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不滴水的空調的製造方法
2023-05-14 16:46:36 1
一種不滴水的空調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不滴水的空調機,主要由室外機1、室內機2、信號線3、冷媒連接管4、排水管5和水泵6組成;製冷時,利用水槽收集冷凝水對冷凝器進行冷卻,提高了製冷效率,降低了功耗;制熱和除霜時,把冷凝水集中到水槽中,利用伯努尼原理,通過位於水槽上方的風扇高速產生的高速氣流,把冷凝水吸起霧化並吹進喉管,然後吹到機外。
【專利說明】一種不滴水的空調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不會向下滴水的空調機,屬於空調機的優化技術。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大部份的空調,都具有製冷和制熱的功能,當製冷時,室內機產生的冷凝水都要想方設法進行收集處理,以免影響環境,目前的處理方法的缺點是安裝困難,需要把冷凝水引出並排走;當制熱時,室外機I也會產生冷凝水,主要通過底託上預留的排水孔收集處理,實際應用中,大部份的安裝人員並沒有使用引管將室外機I產生的冷凝水收集處理,因此,常看到很多室外機I的冷凝水直接向下滴落,給環境造成汙染,特別是當環境溫度較低時,還會產生懸掛的冰凌,當溫度升高時,冰凌掉落會對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即使安裝了引管排水,當氣溫較低時,排水孔和弓I管也會被冰封。
[0003]因此,空調機冷凝水的處理,真正困難的是冷天時產生的結冰問題。
[0004]因此,需要尋找一種空調的工作模式無論是製冷,還是制熱,都能對空調產生的冷凝水進行處理,使空調完全不滴水的空調器。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技術現狀,提供一種不滴水的空調機。
[0006]技術方案:一種不滴水的空調機,主要由室外機1、室內機2、信號線3、冷媒連接管
4、排水管5和水泵6組成;在室外機底部設有不帶排水孔的主機託盤,主機託盤包括環形水槽11、第一水槽12、第一平臺13、第二平臺14、第二水槽15、風扇16、冷凝器17以及壓縮機18 ;環形水槽11設在壓縮機安裝區域的周圍,第一水槽12形狀和冷凝器17底部形狀相同並設在冷凝器安裝區域,環形水槽11與第一水槽12連通,壓縮機18安置在環形水槽11中間的第一平臺13上;在第二平臺14上設有底部呈弧彎形的第二水槽15,第二水槽15與第一水槽12連通,連通位置比第二平臺14低5麗以上,所述的第二水槽15的中軸線與風扇16的中軸線處於同一軸線上,第一水槽12靠近櫃外一側的水槽壁比第二平臺14高IOMM以上,所述的水泵6安置在排水管5上,用於將室內機2產生的冷凝水排到室外機2內的主機託盤上;所述的風扇16位於第二水槽15上方,風扇吹風的方向為從室外機內部向室外機外吹風;風扇16的葉片位於喉管161內,喉管的進風端大於出風端;所述的喉管161按進風端朝向冷凝器、出風端朝向機外的方式安置在室外機外殼上預留的開孔內;所述的喉管的進風端位於第二水槽15上方。
[0007]
冷凝器17上的第一冷媒管171比第二平臺14低7-9麗,所述的第一冷媒管171通過四通閥與壓縮機18連接;所述的冷凝器17上的第二冷媒管172通過節流閥19與室內機2連接;排水管5的輸入端與室內機2連接,輸出端與環形水槽11連接。
[0008]空調製冷時,壓縮機18將冷媒壓入冷凝器17的輸入端,即第一冷媒管171,由於冷凝器安置在第一水槽12中,並且第一冷媒管171的位置比第二平臺14低IOMM以上,室內機2的冷凝水通過排水管5排到環形水槽11,再流到第一水槽12中,第一冷媒管171會被冷凝水浸沒,由於第一冷媒管171這時的溫度接近120°C,水會被蒸發,從而解決空調機製冷時的排水問題,同時,第一冷媒管171被冷卻,冷媒流過冷凝器17後,經節流閥19和冷媒連接管4,進入室內機2,冷媒吸收室內熱量後,再經冷媒連接管4回到壓縮機18,經加壓後再次壓入冷凝器17,如此循環往復,直至製冷結束;製冷時第一冷媒管171的輸入端溫度接近120°C,第一水槽12中收集的冷凝水接觸到這樣的高溫,立即會被汽化,帶走冷凝器17表面的熱量,在風扇16的吸力作用下被吸進風扇16,再被風扇16吹到室外。
[0009]空調製熱時,室外機I的冷凝器變成了蒸發器,流過的冷媒溫度低,會將與蒸發器接觸的空氣中的水份析出,滴到第一水槽12上,當積水量足夠時,會自動漫過第一水槽12與第二水槽15連接的位置,進入第二水槽15,根據伯努尼現象,由於風扇16轉動的引力作用,氣流高速流動,第二水槽15中的水表面的空氣壓力降低,水就會被氣流向上吸引,進入喉管被霧化,被霧化後的水汽被風扇16吹到機外。
[0010]空調除霜時會產生大量冷凝水,積聚到第一水槽12中,再流到第二水槽15中被風扇轉動的引力逐漸吸入後吹到機外;工作時,儲液缸和壓縮機18的外殼在工作時也會產生一些冷凝水,受重力影響流到環形水槽11,再繼續流進第一水槽12 ;再流到第二水槽15中被風扇轉動的引力逐漸吸入後吹到機外;當環境溫度低於冰點時,在第二水槽15上安置電加熱器,防止水結冰。
[0011]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製冷時,利用水槽收集冷凝水對冷凝器進行冷卻,提高了製冷效率,降低了功耗;制熱和除霜時,把冷凝水集中到水槽中,利用伯努尼原理,通過位於水槽上方的風扇高速產生的高速氣流,把冷凝水吸起霧化並吹進喉管,然後吹到機外。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室外機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室外機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空調主機託盤立體構造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工況原理圖。
[0013]圖中1、室外機,11、環形水槽,12、水槽,13、平臺,14、平臺,15、水槽,16、風扇,161、喉管,17、冷凝器,171、冷媒管,172,冷媒管,18、壓縮機,19、節流閥,2、室內機,3、信號線,4、冷媒連接管,5、排水管,6、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不滴水的空調機,主要由室外機1、室內機2、信號線3、冷媒連接管4、排水管5和水泵6組成;在室外機底部設有不帶排水孔的主機託盤,主機託盤包括環形水槽11、第一水槽12、第一平臺13、第二平臺14、第二水槽15、風扇16、冷凝器17以及壓縮機18 ;環形水槽11設在壓縮機安裝區域的周圍,第一水槽12形狀和冷凝器17底部形狀相同並設在冷凝器安裝區域,環形水槽11與第一水槽12連通,壓縮機18安置在環形水槽11中間的第一平臺13上;在第二平臺14上設有底部呈弧彎形的第二水槽15,第二水槽15與第一水槽12連通,連通位置比第二平臺14低5MM以上,所述的第二水槽15的中軸線與風扇16的中軸線處於同一軸線上,第一水槽12靠近櫃外一側的水槽壁比第二平臺14高10麗以上。
[0015]所述的水泵6安置在排水管5上,用於將室內機2產生的冷凝水排到室外機2內的主機託盤上;所述的風扇16位於第二水槽15上方,風扇吹風的方向為從室外機內部向室外機外吹風;風扇16的葉片位於喉管161內,喉管的進風端大於出風端;所述的喉管161按進風端朝向冷凝器、出風端朝向機外的方式安置在室外機外殼上預留的開孔內;所述的喉管的進風端位於第二水槽15上方。
[0016]所述的第二水槽15的中軸線與風扇16的中軸線處於同一軸線上。
[0017]第一水槽12靠近櫃外一側的水槽壁比第二平臺14高10麗以上。
[0018]如圖5所示,一種無排水空調器,主要由室外機1、室內機2、信號線3、冷媒連接管4和排水管5組成,所述室外機I選用上述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空調主機託盤。
[0019]冷凝器17上的第一冷媒管171比第二平臺14低10麗以上,所述的第一冷媒管171通過四通閥與壓縮機18連接。
[0020]所述的冷凝器17上的第二冷媒管172通過節流閥19與室內機2連接。
[0021]排水管5的輸入端與室內機2連接,輸出端與環形水槽11連接。
[0022]空調製冷時,壓縮機18將冷媒壓入冷凝器17的輸入端,即第一冷媒管171,由於冷凝器安置在第一水槽12中,並且第一冷媒管171的位置比第二平臺14低IOMM以上,室內機2的冷凝水通過排水管5進入第一水槽12中,第一冷媒管171會被冷凝水浸沒,由於冷凝器的輸入端,即第一冷媒管171這時的溫度接近120°C,水會被蒸發,同時,第一冷媒管171被冷卻,冷媒流過冷凝器17後,經節流閥19和冷媒連接管4,進入室內機2,冷媒吸收室內熱量後,再經冷媒連接管4回到壓縮機18,經加壓後再次壓入冷凝器17,如此循環往復,直至製冷結束。
[0023]製冷時第一冷媒管171的輸入端溫度接近120°C,第一水槽12中收集的冷凝水一接觸到這樣的高溫,立即會被汽化,帶走冷凝器17表面的熱量,在風扇16的吸力作用下被吸進風扇,再被風扇吹到室外。因此,將第一冷媒管171安置在第一水槽12裡,冷凝水從室內機2通過排水管5排到環形水槽11,再流到第一水槽12中,冷凝水一接觸到處於高溫狀態的第一冷媒管171,就會立即被汽化,從而能夠徹底解決空調機製冷時的排水問題,並且,冷凝水被汽化的同時,也幫助了冷凝器17降溫,提高了製冷效率降低了能耗。
[0024]空調製熱時,壓縮機18將冷媒壓入冷媒連接管4後進入室內機2,對室內空氣進行制熱,同時冷媒被冷卻,再經冷媒連接管4和節流閥19流到第二冷媒管172,流過蒸發器17後,從第一冷媒管171流出進入壓縮機18,再被壓縮機18加壓後送入冷媒連接管4,然後進入室內機2,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工作結束。
[0025]空調製熱時,室外機I的冷凝器變成了蒸發器,流過的冷媒溫度低,會將與蒸發器接觸的空氣中的水份析出,粘附在蒸發器上,積聚多了以後受重力影響,滴到第一水槽12上,當積水量足夠時,會自動漫過第一水槽12與第二水槽15連接的位置,進入第二水槽15,根據伯努尼現象,由於氣流高速流動,第二水槽15中的水表面的空氣壓力降低,水就會被氣流向上吸引,進入喉管被霧化,與噴霧器、汽車化油器的霧化原理相似,被霧化後的水汽被風扇吹到機外。[0026]除霜時也會產生大量冷凝水,積聚到第一水槽12中,再流到第二水槽15中被風扇轉動的弓I力逐漸吸入後吹到機外。
[0027]工作時,儲液缸和壓縮機18的外殼在工作時也會產生一些冷凝水,受重力影響流到環形水槽11,再繼續流進第一水槽12。
[0028]當環境溫度低於冰點時,還可以在第二水槽15上安置電加熱器,防止水結冰以利
於霧化。
[0029]上述實施例僅是用來說明解釋本發明之用,而並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範圍內,做出各種變化或替代,也應屬於本發明的保護範疇。
【權利要求】
1.一種不滴水的空調機,主要由室外機(I)、室內機(2)、信號線(3)、冷媒連接管(4)、排水管(5)和水泵6組成;在室外機底部設有不帶排水孔的主機託盤,主機託盤包括環形水槽(11)、第一水槽(12)、第一平臺(13)、第二平臺(14)、第二水槽(15)、風扇(16)、冷凝器(17)以及壓縮機(18);環形水槽(11)設在壓縮機安裝區域的周圍,第一水槽(12)形狀和冷凝器(17)底部形狀相同並設在冷凝器安裝區域,環形水槽(11)與第一水槽(12)連通,壓縮機(18)安置在環形水槽(11)中間的第一平臺(13)上;在第二平臺(14)上設有底部呈弧彎形的第二水槽(15),第二水槽(15)與第一水槽(12)連通,連通位置比第二平臺(14)低5MM以上,所述的第二水槽(15)的中軸線與風扇(16)的中軸線處於同一軸線上,第一水槽(12)靠近櫃外一側的水槽壁比第二平臺(14)高10麗以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泵(6)安置在排水管(5)上,用於將室內機(2)產生的冷凝水排到室外機(2)內的主機託盤上;所述的風扇(16)位於第二水槽(15)上方,風扇吹風的方向為從室外機內部向室外機外吹風;風扇(16)的葉片位於喉管(161)內,喉管的進風端大於出風端;所述的喉管(161)按進風端朝向冷凝器、出風端朝向機外的方式安置在室外機外殼上預留的開孔內;所述的喉管的進風端位於第二水槽(15)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不滴水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冷凝器(17)上的第一冷媒管(171)比第二平臺(14)低7-9MM,所述的第一冷媒管(171)通過四通閥與壓縮機(18)連接;所述的冷凝器(17)上的第二冷媒管(172)通過節流閥(19)與室內機(2)連接;排水管(5)的輸入端與室內機(2)連接,輸出端與環形水槽(11)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不滴水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空調製冷時,壓縮機(18)將冷媒壓入冷凝器(17)的輸入端,即第一冷媒管(171),由於冷凝器安置在第一水槽(12)中,並且第一冷媒管(171)的位置比第二平臺(14)低IOMM以上,室內機(2)的冷凝水通過排水管(5 )排到環形水槽(11 ),再流到第一水槽(12 )中,第一冷媒管(171)會被冷凝水浸沒,由於第一冷媒管(171)這時的溫度接近120°C,水會被蒸發,從而解決空調機製冷時的排水問題,同時,第一冷媒管(17·1)被冷卻,冷媒流過冷凝器(17)後,經節流閥(19)和冷媒連接管(4),進入室內機(2),冷媒吸收室內熱量後,再經冷媒連接管(4)回到壓縮機(18),經加壓後再次壓入冷凝器(17),如此循環往復,直至製冷結束;製冷時第一冷媒管(171)的輸入端溫度接近120°C,第一水槽(12)中收集的冷凝水接觸到這樣的高溫,立即會被汽化,帶走冷凝器(17)表面的熱量,在風扇(16)的吸力作用下被吸進風扇(16),再被風扇(16)吹到室外。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不滴水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空調製熱時,室外機(I)的冷凝器變成了蒸發器,流過的冷媒溫度低,會將與蒸發器接觸的空氣中的水份析出,滴到第一水槽(12)上,當積水量足夠時,會自動漫過第一水槽(12)與第二水槽(15)連接的位置,進入第二水槽(15),根據伯努尼現象,由於風扇(16)轉動的引力作用,氣流高速流動,第二水槽(15)中的水表面的空氣壓力降低,水就會被氣流向上吸引,進入喉管被霧化,被霧化後的水汽被風扇(16)吹到機外。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不滴水的空調器,其特徵在於:空調除霜時會產生大量冷凝水,積聚到第一水槽(12)中,再流到第二水槽(15)中被風扇轉動的引力逐漸吸入後吹到機外;工作時,儲液缸和壓縮機(18)的外殼在工作時也會產生一些冷凝水,受重力影響流到環形水槽(11),再繼續流進第一水槽(12);再流到第二水槽(15)中被風扇轉動的引力逐漸吸入後吹到機外;當環境溫度低於冰點時,在第二水槽(15)上安置電加熱器,防止水結冰 。
【文檔編號】F24F13/22GK103542510SQ201210246700
【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7日
【發明者】李耀強 申請人:李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