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找姓
2023-11-03 20:56:52 1
乾隆皇帝在位時,曾七次微服私訪巡遊江南,其中六次化名「高天賜」。他為什麼叫這個名,這裡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康熙末年,樂清高岙有個叫高海生的後生,父母相繼亡故,靠賣柴維持生計。這年樂清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災,柴賣不出價,高海生只好背井離鄉,輾轉來到海寧,替一個姓陳的老員外家幫工。他為人忠厚老實,手腳勤快,沒多久便深得陳老員外的賞識。陳員外年近半百,膝下只有一女,長得花容月貌,陳員外夫婦視她若掌上明珠。
一天,陳小姐在後花園蕩鞦韆,心愛的項珠不知何時耍丟了,她正在著急,老夫人說:「女兒莫煩惱,項珠被海生在草叢裡撿著了。這孩子命苦做長工,人倒是正正派派的。」陳小姐接過項珠,臉一下紅了。她平日偶然撞見高海生,發現這小夥子衣衫襤褸,相貌卻也端正,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大戶人家的女孩兒平時難見生人,她早對海生有了心,偶然見面,每次都莫名其妙地臉紅心跳。
不久陳老員外病逝,老夫人見高海生機靈可靠,就把一應外事託付給他。高海生讀過幾年書,銀錢帳目打理得井井有條,老夫人看在眼裡,喜在心上。這時陳小姐已到了出嫁年齡,老夫人捨不得女兒嫁出去,就想招個上門女婿。這天,老夫人和女兒說閒話,說到女兒的婚事,老夫人為難地說:「你該找個人家了,只是為娘捨不得你,又沒有門當戶對的肯入贅,真不知如何是好。」陳小姐滿臉緋紅,低頭說道:「娘,只要心地善良,勤儉能幹,出身貧寒倒也無妨。家裡不愁吃穿,何必一定門當戶對。」老夫人心中會意,說道:「遠尋千裡客,不如眼前人,海生這人你看怎樣?」老夫人說中了陳小姐的心事,她的臉頓時紅成了一朵嬌豔的桃花,輕聲說道:「女兒的事全憑母親作主。」就這樣,高海生成了陳家的入贅女婿。第二年陳小姐生了個大胖小子,老夫人喜歡得不得了,入贅生子隨母姓,這小外孫就姓了陳。
孩子聰明伶俐,6歲入蒙館,學業日進,中舉中進士點翰林,最後做到內閣尚書。陳尚書為官清廉,做人豁達,性喜交友,與四皇子胤 最為交厚。陳尚書40歲時,夫人生下一子,恰好與胤 的妃子同時分娩。王妃聽說兩家小兒同年同月同日又同時出生,便派人將陳家公子抱進宮中,陳尚書唯命是從,讓來人把孩子抱走了。誰知第二天早上,孩子送回府中,陳尚書謝了恩,打開襁褓一看,兒子變成了女兒?陳尚書不敢聲
張,只把這事埋在心底。後來胤 當了皇上,陳尚書更得重用,身為兩朝元老,朝野均稱其為「陳閣老」。
乾隆繼位後,陳閣老已告老還鄉,不久便病故了。乾隆隱約聽到一些有關自己身世的風言風語,心中頗為驚疑,自是不信。後來他的嬤嬤病故,臨終前道出真情,其父是陳閣老。乾隆見確有其事,心中大駭,從此便生了一塊心病。身為人子,不知其祖,不能盡孝,枉為人王,這才微服巡遊江南,名為巡遊,實為尋祖。
乾隆帶著大隊人馬來到浙江海寧,嚇壞了海寧大小官員,海寧知縣更是誠惶誠恐,不知其來何為。直到乾隆說出要去陳閣老府第,才放下心來,前面引路,旌旗招展,直奔陳閣老府第。乾隆到了陳閣老府門外下得大轎,太監高聲喝道:「皇上駕到?」陳府人由陳老夫人率領,早已等候在門外,聽到喝聲,慌忙跪倒在地,恭迎聖駕,齊頌吾皇萬歲萬萬歲。乾隆和顏悅色地擺擺手,說罷「平身」,進了府中。
陳府上下簇擁著乾隆進得府中,陳老夫人又在中堂重新叩拜皇上。乾隆看著滿頭銀絲的陳老夫人,一時心潮起伏,忙上前扶起老夫人,說道:「閣老乃先帝重臣,朕無緣獲見,深以為憾,今日得見老夫人慈顏,實乃平生之望。」老夫人早知就裡,聽得皇上如此說,頓時百感交集,說道:「老身能一睹龍顏,也為平生大幸,死也無憾了。」說罷淚水潸然而下。乾隆又說:「老夫人如此健朗,朕放心了,朕祝老夫人晚年康泰。」陳老夫人謝恩後,陳閣老的兒子陳公子又上前拜見皇上,乾隆目不轉睛地看著他,見他面貌神態與自己頗為相似,不由親切地拉著他的手,促膝交臂,言談中毫不掩飾地流露出長兄的關愛之情。陳老夫人縱有千言萬語,只能埋在心裡,在一旁只是一味地抹著眼淚。
乾隆在陳家住了四天,每天遊走府中各處,眼望亭臺樓榭,手撫花草樹木,思緒萬千。這天,乾隆來到後花園,在一座閣樓前,見門上一把鐵將軍鏽跡斑駁,顯然已多年不開,不由問道:「此是何居所,似久無人住?」陳公子奏道:「回皇上,先老爺留有遺言,此樓永不開啟,未有人住。」乾隆聽罷心中一動,說道:「朕欲進去一看,不知可否?」皇上金口玉言,陳公子哪敢不從,忙找來鑰匙打開鎖,又令人把樓內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才請皇上進樓。
乾隆走進閣樓,見一樓空空如也,樓上是一佛堂,當中香案上擺著一隻油漆檀香木盒,上面貼有封條。乾隆打開木盒,見盒中放著一張宣紙,上面寫著四個莫名其妙的字:高氏子孫。乾隆沉思片刻,不聲不響地將紙條籠入馬蹄袖中。
乾隆從樓閣下來,向陳老夫人索取宗譜細看,詳細詢問高氏由來,陳老夫人詳細說了高海生入贅陳家一事。乾隆聽了恍然大悟,立即命近臣具香儀到高氏墓地祭奠。
此後,乾隆六巡江南,拜母望弟,極盡人倫之樂。他每次都化名「高天賜」,其意為高氏賜身,天賜帝,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