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從載帶向基底傳送薄片的手持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6:33:14 1
專利名稱:一種用於從載帶向基底傳送薄片的手持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從載帶向基底傳送薄片的手持裝置,它包括一個其端部從殼體伸出的敷貼器,來自供給輥的貼有薄片的載帶環繞著該敷貼器,所述載帶被導向至卷帶軸,敷貼器上具有接觸面,用於進行手持裝置的「拉」和「推」操作,所述載帶設計成如下形式,即它由所述接觸面按壓在基底上以便傳送薄片。
DE 3832163A1描述了這樣一種裝置。在該申請中,敷貼器包括一個敷貼腳,其自由端帶有薄唇狀敷貼爪,以確保能夠相對於載帶的縱軸線橫向不擺動地粘貼薄片,例如需要從載帶向基底傳送用於覆蓋的薄片。這種薄片主要是粘附膜或者覆蓋膜。
薄唇狀敷貼爪包括接觸面,即使基底是彈性的和/或不平整的,該爪仍能將貼有薄片的載帶均勻按壓在基底面上,例如工作面上。這一結構是為用拉的操作方式將薄片敷貼於工作面上而特別設計的。
最近的改進方案是設計既可用拉的方式、又可用推的方式將薄片敷貼於工作面上。這種裝置的推操作方式具有如下優點,比如方便了修改文本等覆蓋操作,即很容易看到欲被修改的文本開頭和末尾,而沒有被該裝置所遮擋,但在拉的操作方式中卻會發生這種遮擋現象。
對應於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這樣一種手持裝置包括一個殼體,一個支撐腳從殼體上伸出,該殼體的自由端帶有作為敷貼器的敷貼器輥。為了向基底傳送薄片,將來自供給輥的貼有薄片的載帶導向至敷貼器輥,在這裡由第一接觸面或者第二接觸面按壓載帶抵靠基底,是第一接觸面還是第二接觸面按壓載帶取決於怎樣握持該裝置,即取決於該裝置是以拉還是以推的方式操作。在薄片或者薄片層已傳送到基底上後,即將空的條帶導引至卷帶軸。
如果需要採用兩種操作方式、即拉的方式和推的方式,則敷貼器必須在結構上基本對稱,因為為了改變操作方式,手持裝置必須旋轉180°,以將另一接觸面壓在由基底構成的工作面上。由於當載帶從供給輥上退繞時,它必須驅動包括供給輥芯軸和可轉動的安裝裝置的供給輥、以及滑動的棘爪和用於接收空帶的卷帶軸,這就會產生力矩,而這一力矩必須由薄片與基底的粘接力克服,否則薄片會撕斷和/或使載帶的傳送運動停止。
儘管敷貼器輥適用於手持裝置的拉和推操作方式,但當需要將覆蓋薄片傳送給基底時,它不能保證以與載帶的縱軸線成直角的方式不擺動地敷貼薄片,而用敷貼爪作為敷貼器可以實現。
使用敷貼爪的實驗表明,根據薄片的粘接強度,應預先假定在薄片和基底之間的最小接觸面,該接觸面由載帶寬度和載帶與基底的接觸長度決定。另外,在操作所述手持裝置時,使用者不必局限於一個特定的敷貼角度。實際上,該裝置也可以在其它敷貼角度下操作,這些角度在一定限度下能獨立選擇,該一定限度可以通過製成的接觸面、即特定的接觸面(最好是圓形)而得到。
因此,通過推或拉操作從載帶向基底傳送薄片的已知手持裝置,帶有曲率半徑為0.4到0.6mm的敷貼爪,這不可避免地使敷貼爪的厚度不能彈性地適應基底。然而,由於對該曲率半徑具有較低限制,在為推拉方式設計的、帶有公知的敷貼爪或者敷貼器輥的手持裝置中,DE 3832163 A1所述手持裝置所採用的敷貼腳的優點-比如包括能夠彈性適應不平整的基底並精確地粘貼薄片層的優點-不能夠完全實現。
因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改進本文開頭所述的手持裝置,即在拉方式和推方式下,總能確保薄片從載帶向基底均勻和不間斷地傳送,並且在其敷貼的末端還能幹淨利索地分離薄片。
根據本發明,這一問題藉助開始所述形式的手持裝置得以解決,其中敷貼器包括兩個敷貼爪,這兩個敷貼爪相互隔開一個空間,並且每個爪具有兩個接觸表面的一個接觸表面。另一方面,採用這兩個敷貼爪保證了薄片在與載帶大致成直角的情況下,在所需薄片的傳送序列末端精確地加以分離,同時,在兩個敷貼爪的末端形成足夠大的公共的曲率半徑圓弧或包絡圓半徑,其中該圓弧跨過上述空間,使得在拉和推方式下很容易實現粘貼操作。但在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敷貼爪也可製成較薄的結構,通過它們的彈性來平衡任何局部的不平度,從而保證即使在彈性的或者不平整的基底上仍能均勻地敷貼薄片。
本發明的另一個優點是,為解決特定問題而設計的敷貼爪最佳形式可用於兩種操作方式中。
在本發明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敷貼爪可相互彈性變形。這就進一步改進了手持裝置的操作,並使其更方便地應用,因為接觸面對基底的適應性得到進一步改善,即便在不平整的基底上,在不用很大的力將手持裝置按壓在基底上的情況下,就能夠正確和均勻的敷貼載帶以及傳送薄片。這樣,使用者就能夠集中精力引導和握持裝置而無誤地進行操作。
在本發明所述的一個特別廉價的手持裝置中,敷貼器包括一個敷貼腳,其自由端形成或終止於兩個敷貼爪,這兩個敷貼爪被形成空間的槽分隔,該空間可製成諸如在敷貼腳端部開槽的形式。因此,已知手持裝置的敷貼器僅需替換成上述形式的敷貼器,而無需對手持裝置或其組件進行其它改變。這樣,開槽的敷貼腳至少應具有與不開槽的敷貼腳大致相同的形狀和尺寸。另外,製造開槽的敷貼腳不需要任何附加的費用並節省了材料,這是其另外的優點。帶有兩個敷貼爪的敷貼腳可以製成一個或多個零件。這樣,除了敷貼腳上具有槽以外,本發明的裝置相當於任一已知的手持裝置,本發明的結構保證了敷貼腳的功能與已知技術相同,並具有在兩種操作方式上均能彈性地適應基底以及乾淨利索地分離薄片的優點。因此,在本發明相應的實施例中,通過在槽上兩個不承載敷貼爪的一個端部彎曲部分或兩個端部彎曲部分,至少基本上持續延伸形成的包絡圓半徑,與已知敷貼腳的彎曲部分半徑是對應的。
在另一種開槽敷貼腳的有利替換實施例中,敷貼器包括兩個分離的敷貼腳,其自由端制有敷貼爪。這種替換對於敷貼腳的設計、布置、選材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它能夠適應兩種操作方式中每一種方式的特定需求。
另外,為了使本發明的裝置緊湊和易於操作,最好使敷貼腳或至少一個敷貼腳可以調整,從而能夠改變敷貼腳與殼體之間的距離。以這種方式,手持裝置很容易適應使用者的需要和/或拉或推的操作方式。這種整體調整的可能性包括對敷貼爪的敷貼角度的調整、接觸面的調整和敷貼腳離殼體的距離的調整。
該實施例的特徵在於,兩個敷貼腳相對於公共中間平面對稱設置,所述平面平行於空間(分隔槽)延伸,且引導載帶繞過敷貼爪到殼體外部。設計成能夠解決特定問題的敷貼爪可應用於手持裝置的每一種操作方式,即拉的方式和推的方式。
在包括兩個敷貼腳的方案中,下述方式的調整是特別有利的,即當兩個敷貼腳相互聯動調整時,使其敷貼爪離殼體的距離能夠反向調整。在這種方式下,為手持裝置欲進行的操作方式、即拉或推的方式作好準備的敷貼腳,如藉助一個敷貼腳伸出或收回、同時另一個敷貼腳收回或者伸出動作,可以使其處於最佳的操作位置,這樣,它不會阻礙薄片的傳送過程或者遮擋使用者對工作區或傳送區的視線。由於這兩種調整運動是聯動的,所以在兩種操作方式之間,只需一個致動來切換手持裝置。
在兩敷貼腳的聯動、反向調整方面,如果這種聯動形式設計成能夠反向調整並對兩個敷貼爪調整相同的距離,最好是同步調整,則特別有利。這種對兩敷貼爪調整相同的距離,保證了跨過敷貼爪被導引的載帶,可靠地支承在敷貼爪、或者兩個位置上的每個位置的接觸面上,由於在同步調整時從供給輥到卷帶軸的載帶路徑的整個長度是恆定的,因此載帶不會松馳和從敷貼爪上滑落。
根據其位置,兩個大致平行固定的,即未調整的(相對於殼體)以及總長度相等的敷貼腳具有這樣的效果,即在一種或者即使在兩種操作方式中,使用者對實際工作區的視線,會被在選定操作方式下不工作的那個特定的敷貼腳擋住。通過組合上述的變化形式,可構成另一個實施例,其中敷貼腳相互平行移動,這樣永遠不會阻礙使用者對實際工作區的視線。
在本發明的手持裝置中,敷貼腳或者敷貼爪最好通過反轉機構進行調整,該機構在最簡單的情況下一般是手動操作的。但基本上它也可以自動操作,在自動操作時該裝置依據其操作方式而自動地位於適當位置。在採用手動操作機構的情況下,上述位置能夠藉助諸如棘爪或者鎖定裝置固定。當該機構是自動式時,它們可藉助諸如根據裝置的位置而滑動的夾緊楔塊來固定。
反轉機構可以通過諸如旋轉機構或搖杆開關或者滑塊等進行手動操作。為了使選定的位置能夠很容易地達到,可以在開關或滑塊相應的位置上提供適當的輔助裝置,例如指示器,該指示器能使某位置較容易地對準特定目標。甚至還可以將開關或者滑塊本身製成指示器。
但是,為了調整每個可調整的敷貼腳,反轉機構最好包括形成有曲柄導軌的曲柄,它對應於設置在相應敷貼腳上的成型突起,這樣,突起可與曲柄滑動嚙合。在這種方式下,一個旋轉和/或滑動運動,例如裝置外部的手柄或開關的運動,就能相當容易地轉化為一個敷貼腳或兩個敷貼腳的調整運動,這一運動的精確順序和該運動耗費的時間可由曲柄導軌的形狀提前確定。
如果兩個曲柄對兩個可調整的敷貼腳在相反方向作用相等,特別是象本發明另一個優選實施例那樣,如果它們具有相同有效長度,則至少在兩種操作方式的末端位置,並且特別是在調整一個敷貼腳或者兩個敷貼腳時,載帶總能處於相同的張力下。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優選實施例中,為了手持裝置的拉和推操作方式而設計的殼體,至少大致是對稱的,這樣在任一種方式下,該裝置均有利於握持,並且能夠同樣容易和安全地被導向。
根據本發明,敷貼器的自由端可以設計成這種形式,即帶有空間的兩個敷貼爪的端面,位於公共的包絡圓半徑上,該半徑最好是0.4到0.6mm。藉助這一最佳尺寸,就能夠根據經驗確定本發明用於推拉操作的手持裝置的最佳尺寸,使得在兩種操作方式下均能保證載帶的均勻退繞,和薄片向基底的可靠傳遞。包絡圓的半徑對應於已有技術中敷貼腳彎曲部分的半徑,它是以下述方式測定的,即在操作時,手持裝置在各可選擇的敷貼角度下,該半徑能夠保證載帶或者薄片與基底具有適當的接觸面。
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優選實施例中,一個敷貼爪的接觸面特別設計成適於手持裝置的拉操作方式、而另一個敷貼爪的接觸面特別設計成適於推操作方式,以優化其操作和使用。
下面將參考附圖並藉助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描述,其中
圖1是從縱剖面看的本發明手持裝置第一實施例的敷貼器詳細橫向視圖;圖2是從縱剖面看的本發明手持裝置第二實施例的敷貼器詳細橫向視圖;圖3是從縱剖面看的圖2所示實施例的延伸的詳細橫向視圖。
在這些附圖中,相同的部件以相同的序號表示,所以,即使在說明書中沒有結合每一張附圖對每個部件及其作用進行特定地討論,對於技術人員來說,該手持裝置中各個部件及其作用也是很清楚的。
圖1表示了手持裝置(儘管沒有表示)的敷貼器1,它包括一個敷貼腳3,其前端11整體形成兩個敷貼爪4a、4b,敷貼爪4a、4b之間以槽17的形式隔有空間18。為了從載帶6上向基底8傳送薄片7,敷貼器1的前端11從殼體2(參見圖3)上伸出。來自供給輥(未表示)的載帶6跨過敷貼器1在此載帶上改變方向,而且它經過相鄰部分10後被導入殼體中的卷帶軸(未表示)。為了手持裝置以推、拉方式操作,在兩個敷貼爪4a、4b的前部自由端帶有接觸面9a和9b,因此載帶6能夠壓靠基底8以便傳送薄片7。
如圖1所示,兩個敷貼爪4a、4b的自由端相互朝著對方呈圓弧狀,即它們的彎曲部分位於一個其半徑R為0.4到0.6mm的公共包絡圓上。
最好是將槽17製得窄一些,這樣,當敷貼腳3壓靠基底8上時,它的端部11不會發生較大變形或者變窄,使得載帶6不再引導過敷貼爪4a、4b,而是從敷貼腳3上橫向滑落。
彎曲部分16可使接觸面9a、9b位於敷貼角度為α的位置上,利用敷貼爪4a、4b的柔性或者彈性變形可增加該角度。在這種方式下,使用者總能方便地握持該手持裝置,並且同時將薄片7能令人滿意地進行傳送。
但是,兩敷貼爪4a、4b不僅在其薄唇狀的自由端、即在彎曲部分附近彈性彎曲而施壓,而且在整個槽17的附近區域也相互彈性變形。以這種方式,例如,能將由於使用者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接觸壓力平均化,沒有起作用的敷貼爪4a、4b作為另一個在所施壓力下彎曲的敷貼爪4a或4b的擋塊。在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中,也可以為敷貼腳提供單獨的擋塊(未表示)。
該手持裝置帶有一個至少大致對稱的殼體2,使得它在推、拉操作方式中在使用者手中基本上位於相同的位置。為了能夠切換這兩種操作方式,握持在諸如使用者右手中的手持裝置能夠轉遞到左手,而無需改變其空間位置或方向,此後該裝置逆時針轉動,直到調整到薄片能夠用左手以推的方式傳送為止,這時是接觸面4b而不再是接觸面4a將載帶6壓靠在基底8上。為此,象殼體2一樣,敷貼腳3在結構上也大致對稱。
藉助於彎曲部分16,手持裝置在接觸面附近區域構成這種形狀,即一個敷貼爪4a特別適用於拉的方式,而另一個敷貼爪4b特別適用於推的方式。與敷貼器輥子相對的敷貼爪4a和4b,用於在薄片傳送路徑末端的載帶運行方向上橫向精確地分離薄片7。敷貼爪4a、4b可製得很薄,使得即使在不平整的基底8上,它們也總能保證實現均勻一致的敷貼。
圖2和圖3詳細表示了敷貼器1的另一實施例。
圖2表示了敷貼器1的前部11,它包括兩個敷貼腳3a和3b,在載帶6的傳送方向上,這兩個敷貼腳3a和3b之間隔成一個空間18,該空間18可形成諸如槽17的形狀。兩個敷貼腳3a、3b的每一個終止於敷貼爪4a、4b。在敷貼爪4a、4b上仍具有接觸面9a、9b,藉助於所述接觸面,載帶6能夠壓靠基底8上以便傳送薄片。敷貼爪4a、4b本身是具有彈性的,其彈性程度使它們能夠平衡基底8的任何不平整度。為此,敷貼爪4a、4b製成薄唇狀,如圖2和圖3所示,該薄唇狀是通過在載帶的方向上斜削敷貼爪4a、4b的縱截面而實現的,因此空間18朝著敷貼爪4a、4b的端部變大。但是,這一結構僅作為示例,因為敷貼爪所需的彈性也能由其它設計方法,或者通過對組成材料進行其它選擇和組合來達到。特別是敷貼腳3a、3b與敷貼爪4a、4b的整體結構也可以用非整體結構代替。
上述兩個敷貼爪4a、4b構成了敷貼腳3a、3b的一部分,並且能夠相互彈性變形。這就構成了另一種轉移或平衡途徑,其能吸收施加給基底8的不同接觸壓力,使得如此構造的手持裝置總能實現最佳操作,而不受使用者力量的影響。
上述兩個敷貼腳3a、3b相對於空隙17的中軸線M-M對稱布置,每個敷貼腳均帶有一個爪4a、4b,它們最好設計成能夠解決兩種操作方式、即拉或推方式中的一種所帶來的特定問題的形式。那種具有兩個分離敷貼腳3a、3b的敷貼器1的準模塊結構,比僅有一敷貼腳(圖1)的結構更具適應性,且更具有調整的可能性,如下所述。
與圖1所示的實施例相比,圖2和圖3中的敷貼腳3a、3b的敷貼爪4a、4b的端部,不帶有任何為不同手持裝置的敷貼角α設計的彎曲部分。實際上,敷貼爪4a、4b的端部製得很薄,使得它們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時,在施加給基底的壓力下很容易彎曲,這樣,就能使手持裝置相對於基底8的敷貼角α有較大的範圍。根據敷貼爪4a、4b的實際結構,所用的特定接觸面9a、9b也可以比圖1所示情況下的接觸面大,在圖1中,如果基底較硬,彎曲部分16僅形成一條垂直於載帶傳送方向的接觸線,儘管這樣,該手持裝置也足以可完成令人滿意的操作。
當手持裝置壓靠基底8上時,敷貼爪4a、4b產生的上述變形也會導致曲率的增加,儘管該彎曲部分不必與圖1中的彎曲部分16相一致。
圖3表示了整個裝置的實施例,其中敷貼腳3a、3b的距離可以調整,該距離將相應的敷貼爪4a或4b的一端與殼體2分隔開。這種敷貼爪4a、4b和殼體2之間距離的調整是聯動的並且反向的。因此,如果將一個敷貼爪4a與殼體分隔的距離增加了,則另一敷貼爪4b和殼體2之間的距離也會自動增加,並且最好是同步的。
這樣就可以調整兩個操作位置,以便形成拉的操作方式和推的操作方式,使用者對工作區A、例如文本修改區的視線也總是無遮攔的。在這兩種操作位置中的任一個上,從殼體2伸出的敷貼腳3a、3b之一比另一個敷貼腳3b或者3a伸得更遠。
圖2和圖3相比顯示了這樣的效果。在圖2中,使用者的視線用箭頭20表示。可以看出,位於敷貼爪4a上方的敷貼爪4b擋住了使用者對工作區A的視線。為了能夠看見工作區A,如圖2所示,使用者必須從左側在敷貼爪4b下部看到一角。將頭保持在必需的位置上會勞累並影響使用者的集中力。另外,被敷貼爪4b遮住的工作區A採光不好,所以在整體處理上也有困難。
作為對比,圖3所示的可調敷貼爪4a、4b使視線不受阻擋,並對工作區A形成最佳的入射光。在圖示位置上,帶有敷貼爪4a的敷貼腳3b被輕輕推入殼體2中,使敷貼爪4a、特別是其自由末端不再被敷貼腳3b遮住,並且觀看基底8和敷貼爪4a之間邊線的視線一由箭頭20指示一不受阻擋。
儘管不是絕對必要,但讓使用者能夠看見暴露工作區是基於如下事實,即當敷貼爪4b相對於殼體2向裡推進時,敷貼爪4a相對於殼體2被向外推出。於是兩敷貼爪4a,4b和兩敷貼腳3a,3b相互平行安排。藉助於敷貼腳3a、3b的這種控制,為在任一種操作模式下都能清楚地看見工作區A,僅需調整相當短的路徑,因此,在殼體2內不必為容納縮回的敷貼腳3a或3b而保持較大的空間。但是,如果僅有一個敷貼腳3a或3b相對於另一個敷貼腳3b或3a移進或移出殼體2,也能夠清楚地看到工作區A。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殼體2必須為可調整的敷貼腳提供稍長的調整路徑。
不用那種兩個敷貼腳3a、3b彼此相對平行移動的形式,也能通過轉動敷貼腳3、3a中之一個或3b或兩個敷貼腳3a、3b而實現相應的調整。兩個敷貼腳3a、3b的這種調整以及基本的移動可以是聯動的或者獨立的。也可用任一方式對移動和轉動進行組合,但是主要條件是,在推的操作方式中;組合方式特別適於手持裝置1的精確定位和導向,使用者可無遮擋地看到工作區A。
圖3所示的裝置包括一個反轉機構21,它包括用於調整每個敷貼腳3a、3b的曲柄22a、22b。這兩個曲柄22a、22b整體連接在開關23上,並安裝成繞銷24轉動的形式,銷24位於兩曲柄22a、22b之間的中間位置,兩曲柄22a、22b分別垂直於開關的變換杆23延伸。
兩個曲柄22a、22b是相同的,它們相互對齊,設置成相互成鏡像的形式。因此,當開關23繞銷24轉動時,曲柄22a、22b以相同的效果相反動作,即兩個敷貼腳3a、3b在開關23的作用下移動相同的距離,但是方向相反。因此,開關23的反轉可同時、自動和同步地導致敷貼腳3a或3b之一縮回而另一個敷貼腳3a或3b伸出,且縮回和伸出的距離相同。由此,在反轉過程中以及在對應兩種操作方式的末端位置,載帶6都能保持相同的張力。
每個曲柄22a、22b均包括一個沿縱向延伸的曲柄槽25a、25b。每個敷貼腳3a、3b均帶有一個銷子26a、26b,其側面與相應的曲柄槽25a、25b接合。由於開關23是一個旋轉開關,所以開關23的旋轉運動能夠轉換為敷貼腳3a、3b的移動。通過操作開關23,兩個曲柄22a、22b繞公共樞軸銷24相反地轉動,再通過曲柄槽25a、25b帶動相應的銷子26a、26b,使敷貼腳3a、3b以相反的方向平行移動相同的距離。
開關23製成帶指示器的形式,在兩個末端位置,它與殼體上的箭頭對齊,所述箭頭指向制在殼體表面上的單詞,用以指示所選擇的操作方式。在圖示實施例中,單詞PULL(拉)和PUSH(推)指示操作方式,並且箭頭也是製作在殼體表面上的。因此,使用該手持裝置的用戶很容易得知正在調整哪一種特定的操作方式,所以正在為推的方式進行調整的手持裝置1不會產生用拉方式操作的危險。
在這些附圖中,顯示了相同的接觸面4a、4b,而這並不是必須的。例如,一個敷貼腳3a或3b的接觸面4a或4b可以適用於手持裝置的拉操作方式,而另一個敷貼腳3a或3b的接觸面4a或4b可以適用於推的操作方式。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從載帶(6)向基底(8)傳送薄片(7)的手持裝置,它包括一個其端部(11)從殼體(2)伸出的敷貼器(1),來自供給輥的載帶(6)環繞該敷貼器,所述載帶被導向至卷帶軸,敷貼器上具有接觸面(9a,9b),用於進行裝置(1)的拉和推操作方式,載帶(6)設計成如下形式,即它被所述接觸面壓靠在基底(8)上用以傳送薄片(7),其特徵在於,敷貼器(1)包括兩個豎直鄰近的敷貼爪,它們相互隔開一個空間(18),並且每個爪均帶有兩個接觸面(9a,9b)之一。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敷貼爪(4a,4b)相互彈性變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敷貼器(1)包括一個敷貼腳(3),其自由端(11)終止在兩個敷貼爪(4a,4b)上。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敷貼器(1)包括兩個獨立的敷貼腳(3a,3b),在其自由端(11)制有兩個敷貼爪(4a,4b)。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敷貼腳(3;3a,3b)或其中之一的敷貼爪(4a,4b)的末端離殼體(2)的相對位置可以調整。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包括兩個敷貼腳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兩個敷貼腳(3a,3b)相互聯動調整,以使其敷貼爪(4a,4b)離殼體(2)的距離能夠反向調整。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這種聯動形式設計成相反的但是調整距離相同。
8.如權利要求5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最好提供反轉機構(21),用於調整敷貼腳(3a,3b)或者調整一個敷貼腳。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為了調整每個敷貼腳(3;3a,3b),反轉機構(21)包括一個曲柄(22a;22b),其與設置在相應的敷貼腳(3;3a,3b)上的成型突起(26a,26b)接合。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反轉機構(21)包括兩個在相反方向相同操作的曲柄(22a,22b)。
11.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其間具有空間(18)的兩敷貼爪(4a,4b)的端部,位於半徑為0.4到0.6mm的公共包絡圓上。
12.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手持裝置,其特徵在於,一個敷貼爪(4a或4b)的接觸面(9a或9b)特別設計成適於手持裝置的「拉」操作方式、而另一個敷貼爪(4b或4a)的接觸面(9b或9a)特別設計成適於「推」操作方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從載帶(6)向基底(8)傳送薄片(7)的手動裝置。所述裝置帶有一個敷貼裝置(1),其端部(11)從殼體伸出。來自供給輥的載帶(6)延伸並環繞所述端部形成卷繞輪,為了進行裝置的拉和推操作,在每種情況下都制有一個接觸面(9a,9b),藉助該接觸面載帶(6)可壓靠在基底(8)上,用以傳送薄片(7)。為此,敷貼裝置(1)包括其間由空隙(18)隔開的兩個敷貼爪(4a,4b),每個敷貼爪均具有兩個接觸面(9a,9b)之一。
文檔編號B65H37/00GK1209787SQ97191912
公開日1999年3月3日 申請日期1997年1月27日 優先權日1996年2月5日
發明者克里斯多福·馬努什, 伍爾夫·赫爾曼森, 奧拉夫·鮑克 申請人:普利特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