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堂視頻關節軟骨損壞修復
2025-07-16 23:16:08
養生堂視頻關節軟骨損壞修復
一直以來關節軟骨損壞之後的修復問題都是醫學界研究的熱門主題。自1743年,威廉姆·亨特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有提到:「從希波格拉底到現在,一個讓全世界頭疼的問題是:軟骨一旦破壞就無法修復」。即使經過快300年的研究,關節軟骨修復問題依舊沒有解決。近年來,通過自體軟骨培養加工程軟骨移植的方法可以小面積的移植,但是這個方法的價格過於昂貴,而且因其移植面積有限的局限性,所以目前只能應用於運動員的小面積軟骨損傷方面。最近,科學工作者在胚胎、臍帶、骨髓甚至脂肪幹細胞中發現,只要將它們誘導分化就可以把軟骨細胞成功的轉變。這一方法很可能成為將來關節軟骨修復的革命性標誌。
實際上世界的第一例人工關節是由耳鼻喉醫生做的。有一位強直性脊柱炎的年青病人,病情特別嚴重,不僅脊柱、髖、膝關節都僵直了,就連嘴也張不開了。當時,有個耳鼻喉科大夫想:如果把已經骨性融合的顳頜關節切開,在關節中間放點東西把關節隔開,這樣病人就可以張嘴吃飯和說話了。於是他把一塊用水煮過的橡木片放在關節中間,病人果真好了一段時間。但不久,橡木片就從傷口排了出來。後來人們才搞明白,人體內只能容忍某種材料呆在體內,科學家把這些能夠在體內長期存留的材料稱之為「生物相容性材料」。研究發現,很多金屬如:金、銀、鈦和陶瓷都是生物相容性材料,這些材料能在體內長期存留,不引起免疫性排異反應,如果沒有細菌感染,則會長期待在體內。
經過近百年的探索,人們選擇了非常耐磨的鈷鉻鉬合金、超高分子聚乙烯、陶瓷,以及雖然不耐磨但組織相容性能更好、彈性等物理性能更接近骨骼的鈦合金作為製造人工關節的材料。我們現在使用的人工關節只要安裝的正確、使用過程中不出現細菌感染,可以連續使用20年以上。
專門從事關節外科的醫生們把60—65歲做為人工關節置換的「黃金」年齡,因為這個年齡做人工關節手術不僅患者身體還好,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合併症少,而且在手術後的20幾年裡,患者很少會參加劇烈的運動和繁重的體力勞動,這會減少對人工假體的磨損。一般認為65歲的病人接受關節置換之後,可以維持一輩子不用再次手術了。但近年來,隨著人工假體、手術和麻醉、圍手術期技術的進步,年齡已經放寬,40—80歲的患者成功的接受手術的病例已經越來越多,甚至有些超過90歲的患者也能成功的度過圍手術期,獲得手術成功。
呂教授說,很多病人猶豫不決,當它們真正的對手術有了解,並且看到別人取得良好的手術效果再決定做手術的時候,年齡往往會過高。去年,呂教授做過的膝關節置換的病人,平均年齡是71歲。據統計,在所有的病人中有高血壓病和糖尿病還有冠心病的患者分別佔了1/3 。在手術之前要對病人做體檢、化驗和超聲、影像學等詳細的檢查,而且還會和麻醉科醫生、心內科醫生、神經內科醫生會診。呂教授說,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手術的安全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