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廚不傳的5種烹飪秘訣(找了很久發現這3個)
2023-05-22 06:44:18 3
最近偷了浮生半月閒,得空翻了翻以前學廚時的筆記,邊看邊笑自己。
現在看來一些很小的問題,在筆記裡被曾經的自己描述成了世紀難題。
每當看到抄錄和記錄的菜譜時,都會多停留幾眼,咂摸下味道,回憶回憶細節。
菜譜是根據我自己的理解記錄的,有詳細的步驟,還有自己的註解,以及當時的疑惑。
當初好多人笑話我,說我學個廚,跟研究原子彈一樣,天天拿個小本本記來記去。
現在看來,竟然是這個習慣成全了現在的自己,這些筆記到現在翻起來的時候,仍有收穫。
就例如「記筆記,總結提高」是個好習慣,在筆記裡,我發現自己曾經有很多隨手的小動作,都是壞習慣。
慶幸的是已經改掉了他們,要是這些壞習慣還在,我估計也像曾經嘲笑我的人一樣,放棄烹飪這件事兒了。
最近寫了不少關於烹飪習慣的文章,朋友們可以作為一個系列來看。
有些事兒單拿出來不容易理解,串起來看就融會貫通了,就像有些食材跟調料,非得搭在一起才好吃。
這篇文章裡,再分享三個烹飪的壞習慣吧,算是習慣系列的暫時完結篇,以後有了新的感悟,再續。
習慣一:隨手倒掉香菇水
做菜這事兒,籠統的概括就是兩件事:堆積香味和堆積鮮味。
香味大多與油相關,上一篇「烹飪習慣」的文章,給了很長的篇幅介紹。
一樣的親戚要一樣的待,說了香味,自然也要介紹鮮味。
這篇文章裡,從香菇水這個不起眼的小細節介入吧。
小時候在老家農村,是吃不到鮮香菇的,能買到的都是幹的,泡發以後再用。
起初我很討厭香菇的味道,因為我覺得聞起來有些「菇臭」。但每次老太太都把剪香菇屁股這活兒給我幹,搞得我後來見了香菇都繞著走。
長大去了大城市工作,見到了鮮香菇,才知道,原來香菇能長那麼大。
那時候我已經對「菇臭」味免疫了,所以嘗試著接受香菇這個食材,然後通過香菇,了解了菌菇類食材的鮮和香。
因為工科生的固定思維吧,學廚之餘總愛問一些「為什麼」的問題,得不到答案的時候就自己去查資料,拼湊答案。
香菇僅僅通過晾乾這一件事,就能積累出比鮮香菇更多的鮮味物質,鳥苷酸啊,各種呈味胺基酸什麼的。
而在幹香菇泡發的時候,大量的鮮味物質會因為滲透壓的原因,如久旱逢甘露一般跑到水裡。
而我老媽,以前每次都是倒掉香菇水,只留香菇,我因為不明就裡也就養成了隨手倒掉香菇水的習慣。
知道真相的時候,我都想抽自己倆嘴巴,那麼多年浪費了多少好東西啊。
香菇水正確的用法,是把香菇稍泡一會兒,洗乾淨泥沙,換新水慢慢泡發。
泡發好之後,用力攥幹水分,把香菇水當作味精水來用,燉雞肉,燉排骨的時候,一股腦地倒進去,再補水或者啤酒。
同理,海米泡發,也要留著海米水,同樣富含鮮味物質。
像醇類,烴類芳香物質習慣往油裡鑽一樣,鮮味物質更喜歡水作為載體。
因為水能夠容納他們,也能提供庇護。
大多數的鮮味物質,是懼怕高溫的,而水的100度沸點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控制溫度,不至於升高太多從而保護鮮味不被破壞。
雞湯就是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小火慢煨,給鮮味物質充分的時間釋放,用水包圍,又給了他們充足的空間當作容身之所。
作為回報,雞湯的鮮美,對得起久等之時溜走的時光。
其實水作為味道的載體,在烹飪中應用非常廣,常用的蔥姜酒水,花椒水,曾經紅極一時的味精水,現在看來都已經是很普通的烹飪技巧了。
蔥姜因為自身的耐久能力不足,遇油容易黑,久燉容易酸,很多場合不適合他們的本體參與。
只是借他們的味道,先把他們的味道溶到水裡,再用蔥姜水做菜,就完美實現了,食其味而不見其形的效果。
大多數場合下,蔥姜水被用在了烹飪的前期碼味階段,從生熟的角度來說,蔥姜水是生水。
味道也是生的,如果在烹飪過程中,用蔥姜水代替普通水,效果並不好,會破壞味道的成熟。
但是烹飪過程中,又會時常用到水,降低溫度,追回口感,補充水分,等等多種作用。
用著蔬菜的下腳料,蘿蔔皮,香菜根,香菇蒂等等熬熟,製成蔬菜水,用在熱菜烹飪中,就不會給鍋裡味道的成熟添亂,反而是增加不少鮮味。
這件事的思路是這樣的:自然獲得的水,我們要物盡其用,例如香菇水,海米水。
但並不是每次做菜都會用到香菇或者海米之類的食材,沒有自然水,那我們就人為的去做出「味道水」。
前面說的蔥姜水,就是把蔥姜切絲泡水,嫌味道不夠充分,就用力攥一攥,榨出汁水。
蔥姜水的基礎上,加入花雕酒,做成蔥姜酒水,能進一步的提升去腥的能力,同時增加複合味道。
特定場合下,可以加入香料大軍,胡椒粉,花椒都可以泡進去。
這種,屬於生水,用在食材還是生的階段上。
等開火以後,味道成熟階段,再用「味道水」,就要用熟水。
前面說過的蔬菜水,屬於素水。還有葷水,雞蛋炒熟加水燉煮出來的雞蛋水,蝦殼蟹殼魚骨炒香加水燉出來的海鮮水。
遵守鮮味一加一大於二的規律,配合使用,能讓鮮味大大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說的這些水,只是我把一個烹飪技巧展開來說的,烹飪中沒有哪個技巧或者手法是救世主級別的,需要搭配使用團隊作業哈。
這些「味道水」並不能代替調味料去使用,是一種豐富的手段之一而已。
習慣二:隨手用酒去腥
用酒烹飪,我寫了好多文章,寫的我手指頭都出繭子了,但還是要再補一塊拼圖。
用酒去腥,效果是僅次於用溫度這個工具的。
因為乙醇分子小,具有滲透和引路作用,很多腥味物質還溶於乙醇,乙醇在高溫下又容易揮發。
這就是用酒去腥的過程和原理,但是,酒能不能去腥,最後一步時的揮發條件是關鍵。
酒進去了,把腥味抓出來了,但是自己揮發不掉,不僅腥味留下了,酒味本身在很多人看來也是異味,用酒就用成了弄巧成拙。
剛聽說用酒能去腥的時候,我特別喜歡做啥都放點兒酒。
醃肉放,炒菜放,確實效果很好。
後來就有點變味兒了,我出鍋前還會放點酒,以為跟醋一樣,去醋酸,留醋香呢。
結果酒精沒去乾淨,吃兩口菜,不勝酒力的老爸竟然臉紅上頭了。
包餃子調餡兒也放酒,趕上哪個煮破了的話,味道還正常點。
那些沒煮破的餃子,用我們家老爺子的話說就是:都見過酒心兒巧克力,有幾個能吃過酒心兒餃子呢?
這麼聽起來,還是挺自豪的感覺,但是我後腦勺的鞋巴子印兒仿佛提醒我,並不是那麼回事兒。
所以說,用酒去腥,一定要給他留足了揮發的時間和空間。
習慣三:鮮肉焯水
得知肉類腥味的來源,主要是殘存的血水。自從學會了給排骨冷水下鍋焯水的技能,我像瘋了一樣,做什麼肉都要焯下水。
誇張到炒肉絲都要焯下水,幸虧被我家老太太及時制止,因為他們發現凡是我做的肉菜,都沒啥肉味兒了。
起初以為是肉的事兒,還找賣肉的理論過,後來才知道,是我竟然做了一個給肉絲焯水的神操作。
倒不是說焯水是錯誤的,但總得用對場合。
尤其是鮮肉,焯水是個不小的忌諱。
帶骨頭的排骨,棒骨,因為血水較多,焯水的目的是徹底的排出血水,尤其是冷凍保存過的排骨,血水凝固時間久了,焯透水才能儘可能的把他們趕出來。
若是新鮮排骨,尤其是做生炒的話,也是不建議焯水的。
排骨儘可能剁小點,用水多泡一會兒,炒的時候稍微多炒一會兒,一樣可以去掉腥味,同時能保留肉味兒。
去除肉腥,炒比焯效果更好。
尤其是腥味相對輕一點,血水少一點的雞肉,魚肉,徹底清洗後,下鍋炒和煎,能在去腥的同時增加香味。
新鮮雞肉,煸炒還能逼出雞皮的油脂,用雞油滋潤雞肉,得到軟嫩的口感和鮮香的味道。
烹飪雞肉,泡加炒的方法,要遠遠好多焯的方法。
可能只是隨手的小動作,卻害了菜品的大味道,以我自己的經驗作為教訓,分享出來。
跟朋友們一同,提高廚藝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