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代表分支:安徽池州儺戲簡介
2023-10-04 19:31:29 3
池州儺戲,儺戲在皖南地區的分支之一,其表演以宗族為單位,僅在祭祀和敬神等特殊節日演出。演出劇目有兩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另一類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節的正戲。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儺戲文化中具體看看吧。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裡的貴池、石臺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
它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僅在祭祀和敬神時演出,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演出兩夜,有的加初十、十三日,唱四夜。其演出形式大體分為三個層次:儺舞、正戲、「新年齋」。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整臺「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臺砌末等戲曲特徵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曆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曆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劇目有兩大類:一類是以舞蹈為主的小戲,用於娛神,如《舞傘》、《舞棋》、《舞回回》、《童子拜觀音》等。另一類是本戲,共有五大本:《劉文龍趕考》、《孟姜女尋夫》、《打鑾駕》(即《陳州放糧》)、《章文選趕考》(即《賣花記》)和《花關索》。
儺戲曲調有曲牌和板腔兩種。伴奏樂器有:大鑼、大鈸、小鑼、小鈸、小堂鼓等,無絲弦樂器。
池州貴池的各村社每年正月初七到十五仍按舊習的程式和規範演出儺戲,至今有「無儺不成村」之說。1987年2月,由中央藝術研究院、安徽省藝術研究所主持召開的古老稀有劇種--儺戲學術研討會在貴池舉行,同期舉辦了池州儺戲劇本、砌末、面具等史料、事物展覽,與會人員在劉街鄉觀看了儺戲現場演出,會後,《安徽日報》發表了有關論著。2006年5月20日,池州儺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