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轉子式馬達及其爪極件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19:56:21
專利名稱:內轉子式馬達及其爪極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於一種馬達,尤其是一種具有易於啟動及可防止啟動死點功能的內轉子 式馬達及其爪極件。
背景技術:
請參照圖1所示,為現有《外轉子式馬達》的立體分解圖,現有外轉子式馬達8大 致包含一基座81、一定子82及一轉子83。該基座81設有一軸管811 ;該定子82包含數個 爪極片821及一線圈組822,該數個爪極片821相互堆疊為一體,該線圈組822卷繞於各該 爪極片821的預定部位;該轉子83可旋轉地結合於該基座81的軸管811。藉此,該定子82 用以驅動該轉子83旋轉工作。又,如中國臺灣公告第M342688號《馬達定子》新型專利案、公開第200603514號 《馬達結構》發明專利案、公告第1276281號《馬達定子結構》發明專利案、公告第IM4817 號《直流電動機》等,分別揭示有各種不同結構的《外轉子式馬達》;簡言之,上述各種《外轉 子式馬達》大致利用特殊結構的定子以形成不均磁力,進而達到啟動偏位的作用,使得各該 《外轉子式馬達》皆具有易於啟動及可防止啟動死點的功能。一般而言,目前市面上的各種現有馬達結構除上述所揭示的《外轉子式馬達》夕卜, 另還有一種《內轉子式馬達》;當分析兩種不同類型的馬達結構特性時,《外轉子式馬達》相 較於《內轉子式馬達》仍具有旋轉穩定性較差及轉速較低等問題,由於現今電子產品已普遍 朝向高速、功能整合與微型化趨勢等方向研發設計,因此,《外轉子式馬達》並無法完全滿足 部分電子產品的散熱需求,導致《內轉子式馬達》的應用日益廣泛。舉例而言,如中國臺灣公開第20074似90號《風扇及其內轉子馬達》發明專利案, 揭示一種內轉子式馬達。請參照圖2所示,該現有內轉子式馬達9大致包含一殼體91、一 定子結構92、一轉子結構93、一驅動裝置94及一葉輪95。該殼體91由一第一殼體911及 一第二殼體912所組成,且該第一殼體911及一第二殼體912內部各設置一軸承913 ;該定 子結構92具有一導磁元件921 ;該轉子結構93具有一轉軸931及一磁性元件932,該轉軸 931穿設至該殼體91內部並樞接該二軸承913,另可供該磁性元件932穿套結合於該轉軸 931且對應該導磁元件921 ;該驅動裝置94電性連接該導磁元件921 ;該葉輪95連結該轉 軸931且位於該殼體91外部。藉此,該驅動裝置94可控制該導磁元件921的電流方向,以 便驅動該轉子結構93及葉輪95旋轉工作。然而,上述現有內轉子式馬達9的導磁元件921僅可驅動該轉子結構93旋轉,並 未提供易於啟動及可防止啟動死點等;因此,雖然內轉子式馬達相較於外轉子式馬達普遍 具有旋轉穩定性較佳及轉速較高等優點,可是,由於現有內轉子式馬達9在實際使用時,並 無法有效改善如啟動控制不良及無法有效防止啟動死點等諸多問題,仍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乃針對上述《內轉子式馬達》存在有啟動控制不良及無法防止啟動死 點等問題進行改良,以提供一種具有易於啟動及可防止啟動死點的功能的內轉子式馬達及 其爪極件。為達到前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所運用的技術內容如下一種內轉子式馬達,包含一外殼、一轉軸、一爪極件及一線圈組。該轉軸能夠旋轉 地結合該外殼,該轉軸結合具有感磁面的一永久磁鐵,該永久磁鐵位於該外殼的內部;該爪 極件結合於該外殼內部,該爪極件包含能夠相互結合的一第一環體及一第二環體,該第一 環體及第二環體皆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設有數個延伸段,各該延伸段分別連接一極片, 該極片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該極片的一側為朝 向該內環面的一卷線面,另一側為一磁極面,該極片的卷線面與該內環面之間形成一繞線 空間,該極片的磁極面朝向該永久磁鐵的感磁面,該磁極面與該感磁面之間形成一氣隙,且 該極片分別形成鄰近該第一側緣的一擴徑部及鄰近該第二側緣的一縮徑部,以形成不等間 距的該氣隙;該線圈組設置於該爪極件的繞線空間,該線圈組卷繞於該爪極件的卷線面。一種內轉子式馬達,包含一外殼、一轉軸、一爪極件及一線圈組。該轉軸能夠旋轉 地結合該外殼,該轉軸結合具有感磁面的一永久磁鐵,該永久磁鐵位於該外殼的內部;該爪 極件結合於該外殼內部,該爪極件包含能夠相互結合的一第一環體及一第二環體,該第一 環體及第二環體皆具有一內環面,該內環面設有數個延伸段,各該延伸段分別連接一極片, 該極片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該極片的一側為朝 向該內環面的一卷線面,另一側為一磁極面,該極片的卷線面與該內環面之間形成一繞線 空間,該極片的磁極面朝向該永久磁鐵的感磁面,該磁極面與該感磁面之間形成一氣隙,且 該第一環體的一端設有一第一結合部,該第二環體的一端設有一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環體 的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環體的第二結合部相互結合,該爪極件的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分別 界定軸向延伸於各該磁極面的一基準線,該第一環體的極片與該延伸段相互連接的一側具 有一端緣,該第二環體的極片與該延伸段相互連接的一側具有一端緣,該基準線通過該第 一環體的極片及該第二環體的極片的端緣的中心,該基準線將各該磁極面皆區分為一第一 磁極面及一第二磁極面,該第一磁極面位於該第一側緣及該基準線之間,該第二磁極面位 於該第二側緣及該基準線之間,該第一磁極面的面積與該第二磁極面的面積不同;該線圈 組設置於該爪極件的繞線空間,該線圈組卷繞於該爪極件的卷線面。
圖1 現有外轉子式馬達的立體分解圖。圖2 現有內轉子式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3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立體分解圖。圖4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組合剖視圖。圖5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局部組合剖視圖。圖6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片另一實施方式的局部組合剖視 圖。圖7 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片又一實施方式的局部組合剖視
6圖。[OOl8] 圖8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立體分解圖。[OOl9] 圖9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組合剖視圖。
圖lo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片的立體外觀圖。
圖11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片的立體外觀圖。
圖12本發明內轉子式馬達結合扇葉構成散熱風扇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圖13本發明內轉子式馬達結合扇輪構成散熱風扇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1外殼11殼體1 1 1穿孔1 12,-}廠口
12封閉件13軸承2轉軸21 7gj久磁鐵
21 1感磁面3爪極件3a第一環體3b第二環體
31內環[]『313延伸段32極片32a,擴徑部
32b縮徑部32 1第一側緣322第二側緣323卷線面
324磁極面33繞線空陽]34第一結合部35內環面
351延伸段36極片36a,擴徑部36b縮徑部
36 1第一側緣362第二側緣363卷線面364磁極面
37繞線空間38第二結合部 391缺角392 部
30套環4線圈組4l繞線架41 1之位柱
42線圈5爪極件5a第一環體5b第二環體
51內環[]『511延伸段52極片521第一側緣
522第二側緣523卷線面524磁極[]『524a第一磁極面
524b第二磁極[]『525端緣53繞線空乍J54第一結合部
55內環[]『551延伸段56極片561第一側緣
562第二側緣563卷線[]『564 5極[]『564a第一磁極面
564b第二磁極[]『565端緣57繞線空乍J58第二結合部
591切邊592~J]Z立6爪極件6a第一環體
6b第二環體6l內環[]『611延伸段62極片
62a,擴徑部62b縮徑部62 1第一側緣622第二側緣
623卷線[]『624 5極[]『624a,第一磁極[]『 624b第二磁極面
625端緣63繞線空乍r]64第一結合部65~sq面
651延伸段66極片66a,擴徑部66b縮徑部
66 1第一側緣662第二側緣663卷線[]『664 5極面
664a,第一磁極[]『664b第二磁極[]『665端緣67繞線空間
68第二結合部 691切邊692~i立7l扇葉
72扇輪.T3 王接件74扇框』741/X.風口
742出風口8外轉子式馬達 8l基座811軸管
82 主子821爪極片822線圈~ff83轉子
9內轉子式馬達 9l殼體91 1第一殼體912第二殼體
913軸承92 主子結構921導磁元件93轉子結構
931轉軸 932磁性元件 94驅動裝置 95葉輪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本發明的較 佳實施例,並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請參照圖3、4及5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包含一外殼1、一轉軸 2、一爪極件3及一線圈組4。該外殼1為一中空殼體;該轉軸2可旋轉地結合該外殼1 ;該 爪極件3結合於該外殼1內部並與該轉軸2相對;該線圈組4卷繞於該爪極件3的預定部 位;藉此,該線圈組4通電後可使該爪極件3產生磁場,以便驅動該轉軸2旋轉工作。該外殼1主要功能為用以供該爪極件3結合,以及供該轉軸2樞接,因此,該外殼1 可為任何能夠達到上述目的的結構設計;於本實施例中,該外殼1由一殼體11及一封閉件 12所組成,該殼體11的相對二端分別形成一穿孔111及一開口 112,該封閉件12結合於該 開口 112;又,該殼體11內部另設置數個軸承13 (也可僅設置一個軸承13),其中一軸承13 可結合於該穿孔111的一側,另一軸承13可結合於該封閉件12。該轉軸2經由該穿孔111樞接結合該數個軸承13,使得該轉軸2可旋轉地結合該 外殼1 ;該轉軸2的一端可穿伸於該外殼1的外部,且該轉軸2另結合具有感磁面211的一 永久磁鐵21,該永久磁鐵21位於該外殼1的內部。該爪極件3結合於該外殼1內部,且該爪極件3包含一第一環體3a及一第二環體 3b。其中該第一環體3a具有一內環面31,該內環面31設有數個延伸段311,各該延伸段 311分別連接一極片32,該極片32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第一側緣321及 一第二側緣322,且各該極片32也分別具有朝向該內環面31的一卷線面323,以及朝向該 第一環體3a中心的一磁極面324,該卷線面323及該磁極面3 位於該第一側緣321及該 第二側緣322之間;另外,該卷線面323與該內環面31之間形成一繞線空間33,該第一環 體3a的一端設有一第一結合部34。該第二環體北具有一內環面35,該內環面35設有數個延伸段351,各該延伸段 351分別連接一極片36,該極片36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第一側緣361及 一第二側緣362,且各該極片36也分別具有朝向該內環面35的一卷線面363,以及朝向該 第二環體北中心的一磁極面364,該卷線面363及該磁極面364位於該第一側緣361及該 第二側緣362之間;另外,該卷線面363與該內環面35之間形成一繞線空間37,該第二環 體北的一端設有一第二結合部38。該第一環體3a的第一結合部34及該第二環體北的第二結合部38可相互結合固 定,以便組成該爪極件3,其中該第一結合部34及該第二結合部38可為任何能夠相互結合 的設計,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揭示該第一結合部34及該第二結合部38分別為能夠相互對 應結合的平面。當該第一環體3a及該第二環體北相互組裝後,如圖5所示,該第二環體北 的數個極片36位於該第一環體3a的數個極片32之間,使各該極片32、36彼此之間具有間 距且呈環狀排列於該爪極件3的內側;又,當組裝完成的爪極件3結合於該外殼1內部時, 各該極片32、36的磁極面324、364與該永久磁鐵21的感磁面211之間形成一氣隙G。更詳言之,請再參照圖5所示,在該爪極件3的極片32、36的徑向截面上,各該極片32、36皆分別形成有鄰近該第一側緣321、361的一擴徑部32a、36a,以及鄰近該第二側 緣322、362的一縮徑部32b、36b,其中所謂擴徑部32a、36a及縮徑部32b、36b為相對形成不 同大小的徑向截面即可,例如僅在該第一側緣321、361形成擴徑設計時,該第二側緣322、 362相對該第一側緣321、361即為較小徑向截面,或者,僅在該第二側緣322、362形成縮徑 設計時,該第一側緣321、361相對該第二側緣322、362即為較大徑向截面;藉此,該擴徑部 32a、36a與該永久磁鐵21之間的氣隙距離,小於該縮徑部32b、36b與該永久磁鐵21之間的 氣隙距離,以便形成不等間距的氣隙G。又,本發明爪極件3用以形成該擴徑部32a、36a及 該縮徑部32b、36b的方式,大致可區分為以下數種(僅為較佳實施方式,其他屬於相同技術 概念的實施方式仍應涵蓋於本發明)其一、如圖5所示,以該爪極件3自該第一側緣321、361朝向該第二側緣322、362 的方向為基準,令該極片32、36的徑向截面面積逐漸減少;藉此,以形成該擴徑部32a、36a 及該縮徑部32b、36b。其二、如圖6所示,該爪極件3的極片32、36於該第二側緣322、362形成一缺角 391,利用該缺角391的設計,可使該極片32、36鄰近該第二側緣322、362的徑向截面面積 小於鄰近該第一側緣321、361的徑向截面面積;因此,可藉由更為簡易的加工方式,以形成 該擴徑部32a、36a及該縮徑部32b、36b。其三、如圖7所示,該爪極件3的磁極面324、364形成一凸部392,該凸部392鄰近 該第一側緣321、361,利用該凸部392的設計,可使該極片32、36鄰近該第一側緣321、361 的徑向截面面積大於鄰近該第二側緣322、362的徑向截面面積;藉此,可利用該凸部392有 效強化該極片32、36的結構強度,併兼可形成該擴徑部32a、36a及該縮徑部32b、36b。該線圈組4可設置於該爪極件3的繞線空間33、37,且該線圈組4卷繞於該爪極件 3的卷線面323、363 ;如圖所示的實施例,該線圈組4具有一繞線架41,以供一線圈42卷繞 於該繞線架41的外周面,該繞線架41的一端較佳設有數個定位柱411,各該定位柱411可 供該線圈42於繞線過程中進行定位,以方便繞線作業的進行;或者,該線圈組4也可省略該 繞線架41,而直接將該線圈42卷繞於該爪極件3的卷線面323、363。藉由前揭的結構特徵,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內轉子式馬達的主要特點在於利用在 該爪極件3的極片32、36的擴徑部32a、36a及縮徑部32b、36b設計,可使該磁極面324、364 與該永久磁鐵21的感磁面211之間形成不等間距氣隙G ;藉此,當該線圈組4通電時,使得 位於該爪極片3的擴徑部32a、36a的氣隙G的磁阻,與位於該縮徑部32b、36b的氣隙G的 磁阻形成不對稱狀態,以便形成不均磁力,進而達到啟動偏位作用,使得本發明內轉子式馬 達具有易於啟動及防止啟動死點的功效。請參照圖8、9及10所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包含一外殼1、一轉軸 2、一爪極件5及一線圈組4。其中該外殼1、轉軸2及線圈組4與前述第一實施例所揭示的 結構特徵相同,容不贅述。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爪極件5包含一第一環體如及一第二環體恥。該第一環體 5a及第二環體恥與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環體3a及第二環體北相同的結構特徵包含有內環 面51、55 ;延伸段511、551 ;極片52、56 ;第一側緣521、561 ;第二側緣522、562 ;卷線面523、 563 ;磁極面524、564 ;繞線空間53、57 ;第一結合部M ;第二結合部58。另外,該第一結合 部M及該第二結合部58也可為任何能夠相互結合的設計,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揭示該第一結合部M及該第二結合部58為可相互對應結合的階梯面。更詳言之,第二實施例的爪極件5與第一實施例的爪極件3的差異僅在於如圖 10所示,該爪極件5的第一環體fe及第二環體恥分別界定軸向延伸於該磁極面524、564 的一基準線L,該第一環體fe的極片52與該延伸段511相互連接的一側具有一端緣525, 該第二環體恥的極片56與該延伸段551相互連接的一側也具有一端緣565,該基準線L通 過該端緣525、565的中心,該基準線L可將該磁極面524、564區分為一第一磁極面52如、 564a及一第二磁極面524b、564b,該第一磁極面52乜、56乜位於該第一側緣521、561及該 基準線L之間,該第二磁極面524b、564b位於該第二側緣522、562及該基準線L之間,其中 該第一磁極面52如、56 的面積與該第二磁極面524b、564b的面積不同。舉例而言,本實施 例揭示在該爪極件5的軸向上,該極片52、56於該第二側緣522、562形成一切邊591、592, 藉由該第二側緣522、562所形成的切邊591、592設計,即可使該第一磁極面52^、564a的 面積大於該第二磁極面524b、564b的面積。另外,如在該磁極面524b、564b形成切角(未 繪示)或其他同樣可使該第一磁極面52如、56如的面積與該第二磁極面524b、564b的面積 呈不對稱的實施方式仍應涵蓋於本發明中。藉由前揭的結構特徵,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內轉子式馬達的主要特點在於當該線 圈組4通電時,由於該爪極件5的該第一磁極面52^、564a的面積與該第二磁極面524b、 564b的面積為不對稱設計,因此,該極片52、56在靠近該第一側緣521、561及第二側緣 522、562所形成的磁阻也不對稱,故同樣可達到如同第一實施例所述的啟動偏位作用,使得 本發明內轉子式馬達具有易於啟動及防止啟動死點的功效。請參照圖11所示,揭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爪極件6,該爪極件6同樣可結合前述 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的外殼1、轉軸2及線圈組4,以構成本發明的內轉子式馬達。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爪極件6包含一第一環體6a及一第二環體6b。該第一環體 6a及第二環體6b與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的第一環體3a、fe及第二環體北、恥相同的結構特 徵包含有內環面61,65 ;延伸段611,651 ;極片62,66 ;第一側緣621,661 ;第二側緣622、 662 ;卷線面623,663 ;磁極面624,664 ;端緣625,665 ;繞線空間63,67 ;第一結合部64 ;第 二結合部68。另外,該第一結合部64及該第二結合部68也可為任何能夠相互結合的設計, 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揭示該第一結合部64及該第二結合部68為可相互對應結合的斜面。更詳言之,第三實施例的爪極件6與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的爪極件3、5的差異在於 該爪極件6同時結合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的爪極件3、5的結構特徵,主要在該爪極件6的極 片62、66的徑向截面上,分別形成鄰近該第一側緣621、661的一擴徑部62a、66a,以及鄰近 該第二側緣622、662的一縮徑部62b、66b ;另再於該極片62、66的第二側緣622、662形成 一切邊691、692,以便將該磁極面624、664區分成不同面積的第一磁極面62如、66如及第 二磁極面624b、664b ;藉此,由於本實施例的爪極片6同時結合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的爪極片 3、5的結構特徵,因此,本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可提供更佳的易於啟動及防止啟動死點的 功效。本發明內轉子式馬達另可應用於散熱風扇結構。舉例而言,請參照圖12所示,該 轉軸2裸露於該外殼1外部的一端可結合一扇葉71,以構成一散熱風扇;或者,請參照圖13 所示,該轉軸2裸露於該外殼1外部的一端可結合一扇輪72,且該外殼1可藉由數個連接件 73 (如肋條或靜葉)外接一扇框74,以形成具有一入風口 741及一出風口 742的散熱風扇。
10藉此,該散熱風扇可裝設於各式電子裝置或電子儀器,以達到預定的散熱作用。又,本發明各實施例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3、5、6的第一環體3a、5a、6a及第二 環體!3b、5b、6b也可利用「套環」提供更佳的定位效果。請參照圖14所示,以第一實施例的 爪極件3提出說明,該爪極件3另可包含一套環30,該第一環體3a及第二環體北結合於該 套環30內(較佳可利用緊配合方式結合),以利用該套環30定位該第一環體3a及第二環 體北;藉此,該線圈組4同樣可設置於該爪極件3的繞線空間33、37 (線圈組4未繪示),並 輔助固定該第一環體3a及第二環體3b,以達到更佳的定位作用。另外,利用該套環30用以 固定該第一環體3a及該第二環體北的設計,該第一環體3a的第一結合部34與該第二環 體北的第二結合部38實質上也可不相互接觸;再者,該套環30也可直接以內轉子式馬達 的外殼1取代,也即直接令該第一環體3a與該第二環體北可緊配合固定於該外殼1的內 部。綜上所述,本發明內轉子式馬達藉由各實施例的爪極件3、5、6結構設計,確可用 以解決現有內轉子式馬達存在有啟動控制不良及無法防止啟動死點等問題,以提升內轉子 式馬達的運轉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包含一個外殼;一個轉軸,能夠旋轉地結合該外殼,該轉軸結合一個具有感磁面的永久磁鐵,該永久磁 鐵位於該外殼的內部;一個爪極件,結合於該外殼內部,該爪極件包含一個第一環體及一個第二環體,該第一 環體及第二環體皆具有一個內環面,該內環面設有數個延伸段,各該延伸段分別連接一個 極片,該極片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個第一側緣及一個第二側緣,該極片 的一側為朝向該內環面的一個卷線面,另一側為一個磁極面,該極片的卷線面與該內環面 之間形成繞線空間,該極片的磁極面朝向該永久磁鐵的感磁面,該磁極面與該感磁面之間 形成氣隙,且該極片分別形成鄰近該第一側緣的一個擴徑部及鄰近該第二側緣的一個縮徑 部,以形成不等間距的該氣隙;及一個線圈組,設置於該爪極件的繞線空間,該線圈組卷繞於該爪極件的卷線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極片的徑向截面面積由該第 一側緣朝向該第二側緣的方向逐漸減少。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的極片於該第二側緣 形成一個缺角。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的磁極面形成一個凸 部,該凸部鄰近該第一側緣。
5.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環體的一端設有 一個第一結合部,該第二環體的一端設有一個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環體的第一結合部及該 第二環體的第二結合部相互固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的第一環體及第二環 體分別界定軸向延伸於各該磁極面的一個基準線,該第一環體的極片與該延伸段相互連接 的一側具有一個端緣,該第二環體的極片與該延伸段相互連接的一側具有一個端緣,該基 準線通過該第一環體的極片及該第二環體的極片的端緣的中心,該基準線將各該磁極面皆 區分為一個第一磁極面及一個第二磁極面,該第一磁極面位於該第一側緣及該基準線之 間,該第二磁極面位於該第二側緣及該基準線之間,該第一磁極面的面積與該第二磁極面 的面積不同。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環體的第一結合部及該 第二環體的第二結合部分別為能夠相互對應結合的平面、階梯面及斜面的其中一種。
8.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外殼由一個殼體及一 個封閉件所組成,該殼體的相對二端分別形成一個穿孔及一個開口,該封閉件結合於該開 口,該殼體內部另設置至少一個軸承,該轉軸穿伸該穿孔樞接結合該至少一個軸承。
9.根據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另包含一個套 環,該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結合於該套環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環體與該第二環體不相 互接觸。
11.一種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包含一個外殼;一個轉軸,能夠旋轉地結合該外殼,該轉軸結合一個具有感磁面的永久磁鐵,該永久磁 鐵位於該外殼的內部;一個爪極件,結合於該外殼內部,該爪極件包含一個第一環體及一個第二環體,該第一 環體及第二環體皆具有一個內環面,該內環面設有數個延伸段,各該延伸段分別連接一個 極片,該極片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個第一側緣及一個第二側緣,該極片 的一側為朝向該內環面的一個卷線面,另一側為一個磁極面,該極片的卷線面與該內環面 之間形成繞線空間,該極片的磁極面朝向該永久磁鐵的感磁面,該磁極面與該感磁面之間 形成氣隙,且該第一環體的一端設有一個第一結合部,該第二環體的一端設有一個第二結 合部,該第一環體的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環體的第二結合部相互結合,該爪極件的第一環 體及第二環體分別界定軸向延伸於各該磁極面的一個基準線,該第一環體的極片與該延伸 段相互連接的一側具有一個端緣,該第二環體的極片與該延伸段相互連接的一側具有一個 端緣,該基準線通過該第一環體的極片及該第二環體的極片的端緣的中心,該基準線將各 該磁極面皆區分為一個第一磁極面及一個第二磁極面,該第一磁極面位於該第一側緣及該 基準線之間,該第二磁極面位於該第二側緣及該基準線之間,該第一磁極面的面積與該第 二磁極面的面積不同;及一個線圈組,設置於該爪極件的繞線空間,該線圈組卷繞於該爪極件的卷線面。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各該極片的第二側緣形成一 個切邊或各該磁極面形成切角,使該第一磁極面的面積大於該第二磁極面的面積。
13.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環體的第一結 合部及該第二環體的第二結合部分別為能夠相互對應結合的平面、階梯面及斜面的其中一 種。
14.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外殼由一個殼體及一 個封閉件所組成,該殼體的相對二端分別形成一個穿孔及一個開口,該封閉件結合於該開 口,該殼體內部另設置至少一個軸承,該轉軸穿伸該穿孔樞接結合該至少一個軸承。
15.根據權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另包含一個套 環,該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結合於該套環內。
16.一種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其包含一個第一環體及一個第二環體, 該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皆具有一個內環面,該內環面設有數個延伸段,各該延伸段分別連 接一個極片,該極片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個第一側緣及一個第二側緣, 該極片的一側為朝向該內環面的一個卷線面,另一側為一個磁極面,該卷線面與該內環面 之間形成繞線空間,該極片分別形成鄰近該第一側緣的一個擴徑部及鄰近該第二側緣的一 個縮徑部。
17.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該極片的徑向截面 面積由該第一側緣朝向該第二側緣的方向逐漸減少。
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的極片於 該第二側緣形成一個缺角。
19.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的磁極面 形成一個凸部,該凸部鄰近該第一側緣。
20.根據權利要求16、17、18或19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環體的一端設有一個第一結合部,該第二環體的一端設有一個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環體的 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環體的第二結合部相互固定。
21.根據權利要求16、17、18或19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該爪極 件另包含一個套環,該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結合於該套環內。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該第一環體與該第 二環體為不相互接觸。
23.一種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其包含一個第一環體及一個第二環體, 該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皆具有一個內環面,該內環面設有數個延伸段,各該延伸段分別連 接一個極片,該極片的軸向延伸方向的兩相對側緣分別為一個第一側緣及一個第二側緣, 該極片的一側為朝向該內環面的一個卷線面,另一側為一個磁極面,該卷線面與該內環面 之間形成一個繞線空間,且該第一環體的一端設有一個第一結合部,該第二環體的一端設 有一個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環體的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環體的第二結合部相互結合,該爪 極件的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分別界定軸向延伸於各該磁極面的一個基準線,該第一環體的 極片與該延伸段相互連接的一側具有一個端緣,該第二環體的極片與該延伸段相互連接的 一側具有一個端緣,該基準線通過該第一環體的極片及該第二環體的極片的端緣的中心, 該基準線將各該磁極面皆區分為一個第一磁極面及一個第二磁極面,該第一磁極面位於該 第一側緣及該基準線之間,該第二磁極面位於該第二側緣及該基準線之間,該第一磁極面 的面積與該第二磁極面的面積不同。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各該極片的第二側 緣形成一個切邊或各該磁極面形成切角,使該第一磁極面的面積大於該第二磁極面的面 積。
25.根據權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內轉子式馬達的爪極件,其特徵在於,該爪極件另包 含一個套環,該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結合於該套環內。
全文摘要
一種內轉子式馬達及其爪極件,包含一外殼、一轉軸、一爪極件及一線圈組。該轉軸可旋轉地結合該外殼,該轉軸結合具有感磁面的一永久磁鐵;該爪極件包含能夠相互結合的一第一環體及一第二環體,該第一環體及第二環體內側分別設置數個極片,各該極片分別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該第一側緣及該第二側緣之間形成一磁極面,該磁極面朝向該永久磁鐵的感磁面,該磁極面與該感磁面之間形成一氣隙;其中,各該極片分別形成鄰近該第一側緣的一擴徑部及鄰近該第二側緣的一縮徑部;或可將該磁極面區分不同面積的一第一磁極面及一第二磁極面;以達到易於啟動及可防止啟動死點的功能。
文檔編號H02K1/14GK102148554SQ20101010742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9日
發明者劉嘉峻, 尹佐國, 洪銀樹 申請人:建準電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