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將張經簡介 張經是怎麼死的?
2023-10-10 23:54:55 4
明朝歷史上有兩個叫張經的官員,一個是明朝的兵部尚書,活躍在明朝嘉靖年間,另一個為浙江道監察御史,也是嘉靖年間官員。本文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著名的抗倭將領,民族英雄,明朝嘉靖年間兵部尚書張經。
弘治五年,張經在福建侯官洪塘鄉出生,早年姓蔡,後改姓張。不僅僅是張經,還有他封父親張海早年也是姓蔡的。張海出生的時候,因為家貧而父親早逝,便跟隨自己的母親回到了外公家。當時外家沒有子嗣,所以張海便改姓蔡,後來生了張經,也姓蔡。張經一直到進士及第之後,才恢復張姓。
正德十二年,張經進士及第後,初為浙江嘉興知縣。嘉靖四年入京,任吏科給事中,升太僕寺卿、右副都御史、協辦都察院事。
張經為官剛正不阿,嘉靖十六年為兩廣總督,總督兩廣軍務。當時以侯公丁為首的瑤族武裝發動叛亂,甚至進攻城池,襲殺朝廷命官。張經任職之後,與御史鄒堯臣等籌劃前去圍剿叛亂,先誘捕叛首侯公丁。隨後又乘勢進討剿匪,最後俘獲叛匪四百五十人,招降有二千九百多人。事後論功行賞,升左侍郎,加秩一級。
瑤族叛亂鎮壓沒多久,安南國相莫登庸竟然殺其王而自立,並且未曾向明朝請封,長期不向明朝進貢,並且侵犯明朝邊境。綜合以上幾點原因,明朝最終決定向安南國出兵。當時鎮壓叛亂沒有多久的張經,還不待修整,就立刻與宣大、毛伯溫會師,準備進貢安南國。
後來海慧寺廉州知府張嶽和廣西副使翁萬達進言,說安南國之所以未曾進貢,是因為國家內亂,無暇他顧。張經等人聽後,決定派張嶽入安南,對其曉以利害。後來安南國新任國王莫登庸在明朝重兵壓境的壓力下,最終向明朝謝罪,這才避免了一場戰亂。
此事過後不久,張經因丁憂而罷官歸鄉,守孝完後被重新起用,任為三邊總督,後給事中劉起宗彈劾而取消。一直到嘉靖三十二年,才為南京戶部尚書,之後改為兵部。
嘉靖三十三年,明朝東南沿海地區長期被倭寇侵擾。一些在本土生活不下去的日本浪人,與中國本土賊匪勾結,長期劫掠商船和沿海百姓,給沿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當時張經受命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各省的兵馬,朝廷下命升張經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專辦討賊的事務。
張經到任之後,發現軍隊上到將領下到普通士兵,因為長期與倭寇作戰失利而事其低迷。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張經一邊向周遭調強悍兵士,另一邊開始訓練各處士兵。做好長期的準備之後,預備一舉盡殲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春,倭寇進犯乍浦、海寧,攻破崇德,轉掠浙西,態勢嚴峻。受到侵犯的百姓和一些朝廷官員,紛紛指責張經縱容倭寇,嘉靖皇帝知道後,迅速下旨讓張經剿寇。並且為了督促張經,HIA派兵部侍郎趙文華前往督師。
趙文華是嚴嵩的乾兒子,本人並不通軍事,仗著嚴嵩為靠山,對張經頤指氣使。甚至公然向張經索賄萬兩白銀,張經仗著自己的威望還在趙文華之上,便無視了趙文華的要求,這為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
儘管條件艱難,張經最終還是獲得了對倭作戰的巨大勝利。可惜的是戰爭勝利之後,趙文華等來的是責罰。
趙文華早在戰爭勝利之前,就像嘉靖帝上書言張經養寇不動,於是立即下令逮捕張經。捷報傳來之後,也沒有救得他性命。因為嚴嵩的進一步誣陷,最終張經被誅殺。這件冤案,一直到隆慶初年才被昭平。朝廷恢復張經官職,賜祭葬,追諡「襄敏」,並給予後代襲封官職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