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1-09 02:21:12 1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雲計算及虛擬化,呈現出「大規模」、「高密度」、「高能耗」、「複雜化」等特點,建設與發展新一代數據中心,提升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管理將變得日趨重要,數據中心的基礎架構融合管理與智能將成為數據中心發展的新趨勢。
目前,運維缺乏自動化手段,被動運維,效率低下,大規模it設施帶來管理壓力。需要實現數據中心的自動化監控,提高系統和環境參數的及時告警能力,提高系統和環境異常變化的響應速度和監控水平。使用傳感器(包括攝像頭)等各種手段感知信息,就能實現統一的服務管理軟體平臺。
融合多傳感器的信息可以得到單個傳感器難以得到的性能,主要體現在提高了信息冗餘性與互補性。信息融合具有的性能優勢主要體現為: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目標的可探測性,擴大了時間和空間的搜索範圍,降低了推理模糊程度,改進了探測性能,增加了目標特徵矢量的維數,提高了空間解析度,增強了系統的容錯能力和自適應性。
異構計算主要是指使用不同類型指令集和體系架構的計算單元組成系統的計算方式。常見的計算單元類別包括cpu、gpu等處理器。異構計算近年來得到更多關注,主要是因為通過提升cpu時鐘頻率和內核數量而提高計算能力的傳統方式遇到了散熱和能耗瓶頸。而gpu等專用計算單元雖然工作頻率較低,具有更多的內核數和並行計算能力,總體性能/晶片面積的比和性能/功耗比都很高,卻遠遠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cpu的設計讓其比較擅長於處理不規則數據結構和不可預測的存取模式,以及遞歸算法、分支密集型代碼和單線程程序。這類程序任務擁有複雜的指令調度、循環、分支、邏輯判斷以及執行等步驟。而gpu擅於處理規則數據結構和可預測存取模式。集合兩者的長處,用異構計算來達到整體性能的最佳化。
多核處理器是指在一枚處理器中集成兩個或多個完整的計算引擎(內核),此時處理器能支持系統總線上的多個處理器,由總線控制器提供所有總線控制信號和命令信號。多核處理器的運用為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提供了技術保障。
控制配置標準的工業i/o接口板。控制系統的接口有a/d轉換器、d/a轉換器、各種運動控制卡、計數器及數字量輸入輸出設備等。輸入接口也稱輸入迴路,來自傳感器的信號要經過輸入迴路濾波、整形、放大等處理後,才能送到處理器進行運算。由於傳感器檢測的信號有模擬和數字兩類,而計算機只能接收數位訊號,因此要用輸入接口電路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位訊號,即在輸入接口中採用a/d轉換器。
輸出的電信號是數位訊號,而有些執行器需要輸出模擬信號,因此輸出接口需要d/a轉換器。同時,由於輸出信號較弱,不能直接控制執行器,因此輸出電路中大多採用由大功率電晶體組成的輸出驅動器,由輸出信號控制電晶體的導通與截止,從而控制執行器的搭鐵迴路。
運維預警防範系統所面臨的挑戰是使得系統能夠通過各種軟體及硬體對上下文信息進行感知,從而通過動態調整各子系統連接以及業務傳送路徑來隱蔽系統的異構。為應用添加上下文感知功能的目的在於減少業務過程中所需的人為幹預,從而使得應用能夠自動的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調整。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利用多傳感器獲得運維環境數據,通過輸入接口和上下文感知,將信號送到多核異構處理器,對多傳感器進行信息融合,通過輸出接口,經總線傳送融合信息到控制單元,再利用控制單元,控制管理平臺和預警防範,以實現事故自動預警防範。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本發明包括以下特徵:
發明技術方案
1.一種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其具體步驟如下:
1)利用多傳感器獲得運維環境數據;
2)通過輸入接口和上下文感知,將信號送到多核異構處理器;
3)使用多核異構處理器,對多傳感器進行信息融合;
4)通過輸出接口,經總線傳送融合信息送到控制單元;
5)再利用控制單元,控制管理平臺和預警防範。
附圖說明
圖1是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這種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包括如下步驟:
1)利用多傳感器獲得運維環境數據;
2)通過輸入接口和上下文感知,將信號送到多核異構處理器;
3)使用多核異構處理器,對多傳感器進行信息融合;
4)通過輸出接口,經總線傳送融合信息到控制單元;
5)再利用控制單元,控制管理平臺和預警防範。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公開一種基於多核異構處理器的運維預警防範感知系統,利用多傳感器獲得運維環境數據,通過輸入接口和上下文感知,將信號送到多核異構處理器,對多傳感器進行信息融合,通過輸出接口,經總線傳送融合信息到控制單元,控制管理平臺和預警防範,以實現事故自動預警防範。
技術研發人員:張軍;徐苛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上海德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5.10
技術公布日: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