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2-06 13:00:31 2
專利名稱: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來傳遞提升力或降下機構上或用於與這些機構連接的載荷吊 掛元件或裝置,尤其涉及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
背景技術:
在傳統起重機的起升機構中,捲筒或定滑輪與動滑輪之間僅通過鋼絲繩聯接,載 荷與小車之間屬於柔性聯接。當小車運行,或大車運行期間,載荷會由於慣性,產生一定的 擺動,影響載荷的定位精度。既使使用工況更好的起重機的起升機構,載荷的定位精度,也 只能達到釐米級別。對於要求更高的一些特殊的工況則需要將載荷的定位精度提高到毫米 級,如士5mm,傳統的起重機的起升機構並不能滿足這一要求。鑑於這種狀況,亟待對現有起 重機起升機構加以改進,通過在小車架與動滑輪組之間增加伸縮套筒,使載荷與小車架之 間產生剛性聯接,提高載荷的定位精度,已勢在必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通過在小車架與動滑輪組之間增加伸縮套筒機構,使傳 統起重機的起升機構由柔性型式改為剛性型式,從而大大提高載荷的定位精度。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包括小車架、鋼絲繩、捲筒、平衡臂和動滑輪 組,其特徵在於所述伸縮套筒由伸縮套筒裝配IV、伸縮套筒裝配III、伸縮套筒裝配II和 伸縮套筒裝配I組成,其中的伸縮套筒裝配IV依次套裝伸縮套筒裝配III、伸縮套筒裝配 II和伸縮套筒裝配I,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和滾輪安裝, 伸縮套筒裝配III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和滾輪安裝,且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 上的擋塊及滾輪安裝有45°相位差,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I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 和滾輪安裝,且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上的擋塊及滾輪安裝同相位;伸縮套筒裝配I、II、 III上均鋃裝4個周向均布的導軌I、II、III,且分別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I、III、IV上的 滾輪安裝自由連接;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的上部法蘭與小車架固定連接;伸縮套筒裝配I 的下部法蘭與滑輪安裝固定連接,其上有鋼絲繩纏繞,通過動滑輪組與平衡臂固定連接。所述的伸縮套筒裝配IV由上部法蘭IV,伸縮套筒IV和下部法蘭IV組成,其中的 伸縮套筒IV上分作三排裝有滾輪安裝。所述的滾輪安裝包括滾輪支架、螺母、套和滾輪滾針軸承,並通過偏心軸和/或軸 及調整墊來調整滾輪滾針軸承與所述軌道之間的間隙。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優點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1、可實現載荷的精確定位;2、採用滾輪針軸承,承載能力強。3、在套筒上增加軌道,減少加工面,工藝性好。
本實用新型有附圖13幅,其中圖1本實用新型裝置的主視圖;圖2圖1的A-A剖視圖;圖3圖1的B-B剖視圖;圖4載荷在下極限時的伸縮套筒;圖5伸縮套筒裝配IV;圖6圖5的C-C剖視圖;圖7伸縮套筒裝配III ;圖8圖7的D-D剖視圖;圖9伸縮套筒裝配I ;圖10圖9的E-E剖視圖;圖11滾輪安裝型式I;圖12滾輪安裝型式II;圖13鋼絲繩纏繞原理圖。在圖中1、小車架,2、伸縮套筒裝配I,2. 1、上部法蘭I,2. 2、伸縮套筒I,2. 3、滑輪 安裝,2. 4、下部法蘭1,2. 5、軌道1,3、伸縮套筒裝配II (注),4、伸縮套筒裝配111,4. 1、上 部法蘭III,4. 2、伸縮套筒ΙΙΙ,4. 3、軌道ΙΙΙ,4. 4、下部法蘭III ;5、伸縮套筒裝配IV,5. 1、 上部法蘭IV,5. 2、伸縮套筒IV,5. 3、下部法蘭IV ;6、鋼絲繩,7、載荷,8、擋塊,9、滾輪安裝,
9.1、滾輪支架,9. 2、螺母,9. 3、套,9. 4、滾輪滾針軸承,9. 5、偏心軸,9. 6、軸,9. 7、調整墊,
10、捲筒,11、平衡臂,12動滑輪組。(注未畫出的伸縮套筒113中3.1上部法蘭II,3. 2 伸縮套筒II,3. 3軌道II,3. 4下部法蘭II)。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 圖13所示的一種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由伸縮套筒裝配12、伸 縮套筒裝配113、伸縮套筒裝配1114、伸縮套筒裝配IV5、鋼絲繩6、載荷7、擋塊8、滾輪安裝 9、捲筒10、平衡臂11和動滑輪組12組成,詳見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13。伸縮套筒裝配IV5由上部法蘭IV5. 1、伸縮套筒IV5. 2、下部法蘭IV5. 3、擋塊8和 滾輪安裝9組成,詳見圖5和圖6。伸縮套筒裝配III4由上部法蘭III4. 1、伸縮套筒III4. 2、軌道III4. 3、下部法蘭 II14. 4、擋塊8和滾輪安裝9組成,詳見圖7和圖8。伸縮套筒裝配113的組成同伸縮套筒裝配1114,外徑比伸縮套筒裝配III4小。圖 中未畫出。伸縮套筒裝配I 2由上部法蘭I 2.1、伸縮套筒I 2. 2、滑輪安裝2. 3、下部法蘭I 2. 4和軌道I 2. 5,詳見圖9和圖10。滾輪安裝9型式I由滾輪支架9. 1、螺母9. 2、套9. 3、滾輪滾針軸承9. 4和偏心軸 9. 5組成,詳見圖11。該型式通過轉動偏心軸9. 5,調整滾輪滾針軸承9. 4與軌道之間的間隙。滾輪安裝9型式II由滾輪支架9. 1、螺母9. 2、套9. 3、滾輪滾針軸承9. 4、軸9. 6和調整墊9.7組成,詳見圖12。該型式通過調整墊9. 7,調整滾輪滾針軸承9. 4與軌道之間 的間隙。伸縮套筒裝配IV5的上部法蘭IV5. 1,剛性連接在小車架1下部。擋塊8固定在伸 縮套筒裝配113、伸縮套筒裝配III4和伸縮套筒裝配IV5上,每個伸縮套筒裝配安裝四個擋 塊8,沿周向均勻分布。滾輪安裝9安裝在伸縮套筒裝配113、伸縮套筒裝配1114、伸縮套筒 裝配IV5上,每個伸縮套筒裝配安裝12個滾輪安裝9,分三組,分別沿周向均布。滑輪安裝 2. 3固定在下部法蘭I 2. 4上。載荷7作用在滑輪安裝2. 3的下端。兩根鋼絲繩3從捲筒10上下來之後,分別繞過動滑輪組12,之後固定在平衡臂11 的兩端。見圖13。當需要載荷下降時,在載荷的作用下,伸縮套筒裝配I 2、伸縮套筒裝配113和伸 縮套筒裝配III4隨載荷一起向下運動,伸縮套筒裝配IV5上的滾輪安裝9的滾輪滾針軸承 9. 4,在軌道114. 3上滾動;當上部法蘭III4. 1與伸縮套筒裝配IV5上的擋塊8接觸後,伸 縮套筒裝配III7停止下降;伸縮套筒裝配I 2和伸縮套筒裝配113隨載荷繼續向下運動, 伸縮套筒裝配III4上的滾輪安裝9的滾輪滾針軸承9. 4,在伸縮套筒裝配113的軌道上滾 動,依次,伸縮套筒裝配113的上部法蘭與伸縮套筒裝配III4上的擋塊8接觸,伸縮套筒裝 配I 2的上部法蘭I 2.1與伸縮套筒裝配113上的擋塊8接觸,最終,載荷到達下極限位置。當載荷上升時,工作順序與以上相反。
權利要求1.一種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包括小車架(1)、鋼絲繩(6)、捲筒(10)、平衡 臂(11)和動滑輪組(12),其特徵在於所述伸縮套筒由伸縮套筒裝配IV(5)、伸縮套筒裝配 III (4)、伸縮套筒裝配II (3)和伸縮套筒裝配I (2)組成,其中的伸縮套筒裝配IV(5)依次 套裝伸縮套筒裝配III (4)、伸縮套筒裝配II (3)和伸縮套筒裝配I (2),所述伸縮套筒裝配 IV(5)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8)和滾輪安裝(9),伸縮套筒裝配III (4)上相間 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⑶和滾輪安裝(9),且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 (5)上的擋塊⑶ 及滾輪安裝(9)有45°相位差,所述伸縮套筒裝配11(3)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 ⑶和滾輪安裝(9),且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 (5)上的擋塊⑶及滾輪安裝(9)同相位; 伸縮套筒裝配I、II、III (2,3,4)上均鋃裝4個周向均布的導軌I、II、III O. 5,3. 3,4. 3), 且分別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I、III、IV(3,4,5)上的滾輪安裝(9)自由連接;所述伸縮套 筒裝配IV (5)的上部法蘭(5. 1)與小車架(1)固定連接;伸縮套筒裝配1(2)的下部法蘭 (2.4)與滑輪安裝(2. 固定連接,其上有鋼絲繩(6)纏繞,通過動滑輪組(1 與平衡臂 (11)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伸縮套筒 裝配IV(5)由上部法蘭IV(5. 1)、伸縮套筒IV(5. 2)和下部法蘭IV(5. 3)組成,其中的伸縮 套筒IV (5. 2)上分作三排裝有滾輪安裝(9)。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滾輪安裝 (9)包括滾輪支架(9. 1)、螺母(9. 2)、套(9. 3)和滾輪滾針軸承(9. 4),並通過偏心軸(9. 5) 和/或軸(9.6)及調整墊(7)來調整滾輪滾針軸承(9.4)與所述軌道之間的間隙。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伸縮套筒的起重機起升機構,包括小車架、鋼絲繩、捲筒、平衡臂和動滑輪組,其特徵在於所述伸縮套筒由伸縮套筒裝配IV、伸縮套筒裝配III、伸縮套筒裝配II和伸縮套筒裝配I組成,其中的伸縮套筒裝配IV依次套裝伸縮套筒裝配III、伸縮套筒裝配II和伸縮套筒裝配I,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和滾輪安裝,伸縮套筒裝配III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和滾輪安裝,且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上的擋塊及滾輪安裝有45°相位差,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I上相間裝有4個周向均布的擋塊和滾輪安裝,且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上的擋塊及滾輪安裝同相位;伸縮套筒裝配I、II、III上均鋃裝4個周向均布的導軌I、II、III,且分別與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I、III、IV上的滾輪安裝自由連接;所述伸縮套筒裝配IV的上部法蘭與小車架固定連接;伸縮套筒裝配I的下部法蘭與滑輪安裝固定連接,其上有鋼絲繩纏繞,通過動滑輪組與平衡臂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B66C13/06GK201882786SQ20102062747
公開日2011年6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6日
發明者周德智, 時軍奎, 蘇冬 申請人:大連華銳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