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字號文化美食(即將消失的傳統美食)
2023-05-07 08:32:01 1
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少堅持了十幾、甚至二十來年的上海煙火氣小店,不堪重負倒下了。可細細想來,其實在更早的時候,陪伴我們成長的上海老味道早已漸漸消失。很多家常吃食不再是傳統味道,曾被記載過的數百種傳統小吃與本幫菜,有些日漸式微甚至已經失傳。
老虎腳爪
老虎腳爪,因形似「老虎爪」而得名,其實最早來自於江蘇鹽城,是配著牛肉、羊肉湯吃的。傳入上海後,喜甜的上海人給他刷了層糖,這才有了現在外脆內軟,帶著回甘的老虎爪。因為做起來費時費力,市面上賣老虎腳爪的攤頭幾乎絕跡,只有少數幾家還在堅持。做老虎腳爪看似很簡單,實則是經年累月才能練就的功夫。發酵好的鹼水面,用老式炭火爐不是烤熟而是小火慢燻至熟透,因此自帶一股焦香,內裡卻像普通饅頭一般柔軟,冷了吃都特別香!
油墩子
不光是上海「土著」,只要是在上海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都知道「油墩子」的存在。而油墩子對於上海人來說可謂一代人的回憶。油墩子外層炸的金黃香脆,內餡蘿蔔絲又脆又有汁水,味道鹹鮮,還帶點胡椒粉的辣味。小時候光是站在攤頭邊,看著油鍋裡的油墩子卟囉卟囉地冒泡泡,就開始忍不住流口水。
柴火餛飩
「柴爿」是吳地方言,意即「柴火」。與「柴爿」一起出鏡最高的一個詞就叫柴U餛飩。「柴爿餛飩」,是上海人對流動餛飩擔的稱呼。餛飩擔流行江南市井已有百多年歷史。舊時城鎮,中心以外的巷弄小道上很少小吃店食品店,入夜更寂靜一片,小販走街串巷的小吃擔子,牽繫平民百姓的飲食日常。
張愛玲寫:「賣餛飩的一聲不出,只敲梆子,餛飩是宵夜,晚上才有……」和其他小販不同,餛飩擔主並不叫賣,而以敲竹梆代替吆喝,一根竹管做成的竹梆裝在餛飩擔前,「篤篤篤,篤篤篤……」,竹梆聲自遠而近,黃昏或夜晚,吃客聞聲而來,擔子街頭一支,現煮現吃,水氣香氣瀰漫。尤其清寒秋冬之夜,飢腸轆轆的夜歸人路過,要一碗餛飩,舀一點辣油,在擔子前搖曳的燈光裡熱騰騰一碗下肚,疲憊的身心都舒展開來。
上海早年的柴爿餛飩清一色小餛飩:皮子薄如縐紗,裡面裹的粉紅肉餡很小一撮卻有點睛之效,湯裡飄著豬油、蔥花、紫菜、榨菜、蝦皮、蛋皮絲。上海人愛這種熨貼肚腸、溫暖心房的樸實食物,柴爿餛飩是上海的深夜食堂。但隨著上海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城市管理漸漸變得嚴格起來,柴火煙火終於消失,幾乎成了歷史名詞。但食物是人們甄別和記憶一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每個在上海長大,有一定年紀的人,心裡都存著一碗柴燒餛飩。
米飯餅
在上海,米飯餅和大餅一樣名氣大,這個幾乎絕跡的早點心是老底子上海人的最愛。米飯餅其實是來自江蘇北部地區一種小吃,又稱米餅,以米粉加酒釀製成,製成後鬆軟可口,一面貼著鍋底,有點焦,一面雪白,且有一股濃鬱的米香。清甜軟糯的米飯餅,底面金黃,略甜中帶點酸,趁著熱氣咬一口,清甜的香氣瀰漫在舌間。
草頭餅
草頭原名苜蓿,又稱三葉草。用來做草頭餅那是極好的,雖貌不驚人,但清純、亮麗,是食品中的「村姑」。對很多老一輩來說,草頭餅簡直是兒時的快樂源泉。入口脆脆的,滿是草頭的清香,放在陽光下,閃閃亮亮,有玉石之美。不過現在不多見了,味道算不上驚豔,吃的就是那份樸實無華。
包飯糕
粢飯糕,是老上海極其普通的早點之一,除了四大金剛之外,最常見的,就要數是粢飯糕了。很多本地人,總是少不了這一口。好吃的包飯糕,脆而不硬,松而不散,糯而不黏,咬上一口,卡蹦脆,酥香爽口,絕對不能死硬,崩壞了牙口可就不好了。吃到裡面,松,熱,香,有那一絲的鹹味,當中的大米,粒粒可分,卻又不會自動散開,的確不易。
蟹殼黃
蟹殼黃創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採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圓形餅,餅面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烘製而成。餡料有鹹有甜,鹹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因餅形似蟹殼,熟後色澤如蟹殼背一樣深紅,所以稱為"蟹殼黃"。
羌餅
早上起來總覺得嘴巴裡淡淡的,沒味道,但既不想吃太鹹也不想吃太甜,這時,羌餅那種鹹中竟還帶著點鮮的味道,成功拯救了無數個上海人民的早晨。它也算得上是上海的老面點了,有油羌餅和硬羌餅兩種,油羌餅油水多,香而鬆軟,而硬羌餅不用油,吃起來更有嚼勁,表面是香氣滿滿的白芝麻粒,一塊一塊切成三角形來賣。
走油肉
走油肉是上海本幫菜的代表「老八樣"之一,也是年夜飯桌上不可或缺的傳統佳餚。「老八樣」是哪八道菜,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說法不一。《舌尖上的中國》裡,曾為正宗「老八樣」正過名,分別是:走油肉、鹹肉扣水筍、扣雞、蒸三鮮、紅燒鯿魚、扣三絲、小蔥肉皮和扣蛋卷,走油肉位列其首。
傳統又經典的走油肉,肥瘦相間,層次完美,入口即化,酥爛不膩,尤其是肉皮那一部分特別好吃,既有肥肉的軟糯,又沒有肥肉的油膩。用筷子夾起來,亮晶晶、顫抖抖,看著就讓人垂涎欲滴。因其表皮結起漂亮的皺紋;肥瘦相間的完美層次;入口即化、酥爛不膩的口感,成為上海人年夜飯上最搶手的主菜。
近些年由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於吃也越來越講究。顧忌「三高」的原因,所以做這道菜的人家是越來越少了,連過年都不大有人做了,因此會做走油肉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扣三絲
本幫名菜扣三絲,發源於浦東三林塘農家菜。昔時,滬郊富裕人家擺喜酒,將其作為一道主菜,紅、白色的細絲堆砌如小山,寓意「金山銀山堆成山」,希望子女成家後財源廣進。
扣三絲是取雞胸肉、冬筍和火腿三種極鮮的食材,先片後切,片需薄如紙片,切需絲絲均勻,且每根絲僅有牙籤粗細。按照傳統做法,一盤扣三絲總共要有1999根。這道菜食材雖普通,卻極考刀工,一道菜細切需耗時1小時、粗切也要耗時30分鐘。切成後的三絲塞入早已準備好的扣盅,不能斷、不能扭曲,上籠蒸透,再往透明的玻璃盆裡一扣脫模,一座色澤分明的三絲寶塔矗立在盆子中央,澆上清湯,再飄兩三葉豆苗嫩芽,先不吃,已經把人看呆了。
據說當年的電影明星白楊女士在第一次看到扣三絲時,大氣都不敢出,久久不忍下箸破壞菜的造型。但現在,已經少有如此刀工的廚師,更少有如此耐心的食客,扣三絲自然淪為即將失傳的名菜。
糟缽鬥
「糟缽鬥」堪稱一道古董級名菜,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對於一些老上海來說,它幾乎就是上海味道 的化身。。據清楊光輔在《淞南樂府》中所述,當時烹製此菜,將豬的內臟、豬腳爪、鮮湯和香糟滷同放在小缽頭裡上籠蒸製,從而使菜餚糟香撲鼻,鮮香濃鬱,極負盛譽。
能稱為經典的菜餚,往往都有各自的絕招。「糟缽鬥」成品要求配料酥香糯軟,腥臭雜味盡除。因此,洗滌內臟與烹製火候便成了此菜好壞的關鍵。豬耳要刀刮、豬腦經漂水、豬肚需鹽搓、豬肺得灌水、豬肝要滷煮,每一環節都不能馬虎。烹製時,必須是小火長時間燜燉,直至肉糯湯濃。此外,「糟缽鬥」的精華在於「糟」,而難處也在於此。糟香不僅要「正」,還要追求「雅」。因此,在吊糟滷的時候,需要放些許江門陳皮、幹桂花與黃酒、糟泥一起吃,這樣吊出來的糟滷自有一股清雅的味感。而糟滷的加入,時間上也有講究,只有在離火前1~2 分鐘放,才可保持菜品糟香醇厚、滋味悠長。
使匙打湯,輕啜一口,鹹香後守著甜韻,濃鬱裡又飽含著清爽,再打一滿匙主料入口,咀嚼間汁水噴勃,豐腴飽滿,彈牙舒爽。但吃過這道美味的上海人卻越來越少。因為糟缽鬥的製作過程費事又花時間,少有飯店願意多費心思,時至今日,竟讓這道本幫名菜無奈流入失傳邊緣。
雞圈肉
雞圈肉在上世紀曾風靡滬上,將圈子、雞塊、五花肉一起紅燒,是一道經典的傳統本幫菜。端上桌的雞圈肉紅潤光亮,圈子吃在嘴裡軟而肥糯,醬汁伴隨著肥油在口中爆出的口感令人著迷,卻絲毫沒感到油膩。五花肉色澤鮮豔,吃在口中不柴不散極具嚼勁,帶著濃濃的醬香。雞塊用舌尖一抿則輕鬆脫骨,而醬汁早已進入了它皮下的每一寸肌肉中,細細咀嚼,雞肉的鮮味和豬肉的香味融合得恰到好處。
圈子、雞塊、五花肉各自的成熟時間不同,各自口感呈現也不同,如何保證入味及成熟度的統一是最大的問題,極其考驗廚師的功夫,加之烹飪起來頗費時間,久而久之就失傳了。
青魚禿肺
禿肺,其實不是肺,而是野生大烏青的魚肝(俗稱「肺」)。青魚禿肺的傳統做法,是取5斤以上的大烏青,在到達碼頭時活摘魚肝,才能做成一份。另根據美食家沈嘉祿老師的說法,每年清明過後到桂花始放這段時間裡,烏青養得最肥碩,才是品嘗青魚禿肺的好日子。這道菜最早是在民國初期誕生於上海老正興菜館,一份菜需用15到20條青魚的魚肝,經反覆洗淨後,加上筍片、蔥姜、黃酒、醬油、糖等調味相配,製成菜餚,名為「青魚禿肺」。
由於禿肺含有大量純魚肝油,經熱稍煎及調味後,被賦予了嫩如豬腦、豐腴如鵝肝的口感,曾有老食客如此形容這道菜,「狀如黃金,嫩如腦髓,滷汁濃鬱芳香,入口未細品,即已化去,餘味在唇舌之間,久久不散」,還有食客甚至說它比西餐裡的鵝肝還要肥美。要燒這樣一道正宗的青魚禿肺,魚肝要活取,死魚的魚肝味道發苦。處理魚肝時,要去淨兩側的黑線,不能有腥味,還要小心不弄破魚膽。煎魚肝和最後勾芡時也要小心,出鍋時要保證肥嫩的魚肝一個個形態完整,烹飪過程一不小心,就要前功盡棄。正因為取材和製作的繁複,讓青魚禿肺幾近失傳,目前在上海仍敢於挑戰它的餐廳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