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保暖紡織面料的製作方法
2023-10-21 02:26:0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面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保暖紡織面料。
背景技術:
面料就是用來製作服裝的材料,作為服裝三要素之一,面料不僅可以詮釋服裝的 風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著服裝的色彩、造型的表現效果,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對日用品的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對紡織面料的品質、性能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寒冷的季節,人們希望具有保暖性能的紡織面料,從而取代傳統較厚重、笨拙的穿衣方式。消費者對保暖紡織品面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具有保暖性,同時還要求穿著舒適、美觀大方。在寒冷的天氣裡,保暖性好的衣物倍受青睞,但當遇到下雨天或溼度較大的天氣時,這種保暖衣物因吸附水分而變得 潮溼,不但起不到保持身體溫暖的效果,反而會陰冷無比,使穿著者感到非常的不舒適,而由傳統的聚酯纖維製成的紡織面料吸溼性差,穿著悶熱,透氣性差,且保暖效果不好,同時現階段各服裝廠的崛起,導致面料領域的競爭力十分強烈,因此面料的進步是勢在必行的。
現有的生產衣服的面料一般由一種材質製成,特點也比較單一,而現階段的面料大多注重舒適和耐穿性能,造成面料保暖、柔軟和透氣度等特點不可兼得,經過多次使用或洗滌後容易變型,也有為了保持衣服的衣型而降低了衣服的柔軟性,這將大大降低了穿著衣服的舒適度,同時面料的絲線結構比較簡單,會造成紡織得到的面料出現針眼偏斜的情況出現,影響面料的視覺效果,甚至導致面料的報廢。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保暖效果好,耐磨損,透氣性好,柔軟度好,吸溼快幹,並且能保持衣型的保暖保暖紡織面料。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保暖紡織面料,包括內層,設置在內層上部的中間層,設置在中間層上部的外層,內層為第二經線與第二緯線以相互交錯、浮沉的方式編織而成,中間層為無紡布結構,外層為第一經線與第一緯線以相互交錯、浮沉的方式編織而成。
優選的所述內層與中間層通過棉線縫製連接,中間層與外層通過棉線縫製連接。
優選的所述結構的單位重為5~10g/m2。
優選的所述內層的經密度為20-25根/cm,內層的緯密度為25-30根/cm,外層的經密度為20-25根/cm,外層的緯密度為25-30根/cm。
優選的所述第一經線為聚丙烯腈纖維和亞麻纖維混合而成,第一緯線為聚丙烯腈纖維和亞麻纖維混合而成。
優選的所述聚丙烯腈纖維直徑17-20μm,亞麻纖維直徑15-18μm。
優選的所述第二經線為羊毛纖維,第二緯線為羊毛纖維。
優選的所述羊毛纖維直徑11-13μm。
本實用新型的面料能夠具備有優越的保暖性,大幅提高穿著後的舒適度,包括內層,中間層,外層,其中內層為羊毛纖維,貼身穿著,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在外層設置有保溫耐磨透氣層,中間為防水透氣超細纖維無紡布結構,可保證外層、內層保持乾燥,防水效果好,保證衣物的保暖效果;此外由於聚丙烯腈纖維具備有良好的保暖性能,亞麻纖維具有透氣清爽,柔軟舒適 耐洗、耐曬,防腐、抑菌,且強度極高、吸溼、導熱、透氣性甚佳,聚丙烯腈纖維與亞麻組合,具備有耐磨性能強、舒適性高、保暖效果好等諸多優點;內層為羊毛纖維經緯線組成,輕鬆保暖,柔和貼身、吸溼性、透氣性甚佳,集纖細、輕薄、柔軟、滑糯、保暖於一身,羊毛纖維強力適中,富有彈性,並具有一種天然柔和的色澤;防水透氣超細纖維無紡布結構,提高了紡織面料的透氣性能,同時進一步提高了紡織面料的穿著舒適度;採用多層設計,包括有保暖性能較好的內層,及禦寒性較強的外層和中層,所以抗寒能力較強,不需很多布料即可抵禦風寒,物美價廉,穿著美觀,且抗寒能力較強,能夠適用於北方較寒冷的環境,具有保暖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保暖紡織面料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實施例僅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並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如圖1所示的一種保暖紡織面料,一種保暖紡織面料,包括內層,設置在內層上部的中間層,設置在中間層上部的外層,內層與中間層通過棉線縫製連接,中間層與外層通過棉線縫製連接。內層為第二經線5與第二緯線4以相互交錯、浮沉的方式編織而成,中間層為無紡布結構3,無紡布結構3的單位重為5~10g/m2,外層為第一經線2與第一緯線1以相互交錯、浮沉的方式編織而成,內層的經密度為20-25根/cm,內層的緯密度為25-30根/cm,外層的經密度為20-25根/cm,外層的緯密度為25-30根/cm,第一經線2為聚丙烯腈纖維和亞麻纖維混合而成,第一緯線1為聚丙烯腈纖維和亞麻纖維混合而成,聚丙烯腈纖維直徑17-20μm,亞麻纖維直徑15-18μm,第二經線5為羊毛纖維,第二緯線4為羊毛纖維,羊毛纖維直徑 11-13μm。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並非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因此,儘管本說明書參照上述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修改或等同替代,而一切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範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範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