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一般來說每家店都是放一口大鍋在火上,裡面有老湯,配好的羊雜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鍋。羊雜裡面都會配上粉條。各家的老湯不同配料不同,做出來的口味也不同。但是總體來講和羊肉湯還是相似的。吃羊雜一般都是早飯時候,喝羊雜的時候要就著餅。
羊雜割具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滋脾養胃、益腎補血、益氣調元、溫經活絡、滋補虛損的功效。
莜麵栲栳栳山西人愛吃麵那是出來名的,莜麵栲栳栳也是其一。它即可當飯亦可當菜、顏色呈淡褐色,口感勁道。
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莜麵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辭海》)。
唐寅有詩云:「琵琶寫語番成怨,栲栳量金買斷春。」看來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路過靜樂縣,看莜麥初收,便把莜麵栲栳栳製法傳給當地人。再後來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晉、陝、蒙、冀、魯等地,成為北方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莜麵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尤其是忻州地區的一種麵食小吃。栲栳是指用柳條編成,形狀像鬥的容器。也叫「笆鬥」。「栲栳栳」是用莜麵精工細作的一種麵食品,因其形狀象「笆鬥」,民間叫「栳栳」。是用竹篾或柳條編製成的一種上下粗細一致的圓框,形狀象鬥,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用具,因「栲栳栳」形如「笆鬥」故得名。
豆腐腦豆腐腦是山西特色小吃之一。在尋常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熱騰白嫩的豆腐腦。一碗普普通通的豆腐腦,各個地方的叫法不一、吃法也不一。
「豆腐腦兒老豆腐」這是山西人的叫法。山西的豆腐腦兒老豆腐在製作吃法上以「打滷」見長,是用糖餳起色,加火燒開後,加入溼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絲,加豆腐腦適量,蔥鹽椒調味。
其色澤金紅透亮,質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帶絲、金針、韭菜丁、胡椒粉,淋點芝麻香油,濃香無比,泡食餅饃麻葉是山西人喜愛的早餐。
百花稍梅從外形看,它圓底細腰,頂端束松綻放,像一朵盛開的梅花,它就是山西有名的傳統美食百花稍梅。
百花稍梅是山西一道極具藝術性的風味小吃。「稍梅」,是山西人的叫法,稍梅也叫燒麥、肖米、稍麥、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鬆術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麵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麵食,類似於小籠包子,但形狀要比小籠包子更美觀,味道也比小籠包子更有特色。
據說,百花稍梅起源於元代初期,最初只是一些有錢人家用作喜慶筵席的點心,後來「捎上」了些菜點,成為「茶捎賣」,又因其製作精細,口味獨特,深受人們的歡迎,於是有人將之當作小吃單獨出售,並在外觀及其口感上作了改進和創新,就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的百花稍梅。
目前,在太原吃百花稍梅最有名的地方除了「認一力」和「清和園」,老太原菜館也不錯,都是傳統製作,經典美味。
晉膳晉美,好吃山西。美食有記憶,有誘惑,還有很多念念不忘。太原這些獨有的美食,讓人美在舌尖,美在心裡,美在眼前,不能不愛,太原的美食就是這麼撩人。
來源:最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