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的製造方法
2023-04-25 14:14:51 4
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化學除油沉澱器,屬於汙水處理設備。其特點是該沉澱器的反應絮凝區由第一反應器和第二反應器組成,第一反應器底部設進水管,汙水由底部流進,第一反應器與第二反應器之間設有隔板,汙水經隔板流入第二反應器中;所述沉澱區由沉澱器本體、集水槽裝置和排泥裝置構成,置於鋼結構的支架上,斜管組安裝在沉澱器本體內,沉澱器本體上部設集水槽裝置,下部設排泥裝置,通過焊接形成一體。優點是:該裝置構思新穎,結構簡單,對軋鋼汙水進行添加化學試劑、攪拌、絮凝,斜管沉澱與定期沉澱排汙,保證快速、高效、連續性汙水處理,達到合格水質標準,保證高質用水量,滿足軋鋼系統生產設備冷卻用水的要求。
【專利說明】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於汙水處理設備,尤其涉及用於軋鋼系統含油汙水處理的化學除油沉澱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冶金行業軋鋼系統生產設備的大型高效化,設備冷卻用水量與水質必須滿足軋鋼工藝設備連續運行的要求,設備冷卻產生大量含油汙水,需進行處理循環使用。通常採用的平流自然沉澱池沉澱,雖施工容易,造價較低,缺點是沉澱池佔地要求大,水質效果欠佳,配水不易均勻,採用多鬥排泥時,每個泥鬥需要單獨設計排泥管各自排泥,操作量大,因而導致汙水處理速度較慢,不能很好滿足軋鋼系統用水量、水質高的要求。
【發明內容】
[0003]為了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化學除油斜
[0004]管沉澱器,提高汙水處理速度,保證處理後的水質,滿足軋鋼系統生產設備冷卻用水的要求。
[0005]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包括除油、除垢反應絮凝區和沉澱區,反應絮凝區與沉澱區之間設有斜隔板,反應絮凝區的出水端高於沉澱區,汙水經斜隔板上翻流入沉澱區,其特點是該沉澱器的反應絮凝區由第一反應器和第二反應器組成,第一反應器底部設進水管,汙水由底部流進,第一反應器與第二反應器之間設有隔板,汙水經隔板流入第二反應器中;所述沉澱區由沉澱器本體、集水槽裝置和排泥裝置構成,置於鋼結構的支架上,斜管組安裝在沉澱器本體內,沉澱器本體上部設集水槽裝置,下部設排泥裝置,通過焊接形成一體,汙水經斜管沉澱作用,汙泥下滑至排泥裝置中,清水在斜管上部,流向集水槽裝置。
[0006]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反應器呈上方下圓結構,上部為長方體,中部為錐形體,與下部為圓柱筒體相連接,進水管設閥門,沿圓柱筒體切線方向連接,流量由閥門控制;在第一反應器距筒體底部1/3高度位置設加藥管,除油、絮凝藥劑與汙水充分混合;第二反應器呈方桶狀結構,在第二反應器上部設有機架,用於安裝電機攪拌機構,汙水由第一反應器與第二反應器間的隔板上口流入第二反應器內,經電機攪拌機構再次充分攪拌,初步產生絮凝。
[0007]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所述排泥裝置包括泥鬥和排泥管,泥鬥為錐體,泥鬥的底板上配接排泥管,排泥管上設置手動-電機閥門,汙泥由斜管下滑至泥鬥中收集,打開閥門,排出汙泥。
[000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所述集水槽裝置安裝於沉澱區出水端,包括出水槽、出水管和排汙組件,出水槽一端連接出水管,排汙組件兩側與沉澱區兩側立板焊接,在排汙組件的一側開有排汙孔,漂浮物經側面管道排出;清水通過集水槽裝置,出水槽收集清水,由出水管流出。
[0009]該沉澱器通過第一反應器底部進水管進水,水流方向與圓柱筒體相切,故隨水位上升的同時產生旋流,沿第一反應器距筒體底部1/3高度位置,接入加藥管,使得除油、絮凝藥劑與汙水充分混合;當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由第一反應器流入第二反應器內,經電機攪拌機構攪拌後,產生絮凝;當第二反應器內水位上升,水流經斜隔板上翻流入沉澱區,斜管中的汙泥逐漸下滑泥鬥底部,定期外排,輸出至下一道工序收集處理;清水在斜管上部,流向出水端,清水通過集水槽裝置,水面漂浮物被排汙組件收集,經側面管道排出,出水槽收集清水,出水管連接管道輸送至站所吸水井,經泵提升上塔冷卻後送用戶。
[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優點是:該裝置構思新穎,結構簡單,對軋鋼汙水進行添加化學試劑、攪拌、絮凝,斜管沉澱與定期沉澱排汙,保證快速、高效、連續性汙水處理,達到合格水質標準,保證高質用水量,滿足軋鋼系統生產設備冷卻用水的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沿圖1的A-A線的剖視圖;
[0013]圖3是沿圖1的B-B線的剖視圖;
[0014]圖4是沿圖1的C-C線的剖視圖;
[0015]圖5是本實用新型集水排汙組件的結構放大圖。
[0016]圖中:1_第一反應器,1.1-進水管,1.2-排汙管,1.3-隔板,2-第二反應器,
2.1-機架,2.2-電機攪拌機構,3-沉澱器本體,3.1-斜管,4-排泥裝置,4.1泥鬥,4.2-排泥管,5-集水槽裝置,5.1-出水槽,5.2-出水管,5.3-排汙組件,6-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0018]實施例由圖1、2、3可以看出,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包括除油、除垢反應絮凝區和沉澱區,反應絮凝區與沉澱區之間設有斜隔板,反應絮凝區的出水端高於沉澱區,汙水經斜隔板上翻流入沉澱區,該沉澱器的反應絮凝區由第一反應器I和第二反應器2組成,第一反應器底部設進水管1.1,汙水由底部流進,第一反應器與第二反應器之間設有隔板1.3,汙水經隔板流入第二反應器中;沉澱區由沉澱器本體3、集水槽裝置5和排泥裝置4構成,置於鋼結構的支架6上,斜管3.1組安裝在沉澱器本體內,沉澱器本體上部設集水槽裝置,下部設排泥裝置,通過焊接形成一體,汙水經斜管作用,汙泥下滑至排泥裝置中,清水在斜管上部,流向集水槽裝置。
[0019]由圖2、3、4可以看出,第一反應器I呈上方下圓結構,上部為長方體,與下部為圓柱筒體相連接,進水管1.1設閥門,沿圓柱筒體切線方向連接,流量由閥門控制;在第一反應器距筒體底部1/3高度位置設加藥管,除油、絮凝藥劑與汙水充分混合;第二反應器2呈方桶狀結構,在第二反應器上部設有機架2.1,用於安裝電機攪拌機構2.2,汙水由第一反應器與第二反應器間的隔板1.3上口流入第二反應器內,經電機攪拌機構再次充分攪拌,初步產生絮凝。
[0020]由圖2、3可以看出,排泥裝置4包括泥鬥4.1和排泥管4.2,泥鬥為錐體,泥鬥的底板上配接排泥管,排泥管上設置手動-電機閥門,汙泥由斜管下滑至泥鬥中收集,打開閥門,排出汙泥。[0021]由圖2、5可以看出,集水槽裝置5安裝於沉澱區出水端,包括出水槽5.1、出水管
5.2和排汙組件5.3,出水槽一端連接出水管,排汙組件兩側與沉澱區的兩側立板焊接,在排汙組件的一側開有排汙孔,漂浮物經側面排汙管1.2排出;清水通過集水槽裝置,出水槽收集清水,由出水管流出。
[0022]該沉澱器通過第一反應器底部進水管進水,水流方向與圓柱筒體相切,故隨水位上升的同時產生旋流,沿第一反應器距筒體底部1/3高度位置,接入加藥管,使得除油、絮凝藥劑與汙水充分混合;當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由第一反應器流入第二反應器內,經電機攪拌機構攪拌後,產生絮凝;當第二反應器內水位上升,水流經斜隔板上翻流入沉澱區,斜管中的汙泥逐漸下滑泥鬥底部,定期外排,輸出至下一道工序收集處理,清水在斜管上部,流向出水端,清水通過集水槽裝置,水面漂浮物被排汙組件收集,經側面管道排出,出水槽收集清水,出水管連接管道輸送至站所吸水井,經泵提升上塔冷卻後送用戶。
【權利要求】
1.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包括除油、除垢反應絮凝區和沉澱區,反應絮凝區與沉澱區之間設有斜隔板,反應絮凝區的出水端高於沉澱區,汙水經斜隔板上翻流入沉澱區,其特徵在於:該沉澱器的反應絮凝區由第一反應器(I)和第二反應器(2)組成,第一反應器(I)底部設進水管(1.1),汙水由底部流進,第一反應器(I)與第二反應器(2)之間設有隔板(1.3),汙水經隔板(1.3)流入第二反應器(2)中;沉澱區由沉澱器本體(3)、集水槽裝置(5)和排泥裝置(4)構成,置於鋼結構的支架(6)上,斜管(3.1)組安裝在沉澱器本體(3)內,沉澱器本體(3 )上部設集水槽裝置(5 ),下部設排泥裝置(4 ),通過焊接形成一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反應器(I)呈上方下圓結構,上部為長方體,中部為錐形體,與下部為圓柱筒體相連接,進水管(1.1)設閥門,沿圓柱筒體切線方向連接,流量由閥門控制;在第一反應器(I)距筒體底部1/3高度位置設加藥管,除油、絮凝藥劑與汙水充分混合;第二反應器(2)呈方桶狀結構,在第二反應器(2)上部設有機架(2.1),用於安裝電機攪拌機構(2.2),汙水由第一反應器(I)與第二反應器(2)間的隔板(1.3)上口流入第二反應器(2)內,經電機攪拌機構(2.2)再次充分攪拌,初步產生絮凝。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泥裝置(4)包括泥鬥(4.1)和排泥管(4.2),泥鬥(4.1)為錐體,泥鬥(4.1)的底板上配接排泥管(4.2),排泥管(4.2)上設置手動-電機閥門,汙泥由斜管(3.1)下滑至泥鬥(4.1)中收集。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化學除油斜管沉澱器,其特徵在於:所述集水槽裝置(5)安裝於沉澱區出水端,包括出水槽(5.1)、出水管(5.2)和排汙組件(5.3),出水槽(5.1) 一端連接出水管(5.2),排汙組件(5.3)兩側與沉澱區的兩側立板焊接,在排汙組件(5.3)的一側開有排汙孔,漂浮物經側面排汙管(1.2)排出。
【文檔編號】C02F103/16GK203513389SQ201320530197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9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9日
【發明者】談世龍, 高宗林, 張鬱 申請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