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本地人吃的特色小吃(江蘇常熟的特色美食小吃)
2023-05-18 01:14:40 3
常熟市(簡稱「虞」),江蘇省縣級市,蘇州市代管,素有「江南福地」的美譽。常熟市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江南水鄉特有的溫柔細膩,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是常熟的風格,常熟人欣賞的是風味小吃特色佳餚。
支塘酒釀餅常熟支塘酒釀餅,是春天的時令食品,以當地的冬小麥和酒釀為主要原料。酒釀用以作藥,可活血行經,散結消腫。支塘酒釀餅有葷、素之分,品種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釀餅以熱食為佳,特點是甜肥軟韌,色澤鮮豔,滋味分明,有濃鬱的酒香味。
舊時,常熟崑承湖周邊的農家常以糯米粉拌豇豆在飯鍋上蒸煮,因狀似烏龜,故俗名「豇豆麥龜糕」。抗戰時期,當地老百姓常用豇豆糕慰問在崑承湖地域與侵華日軍作戰的新四軍。豇豆糕雖非名貴美食甜點,但凝結了軍民的魚水深情。如今,人們邊品嘗豇豆糕,邊重溫蘆蕩烽火,自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蘆稷是高粱的一個變種,又稱蘆粟。在常熟的農村,大凡家家戶戶都要在大田的壟溝邊齊齊地種上兩排。蘆稷全身碧綠,葉片長長的,很是飄逸;盛夏蘆稷成熟時,個頭相當高挑,可達3米多;當它頭頂的穗兒揚起黑紅黑紅的臉盤時,即可食之,其汁水甜而鮮。
常熟的早晨,醒得有些晚,還沒從夜晚的休憩中緩過神,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而虞城人最中意的還是那一碗炒澆面。 「鱔排雙澆寬湯重青面鮮輕硬面」,能一口氣報出這串詞的,一定是炒澆面的老吃客了。炒澆面的麵條是非常普通甚至一直被詬病的機軋面,它的特色主要在於那一碗湯,還有現點現炒的澆頭。
叫化雞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幹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約100多年以前,常熟人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製此雞。
虞山蕈油麵是江蘇常熟傳統的特色面點,有"素中之王"之稱,興福蕈油麵在常熟是出了名的。蕈(xùn)是一種野生菌,而松樹蕈則是常熟虞山的一種特產。用蕈油作為面"澆頭"的蕈油麵,鮮美異常,非一般蘑菇可比。
常熟有的地方也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因為老鴨味甘性涼,一般在夏末秋初食用最佳,此時的鴨子也最肥美。不同於北京烤鴨,蘇式醬鴨在白鴨燒制後,用醬油潤色,再用冰糖收汁,整個鴨子呈現誘人的醬紅色,肉質鮮嫩,味道甜甜噠。
相傳梁昭明太子在常熟石梅讀書時,一店主特為太子製作了這種餅,很受太子欣賞,因形狀似盤香又出產於石梅,梁昭明太子將其命名為「石梅盤香餅」。其形如盤香,色澤金黃,外香脆、內酥鬆,上口甜,不沾牙,出爐即食更覺鬆脆,味香可口。
出骨道魚球,刀魚口味鮮美,惟細刺骨較多,吃時甚為不便,常熟福山港所產刀魚多而且肥。並保持原有刀魚的鮮味。魚圓成小圓球形,色澤潔白,浮在湯麵,湯色澄清,鮮美清香。魚球非常細嫩,如水豆腐一般,入口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