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需要明白什麼(什麼才是正確的積累)
2023-05-09 08:24:53
有些中年人整天抱怨不公,抱怨機會不平等,卻很少反思自己走過的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他們的時間就如此被虛度,自己不開心,別人也不開心。
有朋友認為這是廢話,誰不知道積累重要?可我們真的做到了嗎?什麼是正確積累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我就聊聊自己的故事。
1997年大專畢業走入社會,第一份工作在中關村送貨,後來做銷售、做獵頭、做企業 HR,之後又轉行管理諮詢和市場營銷。一路折騰到2017年整40歲,仍然心裡沒著落,好像什麼都會一點兒,又好像啥也沒做成,也沒留下什麼東西,轉機也出現在這一年。
那年剛好知識付費很多,特別偶然的機會我開始講書一路講到2022年。5年時間,講了200多本書,呈現超過1萬分鐘的音頻作品。同時,我也明確了接下來的路應該怎麼走,心裡很踏實。
如果沒有正確積累又是什麼樣子呢 ?答案是:我年輕時的樣子。平均一年換一個方向,人到中年體力下降,越來越折騰不動了,變得非常心慌。正確的積累不只是在行業裡混資歷、認識幾個小總監、手裡攢一堆資料,更不是你放在收藏夾裡的文章或者視頻,以上種種都是假象。
我個人覺得正確的積累是「輸出的內容」,在網上講課、寫文章、發布錄製的視頻。開始一兩年,別人和自己都覺得沒什麼。積累五年回頭一望,那成就感真的不一樣,這是經常換領域換方向的人無法體會的。
舉個例子,2017年9月19日,我上傳第一本講書作品《轉行》。如今我回頭再聽,仍然有收穫,講書的文字內容還能用,也許這就是正確的積累——隨著時間不會貶值。比起我之前的頭銜、拿的工資都更有用。在企業中的頭銜是基於平臺本身的,一旦離開平臺,頭銜帶不走,所謂能帶走的價值聽著就很虛。工資更是打一天工拿一天錢,辭職之後老闆絕不會多發一分錢給我們,工資花光之後也不會再有。與此相對,我的講書、視頻和文章能在之後源源不斷帶來收入。指望發財沒戲,始終心裡踏實是真的。
每個年過40歲的人,也許都應認真想一想,人生道路上你我到底積累了些什麼?已經不年輕了,別以「我積累不夠」為藉口,而是找到方向正確積累。
有朋友說他不想也沒打算做自媒體,那麼我建議你從今天開始寫紙質筆記。無論記什麼,只要能堅持住,價值會隨著時間凸顯。
跟朋友聊起我最近的困惑,比如不合適的項目迅速放棄,應該正確堅持。朋友很奇怪,「你45歲才想明白這些,是不是有點兒晚。」
我的想法是相同的內容,不同年齡感悟不同。比如我20歲時說要快速放棄不合適的項目,那估計就叫自大。怎麼知道項目不合適,努力了嗎?我45歲說不合適的項目就快速放手,那多半是經過歷練之後的選擇。之前20多年也吃了很多這方面的虧,說出口時是一種反思。
同樣堅持也是。我20歲時要正確堅持。別人會說:「你見過什麼呀?什麼叫正確堅持,你知道嗎?只是從書本上看的吧?」我45歲說要正確地堅持、走對的路意思就不一樣。人到中年,已經經歷過生活的錘擊,還沒有被完全打倒,也許就是源於走了對的路。
有句話叫「知易行難」,這話20歲說、40歲說和60歲說,感覺會有很大不同。
最近看到一條消息,某研究生三個小時讓人騙了70多萬。考上研究生的人,腦子應該不笨,還是被騙原因無非是壞人天天研究怎麼騙人研究生被騙的錢估計想追回來難度很大。
人到中年,手裡可能有幾個錢,此時更要注意防騙。此處,我提供兩個思路。
首先,如果你足夠努力,除了睡覺之外,就是學習工作,沒空接騙子電話估計也不會上當;其次就是熟悉騙術,有些事不必自己栽了跟頭才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可以看看網上受騙人的真實經歷分享。我之前還看過一個60歲的老太太,在網上刷單返利,做了一周任務,然後半天不到就被騙100多萬。
社會紛繁複雜,什麼人都有。只有比那些想騙我們的人努力一點,才有可能活得下去。
上個月有點兒沉迷看直播。老婆大人提醒我要是有空,那就多讀書、多講書,少刷視頻。一刷幾小時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完全是在浪費時間。
我本人特別容易沉迷,網路遊戲都不敢碰。而且人生後半程,40歲之後的時間越來越貴,有些事情不要做。
有些人願意花錢買別人的時間幫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健身教練或者網球陪練。一個好的教練或者陪練,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提升效果。如果年紀還小,倒是可以自己摸索,其中說不定有不同的樂趣。40歲之後則應調整策略,如果有可能還是花錢買別人的時間,讓自己省時省力。
網絡上買課學習也是一個道理,不過別陷入誤區,認為買到就等於學會。聽完課程要用起來,否則就成了買安慰劑。只是自我安慰,實際效果不大。
此外,只買名師的優秀課程也是節省時間的方法。我們要承認別人在相關領域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
總之,人到中年的我們需要體力、腦力、精力都會不同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需要勇於實踐、進行正確積累、小心不要被騙,在有價值的地方多投入精力和時間。時代進步太快,不必非要在風口,中年人只是保住現在的位置就已經需要竭盡全力了。進行了正確積累,才有可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不必跟年輕人拼體力,不啃老、不指望兒女。每個人都有自己要面臨的困難,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早就自顧不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