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師教你9個掛糊技巧(掛糊和勾芡有什麼區別)
2023-05-20 05:00:59 1
我國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用相同的食材烹調一道菜餚就有很多種做法,並可以呈現出不同的口味。烹調前對食材不同的處理方式,也會使菜餚展現出不同的外貌與風味。
有的人炒菜的時候會直接將切好的食材投入鍋中翻炒,還有的人會在烹調食材之前做一定的預處理,比如對食材進行上漿掛糊,還有的人會在烹調中加入勾芡的過程。
這些操作都讓菜餚擁有了千變萬化的風味,成品菜餚顏色更加豔麗、垂涎欲滴。那麼,上漿和掛糊都是咋回事?烹調中又該如何應用呢?這篇文章就來說說它們。
圖蟲創意
01
什麼是上漿、掛糊、勾芡?
上漿、掛糊、勾芡這三種都是中餐工藝中常見的技法,統稱為「糊漿工藝」。以蛋、粉、水為主要原料配製,前兩者可在食材外部掛上一層黏性的「外殼」起到保護作用;而後者勾芡工藝能起到調和菜品質感的作用。
①掛糊:先將澱粉、雞蛋、水等混合在一起製成粘稠的麵糊,黏液較厚。將原料在其中拖過,粘上厚厚的麵糊,不要留「小尾巴」,然後再經過油炸、煎、熘、烤、貼等烹調處理。
圖蟲創意
經過掛糊處理後的原料,因為外層漿液會形成脆性的保護膜,而內層食品原料導熱較慢,最終溫度可小於 100 ℃,所以水分喪失少、營養保留更多,減少了水溶性維生素的溢出。比如裡脊肉掛糊油炸比直接油炸水分保持率提高了 18 ~ 56 %、雞胸肉提高 15 ~ 30 %、魚肉可提高 34 ~ 41 %。
掛糊後的食材在烹調的過程中,麵糊會先被高溫油脂加熱變性,糊漿中的胺基酸、還原糖相互作用,或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焦糖化作用,引起褐變,形成誘人的香氣和顏色。麵糊在油炸的過程中水分喪失,口感較為酥脆。
②上漿:直接將製漿的原料和調味料、食材等混合在一起並抓勻,麵糊黏液較薄,適合做滑、炒、爆炒的菜餚。
圖蟲創意
肉類上漿時一般要加點鹽攪拌均勻,這樣能使肌原纖維中的鹽溶性肌蛋白游離出來,增加蛋白質水化層的厚度,提高蛋白質的持水性,還能縮短原料的成熟時間。上漿的時候先加鹽進行攪拌摔打上勁,然後再加澱粉和蛋清。調味料也需要在上漿的時候同時加入,比如蔥、姜、料酒等,起到提味去腥的作用。
經過上漿工藝烹調的食材,在加熱的時候會形成一層保護膜,使原料在烹調完成後外表仍然鮮嫩、光潤。這是因為烹調過程中漿液會先被熱油加熱變性,然後通過美拉德反應和焦糖化反應形成一系列誘人的香氣和顏色,並降低了食材的水分喪失,也減少了營養成分的流失。
③勾芡:澱粉受熱糊化的過程。在勾芡的過程中,澱粉粒受熱吸水體積膨脹,後會逐漸解體形成膠體溶液或黏稠的糊狀液體。給菜餚勾芡的目的在於增加粘稠度,使湯品變得更加濃稠,提升滋味。如果是用於熘菜,可使食材表面香脆、內部鮮嫩。
圖蟲創意
和掛糊上漿一樣,勾芡對食材中的營養成分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過,為了避免影響口感,勾芡需要掌握好時機。一般在食材九成熟的時候勾芡,勾芡時間太早可能會糊鍋,太晚又可能會增加烹調時間。如果是湯品勾芡,則需要在湯汁沸騰之後再進行。
02
分別適合用哪種澱粉?
澱粉之所以可以作為上漿、掛糊以及勾芡的原料,主要是因為它的糊化作用。
常溫下的澱粉並不會吸水,但加熱後的澱粉會發生結構變化開始吸水。澱粉分子之間的氫鍵發生斷裂,分散在水中形成親水性膠體溶液,於是水分子就能進入到澱粉顆粒中與澱粉分子氫鍵結合,澱粉粒開始吸水,體積增加直到破解,澱粉分子變成單分子被水分子包圍,相互牽扯,變成了具有黏性的溶液。
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相比,直鏈澱粉含量高的澱粉比較難糊化。
圖蟲創意
我們常見的澱粉大約有 6 種,包括馬鈴薯澱粉、玉米澱粉、綠豆澱粉、小麥澱粉、紅薯澱粉、木薯澱粉。
①馬鈴薯澱粉:顆粒非常大、直鏈澱粉含量 17 %且分子很長,支鏈澱粉含量 83 %,糊化溫度約 59 ℃,糊化速度快,黏度上升快,脆度小。而且還含有大量帶有微弱電荷的磷酸鹽,澱粉鏈相互排斥,使湯汁變的更加濃稠、清澈、味道更好。所以,馬鈴薯澱粉很適合勾芡,其次可用於上漿。
②玉米澱粉:烹調中使用最普遍的澱粉之一,糊化溫度約為 64 ℃,糊化過程較慢,透明度差,但凝膠作用較好,適合上漿、掛糊。
③綠豆澱粉:糊化溫度約為 69 ℃,直鏈澱粉為 26 %,顆粒小且分布均勻。澱粉結構堅硬,較難糊化,透明度高,熱糊穩定性好,可用於勾芡。
④小麥澱粉:顆粒為球形,較為規則。糊化溫度約為 65 ℃,透明度差,熱粘度低,增稠效果不如馬鈴薯澱粉,如果要想達到同樣的黏度,需要的量也較大。一般用來做澄面,勉強可用於上漿。
⑤紅薯澱粉:糊化溫度較高約為 70 ℃,透明度差,但脆度最大,適合掛糊。
⑥木薯澱粉:遇到水後會結成粘稠的凝塊,糊化後呈透明狀,口感較黏並且 Q 彈。無論是上漿、掛糊還是勾芡都不適合,常用來製作布丁。
03
常見菜餚
掛糊工藝中,分為水粉糊、蛋粉糊、發粉糊。
其中水粉糊一般適合脆熘,比如醋熘鱖魚、熘松花蛋、焦溜肉片等。配製:幹澱粉 800 克、水 650 克。
蛋粉糊中又分為全蛋糊、蛋清糊、蛋黃糊。全蛋糊多用於炸、熘、煎、炸、鍋貼、燒、拔絲等類菜餚,使其色澤金黃,口感酥脆,配製:麵粉 澱粉的重量為雞蛋的 3 倍左右,水的量根據濃稠度控制;蛋清糊多用於軟炸類菜餚,比如軟炸裡脊、軟炸蝦仁、軟炸蘑菇、軟炸魚條等,配製:蛋清:澱粉=1:1,如果是打蛋泡糊,蛋清重量:澱粉=2:1;蛋黃糊多用於煎炸,增加酥鬆感,比如糖醋裡脊、糖醋魚片,配比:蛋黃:麵粉:澱粉:豬油=2:3:1:1。
圖蟲創意
發粉糊是加入了發酵粉之後調製的麵糊,比較常用的是脆皮糊,使食物口感酥鬆,比如脆皮大蝦、酥炸魚片。配製:麵粉 30 %、澱粉 30 %、水 35 %、蛋清 8 %、色拉油 10 %、發酵粉 1 %。
上漿工藝中,又分為蛋清粉漿、全蛋粉漿、蘇打粉漿、脆皮粉漿。
蛋清粉漿一般製作滑熘裡脊、滑炒雞絲,為澱粉、蛋清、水組成;全蛋粉漿可製作茄汁魚片,為澱粉、全蛋液、水組成;蘇打粉漿可製作蠔油牛肉,為澱粉、蛋清、蘇打粉、水、鹽組成;脆皮粉漿可製作脆皮豆腐,為發酵粉、澱粉、植物油、麵粉組成。
勾芡工藝中,以包裹、弄糊、澆淋為主。
包裹屬於厚芡,食物勾芡後放於盤子中不會有湯汁流出,多用於炒、爆炒的菜餚,比如茄盒、炸雞、幹炸蘑菇。
圖蟲創意
弄糊的芡液比包裹要稀,水分較高,用於湯汁較多的菜餚,比如鍋包肉、金毛獅子魚。
澆主要用於菜餚成菜之後,將芡汁澆在已經裝盤的菜餚上。淋主要用於菜餚即將出鍋,接近成熟之時,將芡液徐徐淋入菜餚湯汁中,邊淋邊晃鍋,增加菜餚粘稠度,比如勾芡豆腐湯。
總結:
利用上漿、掛糊、勾芡的技巧,可以提高菜餚的色澤、口味以及營養,促進食慾。但我國各地菜品特色不同,差異較大,在烹調運用上還需因地制宜,適當調整。
參考文獻:
[1]楊銘鐸,李越.烹調中掛糊上漿工藝及其標準化研究進展[J].四川旅遊學院學報,2017(04):24-27.
[2]仇仁志.中式烹飪中的勾芡技術[J].現代食品,2021(24):85-87.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21.24.024.
[3]趙美麗.不同種類澱粉在烹飪中的適應性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09):118-119.DOI:10.19704/j.cnki.xdnyyj.2020.09.057.
[4] 哈洛德·馬基[美] 著.蔡承志 譯.食物與廚藝.麵食·醬料·甜點·飲料.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3.8
[5]陳勝姝,孟祥忍,屠明亮.上漿工藝的研究進展[J].現代食品,2019(05):61-63.DOI:10.16736/j.cnki.cn41-1434/ts.2019.05.022.
作者 | 薛慶鑫 中國營養學會會員 註冊營養師 健康管理師 公共營養師
審核 | 高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
本文由「科學闢謠平臺」(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不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