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2023-10-04 04:44:34 1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55年正式定名。淮海戲。

  2、老藝人傳說
  表演技巧據淮海和安徽泗州的老藝人傳說,清乾隆年間海州一帶流行[太平歌]、[獵戶腔],後衍變為說唱民間故事的「打門頭詞」,因以三弦伴奏,又名「三刮調」。至道光年間,開始打地攤演出「對子戲」、「三小戲」,女角均由男藝人扮演。

  「隨身衣,就腳鞋」,化妝十分簡陋。後來,逐漸增添了一些本頭戲;伴奏除三弦外,又增加了大鑼、小鑼、鐃鈸等打擊樂;唱腔上形成了剛勁粗獷的男腔[金風調]、高亢遠揚的女腔[二泛子];表演上,醜腳脫胎於農村生活,創造了「雞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腳註重蹺功,在「扭」中形成了「耍手巾」、「耍扇子」、「推衫」、「投跟」等表演技巧。

  3、光緒六年
  1880年後,徽、京劇先後流入淮海地區,在交流中,迅速豐富和提高了小戲的表演藝術,出現了一大批一家班、同莊班、師徒班等班社,流傳地區不斷擴大,除淮海地區的10多個縣、市外,並延伸至皖東北一帶,吸收了劇目,革新了唱腔,豐富了表演。

  光緒二十六年,出現了第一代女藝人,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發展。至抗日戰爭前夕,行當已齊全,分五腳生(小生、文堂生、老生、奸白、勾角)和五腳旦(奶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兩類10行;服裝、化妝、臉譜均由京劇引進;伴奏的皮三弦改為板三弦;劇目除自己原有的以外,又從京劇、徽劇、僮子戲、工鼓鑼、小唱本移植改編,有了極大的豐富,號稱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單出」。

  4、兩大表演流派:
  形成東北和西南兩大表演流派,東北藝人多以唱工聞名,西南藝人則以做工見佳。單維禮將剛勁的[金風調]轉入低音區演唱,又吸收徽劇[哭腔]而衍變為[悲調];葛兆田仿效工鼓鑼唱法,創造了[小滾板]、[一掛鞭],一氣能唱二三十句;女藝人王大娘改女腔[二泛子]為[嗨嗨調],把琴書、地方小調、工鼓鑼等因素都融化於中,受到觀眾喜愛。同時表演動作也有了極大豐富與發展,女藝人趙大娘(賽蝴蝶)、谷大娘(白蝴蝶)及葛殿林之妻花蝴蝶,因動作花哨優美,被群眾譽為「三蝴蝶」。

  5成立了淮海劇團
  50年代中,在「推陳出新」方針指引下,挖掘了一批為群眾所喜愛的傳統劇目,其中《催租》、《三拜堂》、《皮秀英四告》等,分別被越劇、湘劇、黔劇、粵劇、評劇、黃梅戲等兄弟劇種所移植;同時創作了大量現代戲,其中《姑嫂看畫》、《借驢》,《海花》等在群眾中較有影響。

  隨著劇目的豐富,淮海戲的唱腔與伴奏也迅速得到發展。如谷廣發等在[金風調]基礎上,發展創造了男基本唱腔[東方調];楊雲發等創造了[小丑調];女腔基本調[好風光]形成多種板式;古老的[二泛子]經過創新,已成為淮海戲另一個主要女唱腔。樂隊在增添了琵琶、板胡、嗩吶、板鼓、大鼓、堂鼓等樂器外,還創作了有特色的淮海高胡。

  行當方面又有突破,分為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刀馬旦、老生、正生、小生、武生、老醜、大乙丑、小耍醜、奶醜、武丑、大花、黑花、紅花等。演出地區也不斷擴大,北上山東諸城、臨沂,南下無錫、蘇州和上海。

  6、恢復建制
  「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或被撤銷,或與其他劇種合併為文工團。許多主要演員被揪鬥,不少中青年演員被迫改行。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省、市、縣各淮海劇團先後恢復建制。除恢復上演傳統劇目外,還創作了《春回糧倉》、《十裡香》、《兒女情》、《果園風情》等現代戲。各市、縣戲校和培訓班,已培養了一批學員,基本解決了淮海戲藝術接班人的問題。

  1987年,全省有淮海劇團7個,其中省級1個、市級1個、縣級5個,除省淮海劇團為全民所有制性質,市、縣淮海劇團均為集體所有制。是年,全省淮海劇團創作演出劇目4個,上演劇(節)目40臺,演出1852場次,觀眾142萬人次,約一半是在農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52.6萬元。

  7、歷史意義
  民國29年(1940年),中國共產黨在淮海地區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各縣先後將流散的小戲藝人組織起來學習、整頓,並成立「民間藝人抗日救國會」和「淮海戲實驗小組」。藝人們與新文藝工作者一起,積極宣傳,鼓動抗日,編排了近百出現代戲,在群眾中影響很大。

  解放戰爭中,部分藝人隨軍轉戰南北,「肩背步槍驅敵寇,手提三弦唱英雄」。民國37年,兩個「大眾淮海劇團」(分屬於淮海區第三中心縣委和淮陰專區)和學校、農村的業餘劇團一起編演現代戲,深受廣大軍民歡迎。

  通過排演大量現代戲,淮海戲的音樂、表演有了很大的改革和發展,伴奏增加了二胡、笛子、月琴等樂器;湧現了不少新唱腔,如湯增桐、呂文橋在《柴米河畔》中改編設計的[好風光調],後來成為淮海戲女腔的基本調。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