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2016讀小說《基督山伯爵》有感

2023-09-24 00:17:30

  《基督山伯爵》小說中基督山伯爵是一個人們非常喜歡的人物,他敢愛敢恨、非常的豪爽氣派,也聰慧過人,由於飽經滄桑,他對任何事都格外的執著。下面是整理的小說讀後感,供大家閱讀。

  篇1:讀《基督山伯爵》有感

  古往今來,世界上的通俗小說不計其數,但是優秀的作品寥寥無幾,其中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佳作。他擁有的讀者數量之多,也是證明了他的價值,毋庸質疑,《基度山伯爵》就是通俗小說的典範之一。

  書中我是喜歡基督山這個人物的,很真實的感覺.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我遭遇到他的遭遇,我也會進行復仇,但那不是上帝的手,而是復仇天使,是死神的手。

  他是一個復仇者。他愛恨分明,他正直誠實。他對敵人的毫不手軟,他對恩人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都讓我深有感觸。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睿智勇敢,看到了寬廣胸懷,更看到了人類高尚的靈魂,他代表了那個時代偉大的精神。同時,他也讓我看到了在波旁復闢王朝和七月王朝時期,封建王權對百姓的迫害和時代的黑暗。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青年水手唐代斯。

  他本應該是一個前程似錦的人。19歲就要被提升為船長,並且要與他的愛人梅色苔絲成婚。但卻在他們的婚宴上,當唐代斯正沉浸於幸福的光環時,被突如其來的警衛帶走,在法官面前,他成了犧牲品,因為法官某些不不可告人的原因之後他莫名其妙地在臭名昭著的伊夫獄堡一關就是14年。他被奪走了一切,帶著痛苦和絕望一步步走向地獄,幸好他結識了法裡亞,從囚徒變為自由人,從懵懂變為睿智,從一無所有變為擁有一切,從熱情變為為冷淡,從水手變為基督山伯爵,他唯一能做的,只有復仇「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唐代斯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句話。他尋找了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對於恩人,他竭盡所能,默默支持;對於仇人,他一步一步,把他們逼上絕路。他的報恩令人感動,他的報仇令人心驚。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的敢愛敢恨,是那麼的難能可貴。他就像是獨立於世間,審判世人的裁決者,他讓有恩於他的人登上天堂,讓陷害他的人跌入地獄,這正是他內心真實的寫照,也應驗了那句「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

  但是,在看到了仇人的下場之後,他快樂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他並不是天生的劊子手,所以,他沒有把三個仇人都殺死。有的時候,最嚴厲的懲罰不是死亡,而是生存。他的復仇成功了,卻也失敗了,因為復仇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冤冤相報何時了?」只抓住過去的仇恨,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拋開仇恨,看向未來,才能喚醒靈魂最深處的人性。學會寬恕別人,寬恕曾經的錯誤,別讓仇恨蒙蔽了你的雙眼,人擁有生命畢竟不是為了復仇的。當復仇使我們不幸時,寬恕使我們擁有重新生活的勇氣和希望。只有當復仇的劍找到寬恕的劍鞘時,一個人才能體會到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人們總是不滿足語言現狀,不滿足於既得的幸福,可只有當失去時,才發現那份幸福是多麼的麋足珍貴,我們總是埋怨學習的辛苦,父母的嘮叨,而我們卻不知道,學校是這社會上僅剩的淨土,父母的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情感。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伯爵》後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並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的。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後,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後,他並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裡所見的那樣,於恩人抱拳雲"赴湯蹈火,再所不惜",於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於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在我們也有幾度的叫好後不免有點心驚。

  篇2:讀《基督山伯爵》有感

  必須想到過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樂。

  ——題記

  《基督山伯爵》是全世界流傳最廣的名著之一,但一直沒有去看,原以為會有枯燥的開頭和與現代合不上的對白,沒想到一讀就放不下了,欲罷不能。

  書中我是喜歡主人公愛德蒙·唐泰斯這個人物的,很真實的感覺,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我遭遇到他的遭遇,我也會進行復仇,但那不是上帝的手,而是復仇天使,是死神的手。

  我看著他從天堂掉入地獄,看著他從雲端掉入地底,看著他從充滿希望到徹底絕望,看著他從一個充滿朝氣的青年變成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復仇天使,看著他最終放下仇恨,找到幸福。

  快樂對他來說是那麼地短暫,十四年的牢獄之災,使他的外貌、聲音、心性、性格也都發生巨大變化。他從墳墓中爬出來,恩怨分明,對幫助過他的人進行報恩,對那些對不起他的人,施以報復。

  人們總是不滿足於現狀,不滿足於既得的幸福,可只有當失去時,才發現那份幸福是多麼的彌足珍貴。

  我們總是埋怨學習的辛苦,父母的嘮叨,而我們卻不知道,學校是這社會上僅剩的淨土,父母的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情感。

  他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最終終於看透世事,正如他對莫雷爾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既沒有幸福也沒有不幸,只有一種處境和另一種處境的比較。必須想到過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樂。」那是怎樣的豁達,怎樣的胸襟啊!那是歷經磨難後得出的人生感悟。

  愛也徹底,恨也徹底,報恩也徹底,復仇也徹底,這就是在我讀完《基督山復仇記》後最大的感受。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報仇也是需要養精蓄銳的,並不是憑著一時的心緒就可輕舉妄動的。而基督山伯爵,則是最具體的用自己的行動闡釋了這句俗語。在經歷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後,他的人生要義就是找尋曾經的親人、曾經的恩人和曾經的仇人。在確認了所要尋找的人以後,他並沒有如我們在武俠小說裡所見的那樣,於恩人抱拳云:「赴湯蹈火,再所不惜」,於仇人一劍刺死。他選擇了他自己的方式,對曾經有恩於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卻從來不讓他們知道其實自己就是為了報恩而來。如果說他的報恩令人感動,那他的復仇則是如此的淋漓盡致。

  在我們幾度的叫好後,不免有點心驚。在基督山復仇的過程中,不斷的捲入了一些無辜的人,有罪的人雖然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同時也造就了新的慘劇———這是一幕人類復仇過度的悲哀,一聲無罪人變為有罪人的慨嘆。

  馬瑟夫死了,阿爾貝和美茜蒂絲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維爾福家中陸續死了3個無罪的人,尤其當愛德華和維爾福夫人死在他的面前,他想要救愛德華,卻已經無力回天。這使他動搖了,他恍惚了,他開始責問自己究竟有沒有權利這樣做。他問自己:「夠了,夠了,已經夠了,一個死了,一個瘋了,我是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呢?」

  於是他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堅決了,在故事的結局,他給與鄧格拉斯嚴厲的懲罰之後,放了他一條性命,這樣的結局大概會比人都死絕了的結局要好,畢竟鄧蒂斯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不是天生的劊子手,而且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承受自己種下的苦果,一直到死才能得到解脫。

  最終,他的三個仇人,一個妻離子散,身敗名裂,自殺身亡;第二個全家老小相繼死去,最後孤家寡人,也不成人樣了,第三個傾家蕩產,從富翁一下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糟老頭。

  死了,一了百了。

  瘋了,雖然痛苦,但是至少精神上解脫了。

  清醒地活著,卻又失去了自己看重的名利,這才是真正的活受罪。三個仇人的結局各不相同,孰輕孰重,自見分曉。

  有時候,最嚴厲的懲罰並不是死亡,而是生存。

  但他的復仇雖然成功了,卻也失敗了。復仇成功給他帶來了什麼呢?快樂嗎?當然不是。大仲馬借幾近精神失常的維爾福之口說出:「瞧呀,看呀!你報復得夠多了吧......」基督山只能默然無語,他感到他不能再說「上帝與我同在」這句話了,他的報復超越了限度。

  冤冤相報帶給人的,只能是愈加痛苦。他在現實及猛烈的鞭撻中清醒了,他找回了寬恕。

  人擁有生命畢竟不是為了復仇的。

  於是復仇的狂潮找到了它的歸宿,無聲的吶喊驚醒了靈魂最深處的人性。他寬恕了鄧格拉斯,拯救了凡蘭蒂,拋棄了所有的財產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當復仇的劍鑄為寬恕的犁時,一個人才能懂得生活是幸福的,不能拋棄復仇的人最終也寬恕不了自己!

  當復仇使我們不幸時,寬恕使我們落淚。

  痛苦消融在人性中,便生出完美。

  想直面人生,必須學會寬恕;想勇往直前,必須放棄痛苦。我們沒有理由不善待這個世界,正如基督山所說的:「人類的智慧全在這兩個詞語中,那就是:等待和希望。」

  基督山伯爵是一個人們非常喜歡的人物,他非常的敢愛敢恨、豪爽氣派,也聰慧過人,由於飽經滄桑,他對任何事都格外的執著。基督山伯爵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形象,但他並不是憑空捏造的,他蘊藏了部分作者的寫照。作者大仲馬是一個非常豪爽的人,他在基督山城堡連續幾年每日宴請賓客,高朋滿座;其中許多人,大仲馬連姓名都不知道,可見他的氣派,比起基督山伯爵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基督山城堡門廳的正位,堂而皇之地放著一尊大仲馬的半身像,還配上一條座右銘「我愛愛我的人。」由此可見,基督山伯爵的敢愛敢恨、豪爽氣派是遺傳了大仲馬。

  其實這條座右銘,大仲馬只講了半句,基督山伯爵這個人物才體現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別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如何對待他。這樣既公平,也符合情感上的平衡。但其實真要做到這一點也不容易。人們很多時候就會非常的優柔寡斷,不知所措,而不像基督山伯爵那樣敢於決斷。或許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才會發出「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這樣的感慨!

  《基督山伯爵》更多的是揭露當時社會的暗無天日、金錢至上。鄧蒂斯的悲慘遭遇足可以說明這一切。鄧格拉斯、費爾南、維爾福三人的飛黃騰達也證明了這一點,但事實不僅僅是如此,金錢、名譽對人性的毀滅超乎了善良的人們的想像。且看維爾福一家,維爾福先生自私自利,為了名譽、前途不惜違背自己的父親,為了金錢,他憑靠著他法官的身份不知出賣陷害了多少人;維爾福夫人貪戀金錢,為了一份價值可觀的遺產,她不惜毒死四個人,其中有她丈夫前妻的父母和女兒。由此可見人性的卑劣啊!

  相比19世紀,如今金錢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高,那麼人性的毀滅也越來越深嗎?但有黑自然也有白,莫雷爾一家就是不被金錢所吞噬的好人,最後金錢卻不請自來。而維爾福夫人最後卻落個兩手空空,這就是事與願違吧?老天還是有眼的。

  在看完了整本書後,觸動我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直到天主垂允為人類揭示未來圖景的那一天到來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包括在這四個字內「等待」和「希望」。

  學會珍惜,再加上耐心地等待和希望帶來的動力,必然能迎來黎明的曙光。基督山伯爵也正是靠著這三個詞度過了他最艱辛困苦的歲月。「等待」和「希望」就是我在大仲馬智慧的火花中學到的兩個詞。希望大家能深刻理解並正確掌握,像基督山伯爵一樣,用這兩個詞達到人生目標。

  這就是一本酣暢淋漓的《基督山伯爵》,一本大仲馬傾其心血澆鑄而成的世界名著。

  篇3:讀《基督山伯爵》有感

  經典名著提高了我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水準,而書中所探討的人生諸多問題更能提高我們的內在素養,完善了我們的精神世界。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