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的製作方法
2023-11-01 10:01:57 2
本發明涉及農用殺菌劑領域,具體是一種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用於防治水稻紋枯病。
背景技術:
水稻紋枯病是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世界性範圍內的流行性病害,也是我國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其分布非常廣泛,在我國各水稻主產區都有發生,尤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華南地區,危害非常嚴重,導致產量急劇下降。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來,雖然國內外學者在抗病育種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但目前尚無選育出對水稻紋枯病完全免疫的水稻品種。目前水稻紋枯病菌防治還是依賴於藥劑防治。目前我國在防治水稻紋枯病上一直採用以井岡黴素為主的藥劑,在發病初期即在水稻分櫱末期病株率達到15%左右開始噴藥防治,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已有報導顯示,我國部分地區水稻紋枯病對井岡黴素已經產生了抗藥性,導致的該藥劑的防治效果不斷下降。如果繼續控制水稻紋枯病,尤其是篩選出防治水稻紋枯病的替代藥劑,同時治理井岡黴素抗藥性以及促進水稻紋枯病的可持續控制,已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和水稻種植者面臨的重大挑戰。
氟唑菌醯胺(fluxapyroxad),化學名稱:3-(二氟)-1-甲基-N-(3',4',5'-三氟[1,1'-聯苯]-2-基)-1-H-吡唑-4-醯胺,氟唑菌醯胺屬吡唑醯胺類殺菌劑,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防治兼備。它能抑制真菌的呼吸作用,抑制孢子發芽,發芽管伸長,菌絲生長和孢子形成。可用於控制和抑制多種作物上的多種真菌性病害。將優越的持效性與持續的傳輸特性集於一體。
氟唑菌醯胺分子式C18H12F5N3O,結構式為:
矽噻菌胺(silthiopham),化學名稱:N-烯丙基-4,5-二甲基-2-(三甲基矽烷基)噻吩-3-甲醯胺,具體作用機理尚不清楚,與三唑類、甲氧基丙烯酸酯類的作用機理不同。研究表明其是能量抑制劑,可能是ATP抑制劑。具有良好的保護活性,殘效期長。
矽噻菌胺分子式C13H21NOSSi,結構式為:
氟唑菌醯胺與矽噻菌胺單劑長期使用,容易使病害產生抗藥性,導致用藥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縮短的問題,不利於環境可持續發展。而不同作用機理的有效成分進行復配,是延緩病害產生抗藥性常用的方法,並根據實際生產應用中的效果,來判斷此復配是增效作用還是拮抗作用。復配作用較明顯的配方,可以明顯提高防效,大大降低農藥的用藥量,還可擴大殺菌譜,提高殺菌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具有殺菌活性高,延緩病原物抗藥性產生和發展,並使單位面積上總的用藥量下降,經濟、高效、環保,在防治水稻紋枯病上有特效。
本發明將兩類具有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相組合,並加工成生產上容易使用的製劑,於兩種成分單獨使用相比較,具有生物活性高,單位面積上總的用藥量下降,大大降低了施藥成本,同時在更大程度上延緩病原物抗藥性產生和發展,降低了病原真菌對單一殺菌劑產生抗性的風險,延長了殺菌組合物中各組分的使用壽命,從而實現經濟、高效、環保的發明目的。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劑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殺菌劑組合物的活性組分為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質量比為1:20至20:1,組合物中活性組分質量百分含量為5-60%。
所述的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活性組分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質量比為1:10至10:1。
所述的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質量比為1:3-8。
所述的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質量比為1:4-6。
所述的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劑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殺菌劑組合物的劑型為可溼性粉劑、水分散粒劑、懸浮劑或乳油。
所述的含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劑組合物應用,其特徵在於:本殺菌劑組合物對鐮刀菌引起的多種作物病害有更高的防治效果,對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尤為顯著。
本發明的顯著效果和優點是:
本發明對水稻紋枯病害有很高的防治效果,兩組分之間存在明顯增效作用;可代替部分高價位農藥品種,並減少用藥量,有效降低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並能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本發明中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均屬低等毒性,並且對人畜、有益生物、環境安全;可延緩病菌對單一藥劑的抗藥性。
首先測定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兩單一化合物(以下簡稱藥劑)的EC50(藥物安全性指標),根據兩單一藥劑的EC50按Wadley法設定兩藥劑的組合比例,並根據Wadley增效係數C值,確定合適的組合物比例,然後按孫雲沛法加以驗證。
試驗目標物為水稻紋枯病菌,但不限如此。試驗採用菌絲生長測定法,按不同處理製作含藥培養基,各處理4個重複,接菌3天後,調查各處理對水稻紋枯病菌的生長抑制效果。通過防效的機率值和系列藥劑濃度的對數值之間的線性回歸分析,求出各藥劑的EC50,根據Wadley法計算增效係數(SR),並據此作出綜合評價。SR≤0.5表示具有拮抗作用,0.5<SR<1.5表示具有相加作用,SR≥1.5為增效作用。SR值計算方法如下:
EC50(理論值)=(a+b)/(a/EC50A+b/EC50B)
SR=EC50(理論值)/EC50(實際值)
SR≤0.5,則兩種藥劑混配有頡頏作用
SR=0.5~1.5,則兩種藥劑混配有加和作用
SR≥1.5,則兩種藥劑混配有增效作用
表1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組合物對水稻紋枯病的Wadley法測定結果
註:F為氟唑菌醯胺,G為矽噻菌胺。
從以上數據可以分析,不同比例的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組合物對水稻紋枯病菌的抑菌效果各不相同,總體上看,其比例在1:20到20:1的範圍內都有增效或加和作用,其中最大增效比例為5:1。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不限於此。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60%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可溼性粉劑的製備方法)
原料配方:按質量百分比
製備方法:將上述物質均勻混合,混合物經氣流粉碎機粉碎,製得可溼性粉劑。
實施例2(30%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懸浮劑的製備方法)
製備方法:根據配方,將個組分按比例稱量,加入球磨機球磨30分鐘,過濾,抽入分散罐高速剪切3分鐘後經砂磨機充分研磨,控制固體組分粒子直徑在2微米以內,研磨結束後攪拌均勻,即得懸浮劑產品。
實施例3(40%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水分散粒劑的製備方法)
製備方法:將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甲基脂肪醯胺苯磺酸鈉、碳酸鈉、凹凸棒土一起混合均勻後,經氣流粉碎機粉碎至粒徑5μm,得母粉,將母粉與木質素磺酸鈉充分混合後造粒、烘乾、過篩,從而製得水分散性粒劑。
實施例4(20%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懸浮劑的製備方法)
製備方法:同實施例2。
實施例5(45%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乳油的製備方法)
原料配方:按質量百分比
製備方法:將活性組分氟唑菌醯胺在二甲苯反應釜中充分溶解,製成A液;將活性組分矽噻菌胺在二甲苯反應釜中充分溶解,製成B液;在不停攪拌狀態下將A液混入B液,充分攪拌均勻,加入無水鈣鹽和NP-10,然後用溶劑二甲苯調整含量。
實施例6(48%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乳油的製備方法)
原料配方:按質量百分比
製備方法:同實施例5。
防治效果試驗:
水稻紋枯病的田間防效試驗在蚌埠市郊區進行,試驗面積為0.3hm2,每處理重複三次,在水稻分櫱末期進行噴藥防治,在施藥15天後進行防效調查,防治結果見表2。結果表明,含有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相同劑量或較低使用劑量下能達到更高的防治效果,且該殺菌組合物的各處理防效菌大於85%,顯著高於對照藥劑。
表2氟唑菌醯胺·矽噻菌胺殺菌組合物防治水稻紋枯病的大田藥效*
由表2的數據可知,含有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殺菌組合物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效,且不同配比的防效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當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配比為5:1時,與其它處理相比,在較低的用量下卻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較高的防效,顯示了較好的協同增效作用;而室內生測結果也表明,氟唑菌醯胺和矽噻菌胺的配比為5:1時,所測定的增效係數最高,二者的結果一致。
最後,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舉的僅是本發明的若干個具體實施例。顯然,本發明不限於以上的實施例,還可以有很多變形。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從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導出或聯想到的所有變形,均認為是本發明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