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的製作方法
2023-09-23 11:23:15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無土栽培技術,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
背景技術:
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傳統土壤,而用其它物質代替土壤培養植物的方法,一般可分為水培、霧培、氣培和基質栽培。隨著科技水平進步,無土栽培技術在國內迅速推廣。基質栽培是無土栽培中推廣面積最大的一種方式,將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機或無機的基質中,通過滴灌或細流灌溉的方式,供給植物營養液,多餘營養液通過栽培槽或袋底部開口的方式排出而形成回流液。為提高水分或營養液的利用率,需要將回流液進行收集並回收再利用。
目前,無土栽培方式主要包括槽式、袋式和支架栽培三種類型,國內普通設施較適宜的栽培方式為槽式栽培。但針對槽式栽培條件下,回液的收集方式多種多樣,如在栽培槽下設置凹槽來收集回液的方式,使回液暴露於空氣中導致空氣溼度大,易引發病蟲害,不適於國內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內推廣和應用。又如地下挖排水溝、地下安設排水管等方式對設施內結構進行改造,通常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目前國內無土栽培生產中急需一種密閉的便於回液收集栽培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克服上述問題或者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密閉的便於回液收集的栽培裝置。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其包括槽體,所述槽體一側靠近槽體底部內端面的位置設有插管,另一側靠近槽體底部內端面的位置設有接管,所述槽體內的底部設置帶滲透孔的弧形拱板,所述插管和接管位於弧形拱板的下方。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槽體呈上寬下窄的倒梯形結構。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弧形拱板活動的設置於槽體內側的底部。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槽體上沿均設有卷沿。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卷沿由槽體的上埠向槽體的外側下方延伸形成半圓形或弧形。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弧形拱板的縱向兩側對稱設有兩排或者多排滲透孔,相鄰兩排滲透孔的行間距為10mm-20mm,且靠近所述槽體底部的一排滲透孔到槽體底部的距離為10mm-20mm。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滲透孔的孔徑為0.8mm-1.5mm,所述滲透孔的孔間距為8mm-15mm。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槽體的插管連接至另一槽體的接管。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槽體的插管連接一軟管,所述軟管連接至另一槽體的接管。槽體與槽體之間通過軟管連接,增強了槽體間位置設置的靈活性,增強了適用性。
在上述方案的基礎上,所述槽體和弧形拱板由聚氯乙烯類材料壓制而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如下:
(1)栽培槽槽體的兩端分別設置插管和接管,便於栽培槽與栽培槽之間的連接,從而連續、集中收集基質中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
(2)槽體底端活動的設置弧形拱板,便於槽體的清理,以及水分或營養液收集空間的調整;
(3)槽體上埠的四周均設置卷沿,方便槽體的懸掛方式,增加其實用性;
(4)弧形拱板上滲透孔的孔徑大小和數量的合理設置,能夠更好的調節基質中水分或營養的含有量;
(5)插管和接管的設置方式簡單、靈活,可以根據現場環境或空間現狀,靈活調整栽培槽之間的連接方式;
(6)集中回收處理基質中對於的水分或營養液的同時,不同的栽培槽間的水分或營養液、栽培基質及植株根系相互之間保持獨立,防止不同植株的根系病害交叉感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的側視圖;
圖3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的弧形拱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在實施例1中,參見圖1所示,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包括槽體1,槽體1一側的下端設有插管3,另一側的下端設有接管4,插管3和接管4均靠近槽體1底部的內端面,槽體1的底端設置有弧形拱板2,弧形拱板2設有滲透孔5,且插管3和接管4位於弧形拱板2的下方。
根據作物栽培的植株要求,槽體1是倒梯形結構。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其規格尺寸設置為長1000mm,上口寬350mm,下口寬200mm,高300mm。
槽體1中的弧形拱板2的上方放置栽培作物的基質,當基質中含有的水分或營養液過多時,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透過弧形拱板2上的滲透孔5滴落到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中,從而使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與栽培作物的基質分離開來,避免因基質中含有過多的水分或營養液而影響作物的生長。
根據槽體1的規格尺寸,設置弧形拱板2的規格尺寸為長1000mm,寬200mm,高50mm。並且,槽體1和弧形拱板2都採用聚氯乙烯類材料模壓制而成,製造簡單、成本低。
槽體1中靠近槽體1底部內端面的插管3和接管4設置在弧形拱板2下方,便於輸送由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中滴落下來的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
參見圖1所示,弧形拱板2活動的設置於槽體1的底部。當對槽體1的底部進行清理或進行其他處理時,將弧形拱板2取出,操作方便。同時,根據栽培作物的基質性狀,通過在弧形拱板2的側沿增加墊板或其他類似物件,能夠調整弧形拱板2與槽體1底部形成的弧形空間的大小,增強了適用性。
參見圖2所示,槽體1的上埠四周均設置有半圓形的卷沿6。卷沿由槽體1的上埠向槽體1的外側下方延伸形成半圓形或弧形,卷沿寬10mm-20mm,高10mm-20mm。卷沿6的設置便於槽體1的搬運或懸掛於其他支架上,設置方式簡單、靈活。
參見圖3所示,弧形拱板2的兩側各對稱設有兩排滲透孔5,兩排滲透孔的行間距為10mm-20mm,並且,靠近槽體1底部的一排滲透孔與槽體1底部的距離為10mm-20mm。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弧形拱板2上設有四排滲透孔5。當弧形拱板2上設置過多排數的滲透孔時,會影響弧形拱板2的承壓能力,同時,弧形拱板2上方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流失過快,也不利於基質中栽培的作物的生長。
當弧形拱板2上設置更少排數的滲透孔時,滲透孔5的數量太少,弧形拱板2上方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不易透過滲透孔5進入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達不到調節基質中合適水分或營養液的目的。
因此,設置合適的滲透孔排數,能夠更好的調節弧形拱板2上的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的含量,使之保持在適當的範圍,更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當弧形拱板2上靠近槽體1底部的一排滲透孔至槽體1底部的距離過小時,栽培槽中能夠收集的水分或營養液的量太小,使水分或營養液的回收處理效率較低,同時也不能達到基質與多餘水分或營養液有效分離的目的。
當弧形拱板2上靠近槽體1底部的一排滲透孔至槽體1底部的距離過高時,弧形拱板2上滲透孔的設置過於集中,不利於基質中多餘水分或營養液的均勻滲透。
滲透孔5的孔徑大小為0.8mm-1.5mm,滲透孔5的孔間距為8mm-15mm。當滲透孔5的孔徑過大,容易導致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也一起掉落到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影響水分或營養液的回收處理;當滲透孔5的孔徑過小,容易被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堵塞,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無法順利透過滲透孔5進入到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無法達到回收處理水分或營養液的目的。
當滲透孔5的孔間距太小,滲透孔5過於密集,不僅會影響弧形拱板2的承壓能力,而且,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流失過快,也不利於基質中栽培的作物的生長。
當滲透孔5的孔間距太大,滲透孔5的數量太少,弧形拱板2上方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不易透過滲透孔5進入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達不到調節基質中合適水分或營養液的目的。
因此,合適的選擇滲透孔的孔徑大小及孔間距,能夠更好的調節基質中水分或營養液的滴落速度,進而調節基質中水分或營養液的含量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利於作物的生長。
槽體1的兩端分別設置伸出槽體1的插管3和向槽體1內部延伸的接管4,使一個槽體的插管與另一個槽體的接管能夠直接對接。
將一個槽體的插管直接插入另一個槽體的接管中,槽體與槽體之間緊密相連,有效提高空間使用率。為便於插管和接管的連接,接管的內徑設為40mm-60mm,管長40mm-60mm,插管的外徑與接管的內徑相同,管長對應的設置為40mm-60mm。
為便於水分或營養液的回收處理,在放置栽培槽時,沿栽培槽中水分或營養液的輸送方向傾斜一定角度放置,使栽培槽槽體底部的水分或營養液從較高位置的栽培槽向較低位置的栽培槽裡輸送,自動、集中、同時並連續回收若干個栽培槽槽體中的基質中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最終輸送至收集水分或營養液的容器或位置,避免裸露於空氣中,減少水分蒸發引起的高溼環境。
根據種植的情況,設置若干個栽培槽,一個栽培槽的槽體的插管接入到另一個栽培槽槽體的接管上,並依次連接栽培槽。栽培槽與栽培槽之間緊密連接,不會佔用多餘空間,同時,相鄰栽培槽的槽體單獨設置,不同的栽培槽間的水分或營養液、栽培基質及植株根系相互之間保持獨立,防止不同植株的根系病害交叉感染。
在實施例2中,參見圖1所示,一種拼插式自回水基質栽培槽,包括槽體1,槽體1一側的下端設有插管3,另一側的下端設有接管4,插管3和接管4均靠近槽體1底部的內端面,槽體1的底端設置有弧形拱板2,弧形拱板2設有滲透孔5,且插管3和接管4位於弧形拱板2的下方。
根據作物栽培的植株要求,槽體1是倒梯形結構。在一個具體實施例中,其規格尺寸設置為長1000mm,上口寬350mm,下口寬200mm,高300mm。
槽體1中的弧形拱板2的上方放置栽培作物的基質,當基質中含有的水分或營養液過多時,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透過弧形拱板2上的滲透孔5滴落到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中,從而使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與栽培作物的基質分離開來,避免因基質中含有過多的水分或營養液而影響作物的生長。
根據槽體1的規格尺寸,設置弧形拱板2的規格尺寸為長1000mm,寬200mm,高50mm。並且,槽體1和弧形拱板2都採用PVC模壓制而成,製造簡單、成本低。
槽體1中靠近槽體1底部內端面的插管3和接管4設置在弧形拱板2下方,便於輸送由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中滴落下來的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
參見圖1所示,弧形拱板2活動的設置於槽體1的底部。當對槽體1的底部進行清理或進行其他處理時,將弧形拱板2取出,操作方便。同時,根據栽培作物的基質性狀,通過在弧形拱板2的側沿增加墊板或其他類似物件,能夠調整弧形拱板2與槽體1底部形成的弧形空間的大小,增強了適用性。
參見圖2所示,槽體1的上埠四周均設置有半圓形的卷沿6。卷沿由槽體1的上埠向槽體1的外側下方延伸形成半圓形或弧形,卷沿寬10mm-20mm,高10mm-20mm。卷沿6的設置便於槽體1的搬運或懸掛於其他支架上,設置方式簡單、靈活。
參見圖3所示,弧形拱板2的兩側各對稱設有兩排滲透孔5,兩排滲透孔的行間距為10mm-20mm,並且,靠近槽體1底部的一排滲透孔與槽體1底部的距離為10mm-20mm。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弧形拱板2上設有四排滲透孔5。當弧形拱板2上設置過多排數的滲透孔時,會影響弧形拱板2的承壓能力,同時,弧形拱板2上方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流失過快,也不利於基質中栽培的作物的生長。
當弧形拱板2上設置更少排數的滲透孔時,滲透孔5的數量太少,弧形拱板2上方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不易透過滲透孔5進入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達不到調節基質中合適水分或營養液的目的。
因此,設置合適的滲透孔排數,能夠更好的調節弧形拱板2上的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的含量,使之保持在適當的範圍,更有利於作物的生長。
當弧形拱板2上靠近槽體1底部的一排滲透孔至槽體1底部的距離過小時,栽培槽中能夠收集的水分或營養液的量太小,使水分或營養液的回收處理效率較低,同時也不能達到基質與多餘水分或營養液的有效分離。
當弧形拱板2上靠近槽體1底部的一排滲透孔至槽體1底部的距離過高時,弧形拱板2上滲透孔的設置過於集中,不利於基質中多餘水分或營養液的均勻滲透。
滲透孔5的孔徑大小為0.8mm-1.5mm,滲透孔5的孔間距為8mm-15mm。當滲透孔5的孔徑過大,容易導致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也一起掉落到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影響水分或營養液的回收處理;當滲透孔5的孔徑過小,容易被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堵塞,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無法順利透過滲透孔5進入到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無法達到回收處理水分或營養液的目的。
當滲透孔5的孔間距太小,滲透孔5過於密集,不僅會影響弧形拱板2的承壓能力,而且,弧形拱板2上方的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流失過快,也不利於基質中栽培的作物的生長。
當滲透孔5的孔間距太大,滲透孔5的數量太少,弧形拱板2上方基質中的水分或營養液不易透過滲透孔5進入弧形拱板2下方的槽體1底部,達不到調節基質中合適水分或營養液的目的。
因此,合適的選擇滲透孔的孔徑大小及孔間距,能夠更好的調節基質中水分或營養液的滴落速度,進而調節基質中水分或營養液的含量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利於作物的生長。
槽體1的兩端分別設置插管3和接管4,插管3和接管4均向槽體1的內部延伸,一個槽體的插管與另一個槽體的接管通過軟管連接。
栽培槽與栽培槽之間通過軟管連接,栽培槽與栽培槽之間不是必須直線連接,增強了連接方式的靈活性,便於放置栽培槽的位置的調整。
為便於水分或營養液的回收處理,在放置栽培槽時,沿栽培槽中水分或營養液的輸送方向傾斜一定角度放置,使栽培槽槽體底部的水分或營養液從較高位置的栽培槽向較低位置的栽培槽裡輸送,自動、集中、同時並連續回收若干個栽培槽槽體中的基質中多餘的水分或營養液,最終輸送至收集水分或營養液的容器或位置,避免裸露於空氣中,減少水分蒸發引起的高溼環境。
根據種植的情況以及空間位置的條件,設置若干個栽培槽,一個栽培槽的槽體通過軟管連接到另一個栽培槽槽體的接管上,並依次連接栽培槽。栽培槽與栽培槽之間的位置關係設置靈活,同時,相鄰栽培槽的槽體單獨設置,不同的栽培槽間的水分或營養液、栽培基質及植株根系相互之間保持獨立,防止不同植株的根系病害交叉感染。
最後,本申請的方法僅為較佳的實施方案,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