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臨夏美食攻略(河州味道臨夏美食)
2023-05-09 21:00:45 3
一個城市的標誌,為最具鮮明特色者,或自然風景、或人文蹤跡、或絕味吃食。而在絕味吃食中,小編認為河州美食「三絕」即手抓羊肉、牛肉麵、鍋盔。
所謂「絕」者,即獨特,獨步,冠絕,獨此一份兒,獨門絕活,絕無僅有,即頂級,極致,絕倫,同類中的頂尖兒,能夠讓人觸而難忘,甚至回味無窮,永留心間。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我國西北各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手抓羊肉,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在臨夏,手抓尤其被人民群眾所喜愛,人們常說「說起手抓,想起臨夏」,「客人來了,不吃頓手抓,枉來臨夏」。
手抓羊肉幾乎成了臨夏飲食文化的代表作。據考證,臨夏古稱「枹罕」,河州羊又稱「袍地羊」,曾是朝廷貢品,「枹罕赤髓羯羊肉」,歷來出名。
尤其是東鄉羊肉膘肥肉嫩,肉質纖維少且細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多種微量元素,久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具有溫腎壯涵,強體提神,補脾健胃,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等作用。
據說,臨夏姑娘肌膚嬌嫩,靚麗多姿,與從小食羊肉有關。手抓羊肉一般帶骨,多切成條形或塊狀,因直接用手抓食而得名。用於製作手抓羊肉的羊大都選用羯羊,以羯羊羔最佳。手抓羊肉的做法、吃法名堂很多,各具特色,風味不同。最著名的有東鄉手抓、桶子肉、汆羊肉等。
咱們臨夏的手抓羊肉,已有上百年的製作歷史。過去由於多在沿街攤點售,吃者都是用手抓,這便是「手抓」一詞的來歷,現在手抓羊肉以作為大菜上桌。
牛肉麵
牛肉麵
beef and noodles
一座城市飲食習慣的養成,往往需要幾代人味蕾的記憶傳承。可能沒有一種文化的歸屬感能像飲食那樣強烈,無論身處何方,最能勾起你思鄉之情的便是「味道」,那是其他文化所不能取代的,因為它是那樣的具體,物化,實實在在。
臨夏人的生活之中,吃牛肉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每天早上六七點的時候,上學的學生在牛肉麵館裡吃上一碗熱乎乎的面,整個肚子感覺暖乎乎的。一天平凡的學校生活,就從一碗牛肉麵完美的拉開了序幕。牛肉麵館也是夜歸人的深夜食堂,當熱鬧的飯局散盡,觥籌交錯之後,總想一個人去吃點什麼,這時候的牛肉麵,不僅安慰了自己的胃,也安慰了自己的靈魂。
臨夏人喜歡吃牛肉麵,且不分時節,不分早晚。無論春夏秋冬,早上,中午,晚上,味道好的牛肉麵館裡,吃牛肉麵的人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牛肉麵,顧名思義,是有肉有面的,普通的牛肉麵裡,是沒有什麼肉的,頂多也就是一些肉丁。但凡要吃肉的,都要再多花幾塊錢,所謂加工。可是那牛肉麵最好吃的卻不一定是那肉,好壞的標準,最關鍵的還是看那面的勁道的程度與湯的味道與清濁。
行家眼中的牛肉麵是極講究的,所謂的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就是指湯要清,好像清湯似的,但味道絕對是牛肉的香濃,湯上面飄著白白的蘿蔔片,紅紅的辣椒油潑在碗面上,一晃一悠,動人心魄,還有綠綠的香菜與蒜苗點綴在上,食物本身就有了清新、營養、視覺的意義。這時候,撈出來的麵條略顯微黃,吃到嘴裡又是勁道十足,這就是一碗地地道道好吃好看好聞的正宗牛肉麵了。
臨夏人吃了一百多年牛肉麵,對於牛肉麵,老臨夏人最會吃了,一碗麵,在他們手裡才成了真正的美食。臨夏人的牛肉麵,沒有辣椒是沒有靈魂的。到了北上廣,牛肉麵依然是清湯,牛骨頭,雞架子,牛肉,香料沒多大區別,畫龍點睛之筆在於少了臨夏這一勺火紅的辣椒油,北京牛肉麵館桌子上放一盒辣椒油,一壺醋,半月不動都能放幹,臨夏地處西北,多了幾分粗獷 、豪邁,兼具了四川人的麻辣,陝西人的酸辣,牛肉麵特製辣椒油,珍貴的香辛料,加以芝麻,菜籽油,一大鍋熱油下去,香氣四溢,空氣都讓人回味。
一碗牛肉麵本質上是一個根源,萬涓成水,記憶中的點點滴滴細流從深處漫來,化成氤氳升騰的香味。
鍋盔
鍋盔
臨夏地區有句俗話說:「內地人的菜,臨夏人的饃」,可見饃饃對於臨夏人的飲食生活十分重要。
鍋盔是臨夏最常見的面點,在早市,還有一些專門的店鋪都可以買到。
鍋盔是一道發酵式面點,用優質高筋小麥麵粉,使用老酵面發麵,上等的菜籽油,大蔥,苦豆(香草粉)還有各店鋪一些秘制的調料。先用食用鹼中和發麵時產生的酸味,擀製成薄麵餅,加進各類調料,經擰、壓成型再進行烤制。臨夏鍋盔獨特的香味來自於這些複雜的製作工序。剛出爐的鍋盔吃到嘴裡酥酥脆脆,滿口留香。
在臨夏有句俗話,叫做「有鍋盔沒牙齒,有牙齒沒鍋盔」雖然意思是表達想吃好東西時沒有經濟能力吃不到,但有了經濟能力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但用鍋盔來代指一切美好事物,臨夏人對於鍋盔的熱愛,也不予言表了。
民以食為天,臨夏人平實質樸的生活就從早晨這口酥脆的鍋盔開始,雖樸實無華,卻是純正天然河州味。
美食,是一個地方的記憶,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烙印。臨夏美食源遠流長,經過多年深耕細作,「河州味道」已成為一個地域品牌。時至今天,臨夏人民依然依靠祖先們留下來的美食技藝行走世界,共同講述著燦爛博大的臨夏美食故事。
來源:臨夏文旅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