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手工黃粑傳統手藝裡的甜蜜(瀘州美食特產黃粑)
2023-05-14 23:05:27 2
瀘州地方特產中,黃粑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當年有外地親友來瀘州,或者瀘州人出去送禮雖然不名貴,因為是地方特色倒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當然這些年看起來,黃粑雖然是瀘州地方特產,也不是瀘州獨有,貴州也有黃粑,不過兩者之間互有聯繫,但是又有地方製作的差異。
我看人家貴州那邊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深挖掘,說了黃粑起源於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南白鎮,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鎮等地,古時沿途人煙稀少,食品需要自帶。人們就自製了黃粑,這就是黃粑的前身。
還有人特意編了一個不見於歷史記載,只是民間傳說的黃粑起源故事,三國時期跟蜀國諸葛亮平定孟獲,在夜郎國與那黔中洞主作戰。今天這個事情我敢說誰也數不清。只是對於推廣的人來說它有意義,因為今天的人喜歡聽故事,聽來歷,動則要談文化。搞得一個普通的黃粑壓力山大。
其實江陽沽酒客對於這些不太感興趣,大概我也是個不太適合成為生意人的人,我倒是反而覺得東西再好,喜歡的人總是有限,給到喜歡的人不變味,不縮水就對頭了,非要搞得神神叨叨的,其實也未必能讓很多人來捧場。
黃粑這個東西,製作並不是什麼密不外傳的東西。西南一帶會做得很多。當然要說做得好的,正宗的,或者味道能留住回頭客的那就不好說了。
瀘州目前有幾家以自己姓氏為名的黃粑生產商,但是名氣大於實質的也是有之,而且老百姓其實去買他們的黃粑,很多時候是情懷和臨時想要找不到,不得不去,又或者知道哪裡的更好,懶得走路,就這樣讓它們脫穎而出,這種例子在我們這裡還很多。
很多瀘州老一輩人自己都會做,要是不嫌麻煩,我估計不少人自己做得比賣得好得多。
黃粑一般有兩種口味,其實就是白糖和紅糖,加入紅糖後就成我們看到的黃色,所以叫黃粑,而瀘州人還習慣叫紅糖為水糖,而白色的白糖黃粑總覺得味道差一點,而且顏色也不配叫黃粑,有點不符合實際。
黃粑的製作,原料選用優質糯米、粳米、紅糖或白糖。以良姜葉包裹成長方體形狀,大小不拘,視個人喜好而定,其中製作工序還是比較費時間,比如混合大米和糯米打成漿,將剩下的糯米洗淨,放入傳統的木甑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將打制好的米漿與蒸好的糯米飯倒入大木盆中再行混合,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紅糖或白糖。待米漿中的水分被糯米飯完全吸收,便可將糯米飯搓打成一個個大飯糰了,並摔打成型。用洗淨晾乾的良姜葉將成型的糯米飯糰依次綑紮好,然後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加火蒸煮了。
但是有的地方不用良姜葉,用竹筍殼(粽粑葉),我個人覺得這就是瀘州黃粑的確保,個人覺得不用良姜葉包裹的黃粑,就不能叫瀘州味的黃粑。當然只是個人認為,因為良姜葉自帶一種特殊的氣味,這種氣味可能還有其他作用,我並知道,因為當年老瀘州人為什麼選擇良姜葉來包裹,而不是其他,一定也不是隨便做的,肯定有它的道理。
沽酒客聽說有人專門去註冊了良姜葉這個商標,不曉得他想幹嘛,難道是想讓大眾吃的東西,學習社區團購嗎?有必要嗎?黃粑品牌註冊倒是可以,而且一定要有特色。
但是這種氣味混合出來的黃粑再加木桶的味道,愛的人非常喜歡,不愛的人就不好說了。跟吃臭豆腐的一個道理。當然在我看來黃粑可是香的。
黃粑的吃飯出來剛出甑子的,還可以放涼後,火烤油鍋煎炸,另外黃粑的顏色上面,好多人認為是加入水糖即紅糖的緣故,其實還有小誤解。黃粑的黃潤與香甜,完全就賴這漫長蒸煮。糯米飯,在密閉的木甑中經過長時間的蒸煮和發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飯的色澤也由白變黃,同時也越發的香糯,黃粑也由此而得名。
黃粑,估計是那種茶馬古道顛沛流離的討生活的乾糧食品,為了節約成本起見,補充所需的能量,沒有想到若干年後成為本地的大眾特色小吃,也是有意思的事情。請問你喜歡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