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振動式開松機的製作方法
2023-10-05 11:45:04 1
專利名稱:一種振動式開松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鬆開纖維的開松機,尤其涉及一種振動式開松機。
背景技術:
隨著紡織技術的快速發展,對纖維的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對纖維加工前均需要鬆開纖維,比如棉花,需要將棉花鬆開後才能進入下一個加工工序。現有技術中的開松裝置一般為釘輥式或鋸齒開松機,這類機器通常由餵料箱、開松輥、出料輥與機架等構成,而其中的釘輥一般採用圓柱形筒體,在圓柱形筒體上包覆或連接一定數量的圓錐形金屬齒釘,齒釘的頂端加工成半球形曲面,其結構簡單,對纖維的開松效率低下。尤其是該種開松機在工作過程中釘輥上的齒釘與棉、麻等纖維產生滑動摩擦,從而形成一定數量的纖維結索絲,增大了對纖維的損傷程度。而且這些纖維結索絲很難處理,如果其混入下一個加工工序,容易影響紡織質量。由此可見,現有技術有待於更進一步的改進和發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振動式開松機,以降低開松纖維過程中對纖維的損傷程度,提高對纖維的開松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方案包括一種振動式開松機,包括餵料機構與振動開松器,振動開松器的頂部設置有纖維餵入口,底部設置有纖維輸出口,餵料機構連接振動開松器的纖維餵入口,振動開松器內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從上到下交替排布,各第一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的、橫向拉起的絲線組成,各第二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橫向波幅狀振動的、橫向拉起的絲線組成。上述振動開松器包括箱體,纖維餵入口設置在箱體的頂部,箱體的底部設置有一用於將開松的纖維導入下一工序的纖維輸出口 ;構成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的絲線之密度從上到下逐步增大、直徑從上到下逐步減小,使纖維從上到下逐步開松。上述振動開松器配置有一驅動機構;絲線包括振動端與固定端,固定端設置在箱體上;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呈水平狀態從上到下交替均勻的排布在箱體內,構成第一開松層的絲線之振動端均與驅動機構的縱向振動結構相連接,構成第二開松層的絲線之振動端均與驅動機構的橫向振動結構相連接;箱體與縱向振動絲線之振動端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限制絲線振幅的縱向槽孔,箱體與橫向振動絲線之振動端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限制絲線振幅的橫向槽孔。上述驅動機構為偏心驅動機構,偏心驅動機構包括縱向振動板與橫向振動板,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絲線的振動端均穿過對應的縱向槽孔設置在縱向振動板上,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絲線的振動端均穿過對應的橫向槽孔設置在橫向振動板上。上述絲線為鋼絲或高強度絲線繩。
3
上述餵料機構包括餵入簾,餵入簾的末端對應設置有一輸棉風機,輸棉風機通過輸送管路與一用於將纖維餵入振動開松器的餵入箱相連通,餵入箱與振動開松器相連通。上述餵入箱包括入料倉與餵入倉,入料倉與餵入倉相連通,入料倉的上部與下部分別設置有用於控制輸棉風機、餵入簾運行的上光電開關與下光電開關,餵入倉的上部設置有一對餵入輥,該一對餵入輥的下方設置有分料輥,分料輥上均勻設置有三個打手。上述箱體的底部設置有一向纖維輸出口傾斜的導向板,該導向板上均勻設置有多個毛細孔,該導向板通過排塵管與排塵風機相連通;纖維輸出口與用於將鬆開的纖維導入毛倉的吸棉風機相連通。上述纖維為棉、麻、絲、毛、各種人造纖維或化學纖維等。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振動式開松機,在振動開松器中設置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通過絲線的縱向振動與橫向振動將棉、麻、絲、毛或化學纖維等纖維材料充分開松,並且本發明依靠絲線的縱向振動與橫向振動來開松纖維,改變了傳統的梳針釘輥式開松或針布梳理式開松,最大限度降低了開松纖維過程中對纖維的損傷程度,並且由絲線構成的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形成的間隔,保證了纖維能夠順利的通過,在纖維通過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時,受到絲線的彈擊,使纖維充分開松,提高了對纖維的開松效率。
圖1是本發明中振動式開松機的結構簡圖;圖2是本發明中振動開松器的結構簡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振動式開松機,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以及優點更清楚、明確,以下將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振動式開松機,通過縱向振動與橫向振動的配合,將棉、麻、毛料或化學纖維等纖維材料充分開松,降低了開松纖維過程中對纖維的損傷程度,提高了對纖維的開松效率。如圖1所示的,振動式開松機包括餵料機構與振動開松器1,振動開松器 1的頂部設置有纖維餵入口 3,底部設置有纖維輸出口 4,餵料機構連接振動開松器的纖維餵入口 3,振動開松器1內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從上到下交替排布,各第一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的、橫向拉起的絲線2組成,各第二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橫向波幅狀振動的、 橫向拉起的絲線2組成。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在振動開松器1中的排布方式可以採用相互交替排布的方式;也可以採用兩個第一開松層6、一個第二開松層7交替排布的方式;也可以採用一個第一開松層6、兩個第二開松層7交替排布的方式;也可以是由多個第一開松層6形成縱向振機構、多個第二開松層7形成橫向振動機構,縱向振動機構與橫向振動機構交替排布的方式。以能夠實現充分開松纖維為目的,也可以採用其他更合適的排布方式,為了敘述方便,以下將僅對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相互交替排布的方式進行描述。上述餵料機構可以採用現有技術中已知的任何技術手段,絲線可以採用現有技術中已知的任何技術形勢,比如鋼絲、高強度縫紉線、高強度纖維線。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
4松層7在振動的過程中使絲線形成振蕩波,產生縱向波幅的振動與橫向波幅的振動,對棉、 麻、毛料或化學纖維等纖維材料進行快速彈擊,從而使纖維充分開松,降低了對纖維的損傷程度。構成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之絲線2的振動頻率,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適當調整,關於控制絲線振動頻率的技術手段現有技術中較多,在此不再贅述。為了更進一步的提高本發明的性能,如圖1與圖2所示的,振動開松器1包括箱體 5、多個第一開松層6與多個第二開松層7,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按照圖1中所示的箭頭方向運動。箱體5包括纖維餵入口 3與纖維輸出口 4,纖維餵入口 3設置在箱體5的頂部,纖維輸出口 4設置在箱體的底部,纖維餵入口 3與餵料機構相連通,纖維輸出口 4用於將開松後的纖維導入下一工序;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沿自纖維餵入口 3至纖維輸出口 4 的方向交替均勻的排布在箱體5內,即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沿箱體5從上到先交替排布。為了描述簡潔起見,在圖2中僅對第一開松層6進行了簡要的示意。顯然的,最上層為第一開松層6,則第二層為第二開松層7,呈現交替排布;同理, 若最上層位第二開松層7,則第二層為第一開松層6。在此僅以最上層為第一開松層6,第二層為第二開松層7的交替排布結構進行說明,通過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交替排布的方式,使纖維依受到縱向振動一橫向振動一縱向振動一橫向振動的循環多頻率的振動, 提高了開松效率,從而實現了纖維在開松過程中受到較小損傷的目的,遠遠小於梳針釘輥式開松或針布梳理式開松對纖維的損傷程度。更進一步的,纖維餵入口 3位於箱體5的頂部,纖維輸出口 4位於箱體5的底部, 構成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的絲線2之密度從上到下逐步增大,而直徑從上到下逐漸減小,從而實現了使纖維逐步開松的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在開松過程中對纖維的損傷程度。顯然的,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可以採用水平布置的方式設置在箱體5內, 而纖維餵入口 3設置在箱體5的頂部,纖維輸出口 4設置在箱體5的底部,使纖維自上而下縱向的通過箱體5,利用纖維的自身重力,依次經過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使纖維充分開松。更進一步的,振動開松器1配置有一用於控制絲線產生縱向波幅振動或橫向波幅振動的驅動機構,絲線2包括振動端與固定端,固定端設置在箱體5上;第一開松層6與第二開松層7呈水平狀態交替均勻的排布在箱體5內,構成第一開松層6的絲線2之振動端均與驅動機構的縱向振動結構相連接,構成第二開松層7的絲線2之振動端均與驅動機構的橫向振動結構相連接;如圖2所示的,箱體5與縱向振動絲線2之振動端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限制絲線振幅的縱向槽孔23,箱體5與橫向振動絲線2之振動端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限制絲線振幅的橫向槽孔,使絲線2按照既定的振動幅度進行振動,提高了本發明運行的穩定性。 以能夠實現第一開松層6內的絲線2縱向振動、第二開松層7內的絲線2橫向振動為目的, 並不能僅限於上述的結構方式。更進一步的,驅動機構為偏心驅動機構9,如圖2所示的,偏心驅動機構9包括縱向振動板8與橫向振動板,縱向振動絲線2的振動端均穿過對應的縱向槽孔23設置在縱向振動板8上,橫向振動絲線2的振動端均穿過對應的橫向槽孔設置在橫向振動板上。顯然的,偏心驅動機構9可以配置兩個偏心輪結構,一個用於控制縱向振動板8做縱嚮往返振動,另一個用於控制橫向振動板做橫嚮往返振動;還可以配置兩個偏心驅動結構,用於控制對應絲線2作縱向波幅振動或橫向波幅振動。以能夠實現第一開松層6內的絲線2作縱向波幅振動、第二開松層7內的絲線2作橫向波幅振動為目的,並不能僅限於上述的結構方式,也可以採用現有技術中已知的其他驅動方式。更進一步的,絲線2可以採用鋼絲,也可以採用高強度縫紉線、高強度纖維線等高強度絲線繩,從而降低了本發明的製造成本。更進一步的,如圖1所示的,餵料機構包括餵入簾10,餵入簾10的末端對應設置有一輸棉風機11,輸棉風機11通過輸送管路12與一用於將纖維餵入振動開松器的餵入箱相連通,餵入箱與振動開松器1相連通,提高了本發明的自動化程度。更進一步的,餵入箱包括入料倉13與餵入倉14,入料倉13與餵入倉14相連通, 入料倉13的上部與下部分別設置有用於控制輸棉風機11與餵入簾10運行的上光電開關 15與下光電開關16 ;餵入倉14的上部設置有一對餵入輥17,該一對餵入輥17的下方設置有分料輥18,分料輥18上均勻設置有三個打手19,該三個打手19的圓心角均為120°,打手19將纖維均勻的分配在餵入箱內堆積,使纖維在餵入箱內堆積的更加均勻,提高了本發明運行的穩定性。當入料倉13內纖維堆積的高度到達或高於上光電開關15時,控制輸棉風機11與餵入簾10停止工作;而當入料倉13內纖維堆積的高度到達或低於下光電開關16時,控制輸棉風機11與餵入簾10工作,向餵入箱內輸送纖維。關於自動控制的技術手段現有技術較多,在此不再一一贅述。更進一步的,箱體5的底部設置有一向纖維輸出口 4傾斜的導向板20,該導向板 20上均勻設置有多個毛細孔,該導向板20通過排塵管21與排塵風機22相連通,將纖維開松過程中產生的灰塵及其他雜物吸走,提高了開松後纖維的質量;纖維輸出口 4與用於將鬆開的纖維導入毛倉的吸棉風機23相連通,從而將開松後的纖維輸送到下一工序。上述的纖維為棉、麻、毛料或化學纖維等纖維材料,更進一步的拓展了本發明的應用空間。應當理解的是,上述針對較佳實施例的描述較為詳細,並不能因此而認為是對本發明專利保護範圍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發明權利要求所保護的範圍情況下,還可以做出替換、簡單組合等多種變形,這些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本發明的請求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振動式開松機,包括餵料機構與振動開松器,振動開松器的頂部設置有纖維餵入口,底部設置有纖維輸出口,餵料機構連接振動開松器的纖維餵入口,振動開松器內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從上到下交替排布,各第一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的、橫向拉起的絲線組成,各第二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橫向波幅狀振動的、橫向拉起的絲線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振動開松器包括箱體,纖維餵入口設置在箱體的頂部,纖維輸出口設置在箱體的底部,構成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的絲線之密度從上到下逐步增大、直徑從上到下逐步減小。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振動開松器配置有一驅動機構;絲線包括振動端與固定端,固定端設置在箱體上;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呈水平狀態從上到下交替均勻的排布在箱體內,構成第一開松層的絲線之振動端均與驅動機構的縱向振動結構相連接,構成第二開松層的絲線之振動端均與驅動機構的橫向振動結構相連接;箱體與縱向振動絲線之振動端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限制絲線振幅的縱向槽孔,箱體與橫向振動絲線之振動端對應的位置開設有限制絲線振幅的橫向槽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驅動機構為偏心驅動機構, 偏心驅動機構包括縱向振動板與橫向振動板,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絲線的振動端均穿過對應的縱向槽孔設置在縱向振動板上,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絲線的振動端均穿過對應的橫向槽孔設置在橫向振動板上。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權項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絲線為鋼絲或高強度絲線繩。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餵料機構包括餵入簾,餵入簾的末端對應設置有一輸棉風機,輸棉風機通過輸送管路與一用於將纖維餵入振動開松器的餵入箱相連通,餵入箱與振動開松器相連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餵入箱包括入料倉與餵入倉,入料倉與餵入倉相連通,入料倉的上部與下部分別設置有用於控制輸棉風機、餵入簾運行的上光電開關與下光電開關,餵入倉的上部設置有一對餵入輥,該一對餵入輥的下方設置有分料輥,分料輥上均勻設置有三個打手。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箱體的底部設置有一向纖維輸出口傾斜的導向板,該導向板上均勻設置有多個毛細孔,該導向板通過排塵管與排塵風機相連通;纖維輸出口與用於將鬆開的纖維導入毛倉的吸棉風機相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式開松機,其特徵在於上述纖維為棉、麻、絲、毛、人造纖維或化學纖維。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振動式開松機,包括餵料機構與振動開松器,振動開松器的頂部設置有纖維餵入口,底部設置有纖維輸出口,餵料機構連接振動開松器的纖維餵入口,振動開松器內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從上到下交替排布,各第一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縱向波幅狀振動的、橫向拉起的絲線組成,各第二開松層均由多根能夠同步作出類似橫向波幅狀振動的、橫向拉起的絲線組成。本發明在振動開松器中設置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改變了傳統的梳針釘輥式開松或鋸齒針布梳理式開松,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開松纖維過程中對纖維的損傷程度,在纖維通過第一開松層與第二開松層時,受到絲線的反覆彈擊,從而使纖維充分開松。
文檔編號D01G9/22GK102181965SQ20111009145
公開日2011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3日
發明者張中發, 李政, 楊效慧, 紀合聚 申請人:青島東佳紡機(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