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季節最適合吃什麼(大暑這天各地會吃什麼)
2023-05-06 05:38:23 1
大暑,一年最熱的一天,
大暑時節,不同地方有不同習俗。比如在浙江台州,大暑送「大暑船」有幾百年歷史,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一些地區也會以鬥蟋蟀來消磨時光。
大暑這天,各地會吃什麼呢?
1.吃伏面都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伏日吃麵,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在北方,大暑到了吃麵去,大暑、二伏宜吃麵。
入伏後,正是麥子豐收的季節,用新小麥做成的麵食富含糖類、B族維生素、多種礦物質等,夏季炎熱排汗多,可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熱量。伏天吃麵也可以增進食慾。
麵條的吃法也多,拌麵、炸醬麵、打滷面、涼麵等。
民間歷來有伏天吃「伏羊」的習俗,吃「伏羊」屬於「三伏補」的一種。
高溫的三伏天吹空調、風扇易使體內寒氣過重,如果體內固有寒氣,三伏天吃羊肉散寒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羊肉這種溫補食材能溫陽散寒。羊肉熱量低,脂肪少且蛋白質含量較高,每100g羊肉蛋白質含量20.5g。夏季吃熱性羊肉,伴以蔥、姜、蒜、花椒等熱性作料,能刺激人體大量排汗。
在我國的魯西北、江蘇徐州、上海等地都有伏天吃羊肉的習慣。在山東,不少地區有大暑當日「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如棗莊市。
俗話說「大暑老鴨勝補藥」,因為鴨子屬於水禽,是涼性的食材,在熱天裡多吃它,有滋陰潤喉、祛溼解暑的功效。鴨肉營養價值高,鴨肉每100克鴨肉含蛋白質16.5克、脂肪7.5克、鈣11毫克、磷1.45毫克、鐵4.1毫克、維生素B2 0.15毫克……屬於優質的高蛋白低脂肪肉食。
夏季吃鴨,安徽亳州茯苓八寶鴨,調節脾胃開胃口,清熱解暑又祛溼。茯苓,有助於健脾祛溼、清熱解暑。贛州酸酒鴨,用指天椒、米醋一起與鴨子烹調,酸辣爽口,開胃解暑。
「入暑三伏,一伏一對童子雞。」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杭州有「頭伏火腿二伏雞」;江蘇揚州有「入暑三伏,一伏一對童子雞」等。童子雞補而不膩、益胃昇陽,適合於兒童、中老年人及抵抗力低下者暑天食用。
很多地區都有著「大暑吃薑」的習俗。台州椒江人有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調蛋,用薑汁、雞蛋和紅糖一同調勻,裝小碗進大鍋幹燒,燒出的蛋品甜中帶辣,還能再加核桃粒、桂圓、紅棗等配料。
除薑汁調蛋外,浙江台州屬於無姜不歡。喝薑湯、薑茶、姜米粥,吃薑炒米、薑湯面、薑汁核桃燉蛋、姜炒米、薑糖、姜渣蛋、薑汁冰淇淋等。
「冬吃蘿蔔夏吃薑」,因為夏天容易出現脾胃虛寒、食欲不振、中暑的情況,吃薑能藉助姜的辛熱溫暖脾胃、提高食慾、排汗祛暑。而且生薑中的姜辣素對促進腸蠕動、助消化有一定作用。
6.蓮子湯蓮子被稱為「水中靈芝」,大暑當天必喝一碗蓮子湯,是從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習俗。這是因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安神的功效。
大暑前後採收的稱為伏蓮,也稱夏蓮,這個時候的蓮子顆粒飽滿、肉厚質佳,新鮮蓮子只有每年的7~8月份才有,等到天冷就只能吃到晾曬後的蓮子了。新鮮蓮子生吃,清爽脆甜;煮湯,軟糯清鮮;挑出來的蓮心還能單獨泡成一壺消暑茶。
民諺有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的時候有吃仙草的習俗。燒仙草,又稱涼粉、草粿、青草糊、仙人板等,主要原料是仙草,又叫仙人草、涼粉草,形狀略似薄荷。
大暑節氣來臨,溫州人有吃青草豆腐的習俗。青草豆腐指的是採用仙草、甘草、夏枯草與菊花、金銀花等中草藥煎製成豆腐形狀、冷卻後即可食之。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作「過大暑」。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
莆田人「過大暑」家家都吃荔枝,過門拜訪親友,荔枝也被作為消暑佳品。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
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將鮮荔枝浸於冷水中,涼卻後食用,不失為一件美事。吃荔枝不要超過200~350克/天,大概10顆左右。而兒童最好不超過5顆/天,老人、糖尿病人更不能貪嘴。
「小暑吃芒果,大暑吃菠蘿」,菠蘿中所含的蛋白質分解酵素,可以幫助分解蛋白質、脂肪等,促進腸道消化;而它自帶的天然果香,則可促進人體唾液分泌,增進食慾。
大暑期間,我國臺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此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大暑防暑降溫是第一要務,日常飲食也可選擇清熱解暑的食材:
西瓜是消暑的首選水果,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芒果、獼猴桃等酸味水果能斂汗止瀉祛溼,還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
蓮子、冬瓜、百合、綠豆和銀耳都是清熱解暑的極佳選擇,還可以選擇一些「苦」味食材,如萵苣、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蔔葉、苔菜等,不過吃「苦」要適量。
你們那大暑有什麼講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