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虛擬比特幣傳銷(傳銷犯罪研究二十九)
2023-05-11 17:12:53 1
有人說電子幣或許將是21世紀最優秀的發明之一。有人說電子幣是一項去中心化的運動。也有人說電子幣是一場龐氏騙局。實際上電子幣引發的犯罪(比如合同詐騙、組織、領導傳銷活動、洗錢、集資詐騙等犯罪),同樣也引發越來越多的反思。
2008年末,美國的金融危機演變成世界金融危機,形成世界恐慌,人們開始反思各國的貨幣體系。2008年11月,一篇署名中本聰的研究報告發表,不至兩個月,中本聰提出的比特幣理論系統得到實踐,第一個比特幣誕生。
截止到今天,電子幣以點對點的方式引發了普遍關注,形成了各種形形色色的虛擬貨幣,比如比特幣、萊特幣和RIPPLE幣等。據相關統計,2011年美國虛擬貨幣交易量在20億左右,已經超過非洲一些國家的GDP。現在,幾種典型的虛擬貨幣市值超過100億美元,每日的交易量在數千萬美元到數億美元之間。
電子幣是私人發行的,與法定貨幣是國家發行的,這是完全不同的貨幣政策。法幣的先天缺陷,一是法幣為政府壟斷,國家通過壟斷髮行。二是法幣發行數量,即貨幣總量,不能確定,依靠通膨脹、緊縮來進行調節,滯後性,導致出現金融恐慌甚至引發金融危機。但是所謂「去中心化的」電子幣能否解決法定貨幣的缺陷,也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1976年哈耶克完成了《貨幣非國家化》一書,哈耶克的思想是:在一個國家,發行具有明顯差異的,並由不同貨幣單位構成的貨幣,包括讓私人貨幣流通,並實現不同貨幣之間的競爭。只有這樣,所有的貨幣發行單位才會緊縮其貨幣發行量,以避免因貨幣不斷貶值而最終被淘汰的命運。
哈耶克的理念被人們認為政治上沒有可能,技術上不可能實現。同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費裡德曼認為哈耶克的希望無法實現,能夠提供購買力的私人貨幣,是不可能驅逐政府發行的貨幣,費裡德曼認為只能通過控制法幣發行數量,抑制通貨膨脹。所以說私人發行貨幣的思想淵源來自哈耶克,有人說中本聰設計的比特幣證明了哈耶克的貨幣理念。
人們需要交易,於是有了代替物作為交易的媒介,貨幣的起源來源了市場交易。最初人們通過以物換物,但是普遍的物交易不方便,於是人物尋找大家都認可的實物作為一般等價,這就是實物貨幣,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米粟等都曾作為貨幣被使用。後來出現了金屬貨幣,也就是金、銀等貴金屬等,由於貴金屬不方便切割,又不適合長途攜帶,於是出現了紙幣。
一、第一次出現的紙幣(交子),因為濫發而通貨膨脹被官方取代
據說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是中國。北宋時期,紙幣在四川出現。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保管現金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給鋪戶,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是最初的「交子」。
後來「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分鋪。由於鋪戶恪守信用,隨到隨取,交子逐漸贏得了很高的信譽。一步步的發展,使得「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特性,真正成為了紙幣。
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於是開始了所謂的濫發「交子」紙幣的情況。有一些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其他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引發官司。
1005年,時任益州(今成都)知府的張詠選擇了 16家商號,統一發行「交子」,用政府信用支持商業信譽,獲得成功。商業票據得以脫離發行商家的信譽和償付能力作為通用支付手段,並且超出商家市場範圍在政府管轄領地作為法定支付手段流通。1023年,宋朝政府建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益州交子務」。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子」,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範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至此,「交子」被確認為世界上第一種紙幣。
從這段歷史來看,紙幣的起源是由私人發行的,不是官方發行的結果。私人發行的紙幣要想獲得持續的流通,必須具備一個最重要的要素:信用。但私人發行的紙幣要保持良好的信用,就是不能貶值,最好是增值。但是一旦人性的欲望無約束的話,就一定會產生濫發的情形,所以私交子的失敗,歸根到底是其濫發的結果。北宋將「私交子」變成「官交子」,「官交子」以政府的信用為擔保,雖然名字上仍叫「交子」,其實背後的性質已經截然不同,這個過程其實在建立貨幣「中心化」的過程,紙幣的發行權歸政府。
二、美國的貨幣史,證明其控制了濫發,卻無法解決通貨緊縮
美聯儲在1913年聖誕節成立,美元開始由美聯儲發行,眾觀美國的貨幣史是建立紙幣中心化的歷史。
為什麼許多美國人對國家銀行抱有濃厚的懷疑態度,託克維爾認為美國人心中顯然被一個巨大的恐懼所佔據,這是對暴政或者說集權的恐懼。美國人不喜歡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的喚醒了美國人的原始焦慮,所以美聯儲的取名避免了叫中央銀行,實際上卻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建立中央銀行來調節貨幣供應量,在別人國家很常見,但是卻激發美國人對壟斷的恐懼,這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傑克遜主義者。
據記載,19世紀中葉爆發內戰時期,美國有1395家銀行,每家發行面額的貨幣總共達8370種,市場上有濫發的銀行,也有靠機構自身的誠信的銀行,也有充斥騙子的假幣,所謂優勝劣汰的結果,就是人們判斷貨幣就是指黃金或白銀,而流通的紙幣雖然被用作媒介,卻僅僅是個符號,金、銀本位是美元的貨幣政策。
1879年美國實行了金本位制度,用白銀對黃16:1的比例來鑄幣,但是金銀本位是不穩定的,金本位也給美國帶來了許多問題,黃金產量不足以支持貨幣供應,而經濟在發展,財富與交易都在增長,但是貨幣卻供應不足,引發通貨緊縮。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費裡德曼說了,美國在金本位貨幣政策下,貨幣緊縮與經濟增長同時並存。貨幣供應不足,引發周期性的金融危機,也是最終貨幣政策改革的最終動力。
紙幣發行是自由放任主義還是中心發行主義,在美國爭論了長達100多年,最終㺯聯儲的成立,回歸貨幣中心化的立場。美國最終拋棄金本位的貨幣政策走向信用貨幣政策,卻是在美聯儲成立三十年之後。
三、私人發行的電子幣,在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之間無法做到有效平衡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都會導致經濟陷入困局,甚至引發金融危機。私人發行的電子幣如果在制度上約束,要求其與金、銀金屬掛鈎,就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由於金、銀的量在世界上基本是恆定的,但是經濟發展造成的財富卻是不斷地增長,市場上就出現通貨緊縮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紙幣不夠用,紙幣就增值,物價就下降,鬧錢荒下沒有資本投資,影響經濟的發展,容易引發銀行的兌現現鈔危機,甚至導致銀行無法兌現現鈔而紛紛倒閉。
私人發行的電子幣,如果不與金、銀掛鈎,如何控制其不濫發電子幣,也基本上無解。
在貨幣理論上有一個著名的方程式:MV=PT,其中,M是名義貨幣總量,V是流通速度,P是價格指數,T是交易總量指數。但這個恆等式對於分析貨幣和價格的關係只具有理論和邏輯意義,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貨幣流通速度、價格指數、交易總量指數都影響了貨幣總量。
私人發行的電子幣(即所謂去中心化的電子幣),一旦在市場上流通,就會激發發行方濫發的欲望,這是人性的本能。有人說現有的計算機編程技術可以做到控制人性的欲望。筆者認為這是做不到的,技術是中立的,可以「為虎作倀」,也可以造福社會,要看誰控制計算機編程。
歷史上通過道德自律的方式解決濫發也是有的,比如「私交子」的成功也是銀鋪、商行道德自律的結果,但是一小部分人的濫發,最終導致交子的失敗,這是歷史的教訓。在道德自律的問題上,誰不能說現代人就比古代人高,濫發與否是一個倫理法律問題,不是技術問題。
其實就全世界來看,所謂「去中心化」貨幣,一直是存在的,由於國家的存在,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定貨幣,市場上最終選擇了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貨幣,其實也是貨幣中心化的一個過程。這是市場的選擇,美元在市場上表現的既沒有大幅度的膨脹,也沒有大幅度的緊縮,這能讓持有者感覺到平穩。
通過人為控制電子幣的漲跌,忽悠投資者購買電子幣從中謀利,這是電子幣傳銷的一個套路。廣大投資者需要瞪大眼睛,認識到所謂「去中心化」電子幣的本質,從而避免投資的失敗。很多人說「去中心化」電子幣是一種金融創新,就歷史而言,並非如此,「交子」的歷史與美國的貨幣史,都足以說明了歷史上的教訓是紙幣才是建立中心化的經濟規律。如果紙幣要「去中心化」就要與金、銀本位掛鈎,一旦掛鈎就會導致貨幣供應不足,引發通貨緊縮。而不與金、銀本位掛鈎就會濫發,而濫發又會產生貨幣的通貨膨脹,影響經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