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知名的獨創蟹腳面(支子炙肉馨四溢)
2023-05-19 19:58:58 1
2002年前門西打磨廠大街的正陽樓飯莊 (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李子木
「正陽樓之烤羊肉,都人恆重視之。熾炭於盆,以鐵絲罩覆之,切肉至薄,蘸醯醬而炙於火,其馨四溢。食肉亦有姿勢:一足立地,一足踞小木幾,持箸燎肉,傍列酒尊,且炙且啖且飲。」([清]夏仁虎《舊京瑣記》)北京「八大樓」之一的正陽樓,舊時位於前門外肉市街靠南路東,山東人孫氏創辦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烤肉、涮肉、螃蟹聞名。
烤肉的器具,今名「支子」。據清魏元曠《都門瑣記》,正陽樓的烤肉支子「可圍十數人」。梁實秋記正陽樓則稱:正陽樓的支子,「直徑不過一尺」。梁實秋所見的烤肉支子已經改小了,而烤肉的姿勢與清人無異:「三五個一夥圍著一個桌子,抬起一條腿踩在條凳上,邊烤邊飲邊吃邊說笑,這是標準的吃烤肉的架勢。」(梁實秋《雅舍談吃》)
「一足立地,一足踞幾」的吃法為今人稱作「武吃」,食客都是男子,圍住「熊熊烈火」,用長筷子取肉烤之,且飲且啖,其粗獷豪放,使女賓不敢涉足。「因為吃相不雅,所以在民國十六年以前,沒有堂客敢去吃烤肉的。後來風氣漸開,正陽樓添上賣烤肉,飯座都是彬彬儒雅的人士,才有好奇的女性參加圍爐烤肉的行列。」(唐魯孫《唐魯孫談吃》)「添上賣烤肉」,即店家烤好肉,送到餐廳裡供食客享用,此所謂烤肉之「文吃」。
早年,正陽樓烤肉以牛肉為主,北京人不太喜歡吃牛肉,才添了羊肉。柴火用松枝,也可以添一些松塔,取松柏的異香。早先作料僅有醬油、蔥和香菜三樣。梁實秋記:「正陽樓的燒餅是一絕,薄薄的兩層皮,一面粘芝麻,打開來會冒一股滾燙的熱氣,中間可以塞進一大箸子烤肉,咬上去,軟。」所說的燒餅稱作馬蹄燒餅,約有馬蹄大小,用吊爐烤制而成,中空皮薄,作早點,剛好夾一個「脆果子」(即今日之焦圈)。
如今街面上賣烤肉的店鋪,無不號稱「炙子烤肉」。有學者認為:「北京烤肉最主要的特點是在鐵炙子上烤,有人將『鐵炙子』寫成『鐵支子』是不對的。因為所謂『烤』的過程,其實就是『炙』的過程。」炙字,「肉在火上」,其義關乎火,為烤、燒、烘,為「烤熟的肉」,沒有器具之義。炙音「至」,與「支」字的聲調不同。《現代漢語詞典》收有「支子」一詞,解為「架在火上烤肉的用具,像箅子而帶腿」。如今流行的烤肉支子是一種圓形的、上面密布鐵條的器具,雖然沒有腿,筆者以為仍應按字音呼作支子,按字形寫作支子。
民國十九年(1930年),梁實秋赴青島任教,想起北京的烤羊肉,託人在北平定製了一具烤肉支子,大宴賓客。離開山東時,梁實秋把支子送給同事了。抗日戰爭爆發,同事失去聯繫,梁實秋稱:「這青島獨有的一個支子就不知流落何方了。」(梁實秋《雅舍談吃》)
正陽樓,「蟹亦有名,蟹自勝芳來,先經正陽樓之挑選始上市,故獨佳,然價亦倍常。」([清]夏仁虎:《舊京瑣記》)北京的螃蟹產自河北勝芳(今河北省霸州市勝芳鎮)。勝芳臨白洋澱東澱,水源充沛,河汊縱橫,是北方著名的水鄉,所產螃蟹殼薄肉美,為北方螃蟹名品。
傳說,清高宗乾隆皇帝微服外出,到正陽樓吃螃蟹。吃了兩隻,再要,堂倌說貨少賣完了。乾隆回宮指示內務府,以後市場來了螃蟹,先讓正陽樓選貨。唐魯孫稱:「這個傳說是真是假姑且不談,不過『七七事變』前夕,前門大菜市螃蟹一卸車,始終由正陽樓優先挑選,那是絲毫不假。」正陽樓買賣大,進貨多,不計價錢高低,「才是維持老例若干年的真正原因。」(唐魯孫《天下味》)
正陽樓孫氏後人名孫學仕,是清末民初商界名人,曾任商會會長。其時軍政各界的宴會多在正陽樓舉辦。孫學仕交友極廣,也是優先選貨的重要因素。
螃蟹買來,先餵養幾天,待其吐盡河泥汙水,退掉異味,洗淨,用細麻繩拴住上籠屜蒸。賣時按個論價,所謂「七尖八團」,七月尖臍肥美,尖臍價高。八月團臍肥美,團臍價高。
螃蟹的做法,以蒸法為最好,蒸則不失本味,不受他味侵擾。螃蟹性寒,調料須用姜來衝抵寒性。吃時只蘸姜醋,乃是經典吃法。今人論及吃螃蟹的調料,有醬油、醋、色拉油、香油、糖、蔥、姜、蒜、香菜,甚至有芥末油、辣椒油。味,以「本真」為美。調料用得多,反而毀掉螃蟹本味,不如不吃螃蟹。
吃螃蟹有一套專用的工具,俗稱「蟹八件」。上海有一位筷子收藏家,名藍翔,收有幾套清代蟹八件。其中一套為銅質八件,計有錘、匙、刮、鉤、斧、箸、鑷、鐓。另有一套四件和一套六件。蟹八件一般為銅質,亦有銀質者。「八件」只是通稱,並不一定都是八件,名目也不同。正陽樓也備有「蟹八件」,不過不夠八件,也不是金屬的,如梁實秋記:在正陽樓飯莊吃螃蟹,「食客每人一副小木槌、小木墊,黃楊木製,旋床子定製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剝之勞。」(梁實秋《雅舍談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