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稻盛和夫幹法讀後感
2023-10-14 12:36:05 2
幹法這是稻盛和夫以78歲高齡出任日航CEO之後推出的第一本書。小編整理了稻盛和夫幹法讀後感,歡迎欣賞與借鑑。
關於稻盛和夫幹法讀後感一:
《幹法》一書是日本稻盛和夫經營之聖又一力作,這本書體現的工作觀和《活法》完全相反,但並不矛盾,東方和西方管理理念的差別。
誰來拯救我們的工作?現在就《幹法》一書體會我自身的感想,本書前言幸福的工作法,稻盛和夫把工作當成一件幸福的事情,工作中的思考和體驗,給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收穫,讓我每一天的生活充滿價值,同時工作又是萬病良藥,可以克服各種困難和考驗,工作中體會樂趣,就向人們常說的樂在工作。
人為什麼要工作?我以前的理解就是能有口飯吃,能有衣穿,能有房住,得他人認可的價值。《幹法》書中說人生的工作是最尊貴的,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日復一日的工作鍛鍊了我們的心志,提升了人性,磨礪了人的思想。
在人生中想要提高自己的信心,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不管人怎樣一心思善,行善,但不知不覺仍會做出出格的舉動,不能把思善,行善始終如一,努力的思善和行善,一但有了不好的念頭,做了不好的事情,就要虛心的自我反省,通過自我反省的不好的念頭消失在萌芽之中,每提反省,時時刻刻反省有利於提高自信心,全身貫注於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可以磨練自己的靈魂,鑄就美好的心靈,自己的命運一定會向好的方面轉變。
如何能夠真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就要改變心態,心態能改變一切是最有道理的,每天對自己的心態的調整有利於一天的工作,無論任何事情都要向良性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把工作當成一種苦差事,與其找喜歡的工作,不如先喜歡上現有的工作,與其追求幻想,更不如愛上眼前的工作,只要是喜歡上了,就能不辭辛苦的工作,不把困難當做困難,一心去想怎樣工作,自然就會有好的收穫,一定能做出成績,有了成績就會獲得身邊人的好評,你就會更加愛上自己的工作良性循環也就開始了。
挑戰自己是生命中的動力,在公司每年每季度每月每周都會有銷售計劃和任務,前幾年為了提升業績,公司領導帶頭表態,如果完不成任務會如何如何懲罰自己,我相信自己能做到什麼什麼等等,外人看來這是一群瘋子,但是我相信這是對自己的挑戰,向更高目標更高理想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
關於稻盛和夫幹法讀後感二:
第一節,我們為什麼而工作。
在我看來,人工作是為了獲取生活經驗,或者說在社會上混的經驗。很多事情在空想裡缺乏實踐,量的不同和側重點不同所產生的組合會導致事物產生巨大的差異,然而說道心志,這與工作似乎不同,而與興趣相同,像稻盛和夫這種偏執的人才會喜愛自己的工作,他容易喜歡,從個人來講,是因為他本身精力集中卻又缺乏長遠的志向與興趣,他自幼多病體弱,這必定在他興趣的培養上會產生限制作用。綜合能力能夠顯示人的思維組織能力,而分析能力只是顯示一個人的精力是否集中,只鑽研一種東西會缺乏道德組織能力,但是比較容易在社會上成功。而且,當時的日本相對中國來說有著寬鬆的環境,也能夠給予努力的人以實惠,這讓更喜歡工作的人有利可圖。至於說是否要用工作來培養心志,這要聯繫上社會條件,它的制度與人文環境。我所奇怪的是為什麼稻盛和夫這種技術人員能夠最終坐上高位,在中國,坐在管理層的幾乎都是對下面產業完全無知的人,或許中國如今走的是一條反向的路,這一點我沒有想清楚,如果能夠體驗一下一個公司的核心技術人員坐到高位是一種什麼樣的產業組合情況,包括營銷部門。我現在工作的地方最主要是有兩個部門,一個是研究部,他們研究出的內容直接影響到客戶體驗,然後就是銷售部,他們直接把錢弄過來,剩下的技術部編輯部都只是勞動的命,中國不缺少勞動力,不缺少這種吃苦的勞動力。老闆吃飯應酬就可以了。劉邦沒什麼技術,不過在說道下面的分化,蕭何必須對經濟學很了解,韓信必須懂兵法和軍人生活習慣,公司就是社會的分化部門,技術人員能夠了解到產品的製造與銷售等方面。
總之,從我原本的認為來說,人工作是為了更加深入了解社會運行機制,來培養自己的道德組織能力,這樣總不至於淪為空想,總可以以一種兼顧多方面利益集團的方式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建國,要組織哪些方面的力量,這些力量如何調和,也就明白自己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很多事情都不是想當然的,比如原先因為教育不認為種族主義好,但是種族主義卻是一劑良方,宗教如何安排等等。唯一的問題在於,越是接觸這些社會化的東西,人就容易變俗變得不單純,這只能看個人能力了,人適應社會總是有著自我保存機制,生活平穩的人最能領悟人生的真諦,但是我還不能。
第二工作造就人格。
僅憑熱情去耗費精神,這似乎只是心理能量的一種釋放,精力得以釋放,也便達到了一種舒暢。適度的疲勞與有節奏的生活是人保持健康的良藥,身體機能也便不會退化,在工作中釋放能量的人並沒有關於人生真諦或者純潔愛情的那種痴迷的想像,有一種生活叫做無所事事的忙碌,整天在做事,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只有少數人從忙碌裡得到了解脫,甚至產生成績。如果在如今的中國,一個人只撲在工作上而不懂得其他方面比如行政交際方面的事情,勢必會遭受多方面打擊,在自己工作上積極心自然也會降低。
對於內心的完善,並不是這麼簡單的東西就可以解釋通的,如果從哲學的角度,根本就看不懂稻盛和夫在說些什麼。
第三節,工作造就人格。
要知道,內分泌和諧,心理能量充足的民族就越是聰慧和有道德,並且勤勞,這也可能和食譜有關係,食肉的重情慾而好鬥,食植物的安分而聰慧,這些內容在東西方人種的優劣上形成巨大的差別。
歐美人?越想越錯。在錯誤的東西上去計較並不會比不去想它好到哪裡。這麼說很大程度上在於,大眾總不會主動把握最真實的東西。唉!應該是說西方的大眾思想總不會把握最真實的東西,中國的大眾,遠古的人崇德。文章開頭所說的那個村莊……那個村莊根本就不是個村莊,不符合人思維方式,就算真有那樣的村莊,也不能夠長久保持,不是永恆的思路。
第四節,極度認真的工作能扭轉人生。
很多事情不是理論所能闡述清楚,理論只是闡述一條條的思路,經驗能夠帶來一個頗有力的預見,這預見有時候很讓人吃驚,它的產生甚至沒有理論清楚,甚至是錯的,不過是有效用而已。
第五六節,極度認真的工作能改變人生。
即使是鍛鍊身體,也會產生癮頭。形式往往不是人的懶惰所能認識的。最艱難的道路是達到人生最頂端的道路,人的氣魄在於總是選擇更根本更艱苦更長遠的方法,形式註定苦頭是有用的,某些人對苦頭很敏感,知道吞掉它就會解決很多問題,某一個看起來不怎麼樣的苦頭能夠解決非常多的問題,可謂十分高效,比如多鍛鍊身體,就會有衝勁,能夠在生活上帶來頗多益處,一個高個子的人是不會太在意別人的怒氣的。這些人看見高效的苦頭就猛撲上去,這些困難像是基本功,籃球基本功練習好了,發現上場後很多地方自然就用到了,可以用同類方法解決,揮灑十分自如,事情往往在最底端是由簡單事物構成的,像萬物都是四種力作用一樣,格物致知的人能夠從根本上把各種事物分類,不像世人弄這麼複雜還是錯的。對工作的人來說,工作更像是一種附帶的實踐,真正練心的人不可能非常好的做好每一件事,總要把每件事做出點矛盾來才行,不過他很快就能夠做同類的其他事情,不敢為天下先而為天下先。心學的內容在少年注重格物致知,這種格物致知是要有一定的天分的。
這麼說吧,事情不是簡單的極度認真的工作能改變人生就可以說明的,還要看下面稻盛和夫說了什麼。
第七節,那些智慧迸發的瞬間。
運氣非常重要,不過還有一種預言方法,是做自己的事情,讓靈感自然的把自己導向與世界統一的方向,要有把握機會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的培養需要明辨事理來達到,明辨事理又需要曾經極度的謙虛來辯證。在明辨事理方面,很多人都比稻盛和夫強,但是他成年以後運氣比較好,精力比較集中,這是他的優勢。他可能只是說了一些表面的東西,要知道他小時候運氣很差,是一個傻帽型的人物,還差點進了黑社會,這些經歷讓他不同與尋常人,也就讓他不同於尋常人的平凡,他沒有把自己這方面的氣質說出來,在實際的工作和操作過程裡,這些氣質比智慧迸發與不迸發更根本,是直接導致他那樣工作並迸發智慧的原因。他可能比別人有一些更為堅決的氣質。像比爾蓋茨那樣的人,好像有關於他們的話是這麼說的,就是,不要小瞧無趣的人,因為他們很可能成為你的頂頭上司。這些無趣的人往往能發現常人因為懶惰而不去涉足的地方,只是因為他們比較偏執決絕。現在我好歹能夠發現這些無趣的人心裡的決絕態度,知道他們哪方面有潛力,其實他們的潛力比常人明顯。我其實不必知道自己哪裡決絕,能夠用到這些人的優點,對將來自己的組織能力會有比較大的幫助。在道德的方面講,就是比較中庸和宏觀,能夠識別人才,在批判的角度來說,就是淨找些怪異或者壞的人。
與好人做朋友,與壞人同行。這是內心的想法,實際的做法是看起來和壞人做朋友,這些壞人很可能是常人認為的好人,也可能是常人認為無趣的人,但是有了分歧,自然這種朋友關係會顯露出本質,只是同行而已,希特勒處決給自己大力支持的衝鋒隊隊長(忘記叫什麼名字了)甚至用到極為卑鄙的手法,大概也是這種思維方式。當然,這種人未免有些變態意味,這可能與這種人的壞的遭遇有關係,一般人不會有這種劣品行來破壞自己器官和諧的。同時雖然和好人做朋友,但是在行動中常常要鄙視好人,因為好人很可能因為懦弱而成為好人,因此好人可能給自己壞的拖累,當然,中國古代的人的好是因為有德,這是好的,可以信賴,而真正做到和所有好人做朋友的,只有君子。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說的是一種中間狀態。
然後是,頓悟在高原體驗的人這裡幾乎無時無處不再,這是通過回憶性質的催眠來打破舊的形式,創造新的連結的方法,有一種哲學觀點認為沒有頓悟就沒有新知識的產生,也就是說新知識是憑空產生的。在常人這裡,可以通過不斷的思考來頓悟,只要用心,用到了七魄都用來調節的程度,就可以產生夢一般的潛意識挖掘,進而頓悟。如果對這種運作機制有著足夠的了解,可以分析其中各種頓悟的類型,從而產生一種新學問,叫做心裡解剖學,這個名次我還沒有聽別人說過,或許以後能夠產生這方面的研究,我不知道三魂七魄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出自對頓悟的了解。
第八節,哪些智慧迸發的瞬間。
除去好公司壞公司的表象,除去不給戶口本的運氣,剩下的是說,每個產業新興起的時代,人人都不同程度的聚集到這個產業上來,只不過這個時代只要求這種方法來達成這種效果,對大眾來說,這只能憑藉運氣,這可以用經濟學的利潤效應簡單解釋,利潤高,成功率就低,或者說利潤大風險就越大,稻盛和夫成為了低概率事件裡的成功者,認識經濟學能夠增強人的氣質,把很多事情都以平常心對待,還有,每個時代最開始做某項事情的人最終往往以失敗告終,因為後來的人往往有新形式,如果剛開始做某項工作的人用心去做,如果後面不能夠不斷改變企業結構和綱領,就很難趕上變化,而綱領本來就很難改變,只有時機恰當,才能達到高效率。這也告訴我們識別人才很重要,識別稻盛和夫這樣的人才能夠開拓我們的視野。或許稻盛和夫當初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並沒有多大的風頭,鑽人褲襠的人太多了,只是後來韓信有名了他那一鑽才牽涉出了很大而且可以肯定無用的感慨,其實當初人家小混混本來就比韓信強又怎麼了?如果稻盛和夫當初真的出了風頭,那就跟人挖金子挖出一大塊一樣純憑運氣。我們更需要後來哪些事件更是促進了稻盛和夫的成功。不可否認啤酒罐暴動是希特勒成功的重要事件,但是缺少了後來的通貨膨脹,工人黨競選可能就難以達成,一系列因素才是事件成功的全面原因,一個明星人氣說不定比總統還高,不過要他當總統就很可能是一個笑話,再風光,名氣也不長久,做如此怪異的投機就應該遭罵。
第九節,乍看上去的不幸,實際上是幸事。
這我得說很遺憾了,因為我現在已經完全不會以這種態度去思考世事了,適度的不幸能夠拓寬人的視野,如果老是壓制人的本來才華,那也就不是幸事了,為什麼羅素說一個人的幸福往往來自兩個因素,一個是社會政治,另一個是個人遭遇(或者說家庭出身)。如果一個人只吃佐料,我不覺得他會營養均衡。社會政治和家庭出身能夠直接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在某項工作上延續自己的研究。每個時代都會突出不同的人,漢朝之前是道學家,漢朝之後有很多入學,有的時代出哲學家,有的時代出物理學家,每個時代都有不同類型的人,只看哪個時代能把哪些人挑揀出來,甚至物理學自身也分為很多門派,傳統理論和相對論理論根本就如同相聲演員和歌手一樣差別巨大。
真正能夠減弱這些屬性因素的人,是那种放棄原則,選擇洞察社會形式,順應某些勢力,來為自己得到某些解脫或者釋放的人,這些人一般都已經沒有了什麼好心情,克倫威爾出身貧寒,朱元璋做過乞丐和尚是個暴君,歷史上大多都是這種玩意兒,做到這個份上,恐怕就沒有稻盛和夫的想法這麼單純了。歷史上出身貧寒而能夠成就大業懷著謙虛精神的人恐怕只是道家的人,如果我能夠成為成就大業的人,那在歷史上我恐怕只看見我一個人達到了出入都隨和的境地,即使如此,我的內心也已經不隨和了。道家的人大多謙和反倒沒有做出大事,而是獻身文化,這些文化是非常久遠而且根本的東西,常人很難理解其中的偉大。
當然,稻盛和夫本意是好的,也就是說,人需要懷著感恩的心,要努力適應世界,這些東西往往能夠給人意外的驚喜,來拓展人的視野,讓人更好地去適應世界,做到隨意而為,不過……我已經沒有那份安逸了。反正我已經了解這些怎麼辦,或許沒必要再深入追究。
第十節,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的人生。
印證了無所事事的忙碌,人均在無所事事,只是有的能量釋放均衡而有益,在壓制中,人可能不得已放棄了很多個人能力,對世界顯得悲觀,心理哲學是認為人的人生觀上的悲觀和個人價值的不得實現直接相關。稻盛和夫小時候對世界本來就沒有抱有太好的想想,遇到事情不胡思亂想,反倒能夠促成一種積極情緒。鍛鍊的人也會上癮,經常鍛鍊的人,不鍛鍊會有很大的心理折磨,但是對不經常鍛鍊的人來說,一些鍛鍊會成為折磨,稻盛和夫找到了發洩心理能量的地方,也就是努力工作,感覺很愜意,也很積極的去工作,但是必定也如同經常鍛鍊的人一樣,他沒有把自己對工作煩的時候的情緒寫出來,不知道為什麼,或許他自己都糊塗著。我上面說了稻盛和夫有感恩心態,這種心態會讓他在之後寫書的時候只把好的一方面誇大而忽略當時自己難以尋到出路的迷茫,那麼我可以說,不是簡單的一句努力工作是美好的彼岸這句話就可以簡單概括當時的工作,當時要想汗流浹背滿面灰塵去上市,上市又不是終點,成功以後才說美好的彼岸,既然是成功之後的事情,那也就不確定,不確定也就不永恆,這種用美好彼岸來說服人努力工作無來由聯繫也就有著機會主義的情緒,近似說教。當然,很多人可以從中抓到努力的成分,但是我沒有必要用糊塗的方法去抓積極的情緒,在悲觀中,我照樣上進,我有自己的愛好,不像常人,沒有主心骨,只會為美好的利益說教而興奮,去努力。
第十一節堅持愚直認真誠實的工作。
偏執而缺乏廣泛興趣的人,視工作為唯一,卻沒有搞明白或者說清楚工作和自己工作的內容之間是什麼聯繫,說樹有果實,但果實到底結在什麼樹上?有些樹根本就沒有果實,三毒也應該成為人上進的工具,人要時時跳出工作來反省自己到底呆在哪棵樹上。稀釋三毒的方法是努力工作,來化解內心的欲望,而不消除欲望,這個邏輯簡直是混亂不堪。努力工作用來修行?這要看是誰,如果自己總是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沒有自主的道德感,那還是專心在某些事情上為好,稻盛和夫專心在的這種事情叫做「工作」。六波羅蜜要看金剛經到底怎麼解釋的,我還沒看,暫時認為工作本來應該指一种放開自己心思去認識世界的決心。
第十二節,要每天反省
忒幼稚,真正達到過至人境界的人能夠身心分離,有些壞能夠坦然面對,最主要的是已經沒有私心,這樣幾乎很難做錯事情。用這種低級手法只能說明當事人修養忒低,小孩子還可以理解,稻盛和夫已經很大了。
第十三十四節改變心態。
很多時候我要防止自己喜歡上某個工作,這種偏執地追求工作會讓人失去更多反省和頓悟的機會。如果想要occupy自己的心理能量,我可以提出很好的宗教信仰理論,工作僅僅是工作,我的宗教可以讓人真正反省內心。
第十五節,迷戀工作。
人人都在適應,中國人有很強的適應能力,這是那些吃肉的缺乏感悟能力的民族所欠缺的,中國人現在面臨更多的問題是,如何使社hi變得合理,從人本上講,需要時時跳出自己工作的圈子,才能在其它方面有所斬獲,使自己能夠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工作,發現自己的心志所在。自己喜歡的東西存在理論上,擁有很多幻想沒有錯,而缺乏想像力的人往往也不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