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烏克蘭反敗為勝有可能不(揚之炒作今天開戰)

2023-05-02 05:52:58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揚之】

今天(2月16日)可是一個「大日子」。

上周末,美方突然高調官宣一則消息,稱俄羅斯已完成對烏克蘭的軍事結集,很有可能將在北京冬奧會結束前全面出擊。

美國在內部緊急磋商後,迅速知會歐盟盟友。拜登總統周六(2月12日)與主要盟國首腦召開線上峰會,通報了美國情報系統截獲的信息和分析結果。有關俄羅斯進攻的信息內容很具體,包括俄軍的進攻路線,甚至還明確說2月16日就是進攻日。

美國一通操作激發了避險情緒,14日黃金直接拉了一波

美方散布的這則最新消息中唯一有「出入」的部分是,拜登說普京已經發布了命令,而美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則說還不能肯定普京是否已經籤發命令。

該消息一經發出,引發媒體的極大關注,炒作的火候更旺了。一些國家已經要求本國公民在24至48小時內離開烏克蘭。

在歐美國家不厭其煩炒作烏克蘭局勢已發展到戰爭邊緣的同時,莫斯科倒顯得相對平靜:媒體沒有喧囂,民眾也很鎮定,政府很有耐心地接待著到訪的各國斡旋使節。

普京也沒閒著:隔著好多米的大長桌接見拒絕接受俄羅斯核酸檢測(據說怕個人基因信息洩露)的法國總統馬克龍,還要和拜登總統通電話。

從媒體報導來看,西方的口徑沒有變,依然是警告俄羅斯正視動武可能產生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談判對話的大門將繼續敞開。

當事國之一的烏克蘭對美國的最新信息深感不安。總統澤連斯基表示:「迄今為止,媒體傳播大量關於俄羅斯發動全面深入戰爭的信息,甚至暗示了某些日期。我們知道風險,也意識到這些風險確實存在。但現在,我們國家民眾最大的敵人是恐慌。所有這些信息只會引起恐慌,對我們沒有幫助。」

14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到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聯合記者會。他在講話中不點名地批評美國,稱一些國家西遷使館人員的做法是個「巨大的錯誤」。圖為記者會現場視頻截圖

綜合各種信息,俄軍這次的軍事集結規模空前:

俄軍就位的部隊有近百個坦克和步兵營,兵力共計約16萬。「入侵」所需的一切都準備就緒:重型火炮和火箭發射器、各種戰鬥機、野戰醫院、工兵部隊、燃料和彈藥保障,海軍艦隊還增派了六艘兩棲登陸艦。

在黑海,俄羅斯從上周日起將烏克蘭沿岸的整個區域定為「軍演區」,通常情況下,這是為準備登陸而採取的行動。在白俄羅斯西南部,盧卡申科的部隊與俄羅斯軍隊一起進行了「反攻」訓練。該國東南部雖然不屬於軍演區,但也有相同數量的俄軍作好了向基輔攻擊的準備。最重要的是,莫斯科還打算舉行核力量演習。

俄羅斯這次把動靜整這麼大,的確收到了效果。最起碼,它促使西方一些國家的態度從開始的「不搭不理」,轉變為數周以來「眼花繚亂」的穿梭調停。

周二(2月15日),克裡姆林宮的主人迎來了西方最後一位重量級客人:德國總理朔爾茨。

為了營造「合適」的氣氛,俄國防部提前一天宣布部分士兵開始後撤;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將朔爾茨到訪的這天稱為 「西方戰爭宣傳失敗之日」。烏克蘭方面也證實局勢已有所緩和。

唯有美國「一騎絕塵」,堅持將假戲往真裡演:國務卿布林肯決定關閉美駐烏大使館,「暫時」將館址遷往烏克蘭西部離波蘭邊境70公裡的利沃夫(Lwiw)。

至於俄軍最終會撤離多少部隊,莫斯科在西方作出一定妥協和讓步之前是否會全部解開套在烏克蘭脖子上的絞索,目前還是個問號。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些來基輔和莫斯科進行斡旋的西方使節,不只是為了歐洲的和平,而且還帶著不同的目的。

歸納起來看,這些在此次危機中登場的國家可以被分為以下三類:1)當事國(俄羅斯和烏克蘭),2)調解國(德國、法國和土耳其),3)攪局國(美國和英國)。

善於討巧的調解人:馬克龍

法國已進入大選衝刺階段,總統馬克龍遲遲不正式宣布參選,卻於上周(2月7日)先去了莫斯科調解烏克蘭危機。這是為什麼?

嫻熟的政治家善於巧妙利用外交平臺來服務於自己的內政需求,馬克龍也不例外。以「熱情的歐洲主義者」著稱的他出面斡旋烏克蘭危機這個「歐洲事務」,應該說完全在情理之中。頗有看頭的倒是他出訪的時機和順序。

先說他的出訪「時機」:

首先,根據官宣信息,他此行主要目的是重新啟動2019年底以來一直被「閒置」的「諾曼第模式」。以往,這個德法俄烏參與的四方會談基本上都是德國總理牽頭,法國總統打配合。現在,德國新政府成立不久,內政難題一堆;在外交領域,總理朔爾茨在公眾眼裡還是個「新手」。所以,這次馬克龍搶在朔爾茨之前去莫斯科,顯然是在試圖悄然轉換德法在歐盟內的角色。

其次,他在國內大選之際亮相國際舞臺,能增加他作為大國領袖的形象。他要給選民這樣一個印象:國內其他候選人正在忙於競選,他卻不忘為世界與歐洲的和平辛勞奔波。

最後,他在其他使節斡旋無果的情況下出行,比較容易提高自己的調停效果。為此,他也做了精心設計和鋪墊:行前先與普京通了話,之後表示雙方「分歧很大」。這樣一來,如果他在莫斯科談不攏,外界會認為在「預料之中」,不會質疑他的斡旋能力;如果稍有成果或雙方有所接近,哪怕只是表明有繼續保持對話的意願,與之前的「無果」相比,都可以被說成是馬克龍的某種「外交勝利」。

再說說他的出訪「順序」:

馬克龍2月7日先去莫斯科,之後前往基輔和柏林。

France 24報導馬克龍訪問俄羅斯

這說明他是個有獨立意識的政治家,不會按照「外交常規」和「政治正確」出牌。這與「循規蹈矩」的德國政府領導人形成鮮明的對照,朔爾茨的行程必然是美國、基輔,然後才是莫斯科。對此,愛麗舍宮的解釋是:這個訪問順序表明,我們有勇氣首先直面危機的始作俑者。

當然,與德國相比,法國在這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它沒有歷史負擔。德國就不同了:由於納粹那段歷史,柏林在處理外交問題時都會表現出非常大的克制,很少「任性」。這點從它至今一直拒絕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武器上便可看出。

相比之下,法國在政治和軍事決策中的「自由度」要大許多。譬如,它在烏克蘭危機激化的情況下立刻同意向北約東翼(羅馬尼亞)增兵1000,德國在各方壓力之下才「不得不」答應向立陶宛增兵350人。

有消息說,馬克龍是位「口若懸河」的政治家,有思想,有能力,也有幹勁,但有時候嘴巴缺個把門的。對此,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曾表示過不滿。

馬克龍倒也不是純粹地特立獨行,不與盟友商量。譬如在這次斡旋中,他的表現就很努力:他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過三次電話,與拜登、北約秘書長、英國首相、立陶宛總理也保持電話溝通,還在柏林與德國總理和波蘭總統親自見面會商。

但他的快人快語風格,經常讓德國總理府感覺跟不上他的「步伐」。有時候,柏林乾脆先由著他去發揮。馬克龍倒也當仁不讓,非常樂意充當「歐洲領袖」和「歐盟代言人」的角色。

此次出訪前,他對莫斯科的安全憂慮表示理解。在莫斯科,他也認真傾聽普京對基輔和北約方面的抱怨,並提出一些客觀理性的建議。因此,他的斡旋雖難取得突破,但莫斯科肯定了他的態度,認為他是西方迄今為止最能放下姿態傾聽的一位。

他的這種斡旋方式卻被有些西方國家視為「作秀」,英國個別媒體認為,比起建立統一的歐洲對俄戰略,馬克龍對自己的領袖角色更感興趣,甚至提出「馬克龍可信嗎?」這樣的問題,擔心這位法國總統正在被普京當作分裂西方聯盟的工具。

其實,法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是挺矛盾的。

在安全利益方面,馬克龍在對莫斯科的憂慮表現出某種「體諒」的同時,特別強調歐洲的共同利益。他認為,烏克蘭危機發生在歐洲,戰爭一旦爆發,衝突一旦激化,西方陣營中首當其衝的不是美國,也不是英國,而是歐盟,因此,歐洲意識很強的法國不願把主導權交給華盛頓。

在能源政策方面,馬克龍對莫斯科則表現出相對「強硬」的態度,堅決主張減少和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優先發展和改進核能。這與德國新政府的能源政策背道而馳,可德國在處理烏克蘭危機中表現出來的「軟弱」,恰恰被法國視為「能源過分依賴俄羅斯」的佐證。

對馬克龍而言,能源獨立是歐洲戰略自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在解決烏克蘭危機中是否敢動「北溪二號」這塊「奶酪」,是檢驗柏林是否認真對待歐洲戰略自主的一塊「試金石」。

法國政要公開表示希望看到馬克龍和朔爾茨共赴莫斯科,以展示德法同心,但馬朔兩人最終還是先後在不同的時間去見普京。或許,這是因為時間上實在安排不開來,但也難免給公眾留下兩國或許在打小算盤的印象。

毛遂自薦的調解人:埃爾多安

在介入烏克蘭危機的各方中,土耳其的分量似乎最輕,但表現得卻相當活躍,兩次提出願意在俄烏之間充當調解人。

猛一看,一個發生在歐洲陸心地帶基督教世界中的這場危機,與土耳其這樣一個處於西亞的穆斯林國家何幹?其實不然。

首先,衝突雙方俄羅斯和烏克蘭與土耳其同為黑海沿岸國家,有著直接的利益關係;其次,埃爾多安與普京的私交甚佳,與基輔也保持著不錯的關係,具有當調解人的「資質」;最後,土耳其認為這是凸顯自己作為北約盟國和區域強國的一個極佳機遇。

埃爾多安上臺後,始終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路線。不甘只做「北約」的二等成員,不斷拓展自己的活動空間。

面對一心只想加入北約和歐盟的烏克蘭以及西方的主要對手俄羅斯,埃爾多安一直在尋找平衡點:

一方面,他抨擊莫斯科吞併克裡米亞,主要理由如下:1)那裡居住著同屬穆斯林的克裡米亞韃靼人,他們傳統上與奧斯曼土耳其關係密切,因此土耳其不能袖手旁觀;2)安卡拉希望保持黑海均勢。一個強大的烏克蘭能在黑海地區成為抗衡俄羅斯的有生力量,而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卻打破了這種均勢。

另一方面,他又不支持北約拉烏克蘭入盟,因為這樣必然會降低土耳其作為守衛北約黑海戰略門戶的重要性。同時,歐美國家對他執政風格的指責和批評,也令其相當不爽,最後他不惜與美國和北約交惡,從俄羅斯購買S-400反導系統。

土耳其努力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因為它一半的天然氣和旅遊的主要客源均來自俄羅斯。2015年,土耳其在敘利亞邊界擊落了一架俄羅斯戰鬥機,埃爾多安開始還強硬,但很快就向莫斯科「認慫」道歉,因為普京採取了經濟制裁措施。

另外,在敘利亞問題上,特別是在如何對待那裡的庫德武裝問題上,安卡拉也需要俄羅斯的配合,反之,莫斯科在戰略上也需要安卡拉的合作和配合。普京利用埃爾多安的大國雄心和對歐美人權外交的不滿,在北約中安下了這枚「棋子」,讓西方「如鯁在喉」。此外,土耳其扼守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這樣的國家友好相處,符合俄羅斯的戰略需求。所以,莫斯科對安卡拉相對比較「寬容」。

譬如,土耳其向烏克蘭提供武裝無人機。這些武器去年秋天以來被烏克蘭投入到東部的頓巴斯地區,並顯示了一定的威力。普京對此非常不爽,也提出過警告,但並未採取進一步的制裁或限制措施。

安卡拉努力發展與基輔的關係則另有隱情,這與北約對其軍火出口的限制不無關係。

土耳其向烏克蘭出售無人機,引起了西方媒體對俄土關係的關注,圖為VOA報導截圖

土耳其「獨特」的外交路線,導致它與歐美盟友在軍火方面的合作逐漸減少。土方進口俄羅斯的反導系統之後,美國決定停止向其提供F-35戰鬥機,還不允許它向衝突地區出口諸如軍用直升機這樣的武器,也不能出口含有西方國家部件(如發動機)的軍械。

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卡拉只得另闢蹊徑,出口自製的軍用物資(如無人機),並尋找新的部件供貨商,而原蘇聯的軍火工業重地烏克蘭正好符合這方面的條件,所以雙方一拍即合。2019年,烏克蘭向土耳其訂購了6900萬美元的武裝無人機,現在兩國還商定合作造軍艦。

作為黑海沿岸國,土耳其由衷不希望俄烏之間發生大規模的武裝衝突。雙方一旦交戰,首當其衝的就是土耳其的旅遊業,該國三分之一的遊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土耳其建築公司的海外業務差不多一半都在這兩個國家,40%的食品也來自兩國。

埃爾多安日前表示:「進攻烏克蘭對俄羅斯和整個地區來說都是不明智的。」

二月初,埃爾多安前往基輔,再次表示願意從中斡旋。他還批評北約、特別是拜登總統在烏克蘭問題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做法,他說:「西方並沒有為解決問題做出貢獻,我只能說,它把事情反而搞得更糟了。」

他認為,迄今為止只有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有能力解決這個危機,可惜,她離職後,歐洲再也沒有這樣的靈魂人物了。言外之意,你歐洲沒人,我可以出面調停。

據報導,埃爾多安已向澤連斯基和普京發出了邀請。烏克蘭總統已積極回應,但普京還在觀望中。

趕鴨上架的調解人:朔爾茨

應該說,在三位調解人中,德國總理朔爾茨是最不願意登臺的,因為他承受著來自多方面的壓力。

·壓力之一:盟國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雖然主要由「民主國家」組成,決策程序也具備相當的民主性,但對於傳統上習慣於「依靠實力說話」的西方國家來說,美國的分量是舉足輕重的,是其他成員國無法比擬的。

英國脫歐之後,北約內部的軍事實力其實進一步向非歐洲國家傾斜,歐洲國家的話語權相對更弱了。也就說,在涉及到歐洲利益的時候,美英兩國未必會單純站在歐洲立場去審視。這樣,他們與聯盟內的歐洲成員就會出現分歧。這個現象在如何對待俄羅斯和中國問題上最為突出。

面對烏克蘭危機,德國政府的口徑其實很明確:政治、經濟和道義上全力支持基輔,但在軍事領域不提供進攻性武器;對莫斯科既發出嚴重警告,也希望保持對話暢通。

說實在的,除了不提供殺傷性武器這點之外,柏林與其他盟友在烏克蘭危機中的態度並無二致。但美英等國並不滿足於此,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德國拿自己的能源生命線「北溪二號」來獻祭。只要德國政府沒有明確提出這點,加上朔爾茨前一陣「長久」保持沉默和低調,就被認為是德國對俄過於「軟弱」。

為了「澄清」和「明確」德國的態度,朔爾茨專門前往華盛頓。兩國領導人關起門來說了什麼,外界不得而知,但在之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朔爾茨依然沒有點名「北溪二號」,反倒是拜登替德方明確表示:一旦俄羅斯入侵,「北溪二號」就完蛋。由此可見,什麼才是美國的「眼中釘」,德國承受的來自盟友的壓力何在。

·壓力之二:國內輿論

德國國內的壓力是多方炒作的結果。這裡有民主體制的因素(懟政府是反對黨的「天職」),也有「批評性媒體」的挑剔,但最關鍵的還是「政治正確」的捆綁:

在烏克蘭危機中,輿論只關心誰是所謂的「侵略者」,而且僅以「民主」和「集權」體制來判斷國際衝突的是非曲直,卻不去深究體制產生的文化土壤和國情條件以及衝突的深層原由,更不反省西方自身的責任。俄羅斯受到譴責,只因為它「強勢霸道」、「獨斷專制」、吞併克裡米亞,在烏克蘭邊境陳兵十萬等。

德國輿論這種簡單化和道德化的是非觀,忽略了直接關係到民生的本國利益和國際局勢的複雜性。這裡很少能見聞非主流意見,即便有,也會很快淹沒在道德鼓譟中。

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德國正面臨能源轉型期,尚離不開俄羅斯的天然氣。如果將「北溪二號」當作反俄的「祭品」,那麼平常百姓家如何面對能源價格繼續上漲的局面?

輿論可以不管這些,但政府卻不能不考慮這些。

·壓力之三:社民黨內的「知俄派」和聯合政府內的其他兩黨

德國社民黨(SPD)傳統上與俄羅斯關係比較「親近」(勃蘭特的東方政策、施密特對俄羅斯安全憂慮的理解、施洛德與普京的「兄弟情」等),黨內有一批所謂的「知俄派」(Russland-Versteher)存在,他們認為「排斥俄羅斯的歐洲將永無寧日」,「歐洲和平必須有俄羅斯的參與」,不希望德國對俄羅斯過度施壓。

德國國內對「知俄派」早已有不少討論

同時,聯合政府的其他兩黨——綠黨和自民黨,均傾向於所謂的「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俄羅斯的「政治基因」(威權體制)決定了德國必須對其採取強硬和不妥協的立場。

外長貝爾波克最近去基輔訪問本應致力於外交斡旋。但她在政治會談後卻去「烏克蘭大饑荒死難者紀念碑」前點蠟燭祭奠,還去烏東衝突地區進行視察。

在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被認為是史達林進行種族滅絕的「人禍」象徵。貝爾波克此時去這個與當下烏克蘭危機幾無關係的敏感地,是政治站隊和道德宣誓,與「外交斡旋」無涉。

所謂「外交斡旋」應該是了解衝突方的關切所在,減少雙方的分歧點,盡力找到能被當事方接受的解決方案。

另一個聯合執政夥伴自民黨在朔爾茨訪俄之前,也要求總理向普京發出「明確信號」:「德國站在烏克蘭這邊,國際法和歐洲安全秩序不容談判,俄國現在正走在一條歧路上,只會讓自己陷入孤立。」

在這樣的內外壓力下,朔爾茨於昨日(2月15日)從基輔飛抵莫斯科。

為了不讓俄方為他做核酸檢測,朔爾茨特意從德國帶了自己的檢測設備。飛機降落後,他讓德國駐俄使館的醫生在俄方衛生部門的陪同下登機給他做了檢測。據說,他這麼做並非擔心洩露基因信息,而是為了「保持獨立性」。

克裡姆林宮也對等「保持獨立性」,與上次接待馬克龍一樣,將會談安排在一張6米長、2.6米寬的桌旁。意思是,正視差距,保持距離,平視交流。

在這樣的氛圍裡,賓主進行了四小時的會談。

朔爾茨事後透露,會談的話題「無所不包」,分歧雖然很多,但他還是看到了某種「希望」。普京在記者招待會上也強調,俄羅斯並不想發動戰爭,但它的安全訴求迄今並未得到西方的保證。

總之,指望這次會談有所突破是不現實的,但與此前「火藥味」較濃的言論相比,朔爾茨和普京最起碼為今後的談判打開了一扇門。

有恃無恐的英國

很久以來,倫敦給自己的定位是美國在歐洲的「代理人」,在世界其他地區,它對美國基本上也是亦步亦趨。如今,已經脫歐的英國在歐盟內已無法施展,所以必須在盟外打出一片新天地來,在國際事務中更加緊跟「山姆大哥」。

在眼下的烏克蘭危機中,美國那邊拉響戰爭警報,英國這邊會跟著敲起熱戰警鐘;美國今年1月底決定從烏克蘭撤離外交人員和家屬,英國最先效仿跟進;美國向歐洲增強軍力,它也趕忙調兵遣將;拜登警告普京入侵烏克蘭將帶來嚴重後果,詹森隨即提醒莫斯科不要低估英國的軍力。

不僅如此,繼柴契爾夫人之後第二個被稱為「鐵娘子」的英國外長特拉斯(Liz Truss),日前在議會還威脅要對俄的武力行動採取強硬制裁措施。她說:「屆時,克裡姆林宮裡及其周圍的人將無處躲藏。」話音剛落,反對黨坐席上傳來一片笑聲。因為俄羅斯寡頭幾十年以來最喜歡的「藏身之地」正是倫敦。這在英國是個公開的秘密。

詹森的言行有兩個出發點:第一,轉移他因「疫情派對門」而在國內陷入的政治困境,第二,向世界證明英國還是一個有世界影響的大國。

為此,他表現出來的強硬有時甚至超過美國:美國暗裡對德國不滿,英國就出面懟德國。拜登公開「維護」被美國媒體詬病的德國總理,英國首相卻明確表示德國和歐盟的對俄態度太「軟弱」。他出訪危機地區時只去基輔,不去莫斯科。

德國在聯盟內雖然向烏克蘭提供的資金最多,但至今依然拒絕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武器,只交付一所戰地醫院和5000頂鋼盔。倫敦則滿足基輔的請求,在年初提供反坦克武器等軍事裝備。克裡米亞被俄羅斯吞併後,英國開始幫助培訓烏克蘭士兵,而且還是北約中唯一個在該地區部署一艘航母的國家。

總之,德國不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德國《世界報》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詹森正在做德國不願意做的事」。

表面上看,英國政府的表現似乎在跟德國過不去,其實它只是在維護自己的現實利益。

去年10月7日至8日,烏克蘭總理澤連斯基在訪問倫敦時,與英國籤署了兩份「歷史性文件」:《政治合作、自由貿易和戰略夥伴協議》和《重新裝備烏克蘭海軍備忘錄》。

籤約後,詹森難掩欣喜,在推特上如此描述這兩份文件的重要性:「它們意味著烏克蘭和聯合王國之間將有更多的貿易,更多的安全和更多的合作,歐洲東西兩翼現在變得更加親近了。「

有意思的是,第一份文件基本上是個「盜版」,因為它幾乎照搬了那份2013年引發烏克蘭動蕩的《歐盟烏克蘭聯合條約》(The European Union–Ukraine Association Agreement),唯一的例外是對立法條款中涉及烏克蘭和歐盟的部分進行了調整。

脫歐後的英國繼續拓展新的市場,窘迫中的烏克蘭也需要走出困局。就這樣,兩國一拍即合,將歐烏合作轉手變成了英烏合作。

在該協議的框架內,雙邊貿易現已達20億英鎊。此外,兩國的合作還包括增進投資、保護智慧財產權等領域,在不久的未來還將擴展至服務性行業。

根據這份協議的一份附加聲明,雙方將在今年(2022)就延長協議進行談判。因此,密切與烏克蘭的關係是詹森的重要外交目標。

第二份文件同樣重要,它涉及軍事和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包括對烏克蘭武裝力量進行現代化改造,裝備八艘符合北約標準的飛彈艇,以滿足烏克蘭在黑海和亞速海對此類艦艇的需求。

八艘艦艇的頭兩艘先在烏克蘭專家的參與下在英國船廠建造,剩下的將在兩國政府指定的烏克蘭船廠完成。

英國政府提供了為期十年額度高達12.5億英鎊(16億美金)的貸款,用於艦艇建造以及在黑海岸邊的奧恰基夫(Otschakiw)建設港口基地。

這個項目對烏克蘭為何非常重要?

俄羅斯2014年侵吞克裡米亞之後,迅速將其軍事化。此前,它已擴充海軍多年,所以有能力從其他海域向黑海調遣艦隻。烏克蘭則不同,它不僅丟掉了克裡米亞,還失去了那裡的許多艦艇。如今,它既沒有財力,也沒有時間去重建一支可以與俄羅斯抗衡的海軍。

在這種情勢下,基輔決定與北約合作,雙方制定了一份建立所謂「蚊子艦隊」的計劃,即用靈活快速的小型艦艇來纏鬥大型的俄羅斯艦艇。與英國籤訂的這份備忘錄就是該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

了解了這些,人們就不難理解英國在眼下的烏克蘭危機中為何如此明確地站隊基輔了。

行為乖張的美國

烏克蘭危機重新被激化以來,美國已兩次大喊「狼來了」:

第一次是今年一月底,它散布俄軍屯兵烏克蘭邊境的消息,並率先宣布減少和撤離駐烏外交人員及家屬。第二次是上周末,它突然公布俄軍不日將入侵烏克蘭的消息,要求本國公民限時離開烏國。

第一次警報導致外資開始撤離烏克蘭,引起總統澤連斯基的不滿;這次再發警報,烏方要求華盛頓提供具體證據,不然就是製造恐慌。

在烏克蘭危機中,美國是最先和最高調發出戰爭警報的一方,引起一波波的恐慌,莫斯科稱之為「歇斯底裡」。它這麼做,或許真的是為了制止戰爭,但帶來的疑問的確也不少。

人們在問,它不是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亞太地區了麼,為何還在歐洲這邊大肆鼓譟呢?

白宮在做出涉及全球安全的決定時,通常會用說不清道不明的「情報系統信息」來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打伊拉克那會兒,美國務卿在聯合國也拿出過類似的「證據」,但事實證明那是不真實的。

對此,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近日表示:伊拉克那次引用的信息是為了發動戰爭,這次是為了阻止戰爭。問題是,目的不同,不等於信息真實,更何況前者使用的信息已被證明是無中生有了。

總之,這次美國的做法相當「乖張」,看上去非常「不合常理」。那麼,美國這麼做究竟為何?

歸納起來,其動機有如下幾種可能:

1.借歐洲這場危機促進北約內部和西方陣營的團結,通過激化外部矛盾來重新凝聚內部出現的離心力。

2.高調推波助瀾,提高對「北溪二號」的壓力,並最終拔掉這顆「眼中釘」,徹底改變德國和歐洲的能源結構,從中獲益。

3.鑑於美國通脹已達40年來最高點,希望通過鼓譟戰爭製造恐慌來影響股市走向和美元回流。

4.讓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在歐洲絆住俄羅斯,使其一時無法脫身於亞太事務,削弱其與中國形成的戰略犄角之勢。

5.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利用危機出售軍火,滿足資本財團和大公司的利益需求。

6.刺激俄羅斯進一步強勢,增強中東歐及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恐俄症」和對美國以及北約的戰略依賴。

7.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說服北約的歐洲盟國加快提高軍費開支的步伐,從而減輕美國的財政負擔。

8.希望中國作出戰略誤判,對臺動武或提升武力威脅,美國可以據此加速在亞太地區建立軍事同盟的步伐。

這些可能的動機大概率情況下會綜合起作用。

結語

綜合各種因素,普京大規模入侵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顯然是美方在製造恐慌。不過,烏克蘭危機,倒也讓全世界看到了西方在「講道理」時的矛盾邏輯:

第一,西方分析家在解讀俄羅斯眼下的「劍拔弩張」動機時,最常見的說法之一就是普京想恢復當年蘇聯帝國的「勢力範圍」。那麼,北約和歐盟的東擴難道就不是在建立和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第二,北約和歐盟在闡述為何要東擴時常用的一個理由就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選擇結盟和體制的自由。問題是,結盟是一種「雙向選擇」,這些國家當然可以要求入盟,但北約和歐盟並不一定要「有求必應」呀。由此可見,西方並未真正顧及俄羅斯的核心安全利益。

第三,還有一個常見說法是,北約的東擴和軍事部署是透明的,雖然靠近俄羅斯邊界,但並不威脅其安全利益。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為什麼上世紀六十年代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時,甘迺迪政府不惜發動核戰爭都要莫斯科撤走這些武器呢?

這些相互矛盾的邏輯和雙標做法,或許正是世界無法真正太平的原因之一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同类文章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昆明小吃特色小店(介紹15款昆明百姓小吃)

來雲南旅遊的外省朋友下飛機到昆明,或者其它地方到昆明玩的,或者在昆明打拼的,給大家推薦幾個百姓小吃。 本人最鍾愛的就是路邊攤,拋開衛生不衛生的問題,好吃才是最重要的 找到那些「隱於世」的美味小吃 找到了下面這些國寶級的小吃店 到昆明想吃到正宗實惠的百姓小吃,那麼這家一定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這4種美食一定要少吃(也別碰這4種美食)

在看臉的時代,除了要有顏值外,身材好也越來越重要。物質的極大豐盛,讓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很多以前沒有吃過的東西。我們都知道,胖是吃出來的,有些我們平常常吃的食物,看似沒什麼油,吃了應該會很健康,不長肉,但恰恰不是這樣的。以下4種美食,看似含油少,其實是很容易長肉的,來看看下面這4種是不是你常吃的。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正宗烤魚做法烤箱竅門(烤魚只要方法正宗)

炙烤鱸魚 愛情容易讓人痴狂,殊不知美食也是如此,尤其還是如此鮮美的鱸魚。 食材準備 400克鱸魚,40克大蔥段,薑片少許 1臺烤箱,1張錫紙,1把刷子,2克鹽 5毫升料酒,食用油適量烹飪步驟 1 洗淨的鱸魚兩邊切上一字花刀。 2 取一盤,放入鱸魚,往鱸魚身上撒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沒有糯米粉怎麼做湯圓詳細步驟(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

一碗糯米粉一把芝麻,教你在家做湯圓,香甜又軟嫩,比買的還好吃 元宵節是中國人十分重要的節日,所以民間有「元宵大如年」的說法。每到傳統節日元宵節,到處張燈結彩,不管南方北方,都有吃湯圓(也叫元宵)的習俗,不僅開胃可口,也是為新一年討個好彩頭。 其實湯圓的做法很簡單,一碗糯米粉加上一把芝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又滑又嫩又脆的基圍蝦怎麼做(基圍蝦這樣做太好吃了)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大夥這幾天應該都挺忙的吧!家鄉的父母正在忙著辦年貨,而在外工作的你,或許正在忙著買車票吧,您啥時回家過年呢?小時候覺得一年時間好慢,但是長大以後就覺得時間太快了,一轉眼就到了,如果是上班的話領12次工資就完了,做生意的話估計這幾天正在忙著收帳了吧,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長大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熟綠豆怎麼樣做綠豆餅(綠豆別再煮湯了)

綠豆別再煮湯了,教你自製綠豆餅,皮薄餡大酥掉渣,餡料綿密細膩 最近綠豆餅似乎又火起來了,看到別人都在吃,我也忍不住買了兩盒,味道確實不錯,外面的皮很薄,並且比較酥,裡面包裹著的綠豆餡也香得很,不算特別甜,並且綿密細膩,一口咬下去冰涼爽口。 立夏將至,天也熱了,家裡的綠豆除了煮湯之外,不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北京哪裡烤魚最好吃(北京最美味的烤魚店TOP10)

推薦閱讀發送「推薦」提取文章 2015北京必吃100家餐館 北京適合請爸媽吃飯的館子 北京南城、東城、西城、北城美食地圖 北京古代天黑沒電,他們幹啥 京城那些排長隊的餐館 江邊城外烤全魚 人均:67元 地址:東直門內大街15-2號 推薦理由:分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汗蒸房為什麼要一直開著(幹蒸房很多人也理解為汗蒸房是否對)

最近有在網上接待了不少客戶朋友的小編,聽到了客戶朋友會問到,有沒有幹蒸房,最後經過細細了解才發現,幹蒸房和汗蒸房存在分不清的情況,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吧。 首先我們都知道土豆,只要一說土豆就知道它是可以吃的,什麼土豆燒肉,乾鍋土豆片什麼來的,但是有些地方就喜歡叫馬鈴薯,如果當地有一個人想要網上尋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相府油潑魚(浙江臨海各派出所大廚曬廚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陳棟 通訊員 馮佳麗 不少人很好奇,那些威武神勇、無所不能的警察,平日裡都吃的啥,一日三餐又是誰在打理? 近日,浙江臨海市公安局就別出心裁,舉辦以「我為祖國獻道菜」為主題的廚藝大賽,將臥虎藏龍在各派出所背後的大廚們請了出來,大家切磋廚藝,拿出一道各自的拿手好菜,並邀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肉絲麵如何做好吃(炒出來的肉絲麵的做法)

想吃炒麵,但是家裡只有普通的白麵條,於是這道午餐就誕生了。。。。 製作方法和炒麵非常相似,因為這種白麵條比較嫩,所以不適合炒太長的時間,我是把所有的蔬菜和肉都炒熟之後再放入麵條,這樣既能保持麵條的完整性,而且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圖片中我準備的蔬菜比較多,是兩個人的分量,而且我自己也喜歡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