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90後小時候的自然美食(近半個世紀過去)

2023-05-13 14:35:50

回想自己的童年,那時雖然物質非常匱乏,但簡單地快樂著,每每憶起,總有一種暖暖的感覺在心頭湧動。

現在把那些零散的記憶片段加以整理,再次走進四十年多前那段溫暖的歲月。

我的不少同齡人都說小時候有過吃不飽的經歷,對挨餓的感覺記憶深刻。

我的家鄉是膠東半島的一個山村,向南距離黃海15華裡,北面就是綿延不絕的群山。村子裡的土地雖然貧瘠,但在我童年的記憶裡,並沒有挨餓的經歷和體驗。

南面無垠的大海和北面廣闊的大山,為我的童年提供了豐富的食材,以至於在寫此文時我還要把童年的食物精心加以分類,然後分篇發布。

相比花錢買或大人做的食物,我對自產類的食物是情有獨鍾,它不但是美食,不用花一分錢,還充滿了童趣。

山野裡可吃的東西太多了,有一些忘記了,有一些叫不上名字,記得清晰的有山棗、地棗、山草莓、山韭菜、野蘑菇、柿子、板慄、山螞蚱菜等植物類的,還有螞蚱、豆蟲、金龜子等動物類的。

山上的野生棗樹特別多,有大有小、有甜有酸,都可以吃,只要不怕刺扎著手,可以盡情的採摘。

摘棗子太麻煩,我們更鍾情山草莓。山草莓不像山棗那麼多,比種植的略小一些,葉片樣子差不多,可是更酸更甜。在山上若是遇到一叢山草莓,那絕對是我們的幸福時刻到了。

山韭菜不少,隨時可以遇到,葉片比菜園的窄且短,不過香辣味十足,累了乏了嚼一棵,醒腦提神。

山坡上的地棗很多,一片一片的。不過這東西不能生吃,需加白糖熬熟了吃,黏黏的、甜甜的。

山上也有一些野生的柿子樹和板慄樹。柿子樹好對付,可以蹭蹭地爬上去,摘滿衣服口袋。

剛摘下的柿子是不能吃的,澀的能讓嘴唇麻木。我們通常是早晨上山時摘下,把柿子埋在山溪流水下的沙子裡,黃昏時再從沙子裡扒出來,就可以入口了。

摘板慄就要特別小心了,如果徒手,稍不留神,板慄外殼那尖銳的刺足以讓你疼得齜牙咧嘴。有困難就有辦法。後來,我們有時戴個皮手套,或者直接拿段木棒敲。

生板慄很難剝皮,不過為了美味是絕不怕麻煩的。有時我還會小心地帶回一些帶刺的板慄殼,母親用它塞住老鼠洞口,就會讓老鼠進出無路。

山上野生的蘑菇種類很多,不過無毒可以食用的只有兩種。除了寒冷的冬天,一年中有三個季節都可以吃到野生蘑菇。

採蘑菇一般是在雨後,小雨後的初晴時節最好。空山新雨後,野外的空氣特別的清新,我挎著一個小籃子,施施然地就上了山,熟練地走到每一棵松樹地下搜尋。

兩種蘑菇都喜歡松樹地下陰暗潮溼的環境,雨後如春筍般冒出。

喜歡靠近樹幹生長的是一種類似口蘑的菌類,具體的學名說不準,當地人稱其為 「扎娥」,淺灰色,菇頭不大也不厚,直徑3、4公分的樣子,不過味道極其鮮美,可以切碎做手擀麵的滷子。

還有一種叫「黏娥」,比「扎娥」大一些,也厚實,傘蓋是嫩嫩的紅色。物如其名,「黏娥」做出的湯黏黏的、滑滑的。

用不了半天,我就可以採滿一籃子(以「黏娥」居多),下山後,直接到村邊的小河裡,拽去根部,撕去傘蓋上的那層薄膜,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淨,就可以回家下鍋熬湯。

不知為何,自從我14歲離鄉外出求學,就再也沒有吃到老家山上的野蘑菇湯了,那份充滿雨後山野清新的鮮美也越來越朦朧。

田野裡的野菜很多,有苦菜、曲曲菜、薺菜、灰菜等,房前屋後還有一片一片的家螞蚱菜。

苦菜和曲曲菜主要是涼拌,薺菜包餃子,灰菜包大包子,家螞蚱菜既可以涼拌,也可以包包子。

不過,在家鄉,吃家螞蚱菜的不多,因為山上還有一種山螞蚱菜更為美味,還有藥用價值。兩種螞蚱菜雖因都是螞蚱的美食而叫同一個名字,但外觀卻無半點相似之處。

家螞蚱菜是草本,厚實的圓形葉片,山螞蚱菜是木本,細長的葉片。

山螞蚱菜就是焯熟了包大包子,吃著鮮嫩可口不說,還有消炎去腫的功效,誰家孩子得了腮腺炎,吃幾次山螞蚱菜肯定痊癒。

可惜那時沒有冰箱,吃山螞蚱菜的日子只有五一前後半個多月的時間。

聽家鄉人說,現在每到五一小長假,山腳就停滿了城裡人開來的小汽車,如蝗蟲過境,沒幾天的時間,山上的螞蚱菜就只剩光禿禿的枝幹醜陋地裸露著。

山螞蚱菜在城裡的超市裡已經賣到了20多元一斤,偶爾老家人捎來幾個焯熟的菜團,都會給我帶來一陣驚喜。

樹上結的、地裡長的植物顯然不能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慾,我們的目光還盯向了土裡埋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天上飛的動物。

土裡埋的主要有豆蟲、金龜子和知了猴三種。

豆蟲生在大豆地裡。每到生產隊翻耕豆子地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就會跟在那頭呼哧呼哧拉犁的老黃牛屁股後面,小眼睛緊緊地盯著剛梨過的泥浪翻滾的地方,時不時的就會有黃橙橙的肥碩的豆蟲現身。

運氣好時,半天的時間可以撿到二三十隻。豆蟲是一種高蛋白食品,放在灶膛裡燒熟了,外酥裡嫩,香氣四溢。

現在市面上賣的豆蟲都是養殖的,外皮是綠色的而不是黃色的,是在枝上爬的吃葉子的,不是我說的這種在土裡的。綠色的豆蟲家鄉也有,不過,我們那時是不屑於吃的。

金龜子的種類很多,我的家鄉就有紅殼、綠殼、灰殼的好幾種。

綠殼、灰殼的金龜子是在樹上的,我們也就是有時候捉來玩,不會吃,應該也不能吃吧。紅殼的金龜子是在土裡出來的,這種乾淨,可以食用。

捉金龜子必須在黃昏,夜幕降臨之前的半個多小時,那時金龜子會從土裡的小洞裡往外爬。

天擦黑時村邊的空地上滿是大人和孩子(當然還是孩子居多),一人一把小鏟子,一個小袋子,找到地面的小洞,小鏟子輕輕一挖就是一個金龜子。

這時夕陽剛剛落山,黃昏時的田野靜悄悄的,只能聽到沙沙的挖土聲,偶爾會傳來一句低低的驚呼:嘿,又一個!

天黑下來時,安靜的田野一下子就熱鬧起來。地上的小洞已模糊難見,大批漏網的金龜子成功地逃過搜索爬出洞口,展開翅膀在低空盤旋。

田野上的人們匆匆結束低頭的挖掘,有的直接跳起來用手捉,有的摘下帽子撲,有的乾脆脫下褂子掄起來扑打。

霎時呼喊聲、跑跳聲、衣服和帽子帶起來的風聲、人和人不小心碰撞在一起的驚叫聲響成一片,真是一場宏大的收穫盛宴。

當晚的山村變成了「香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在炒自己的收穫。炒金龜子不用放油,直接在熱鍋裡翻炒就行,那股香氣濃鬱的嗆鼻子,不等炒熟,口水就流下來了。

可惜的是,現在由於大量的農藥和化肥,豆蟲和金龜子基本絕跡了,這些美味早已掩埋在時光的塵埃裡了。

知了猴倒是以它頑強的生命力堅持到了現在。

夏天,單位大院的小樹林裡,每晚都有明亮的手電筒的光芒在晃動、閃爍。在綠色食品金貴的當下,無汙染的知了猴也成了城裡人的最愛,每晚捉上那麼十個八個的,或油炸,或煎炒,就成了一小盤難得的美味。

小時候,手電筒作為當時「貴重」的為數不多的「家用電器」,是不會隨意讓小孩子拿出去玩的,我只好在黃昏的時候到樹底下去挖。

那時的知了猴也特別的多,不用跑很多的地方,就能捉到一二十隻。至於做法,不會是炒,更不會油炸,也就是在灶膛裡燒熟。

現在想來,家裡那個小小的灶膛,給我燒制了多少的美味呀。

地上跑的美食很難逮住。家鄉野兔不少,經常出沒在田間地頭,扒花生和地瓜吃。我多次興致勃勃地追過下山的野兔(野兔前腿短,後腿長,向上跑的根本無法追),可每次也都是無功而返。

容易得手的就只有螞蚱了。家鄉的螞蚱種類繁多,除了一種綠色的叫「老婆腳」的小螞蚱,據說有微微的毒素不能食用外,其它的統統可以下肚。

莊稼地裡以一種灰色的叫「肉螞蚱」的居多,雖然個頭不是特別大,但身體胖乎乎的、肉乎乎的,後腿健壯,經常蹦,不太會飛。

最受歡迎的是一種「雙門角」(音)螞蚱,長長的身體,外翅是綠色的,內翅是彩色的,飛不遠,但飛起來特別漂亮。

我關注的是這種螞蚱很好捉,還肉香籽多,用茅草燒熟了,又香又脆。

最大的螞蚱是在山上草叢中,身體又長又粗壯,我們叫它「山草驢」。

這傢伙通體綠色,翅膀結實、堅硬,飛行能力強,後腿發達有力,還長著尖銳的刺,捉的時候如果不小心,經常會扎破手。不過,為了美食,付出點「血的代價」也是值得的。

捉螞蚱沒有好的工具,通常就是用手捂。發現目標後,屏住呼吸躡手躡腳的走近,猛然用手一捂就行。

當然,有時失手把螞蚱驚走後,就需要眼睛緊緊地盯著它落地的方向,輕輕地跑過去進行第二次乃至第三次抓捕。有時也用細木條或是帶葉子的樹枝扑打,但這種方法容易把螞蚱打爛沒法吃,用的也就不多。

至於捕蟲網,那絕對是奢侈品,也不是一個農家的孩子有機會接觸的。好在那時螞蚱很多,手段雖原始,收穫卻頗豐。

每捉到一隻,我就會用狗尾巴草穿過螞蚱脖頸的硬殼,半天的時間,五六串的收穫是沒有問題的。

既有捕獲的樂趣,又有美食的吸引,所以,小時候的我對秋後逮螞蚱是樂此不疲的。

水裡遊的美食,就是小河和水庫裡的魚蝦。母親嫌腥,家裡從來不做淡水的魚蝦。我在村邊小河裡捉的小魚小蝦,都是餵了雞鵝,捉小魚更多的成了一種遊戲。

記得一次我在河裡好不容易捉到了一條一斤多的鯰魚,也被母親剁了餵鵝。野生的啊,無汙染的呀,現在想來都覺心疼。

水庫裡的魚很大,主要是白鰱、鯉魚和草魚。那時村裡人好像都沒有吃淡水魚的習慣,所以水庫裡的魚特別多。

水庫裡的水清澈透明,魚兒在水裡悠閒地遊動,清晰可見。我和小夥伴光著腳,穿著短褲,拿著自製的魚叉,也就是一根削尖了的樹枝,在沒過小腿的水裡叉魚。

由於人小力氣不大,水裡又有阻力,工具也不先進,所以成功率並不高,往往是出手一二十次才能偶有斬獲,一上午一人也就能捉一、兩條的樣子。

山野的午後,靜謐、空曠。

我們找一個避風的山坡,把魚放在山石上簡單地蹭蹭魚鱗,用細木棍穿上,撒上點食鹽,再用從家裡偷拿出來的洋火(也就是火柴)點燃茅草烤將起來。

小夥伴們一個個吃得嘴上、腮邊黑乎乎的,相視一笑,隨手擦幾下嘴,拍拍肚子,打著飽嗝,遊蕩著下山回家。

不知是那時的魚好,還是草好,還是我們的廚藝好,至今我對那自製烤魚的味道也很是懷念。

天上飛的美食就有趣多了。家鄉有句俗語說:寧吃天上一兩,不吃地下半斤。山雞、麻雀、知了和一種葫蘆蜂都是我們垂涎的美食。

山上山雞不多,那美麗的羽毛很是吸引我們的眼球,可這些傢伙雖然飛行能力差,警覺性卻非常高,根本不給機會,不等到跟前就遠遠地飛走了。看著它們那優美滑翔的身姿,恨得牙根直痒痒。

記得有一次和表哥用彈弓打了一隻大鳥,興高採烈地拿回去給父親下酒,卻被告知是誰家養的家鴿,鬧了一個大烏龍。當然,最後還是悄悄地美美地吃了,沒敢聲張。

捕捉麻雀的手段就多了,常用的是彈弓。

彈弓是我們那時每人必備的常用武器,苦練弓法也是我們日常的重要功課。我當時的彈弓練到可以打中趴在樹枝上的知了。

麻雀很多,可是比山雞還機靈,經常是剛剛舉起彈弓,沒等瞄準就撲稜一聲飛走了。後來我們到樹林裡,有樹枝的遮擋,麻雀就不易發現了。通常一上午能打下七八隻麻雀,這也算得上高手了。

最直接的方法是爬到屋簷下淘鳥窩,大鳥、幼鳥、鳥蛋一鍋端。吃法很簡單,就是直接放到火裡燒熟,連內臟都不去。一個看似很大的麻雀,燒熟了,也沒有幾口肉。

現在想來,當時的行徑的確是有些殘忍。好在當時打的鳥類主要是麻雀,村裡人說麻雀偷糧食吃,不是益鳥,所以當時下起狠手來還真沒有多少犯罪感。

至於燕子,不只是益鳥,還是吉祥鳥,所以從來不打,喜鵲吉利,不傷害,烏鴉晦氣,不招惹,只可憐了倒黴的麻雀。

相比麻雀,知了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幼蟲知了猴是美味,要在火裡走一遭。好不容易躲過搜索,蛻皮成蟬,鳴叫了沒幾聲,也要被我們逮住成為燒烤。

現在捉知了很簡單,有捕蟲網,也有塑膠袋,半天時間捉個幾十隻都不成問題。

小時候連個塑膠袋都沒有,我們就另闢蹊徑、就地取材,自製了專用的捉蟬工具。

一種是捕蟲網,也叫捕蟲粘。網不是尼龍網,而是蜘蛛網。一根長棍,頂端放一個鐵絲圈,圈上纏滿了蜘蛛網,然後用這個網去粘趴在樹幹上的知了。

可憐的蜘蛛估計怎麼也想不到,它的網破家沒是受了知了的牽連。這個工具效率一般,要麼是蜘蛛網粘性不夠,粘不住知了,要麼是網太薄,被知了破網飛走。

一種是馬鬃套。就是把長棍頂端的鐵絲圈換成柔軟的活扣馬鬃圈,用這個圈去套,知了越掙扎套的越牢。

當時用的馬鬃都是從生產隊養的馬尾巴上薅下來的。薅馬鬃也是有技巧的,要輕手輕腳地潛到馬屁股那,緊緊地抓住一到兩根(不能多了,多了薅不下來),快速地用力向旁邊一跳就成功了。

千萬不能往後面逃,因為馬一吃疼會向後尥蹶子,要是不小心被那釘了鐵掌的蹄子尥到身上,就大大不妙了。

小時候家家種葫蘆,是為了做瓢用。夏天,葫蘆開花時節,嫩白的花朵在風中搖曳,會引來一種叫「葫蘆蜂」的蛾子。

葫蘆蜂個頭不小,有五六公分長,肚中通常有籽,燒著吃很香。捕捉葫蘆蜂的方式別具一格。

夏天的黃昏,我會站在門口,拿著一朵葫蘆花,輕輕地捏著花萼,嘴裡嘟囔著:「葫蘆蜂、葫蘆蜂,天黑了,不點燈。」不一會,通體白色的毛茸茸、肥嘟嘟的葫蘆蜂就會飛過來,把它嘴上帶的那條長鬚子伸到花蕊中。

這時,我只要快速地一捏花萼,那隻葫蘆蜂就輕易被逮住了。

我覺得這是最文雅的捕捉方式了,應該稱之為「誘捕」。至於嘴裡嘟囔的那句話,是跟大人學的,有什麼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為了吃到不花錢的美味,我和村裡的小夥伴們都做過「小偷」。三隻手的行徑總是讓人不齒,不過小孩子那時的調皮,大人知道了也是哈哈一笑了之。

曾和很多同齡人聊起來,小時候也大都做過類似的「勾當」,羞恥感沒覺出來,倒是覺得喜感十足。

大隊集體管理的村前的菜園和村後的果園是我們經常出沒的地方。

到菜園下手的目標就是黃瓜、西紅柿和胡蘿蔔,果園當然是各種水果了。

每次行動,我們組織得都很嚴密,有探路的,有望風的,有接應的,有下手的,有時甚至還有「誘敵」的。

先派一兩個小夥伴在菜園、果園周圍遊蕩著裝出要偷東西的樣子,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然後另一伙人就偷偷地在另一個角落下手了。

最高興的是有一年村裡種了幾畝西瓜。這可是稀罕東西,堅決不能放過。我們策劃了幾天,也到現場踩過幾次點,可還是出了紕漏。

下手的二胖子沒帶小刀,摘不下西瓜就使勁地拽,聲響很大,被大人發現了。

二胖子抱著個比自己腦袋大許多的西瓜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摔倒了,西瓜摔爛了,也被大人逮住了,要打屁股。

二胖子直接拱到西瓜上狂啃,一邊啃還一邊不清楚地嘟囔:「等會打,我先吃點。」一次回鄉,和他聊起此事,惹得眾人一陣狂笑。

每年秋後,生產隊都會用地瓜粉做粉條,然後掛到隊部大院的鐵條上晾乾。望眼欲穿地等到粉條半乾,就是我們下手的時候了。

方法簡單直接,就是趁大人不注意翻牆而入,從鐵條上拽下一把就跑。

跑的時候必須分散,有被逮住的,屁股上挨幾巴掌,也總有成功逃脫的,就集中到之前說好的地方,集合分贓。分贓很公道,還會給屁股挨打的多分幾根。

半乾半溼的粉條很好嚼,既好吃,又充飢。晾乾的粉條很硬直接吃咬不動,但放在火上一烤,就會快速地膨脹起來,又酥又脆,比爆米花還香。

謹以此文(未完待續),回憶那遙遠的童年,紀念慈愛的雙親。

作者靜塘,站過講臺,現在機關,用通透的眼看世界,用溫情的心愛生活。

,
同类文章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來雲南旅遊的外省朋友下飛機到昆明,或者其它地方到昆明玩的,或者在昆明打拼的,給大家推薦幾個百姓小吃。 本人最鍾愛的就是路邊攤,拋開衛生不衛生的問題,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找到那些「隱於世」的美味小吃 找到了下面這些國寶級的小吃店 到昆明想吃到正宗實惠的百姓小吃,那麼這家一定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在看臉的時代,除了要有顏值外,身材好也越來越重要。物質的極大豐盛,讓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很多以前沒有吃過的東西。我們都知道,胖是吃出來的,有些我們平常常吃的食物,看似沒什麼油,吃了應該會很健康,不長肉,但恰恰不是這樣的。以下4種美食,看似含油少,其實是很容易長肉的,來看看下面這4種是不是你常吃的。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炙烤鱸魚 愛情容易讓人痴狂,殊不知美食也是如此,尤其還是如此鮮美的鱸魚。 食材準備 400克鱸魚,40克大蔥段,薑片少許 1臺烤箱,1張錫紙,1把刷子,2克鹽 5毫升料酒,食用油適量烹飪步驟 1 洗淨的鱸魚兩邊切上一字花刀。 2 取一盤,放入鱸魚,往鱸魚身上撒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教你在家做湯圓,香甜又軟嫩,比買的還好吃 元宵節是中國人十分重要的節日,所以民間有「元宵大如年」的說法。每到傳統節日元宵節,到處張燈結彩,不管南方北方,都有吃湯圓(也叫元宵)的習俗,不僅開胃可口,也是為新一年討個好彩頭。 其實湯圓的做法很簡單,一碗糯米粉加上一把芝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大夥這幾天應該都挺忙的吧!家鄉的父母正在忙著辦年貨,而在外工作的你,或許正在忙著買車票吧,您啥時回家過年呢?小時候覺得一年時間好慢,但是長大以後就覺得時間太快了,一轉眼就到了,如果是上班的話領12次工資就完了,做生意的話估計這幾天正在忙著收帳了吧,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長大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綠豆別再煮湯了,教你自製綠豆餅,皮薄餡大酥掉渣,餡料綿密細膩 最近綠豆餅似乎又火起來了,看到別人都在吃,我也忍不住買了兩盒,味道確實不錯,外面的皮很薄,並且比較酥,裡面包裹著的綠豆餡也香得很,不算特別甜,並且綿密細膩,一口咬下去冰涼爽口。 立夏將至,天也熱了,家裡的綠豆除了煮湯之外,不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推薦閱讀發送「推薦」提取文章 2015北京必吃100家餐館 北京適合請爸媽吃飯的館子 北京南城、東城、西城、北城美食地圖 北京古代天黑沒電,他們幹啥 京城那些排長隊的餐館 江邊城外烤全魚 人均:67元 地址:東直門內大街15-2號 推薦理由:分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最近有在網上接待了不少客戶朋友的小編,聽到了客戶朋友會問到,有沒有幹蒸房,最後經過細細了解才發現,幹蒸房和汗蒸房存在分不清的情況,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吧。 首先我們都知道土豆,只要一說土豆就知道它是可以吃的,什麼土豆燒肉,乾鍋土豆片什麼來的,但是有些地方就喜歡叫馬鈴薯,如果當地有一個人想要網上尋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馮佳麗 不少人很好奇,那些威武神勇、無所不能的警察,平日裡都吃的啥,一日三餐又是誰在打理? 近日,浙江臨海市公安局就別出心裁,舉辦以「我為祖國獻道菜」為主題的廚藝大賽,將臥虎藏龍在各派出所背後的大廚們請了出來,大家切磋廚藝,拿出一道各自的拿手好菜,並邀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想吃炒麵,但是家裡只有普通的白麵條,於是這道午餐就誕生了。。。。 製作方法和炒麵非常相似,因為這種白麵條比較嫩,所以不適合炒太長的時間,我是把所有的蔬菜和肉都炒熟之後再放入麵條,這樣既能保持麵條的完整性,而且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圖片中我準備的蔬菜比較多,是兩個人的分量,而且我自己也喜歡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