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爐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04:34:16
專利名稱:炒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爐具,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提高熱利用的環保節能炒爐。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炒爐見圖1至圖3所示,一般是在炒爐210的上面直接放置炒鍋220, 爐頭212燃燒產生的火焰向上到達炒鍋220的底部,而爐頭212燃燒產生的火焰的熱氣就 沿著通道211直接排出外界。這樣的結構使得熱氣裡帶有的熱能沒有得以利用,原有炒爐 的熱效率為16%至20%,噪音過大,廢氣溫度過高,造成了能源的浪費,並且還造成了高溫 的使用環境,使炒爐操作者如廚師不適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炒爐沒有充分利用到燃燒產 生的能量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夠充分利用燃燒產生能量的炒爐。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炒爐,包括爐體和炒鍋,所 述爐體裡設置有燃燒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爐體和所述炒鍋之間設置有使所述燃燒裝置 燃燒產生的能量為所述炒鍋充分吸收的阻火裝置。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阻火裝置包括阻火環及阻火件,所述阻火環的內壁 與所述炒鍋的鍋邊相貼合,所述阻火件的內表面包圍住所述炒鍋底面並且相互平行。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阻火裝置包括阻火環及阻火件,所述阻火環的內壁 與所述炒鍋的鍋邊相貼合,所述阻火環與所述阻火件相連接處設置有煙道孔。所述阻火件 的內表面包圍住所述整個炒鍋底面並且相互平行,所述阻火件的內表面與炒鍋底面的距離 為1至18mm。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炒鍋包括鍋底底面區域及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連接 的鍋底表面區域,所述阻火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連接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連接板,所 述第一板、第二板的內表面分別為與所述炒鍋的鍋底底面區域相平行的第一內表面、與所 述鍋底表面區域相平行的第二內表面,所述第一內表面、第二內表面的外側分別均勻設置 有排出煙氣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 18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8mm。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 12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6mm。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8mm, 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4mm。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距離為2mm或 4mm或8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mm或3mm或4mm,所述第二板與 所述爐體的內壁密封連接。
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爐體包括將所述阻火裝置排出的煙氣的餘熱吸收的熱能交換器,所述熱能交換器連接有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連接熱水箱,所 述進水管的另一端連接有水箱,所述水箱的頂部連接有根據水箱水位高低而自動控制進冷 水的控制裝置。在本發明所述的炒爐中,所述水箱與所述熱能交換器的進水管上設置有將所述水 箱的水用水泵泵入所述熱能交換器,所述熱水箱、水箱的底部和頂部設置有連通的導管。所 述炒爐正面設置有控制點火與熄火的接觸式開關。實施本發明的炒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的炒爐包括爐體和炒鍋,包括爐體和炒鍋,所述爐體裡設置有燃燒裝置,所 述爐體和所述炒鍋之間設置有使所述燃燒裝置燃燒產生的能量為所述炒鍋充分吸收的阻 火裝置。這樣的結構使燃燒產生的熱能夠被炒鍋充分吸收,提高熱效率至50%以上,加上熱 的交換器的熱效率可使整個熱效率提高至70%以上,節約了能源。更進一步地,在爐體裡面設置有可以吸收阻火裝置裡排出廢氣的熱能交換器,可 以把冷水加熱為熱水,節約了能源,並使排出的廢氣溫度降為50至60度,使得操作環境更 加舒適,還提供了熱水,使得炒菜的速度更快。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圖1是現有技術炒爐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炒爐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Q剖面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炒爐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炒爐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炒爐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炒爐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炒爐的第一實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體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炒爐的第一實施例的正面示意圖;圖10是圖9的右視示意圖;圖11是圖10的C剖面示意圖;圖12是圖9的後視示意圖;圖13是圖9的俯視示意圖;圖14是圖10的A剖面示意圖;圖15是圖10的B剖面示意圖;圖16是本發明的阻火件的正視示意圖;圖17是圖16的俯視示意圖;圖18是圖16的D剖面示意圖;圖19是本發明的阻火件的立體示意圖;圖20是本發明的炒鍋與阻火件、阻火環、爐體裝配在一起的正面示意圖;圖21是圖20的E剖面示意圖,
圖22是本發明的阻火件另一結構的正視示意圖;圖23是圖22的俯視示意圖;圖24是阻火件和阻火環做成一體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4至23所示,在本發明的炒爐第一實施例中,包括爐體和炒鍋20,所述爐體 50裡設置有燃燒裝置,所述爐體50和所述炒鍋20之間設置有使所述燃燒裝置燃燒產生的 能量為所述炒鍋20充分吸收的阻火裝置。燃燒裝置為爐頭22,爐頭22選用中國專利申請 號200810065335. 6的高效節能爐頭。在本實施例中,爐頭2222的頂面加裝有一個防止燃 燒產生的火焰分散的環形塊。 所述阻火裝置包括阻火環30及阻火件90,所述阻火環30的內壁與所述炒鍋20的 鍋邊相貼合,所述阻火環30與所述阻火件90相連接處設置有煙道孔。所述阻火件90的內表面包圍住所述整個炒鍋20底面並且相互平行,所述阻火件 90的內表面與炒鍋20底面的距離為1至18mm.所述阻火環30的內壁與所述炒鍋20的底 面相貼合,所述阻火件90的內表面包圍住所述炒鍋20底面並且相互平行。由圖4至12所 示,爐體50為金屬所制,其左右側板為兩塊金屬方板,在左右側板的上端連接有方板,方板 的中間位置開有一個圓孔,圓孔上焊接有一個環形限位件120,限位件120內為垂直的圓柱 面,在限位件120的圓柱面裡套有阻火環30,阻火環30的內部包括一個圓弧面31和中間的 圓孔。圓弧面31包圍住炒鍋20的底面,這樣可以使熱氣減少外洩。阻火環30的下面連接 著阻火裝置90,阻火裝置90為一金屬板折彎而成,包括第一板92、第二板91及連接所述第 一板92、第二板91的連接板,而所述炒鍋20的底面包括鍋底底面區域及與所述鍋底底面區 域連接的鍋底表面區域,其中鍋底底面區域既是與爐頭22頂面的環形塊內的對應區域,同 時也是與所述第一板92的第一內表面相對應的區域;鍋底表面區域則是與所述第二板91 的第二內表面相對應的區域。為了使阻火效果好,在設計與製造時使第一板92的第一內表 面與所述炒鍋20的鍋底底面區域相平行,第二板91的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相 平行。而在所述第一內表面、第二內表面的外側分別均勻設置有排出煙氣的第一通孔910、 第二通孔920。第一通孔910通常是做成環繞整個爐頭22的一系列方孔或圓孔,優選做成 圓孔。同理,第二通孔920也是做成環繞整個爐頭22的一系列方孔或圓孔,優選做成圓孔。如圖24可知,阻火環30和阻火件90可以做成一體,在這上面開有煙道孔500。另外排廢氣也可以通過在圓弧面31上開設有孔,而第一通孔910、第二通孔920也 可以堵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如圖22、23所示,對於較小的炒鍋20,阻火裝置的內表面93可以只是由第一板92 構成,而不需要使用到第二板91和連接板。在內表面93上也設有排氣孔930。為了使阻火效果好,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18mm,所 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8mm。另外第二內表面與鍋底表面區域的 距離還可以選擇2至12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還可以選擇2至 6mm。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8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 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4mm。優選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距離為2mm或4mm 或8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mm或3mm或4mm。
為了使阻火裝置裡排出的煙氣的能量可以被另外利用,在第二板91與所述爐體 50的內壁可以通過焊接而密封連接在一起。為了把阻火裝置排出的煙氣的熱量充分利用,在所述爐體50裡設置有將所述阻 火裝置排出的煙氣的餘熱吸收的熱能交換器100,熱能交換器100裡面設置有冷水,而煙氣 則通過一條通道與熱能交換器100裡的冷水進行熱交換後再排出炒爐。該熱能交換器100 的具體設置見中國專利申請號200820095144. X。熱能交換器100分別連接有進水管81和出水管82,在箱體的上表面設置有所述出 水管82的另一端連接熱水箱54,所述進水管81的另一端連接有水箱59。水箱59的頂部 連接有根據水箱水位高低而自動控制進冷水的控制裝置為了使水不會從水箱59溢出,在所述水箱59的頂部連接有根據水箱59水位高低 而自動控制進冷水的控制裝置。該控制裝置為一個控制水閥551,當水箱59裡的水到達一 定水位時,控制水閥551就會堵住進水口 55,而當水位下降到一定數值時又會打開來進水。為了使所述水箱59的水可以自動循環,在所述熱能交換器100的進水管81上設 置有將所述水箱59的水送入所述熱能交換器100的水泵80。為了使熱水箱54、水箱59的水可以自動循環使用,在熱水箱54和水箱59的底部 和頂部設置有連通的導管53 (底部的導管未畫出)。這樣當熱水箱54裡的水滿後就會通過 導管53流入水箱59中,再通過水泵80進入到熱能交換器100裡吸收熱量。為了使爐頭22能得到充足的空氣,在爐頭22下部連接著進氣管的一端,進氣管的 另一端連接有鼓風機56。為了便於使用時控制點火與熄火,在炒爐正面設置有控制點火與熄火的接觸式開 關。在本發明的爐體50上設置有一個用腳壓就可以打開點火的開關,本開關和爐頭22為 中國專利申請號200810065335. 6的高效節能爐頭22配合使用,可以使當炒鍋20離開爐體 50時,爐頭22設置有檢測火焰的離子探測器,感應到產生離子數量不足或者檢測線路斷開 就可以自動熄火。這樣可以保護燃燒不足而導致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濃度過大造成危險 或爆炸。整個炒爐工作過程如下首先,在爐頭22將來自鼓風機56的空氣和燃氣點燃,燃燒產生的火焰比較短,長 度約為2. 0cm直達炒鍋20的底面的鍋底表面區域,由於爐頭22產生的火焰短而集中,火焰 集中於鍋底表面區域,使炒菜時鍋中心溫度最高,使炒菜達到足夠的真正鍋氣,然後煙氣穿 過第一通孔910、第二通孔920後再經孔41進入到加熱熱能交換器100的通道並與熱能交 換器100裡的水進行熱交換,最後排出外界,使水溫升高變為熱水,熱水再通過出水管82進 入到熱水箱54裡。本發明上述的構造使得本產品的點火裝置使炒爐在不炒東西時就熄火。並且最後 排出外界的熱氣溫度為攝氏60度左右,而此時的水溫也為60度。本炒爐節約了燃氣,使熱 效率達到60%以上,並且還生產了熱水,在炒菜時可以縮短炒菜的時間,還使得爐體50的 溫度得以降低,使整個工作環境更加的舒適。因此是對於環保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實際使 用中,本發明噪音在80db以下比傳統95db以上寧靜許多,只用傳統商用炒爐用氣量的四分 之一能源就能達到相同的效果。而家庭只需用氣量的一半就可達到同樣效果。廢氣中的CO 產量可達lOppm以下,而傳統炒爐為2000ppm。
權利要求
一種炒爐,包括爐體和炒鍋,所述爐體裡設置有燃燒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爐體和所述炒鍋之間設置有使所述燃燒裝置燃燒產生的能量為所述炒鍋充分吸收的阻火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阻火裝置包括阻火環及阻火件,所 述阻火環的內壁與所述炒鍋的鍋邊相貼合,所述阻火環與所述阻火件相連接處設置有煙道 孔,所述阻火件的內表面包圍住所述整個炒鍋底面並且相互平行,所述阻火件的內表面與 炒鍋底面的距離為1至18mm。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炒鍋包括鍋底底面區域及與所述 鍋底底面區域連接的鍋底表面區域,所述阻火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連接所述第一板、第 二板的連接板,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內表面分別為與所述炒鍋的鍋底底面區域相平行的 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相平行的第二內表面,所述第一內表面、第二內表面的外 側分別均勻設置有排出煙氣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 距離為2至18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8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 距離為2至12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6m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 距離為2至8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至4mm。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二內表面與所述鍋底表面區域的 距離為2mm或4mm或8mm,所述第一內表面與所述鍋底底面區域的距離為2mm或3mm或4mm, 所述第二板與所述爐體的內壁密封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爐體包括將所述阻火裝置排出的煙 氣的餘熱吸收的熱能交換器,所述熱能交換器連接有進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 端連接熱水箱,所述進水管的另一端連接有水箱,所述水箱的頂部連接有根據水箱水位高 低而自動控制進冷水的控制裝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水箱與所述熱能交換器的進水管上 設置有將所述水箱的水用水泵泵入所述熱能交換器,所述熱水箱、水箱的底部和頂部設置 有連通的導管。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炒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炒爐正面設置有控制點火與熄火的 接觸式開關。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炒爐包括爐體和炒鍋,所述爐體裡設置有燃燒裝置,所述爐體和所述炒鍋之間設置有使所述燃燒裝置燃燒產生的能量為所述炒鍋充分吸收的阻火裝置,這樣的結構使燃燒產生的熱能夠被炒鍋充分吸收,提高熱效率至50%以上,節約了能源。另外還在爐體裡面設置有可以吸收阻火裝置裡排出廢氣的熱能交換器,可以把冷水加熱為熱水,充分利用了能源,並使排出的廢氣溫度降為50至60度,使得操作環境更加舒適,還提供了熱水,使得炒菜的速度更快。
文檔編號F24C3/00GK101846337SQ20091010618
公開日2010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09年3月25日
發明者林光湧 申請人:林光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