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2023-10-04 04:26:39 4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弦、四胡等樂器,伴奏結合唱腔託腔保調嚴謹自如;並將河間方言改為北京的方言,運用北京音系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說京白、唱京韻,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種戲曲、雜曲的曲調,吸收了京劇的發音吐字與部分唱腔,借鑑京劇的表演程式,運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舉足的刀槍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並採用了大量「子弟書」的曲本。京韻大鼓有以下特點:雅俗共賞的形式,剛柔並濟的風格,說唱結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寫意傳神的表演。
京韻大鼓唱詞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襯字及垛句。每篇唱詞約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韻以北京十三轍為準,一個唱段大都一韻到底。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緊慢板。京韻大鼓是唱說相互兼顧,韻白講究語氣韻味。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後推出雙唱形式),自擊鼓板;主要伴奏一般為三人,所操樂器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時佐以低胡。
京韻大鼓的唱腔屬於板腔體,可分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基本腔調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長腔、悲腔等。平腔適於敘事,高腔表現激昂的情緒,落腔則表現平緩輕鬆的情緒。
京韻大鼓具有半說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說,說中有唱。所以,唱詞在演唱中也佔重要的位置。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為上下句的反覆,並且比較講究語氣韻味,與唱腔銜接自然。主要伴奏樂器為大三弦與四胡,有時也有琵琶。演員自擊鼓板掌握節奏。
京韻大鼓的伴奏音樂可分為「過板音樂」和「唱腔伴奏音樂」。
(1)過板音樂:是單純的樂器音樂段落,用在唱段開頭和段落之音的「過板」句與句中音或樂逗之間「小過門」比小過門還小的叫「墊點」。
(2)唱腔伴奏,可隨腔伴奏,又可用「基本伴奏點」。伴奏旋律一是同唱腔旋律的加花伸長,連結樂逗自由,對唱腔陪襯,此外還運用一些烘託氣氛,表現特定情節的伴奏段落,如「擊鼓罵曹」中的「夜深沉」曲牌。
您可能也喜歡:
北京文化十大特色你知道多少?
中國飲食文化的優點是什麼?
馬派相聲特點,馬派相聲傳人有哪些
牛群簡歷,牛群對相聲藝術的影響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