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大捷:竇建德的不歸路
2023-09-11 15:27:05 4
平心而論,竇建德是條好漢。
竇建德,河北人,自小家貧,為人義氣,被同鄉視為尊長。
大業七年,隋煬帝發兵徵高麗,竇建德號召鄉人反抗兵役,拉杆子造反,從此風風雨雨一直到唐武德四年,也算是個老革命了,他與士卒同甘共苦,善出良策,屢敗隋軍,為河北、山東一帶的豪傑所稱道,威望很高。
不但如此,竇建德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尊重知識分子。
那時候,窮苦百姓沒錢讀書,所以所謂的知識分子,一定是家中有點錢的,而農民起義軍打的就是這群「有點錢」的人,只要逮住了,二話不說,殺掉。唯獨竇建德的軍隊,不但不殺,還好吃好喝好招待,在那個動蕩的年月,誰不想有個靠山?竇建德的做法為他贏得了很好的口碑,因此原隋朝的官僚聽說竇建德來了,都主動開城投降,百姓則踴躍參軍,短期內,竇建德義軍竟發展到十餘萬人。
武德元年,竇建德建立夏國,二年,率軍與原隋朝叛軍宇文化及部作戰,這宇文化及剛被李密海扁一通,又遭夏軍襲擊,真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不久,夏軍大破宇文化及,收原隋朝蕭皇后,殺宇文化及一家,梟首示眾。
滅叛軍,殺奸臣,這件事做得大快人心,竇建德的美譽度在義軍中達到了頂峰。
在生活作風上,竇建德也非常潔身自好。
他每破一城,財物全分,自己不留分毫,平常不吃肉,只吃菜蔬米飯,他老婆還穿著粗布衣服。建德從不好女色,俘虜的隋朝宮女也會立刻放回家。
在政治上,他也還算成熟,主動對洛陽的越王楊侗稱臣,護送蕭後,將宇文化及的首級獻給和親突厥的原隋朝義城公主,以取得突厥的支持。
一句話,竇建德在當時算個明主,他是個好人。
竇建德和王世充關係本來不錯,王世充篡位後,竇建德惱他殺了楊侗,關係開始惡化。
武德四年,唐軍屢戰屢勝,眼看王世充要完蛋,竇建德開始考慮要不要幫他,他手下有個幕僚叫劉斌,此時給他進了一條妙計。
這條妙計確實很妙,我現在看了還覺得非常好。
劉斌說,唐據陝西,鄭國有河南,我們有河北,這叫三國鼎立(我暈)。現在唐強鄭弱,如唐滅了鄭,我們就唇亡齒寒了。不如現在發兵助鄭,合兩國之力,則唐必敗,鄭必弱,我軍趁機趕走唐軍,滅掉鄭國,再趁勢兵入陝西,直搗長安,天下可得矣。
這是二虎相爭之計,大妙,表面上看,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很好。
但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得好:「不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裡面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你劉斌憑什麼說合兩國之力,唐軍必敗呢?在整個計劃裡面,對何時出擊唐軍沒有任何交待,如何把握戰場機會也沒有去考慮,這只是個一廂情願的計劃。
竇建德可沒想那麼多,他主觀的認為自己和王世充合兵一處,必能戰勝李世民,到時候就能撿個大便宜,天下唾手可得,他美得直冒鼻涕,下令發兵河南。
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仗,是他此生的最後一仗。
唐武德四年二月,竇建德大軍到了河南,駐軍滎陽。
夏軍來了!唐營亂了套,要知道,對唐軍來講,竇建德的大名如雷貫耳,早在武德二年九月,唐軍就吃過他的虧,淮安王李神通、將軍李世(即小說中的徐茂功)、同安長公主全被夏軍俘虜,還是李淵主動和好,才把公主贖回。
今天夏軍又來了,怎麼辦?
眾將的意見很一致:撤。
快跑吧,再不跑來不及了,等到竇建德大軍到了洛陽,我們腹背受敵,想跑都跑不掉了。
沒慌張的只有一個人——李世民。
他說了自己的計劃,那就是,圍點打援。
王世充已經完蛋了,只要我們死死圍住洛陽,餓也把他餓死。
圍住洛陽的同時,我們立刻守住虎牢關,頂住竇建德的進攻。
竇建德如果進攻我們,我們就想辦法幹掉他,如不進攻我們,我們就拖延時間,時間一長,王世充餓得受不了,必然投降。
主意已定,三軍隨我去守虎牢關。
李世民很清楚,洛陽指日可下,所以必須要把竇建德擋在洛陽外圍,千萬不能讓他接近洛陽。
唐軍直奔虎牢,為防王世充突圍,秦王把大部分兵馬留在了洛陽,自己僅率領三千五百人鎮守虎牢關,而留在洛陽繼續圍城的人馬總指揮,是齊王李元吉。
李淵三子,個個功不可沒。
虎牢關到了,三千五百對十萬,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開始了。
乍一接戰,竇建德就領教了李世民的厲害。
李世民竟親自率領尉遲恭察看敵情,只帶四名騎兵,距離敵營不到三裡。
這簡直是瘋了。 好機會!竇建德急頭歪臉的派驍將殷秋、石瓚,率軍數千,要活擒李世民,李世民見敵軍大隊來,並不驚慌,一箭射死一將,隨後轉身便走,夏軍猛追,追不多遠,忽然唐軍伏兵四出,殺死夏軍三百餘人,驍將殷秋、石瓚也被俘虜。
竇建德猶如黑夜裡挨了一記耳光,被打了個不明不白,還沒想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忽報,又有唐將王君廓,偷襲夏軍糧草,捉走夏軍大將張青特。
竇建德大怒,這也太欺負人了!給我打!揮軍一連攻打唐軍幾次,無不鬧個灰頭土臉,幾乎次次打敗。
這下竇建德鬱悶了,怎樣趕走唐軍呢?
他的幕僚凌敬出了個主意,這個主意非常厲害,那就是,放棄虎牢,揮軍山西,直撲唐朝空虛的大後方,洛陽之圍自解。
此乃圍魏救趙之計,正好破了李世民的圍點打援計劃,好不厲害。
如果竇建德採納了這條建議,則日後戰爭的勝負很難說,可就在此時,有一人阻止了他,那個人竟然是王世充。
關鍵時刻,王世充昏招迭出。
他聽說竇建德要撤兵,轉攻山西,立刻就毛了,他一怕竇建德以此為藉口溜掉,二怕竇建德打不下山西,自己這邊也就完了。思來想去,他覺著竇建德還是在河南陪著自己好,因此派人日夜賄賂夏軍將領,讓他們說服竇建德不要撤兵,還說虎牢關旦夕可下,結果竇建德耳根子軟,終於放棄了凌敬的英明主張,繼續攻打虎牢關。
他不知道,他已經放棄了此生的最後一次機會。
竇建德知道虎牢關易守難攻,但他有自己的小算盤,他知道,虎牢關雖險,卻小,唐軍的馬匹草料必然不夠,他默默地等,等到唐軍被迫到城外放牧,再趁機攻打。
沒有不透風的牆,李世民知道了他的這個打算,竇建德,我要的就是你和我決戰。
世民傳令,放馬汜水以北,引誘夏軍出擊。
竇建德非常聽話,得知唐軍牧馬汜水後,立刻率全軍出戰,在汜水沿岸布陣,陣寬幾裡,號角連天,軍容相當鼎盛。
這是十萬大軍啊!唐軍將校們看著如此龐大的敵人,登時腿肚子轉筋。李世民則毫不驚慌,因為他已經看出了夏軍弱點。
他對自己手下的將領們說,你們看:
1、竇建德的人馬都來自於山東、河北,沒經歷過什麼惡仗,戰鬥經驗不如我們;
2、現在馬上就要開戰了,而對方的人馬還在擂鼓狂哮,大喊大叫的,罵娘的,幹嘛的都有,這說明軍紀不嚴;
3、他們很希望和我們正面作戰,可見面了又如此輕慢,這說明他們有輕敵之心。
綜上所述,這所謂的十萬夏軍的凝聚力很差,頂多是一幫打群架的烏合之眾,沒什麼可怕的,讓他們去鬧、去嚷好了,我們該吃的吃該喝的喝,等他們氣勢衰落了,必然會亂,我們就趁這個當口,衝上去狠狠地扁他!
後來的事態發展證明,李世民的判斷相當準確。
老實人竇建德列開大陣等唐軍決戰,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從早晨七八點一直列到中午一點多,四五個鐘頭,這哪裡是打仗,簡直是在列隊檢閱。四五個小時過去了,大家都累了,算了,別裝了,還是消消停停吃點飯吧。
於是很多人都坐了下來,嚷著拿飯來!水!老子要喝水!可那是十萬人馬,飯和水沒那麼快送到的,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搶飯吃,搶水喝,陣型亂了。
忽然間馬蹄聲起,號角震天,唐軍在這個當口發起了衝鋒。
不好!多年的戰鬥經驗讓竇建德恢復了清醒,列隊,趕緊列隊!
晚了,李世民親率輕騎,已突入夏軍核心,左劈右砍如入無人之境,唐軍大隊湧入,夏軍大亂,陣勢全無,李世民清楚,自己只有三千五百人,而對方有十萬人,如果硬拼下去,久了就會撐不住,所以他率領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一夥極其生猛的將領,揮舞旗幟,猛插到夏軍後方,豎起唐軍大旗。
夏軍正在驚慌,被打得不知顛倒,忽然見軍陣裡立起了唐軍旗幟,都認為唐軍已勝,這一下集體心理崩塌,全軍大潰,可以說這一仗,是他們自己打敗了自己。
打仗,絕不是比誰的兵多,而是比誰的兵凝聚力強,臨危不亂,各司其責,能夠整編制的進退。單個兵員的戰鬥力,是建立在凝聚力的基礎上的。越是有鐵的紀律,凝聚力越強,越是紀律稀鬆,凝聚力越差,將士再勇悍,也是匹夫之勇而已。
竇建德的人馬雖然眾多,但是他們都是投身軍旅不久的農民,戰鬥經驗低,喜歡起鬨,日常訓練及紀律性不如唐軍,部隊輕敵思想嚴重,一旦遭受打擊,自信心極易崩潰。
反觀唐軍,從隋代開始,他們就一直在西北邊境和突厥打仗,他們的核心都是職業軍人,臨危不亂,紀律嚴明,戰鬥經驗豐富,這是他們取勝的根本。
李世民是可怕的,這一戰,唐軍三千五百人,殺夏軍三千餘人,俘虜五萬餘人,老實人竇建德被擒,夏國滅亡。
竇建德做夢也沒想到,十餘萬夏軍頃刻間土崩瓦解,自己都成了俘虜,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在指揮作戰上,遠遜於李世民。
滅了竇建德這個龐然大物,李世民也相當得意,他揶揄竇建德道:「我打的是王世充,關你何事,你沒事跑過來幹嗎?」
而竇建德的回答也令人啼笑皆非:「我和你距離太遠,怕你抓我抓得辛苦,所以自己送上門來。」
這是何等無奈的回答,真是打落牙齒和血吞。
竇建德完蛋了,洛陽城內的王世充差點犯了心臟病。
完了,全完了,他問諸將,我想突圍而出,奔襄陽,可以麼?
人們都不回答。是啊,這樣一個刻薄寡恩之人,何苦還繼續為他賣命?愛怎樣怎樣吧。
武德四年五月,王世充獻城投降,河南鄭國滅亡。
降後,王世充的部下多被斬殺,他本人被送到長安,厚著臉皮對李淵說:「我的確該死,但你兒子李世民答應不殺我!」李淵氣得沒法,只好將他流放,臨走前被仇人所殺。
王世充奸猾狡詐,虛偽殘忍,偽善而沽名釣譽,擁兵自重三年,至此劃上句號。
竇建德仁義寬厚,本無大錯,但生性狹隘的李淵卻無法容忍這個曾經的王者留在世上,武德四年七月,好人竇建德被斬於長安,年僅四十九歲,他的死給唐朝埋下了不安定因素。
武德四年六月,李世民凱旋迴京,陣容極其繁盛,他本人身穿黃金甲,身後鐵甲騎兵一萬,披甲步兵三萬,宛如天神降世,一路上鼓樂喧天,開入長安,長安士民夾道相迎,李淵親自迎接,獻俘太廟,極盡榮光。
十月,李淵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之上,由此可見,此時的李淵,對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認識。
終於太平了,李世民是個閒不下來的人,不打仗了,他便開設學館,日夜與一些飽學之士討論經義,如果就此下去,他可能會變成一個精研經學的大家,可老天似乎還覺得沒讓他表現夠,不久傳來消息,竇建德部下劉黑闥,起兵反唐,攻克漳南,河北大震。
李淵殺降的後遺症終於發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