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收集裝置和帶有塵埃收集裝置的切割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14:56:19
專利名稱:塵埃收集裝置和帶有塵埃收集裝置的切割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收集在切割裝置的切割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塵埃例如切割碎片的塵埃收集裝置。本發明還涉及具有這種塵埃收集裝置的切割裝置。
背景技術:
日本特開平10-180713教導了一種按臺鋸配置並具有塵埃收集裝置的公知切割裝置。塵埃收集裝置具有導管和塵埃收集袋。導管的一端連接到用於覆蓋臺鋸的圓鋸片的葉片蓋。塵埃收集袋連接到導管的另一端。在導管內設有一個風扇,從而使由風扇產生的空氣吹力加上由旋轉鋸片產生的空氣吹力可以將鋸片的切割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切割碎片送入塵埃收集袋。塵埃收集袋一般是用織物製成的。因此,織物的網孔會將切割碎片與空氣分開,從而將切割碎片收集在塵埃收集袋內。
然而,在長時間使用塵埃收集裝置的過程中,織物的網孔可能被切割碎片阻塞。結果就會妨礙空氣通過塵埃收集袋。這樣,塵埃收集效率就會降低。
另外,為了處理切割碎片,需要敲打塵埃收集袋以移走或除去阻塞網孔的塵埃。這樣可能會造成切割碎片通過空氣飛散。因此不可能潔淨地處理切割碎片。
另外,為了補償收集效率的降低,需要有一個風扇為旋轉鋸片產生的吹力提供外力。
另外,所述日本特開平10-180713號的臺鋸配置有臺面和可相對於臺面垂直旋轉的鋸部件。塵埃收集袋通過設置在葉片罩後側上的一個圓柱管狀安裝部連接到葉片罩上。美國專利6,289,778號也教導了相同的結構。
然而,按照這種結構,塵埃收集袋會從葉片罩向後延伸。這樣,在鋸部件朝下旋轉執行切割操作時,塵埃收集袋會與鋸部件的運動相對而朝上運動,從而使塵埃收集袋的後端朝上延伸。另外,在完成切割操作之後,鋸部件可能保持在朝下旋轉位置以便運輸或儲存在預定地點。難以處理具有向上延伸的塵埃收集袋的臺鋸。另外,為了儲存臺鋸,必須保證有較大高度的儲存空間。如果從臺鋸上拆除塵埃收集袋就能解決這些困難。然而,在儲存臺鋸的各種場合,拆除塵埃收集袋的操作很麻煩。另外,在儲存臺鋸的各種場合,處理收集的切割碎片的操作也很麻煩。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教導一種能夠有效收集塵埃的改進的塵埃收集裝置。另一個目的是教導一種具有這種塵埃收集裝置的改進的鋸子。
按照本發明教導的一個方面,教導一種用於收集切割裝置產生的切割碎片的塵埃收集裝置。該塵埃收集裝置包括利用切割碎片的重力將切割碎片與承載空氣分離的分離器。塵埃容器或塵埃收集器收集由分離器分離的切割碎片。分離器包括一分離器主體,其具有切割碎片排放管和排氣管。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排氣管從分離器主體朝上排放。分離的切割碎片通過切割碎片排放管從分離器主體朝下排放。塵埃容器連接到分離器的切割碎片排放管。
因此,分離器利用重力從承載空氣中分離出切割碎片。分離的切割碎片可以收集在塵埃容器內。由於不需要使用在長時間使用過程中可能被切割碎片阻塞的織物袋過濾器,因此能夠改善塵埃收集效率。另外還能潔淨地處理切割碎片,因為不需要象現有技術中所需的那樣靠敲打織物袋來消除阻塞的切割碎片。
按照一個實施例,分離器主體有一個進口管,使得切割碎片通過進口管隨承載空氣進入分離器主體。進口管的位置偏離分離器主體的中心軸線,使得通過進口管進入分離器主體的切割碎片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朝著切割碎片排放管移動,同時,切割碎片在分離器主體內沿著分離器主體的內壁在圓周方向上旋轉。
按照這種設置,迫使切割碎片隨著其在分離器主體內的旋轉朝分離器主體的內壁移動。這樣就能除了重力之外還利用離心力從承載空氣中有效分離出切割碎片。換句話說,分離器是按氣旋分離器配置的。
按照本發明教導的另一方面,教導包括塵埃收集裝置的切割裝置。該切割裝置可包括切割工具,覆蓋切割工具的蓋子,以及連接在蓋子和塵埃收集裝置之間的導管,從而使切割工具產生的切割碎片隨承載空氣一起從蓋子被送到塵埃收集裝置。
按照一個實施例,切割工具是一個圓鋸片。此外,切割工具還包括旋轉驅動圓鋸片的電機,使旋轉的圓鋸片產生承載空氣流,該承載空氣流連同圓鋸片產生的切割碎片一起經由蓋子吹入導管。
按照另一實施例,切割裝置還包括一個具有切割工具和蓋子的工具部件,裝在工地地面上的基座,以及能夠相對於基座滑動的一個滑動件。工具部件和分離器被安裝在滑動件上。
按照這種設置,分離器可以在工具部件相對於基座滑動時與蓋子一起移動。這樣,分離器與蓋子之間的位置關係在工具部件的滑動過程中不會改變。因此,工具部件的滑動不會使連接在蓋子和分離器之間的導管過度彎曲。這樣就能將切割碎片順利送入分離器。
按照又一實施例,塵埃容器被可拆除地安裝在滑動件上。按照這種設置,在塵埃容器從滑動件上拆除後很容易從塵埃容器處理掉切割碎片。
按照再一實施例,切割裝置還包括驅動切割工具的電機和產生用於冷卻電機的氣流的一個風扇。一個吸管連接在風扇的上遊側與分離器主體的排氣管之間。這樣就能用風扇產生的負壓從分離器主體中吸取分離器主體內的空氣。結果會使分離器主體內的氣壓下降,使能夠經由蓋子和導管從切割工具一側有效地吸取切割碎片。
按照本發明教導的另一方面,教導包括旋轉圓鋸片、覆蓋鋸片的蓋子、和連接到蓋子的塵埃收集裝置的鋸子,使得切割碎片隨鋸片在蓋子內旋轉時產生的承載空氣流一起被送入塵埃收集裝置。該塵埃收集裝置包括第一塵埃收集器,氣旋單元,和第二塵埃收集器。第一塵埃收集器限定第一塵埃收集室並用於收集從鋸片一側隨同承載空氣一起送入的、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至少一部分切割碎片,例如是大而重的切割碎片。氣旋單元接收承載空氣以及剩餘的切割碎片流,其中的切割碎片沒有被收集到第一塵埃收集器內。氣旋主體用於使切割碎片隨著承載空氣沿內壁的圓周旋轉,同時切割碎片在重力作用下而下降。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排氣管從氣旋主體朝上排放。分離的切割碎片通過切割碎片排放管從氣旋主體朝下排放。第二塵埃收集器限定第二塵埃收集室並且連接到氣旋主體的切割碎片排放管,使得切割碎片排放管排放的切割碎片收集在第二塵埃收集室內。
按照這種設置,第一塵埃收集器能收集大而重的切割碎片。沒有被第一塵埃收集器收集的小而輕的切割碎片可以送入氣旋單元,在氣旋單元中利用重力和離心力從承載空氣中分離出切割碎片,然後再送入並收集在第二塵埃收集器內。這樣就能有效地收集切割碎片,不需要使用現有技術中的織物袋過濾器。
按照一個實施例,鋸子還包括一個調節裝置,用於調節塵埃收集裝置相對於蓋子的位置。這樣就能調節塵埃收集裝置的位置,從而適當地收集切割碎片。例如,能夠調節塵埃收集裝置的角度位置,使得氣旋單元能夠有效地分離切割碎片。
按照另一實施例,塵埃收集裝置被可垂直旋轉地安裝在蓋子上。可操作調節裝置來調節塵埃收集裝置相對於蓋子的垂直旋轉角度。
按照再一實施例,鋸子還包括在最上位置和最下位置之間垂直旋轉支撐蓋子的一個基座。調節裝置調節蓋子與塵埃收集裝置之間的相對垂直角度,使得蓋子處在最上位置或最靠上位置時的相對垂直角度小於蓋子處在最下位置或最靠下位置時的相對垂直角度。
這樣,蓋子就能不受塵埃收集裝置幹擾地移動到最上位置或最靠上位置,因為塵埃收集裝置能夠旋轉降低相對垂直角度。反之,當蓋子移動到最下位置或最靠下位置時,能在塵埃收集裝置與蓋子之間保證較大相對角度。這樣就能防止氣旋單元相對於垂直方向傾斜過大。結果就能較佳維持傾斜單元的分離效率。
按照又一實施例,調節裝置包括一個限制裝置和一個支撐裝置。限制裝置用於防止蓋子與塵埃收集裝置之間的相對旋轉運動,從而在蓋子從最下位置和最上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朝下旋轉時使塵埃收集裝置隨蓋子一起旋轉。在蓋子從中間位置朝上旋轉時,支撐裝置用於克服重力將塵埃收集裝置支撐在相對於基座的預定位置例如是水平位置。
按照再一實施例,塵埃收集裝置還包括限定第一和第二塵埃收集室的底部的單一底蓋。打開底蓋可以在一個時間同時排放收集在第一和第二塵埃收集室內的切割碎片。
按照又一實施例,限定第一塵埃收集裝置的第一塵埃收集器具有可拆卸地連接到蓋子的一個前部,並且該前部的寬度比其餘部分要窄。按照這種設置,操作人員更容易握住較窄寬度的前部,以便將塵埃收集裝置連接到蓋子上以及從蓋子上斷開塵埃收集裝置。
按照又一實施例,限定第一塵埃收集裝置的第一塵埃收集器具有形成在橫向兩側的嚙合槽,所述嚙合槽靠近第一塵埃收集器的上邊緣並且沿著該上邊緣延伸,從而操作人員可以用手指與這些槽配合來握住塵埃收集裝置。按照這種設置,操作人員在收集裝置從蓋子上拆除之後能夠牢固地握住塵埃收集裝置。嚙合槽最好是形成在大致對應著塵埃收集裝置重心的位置。
按照本發明教導的又一方面,教導包括臺面、鋸部件、塵埃收集裝置和連接裝置的臺鋸。臺面限定了用於安置工件的表面。鋸部件被可垂直旋轉地安裝在檯面上,並且包括一個鋸片和用於覆蓋鋸片的蓋子。塵埃收集裝置用於收集在工件的切割操作過程中鋸片產生的切割碎片。連接裝置將塵埃收集裝置垂直旋轉地連接到鋸部件上。
按照這種設置,可以使塵埃收集裝置的位置與鋸部件的垂直位置保持獨立。例如可以將塵埃收集裝置定位在最下位置,而鋸部件也定位在最下位置。這樣就便於將具有塵埃收集裝置的臺鋸運輸到指定地點。特別是便於將臺鋸儲存在高度比較小的儲存空間內。
按照一個實施例,鋸片是一個旋轉鋸片,且蓋子具有連接到蓋子的排放管。由鋸片產生的切割碎片隨同旋轉鋸片產生的承載空氣流一起被吹入排放管。連接裝置包括旋轉地安裝在塵埃收集裝置上的進口管件,該管件具有連接到排放管的第一端和通向塵埃收集室的第二端。
按照另一實施例,連接裝置被構造為用於連接到塵埃收集裝置,使得塵埃收集裝置能夠在重力作用下相對鋸部件自由轉動。按照這種設置,可以在重力作用下使塵埃收集裝置正常保持在最下位置。
按照再一實施例,連接裝置用於連接到塵埃收集裝置,使得塵埃收集裝置能夠在有限的旋轉範圍內相對鋸部件旋轉。此外,一個保持裝置將塵埃收集裝置臨時性地保持在有限旋轉範圍內的中間位置。
按照這種設置,當塵埃收集裝置被保持在中間位置時,塵埃收集裝置能夠隨同鋸部件一起垂直旋轉,例如是在切割操作的鋸部件的旋轉運動過程中。這樣就能這樣定位塵埃收集裝置,使塵埃收集裝置能夠有效地收集切割碎片。鬆開保持裝置就能使塵埃收集裝置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旋轉,從而可將塵埃收集裝置保持在最下位置以便於運輸或儲存。
按照另一實施例,臺鋸還包括一個限制件,用於從下側支撐塵埃收集裝置,以限制塵埃收集裝置的一個下部樞軸端。按照這種設置,能防止塵埃收集裝置影響其它元件,比如可移動元件,特別是鋸部件的滑動支撐件。這樣就能防止塵埃收集裝置和限制件受到損傷。
按照再一實施例,安裝在檯面上的支撐裝置可垂直旋轉和水平運動地支撐著鋸部件。限制件被安裝在支撐裝置上。
按照另實施例,限制件克服重力從下側彈性支撐著塵埃收集裝置。這樣就能在塵埃收集裝置移動到最下位置時吸收施加在塵埃收集裝置上的潛在衝擊或振動。因此,可防止或最小化衝擊聲或振動聲的產生。
按照另一實施例,在限制件上裝有一個滾動件,使得限制件通過滾動件與塵埃收集裝置接觸。按照這種設置,能確保塵埃收集裝置響應於鋸部件的垂直旋轉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平滑運動。這樣就能進一步減少塵埃收集裝置和限制件可能受到的損傷,從而提高塵埃收集裝置的耐用性。
按照本發明教導的另一方面,教導包括臺面、鋸部件和塵埃收集裝置的臺鋸。臺面限定了用於安置工件的表面。鋸部件被可垂直旋轉和橫向旋轉地安裝在檯面上,並且包括一個可旋轉圓鋸片和用於覆蓋鋸片的外殼。塵埃收集裝置安裝到鋸部件上並包括相互組裝的第一塵埃收集器、氣旋單元和第二塵埃收集器。第一塵埃收集器限定第一塵埃收集室並連接到蓋子,從而使鋸片在切割操作中產生的切割碎片隨同承載空氣流一起被送入第一塵埃收集室,並且在重力作用下被部分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內。氣旋單元接收由空氣攜帶的、沒有被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切割碎片。氣旋單元包括氣旋主體、切割碎片排放管和排氣管。氣旋主體具有內壁,並且被設置和構造為使得切割碎片隨同承載空氣一起沿著內壁的圓周旋轉,同時切割碎片在重力作用下下降。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排氣管從氣旋主體中朝上排放。分離的切割碎片通過切割碎片排放管從氣旋主體中朝下排放。氣旋單元的位置是這樣確定的,使氣旋單元在鋸部件連同塵埃收集裝置一起在一個方向上橫向旋轉時移動到第一塵埃收集室的上側。
按照這種設置,第一塵埃收集器收集大而重的切割碎片,而第二塵埃收集器能收集被氣旋單元利用重力加離心力分離後的小而輕的切割碎片。另外,由於氣旋單元在鋸部件連同塵埃收集裝置一起在一個方向上橫向旋轉時移動到第一塵埃收集室的上側,因此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切割碎片不會在重力作用下運動到氣旋單元。這樣,即使在鋸部件為了執行傾斜切割操作而發生橫向傾斜時也能有效地收集切割碎片。
按照一個實施例,氣旋單元被定位在第一塵埃收集室的與鋸部件的橫向旋轉方向相反的一側。
按照另一實施例,第一塵埃收集室包括入口、終端和出口。終端在進入入口的切割碎片流的方向上與入口相對,使切割碎片撞擊終端。出口被設置在收集室的橫側上,並且其位置在朝向入口的方向上與終端相隔預定的距離,從而在出口和終端之間限定一個空間,以免切割碎片由於與終端撞擊後發生反彈而進入出口。
按照這種設置,切割碎片流在進入氣旋單元之前受到出口與終端之間空間的中間緩衝。換句話說,該空間用作一個緩衝區。這樣就能將切割碎片有效地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器內,而不會使切割碎片因反彈力進入氣旋單元。如此就能改善塵埃收集效率。
按照一個實施例,第一塵埃收集室的橫截面積在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切割碎片流的方向上逐漸增大。例如,第一塵埃收集室可具有流線型構造。
按照這種設置,流經第一塵埃收集室的承載空氣的氣壓在朝向出口的方向上逐漸下降。這樣,切割碎片的流速和承載空氣的流速就會逐漸下降,而不會在承載空氣中產生湍流。結果就能確保切割碎片的大部分落在第一塵埃收集室內以被收集在其內。這樣就能改善塵埃收集效率。
按照本發明教導再一方面,教導包括鋸部件和塵埃收集裝置的圓鋸。鋸部件包括可旋轉的圓鋸片和用於覆蓋鋸片的外殼。塵埃收集裝置連接到鋸部件並且包括彼此組裝的第一塵埃收集器、氣旋單元和第二塵埃收集器。第一塵埃收集器限定第一塵埃收集室,具包括入口、終端和出口。終端在切割碎片流進入入口的方向上與入口相對,使得切割碎片與終端發生撞擊。出口被設置在收集室的橫側上,並且其位置在朝向入口的方向上與終端相隔預定的距離,從而在出口和終端之間限定一個空間,以免切割碎片由於與終端撞擊後發生反彈而進入出口。
按照這種設置,也能通過併入氣旋單元而有效地收集切割碎片。另外,通過併入出口與終端之間的緩衝空間,也能有效地收集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切割碎片。
圖1是按照本發明第一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正視圖;圖2是圖1的平面圖,還用虛線表示了按照第二代表實施例的臺鋸的一個吸管;圖3是滑動臺鋸的一個分離器主體的垂直截面圖;圖4是按照第三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正視圖;圖5是按照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透視圖;圖6是按照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側視圖,其示出了葉片蓋轉動到最下位置時的鋸部件;圖7表示類似圖6的側視圖,但是其示出了具有轉動到最上位置的蓋子的鋸部件;圖8是按照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平面圖;圖9是按照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塵埃收集裝置的透視圖;圖10是塵埃收集裝置的側視圖;圖11是沿圖10中XI-XI線提取的截面圖;圖12是塵埃收集裝置的局部分解透視圖;圖13是塵埃收集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14是從塵埃收集裝置的橫側看到的垂直截面圖,並且示出了在鋸部件處在最下位置時第一外壁和入口件的位置;圖15是類似圖14的一個垂直截面圖,但是其示出了在鋸部件處在最上位置時第一外壁和入口件的位置;圖16是塵埃收集裝置的側視圖,並且表示底蓋被打開的狀態;圖17到19是按照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示意圖,並且示出了鋸部件的不同垂直旋轉位置;圖20是按照第五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塵埃收集裝置的透視圖;圖21是圖20中所示塵埃收集裝置的平面圖;圖22是從圖21中箭頭XXII所示方向看到的塵埃收集裝置的視圖;圖23是沿圖21中XXIII-XXIII線提取的橫截面圖;圖24是沿圖22中XXIV-XXIV線提取的橫截面圖;圖25是按照第六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一個側視圖,並且示出了位於最上位置處的鋸部件;圖26是圖25中所示滑動臺鋸的一個透視圖,並且示出了位於最上位置處的鋸部件;圖27是類似圖25的一個側視圖,但是示出了位於最下位置處的鋸部件;圖28是類似圖26的一個透視圖,但是示出了位於最下位置處的鋸部件;圖29是按照第六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塵埃收集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30是沿圖29中XXX-XXX線提取的橫截面圖,並且示出了在塵埃收集裝置的入口件與鋸部件蓋子的排放管之間的連接結構;圖31是沿圖29中XXXI箭頭方向看到的一部分塵埃收集裝置的示意性截面圖;圖32是按照第七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塵埃收集裝置的入口件的透視圖;圖33是按照第七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側視圖,並且示出了位於最下位置處的鋸部件;
圖34是按照第八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右視圖;圖35是圖34中從左後側看到的滑動臺鋸的透視圖;圖36是類似圖34的視圖,但是示出了位於最下位置處的鋸部件;圖37是類似圖35的透視圖,但是示出了位於最下位置處的鋸部件;圖38是按照第八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的塵埃收集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39是塵埃收集裝置的示意性平面圖;圖40是一部分塵埃收集裝置的示意性截面圖;圖41是塵埃收集裝置的示意性正視圖;以及圖42是類似圖41的示意性正視圖,但是示出了在鋸部件被橫向旋轉時塵埃收集裝置的位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可以單獨利用上下文所披露的各個附加特徵和教導或是與其它特徵和教導相結合來實現改進的塵埃收集器和具有這種塵埃收集器的臺鋸。本發明的代表實例單獨或與其他特徵和教導相結合地利用了許多的這些附加特徵和教導,以下要參照附圖詳細說明。這種詳細說明僅僅是為了更詳細地教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實現本發明的優選方案,而不是要限制本發明的範圍。僅有權利要求書限定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因此,以下詳細說明中披露的特徵和步驟的組合對於廣義上實現本發明可能不是必要的,而是僅僅教導了本發明的具體代表實例。另外,代表實例和從屬權利要求的各種特徵可以以沒有具體列舉出的方式進行組合,以便提供本發明其他的有用實施例。
(第一實施例)以下要參照圖1到圖3說明本發明的第一代表實施例。參照圖1,所示代表性滑動臺鋸1包括適當安置在工地地面上的基座10,在一個大致水平面內能夠相對於基座10旋轉的轉盤11,能夠在圖1所示的左、右方向上相對於轉盤11滑動的第一滑板12,以及在左、右方向上能夠相對於第一滑板12滑動的第二滑板13。此外,滑動臺鋸1還包括具有圓鋸片14的一個鋸部件2。滑動臺鋸1還包括用於收集切割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切割碎片的塵埃收集裝置,下面將對其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轉盤11具有一個圓盤狀部11a和與圓盤狀部11a整體形成並從圓盤狀部11a的外圓周的一部分(圖2中所示的最右部分)向外徑向延伸的一個延伸部11b。可操作一個固定件11c將轉盤11相對於基座10固定在所需的旋轉位置。
如圖1所示,一個圍欄10a被固定安裝在基座10上,延伸跨過轉盤11。因此,為了切割工件,可以將工件這樣安置在轉盤11上,使工件的一側與圍欄10a接觸。可以用一個夾具(未表示)將工件壓在轉盤11的上表面上。
第一滑板12具有滑動件12a和轉動件12b。如圖1所示,滑動件12a被設置在靠近轉盤11左側部分的位置。轉動件12b被設置為與滑動件12a的左側相鄰。轉盤11通過一對平行水平臂12c支撐滑動件12a,使滑動件12a能夠在圖1中所示左、右方向上滑動。轉動件12b通過軸12d可橫向轉動地安裝到滑動件12a上,使轉動件12b能夠在圖1中板的厚度方向上轉動。在滑動件12a上安裝一個把手12e以便將轉動件12b相對於滑動件12a固定在所需的轉動角度,從而能用相對於轉盤11橫向傾斜的鋸片14和鋸部件2執行切割操作。
如圖2所示,第二滑板13有一對平行水平臂13a和13b及一對夾臂13c和13d。如圖1所示,臂13a和13b經過轉動件12b的上部水平延伸,使得臂13a和13b能夠相對於轉動件12b在左、右方向上滑動。夾臂13c被安裝在臂13a和13b的左端以連接在二者之間。夾臂13d被安裝在臂13a和13b的右端以連接在二者之間。鋸部件2被安裝在夾臂13d的右側。
如圖2所示,鋸部件2具有彼此整體形成的電機外殼21,主外殼24,和蓋子20。從操作人員的方向(圖2中的右上方)來看,電機外殼21被設置在主外殼24的右側。電機22和冷卻風扇23被設置在電機外殼21內。冷卻風扇23產生從電機外殼21外側到內側的氣流來冷卻電機22。一個把手24a被安裝在主外殼24上,適合操作人員在切割操作過程中握持。
從操作人員的方向來看(參見圖2),蓋子20被接合在主外殼24的左側。如圖1所示,蓋子20具有可垂直轉動地安裝到夾臂13d上的安裝部20a,使得鋸部件2通過安裝部20a垂直轉動地接合在夾臂13d上。蓋子20具有基本上覆蓋鋸片14上半部的一個中空部20b。可以用電機22驅動鋸片14,使鋸片14如圖1中箭頭A所示按順時針方向旋轉來切割工件。通過旋轉鋸片14產生的氣流可以將工件的切割碎片吹入中空部20b。
如圖1所示,一個防飛濺件27的上部被固定在中空部20b內,從而將防飛濺件27定位在蓋子20下部開口的外圍部分,以對抗被吹動的切割碎片流。這樣就能防止切割碎片飛濺到周圍區域並且被有效地引導進入中空部20b。
與蓋子20一起形成一個排放管20c,以排放被吹入中空部20b的切割碎片。這樣,排放管20c的內部與中空部20b的內部連通。此外,排放管20c在大致符合切割碎片吹動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一個導管3連接到排放管20c的上端。
塵埃收集裝置包括蓋子20和導管3,還包括分離器4和塵埃容器5。導管3包括軟管3c和安裝在軟管3c相對兩端的接頭部3a和3b。接頭部3a和3b被分別連接到蓋子20的排放管20c和分離器4的進口管41,使蓋子20和分離器4通過導管3彼此連接。
參照圖1,分離器4具有優選由樹脂製成的管狀分離器主體40。管狀分離器主體40包括大致呈圓筒的上管狀部40a和下管狀部40b,後者的直徑朝離開上管狀部40a下下的方向逐漸縮小。與下管狀部40b的下端一起形成切割碎片排放管42來排放切割碎片。如圖3所示,一個環形板40c被安裝在上管狀部40a的上端。管狀排氣管43被安裝在環形板40c的中心開口內,使排氣管43在垂直方向上延伸進入上管狀部40a並且與分離器主體40的中心軸線同軸。
如圖3所示,排氣管43的上端具有出口開口43a,並在其下端具有連通上管狀部40a內部空間的入口開口43b。這樣,排氣管43被構造為允許空氣從分離器主體40的中心軸線位置上進入入口開口43b,並且向分離器主體40外部排放空氣。出口開口43a和入口開口43b的直徑最好是彼此相同,並且大於切割碎片排放管42的內徑。按照這樣的設置,分離器主體40內的空氣會易於流經排氣管43而不是流經切割碎片排放管42。
如圖1所示,進口管41被安裝在上管狀部40a上與導管3的接頭部3b連接。如圖2所示,進口管41被定位在偏離分離器主體40中心軸線的位置。進口管41在水平面內大致沿上管狀部40a的外圓周切向延伸。這樣,通過進口管41進入上管狀部40a的切割碎片就會沿著分離器主體40的內圓周壁旋轉並且朝向切割碎片排放管42逐漸向下運動,切割碎片經排放管從分離器主體40排出。以這種方式,分離器4配置成一個氣旋分離器。
塵埃容器5具有接合在切割碎片排放管42上的進口管5a。如圖1所示,塵埃容器5大致呈長方體構造,將進口管5a設置在其上端,從而可將切割碎片收集在塵埃容器5內。塵埃容器5最好用樹脂製成。特別地,塵埃容器5沒有任何織物狀孔洞或穿孔。
一個可拆卸安裝裝置15被固定安裝在夾臂13c上,從而塵埃容器5可拆卸地安裝在夾臂13c上,進而通過安裝裝置15安裝到第二滑板13。這樣就能將分離器4連同塵埃容器5一起可拆卸地安裝到第二滑板13上。
儘管圖中沒有表示,塵埃容器5可以被分成用一個鉸鏈裝置樞軸連接的上部和下部。為了處理收集在塵埃容器5內的切割碎片,可以從可拆卸安裝裝置15上拆除塵埃容器5。然後可用鉸鏈裝置使塵埃容器5的上部和下部彼此相對轉動,以便在上部和下部之間形成一個開口。接著就能通過由此形成的開口從塵埃容器5中排出切割碎片。
以下將結合切割操作和塵埃收集裝置收集切割碎片的操作來描述所述代表實施例的操作。
首先,為了切割一個工件,可以通過安裝部20a將鋸部件2從圖1中所示的最下位置朝上轉動到適當的朝上轉動位置。然後將工件安置在轉盤11上。接著啟動電機22使鋸片14在箭頭A所指的方向旋轉。操作人員可以在圖1中箭頭B所指的方向朝下轉動鋸部件2,從而用旋轉鋸片14切割工件。在切割操作中產生的切割碎片可以用旋轉鋸片14來吹動,然後被送入導管3並通過蓋子20的中空部20b和排放管20c到達分離器4。
如果要切割寬的工件,可以藉助第一滑板12和/或第二滑板13使鋸部件2朝箭頭C所指的方向滑動。這樣就能用鋸片14有效地切割寬的工件。在這種情況下,切割碎片同樣被送入導管3進而到達分離器4。
分離器4能夠將送入分離器4的切割碎片與攜帶切割碎片的空氣分離。然後將切割碎片收集在塵埃容器5內。
更具體地,分離器4被設置在導管3和塵埃容器5之間。分離器主體40具有向下排放切割碎片(其在重力作用下落入分離器主體40內)的切割碎片排放管42。塵埃容器5被設置在切割碎片排放管42的下遊一側。此外,分離器主體40還有一個排氣管43,與切割碎片分離之後的承載空氣可以通過該排氣管朝上排放。
以這種方式,就能分離分離器主體40內的切割碎片和承載空氣,並且分別朝相反的方向(即上、下方向)排放。這樣就能防止塵埃收集效率因現有技術中切割碎片阻塞用於分離切割碎片的織物塵埃收集袋的網孔而降低。此外,還能潔淨地處理切割碎片,因為不需要敲打塵埃收集袋來清除阻塞的切割碎片。
更具體地,分離器主體40用於連接導管3的進口管41的位置如圖2所示偏離分離器主體40的中心軸線。因此,在切割碎片沿著分離器主體40內壁的圓周方向旋轉的同時,通過進口管41進入分離器主體40的切割碎片會朝著切割碎片排放管42落入分離器主體40內(參見圖3)。圓周向旋轉的切割碎片會因離心力偏向分離器主體40的圓周壁,從而可從承載空氣中有效地分離出切割碎片。以這種方式,就能用重力加離心力從承載空氣中分離出切割碎片。
此外,如圖1所示,鋸片14和蓋子20被安裝在能夠相對於基座10滑動的第二滑板13上。此外,通過塵埃容器5和可拆卸安裝裝置15將分離器4安裝在第二滑板13上。因此,當蓋子20或鋸部件2相對基座10移動時,分離器4會隨著蓋子20一起移動。因此,即使第二滑板13相對於基座10被滑動了,蓋子20與分離器4之間的位置關係也不會改變。這樣能防止連接在蓋子20和分離器4之間的導管3過度彎曲。此外,這種位置關係最終還能防止發生切割碎片因導管3過度彎曲而不能從蓋子20被有效送入分離器4的情況。結果,可將切割碎片平滑和有效地送入分離器4。
此外,由於塵埃容器5是通過可拆卸安裝裝置15可拆卸地安裝到第二滑板13上的,為了處理收集在塵埃容器5內的切割碎片,可以從第二滑板13上拆卸塵埃容器5。這樣可便於處理切割碎片。另外,由於分離器4和塵埃容器5一起被安裝在第二滑板13上,即使第二滑板13被滑動了,塵埃容器5和分離器4的位置關係也不會改變。結果,可利用切割碎片排放管42和進口管5a構成的簡單機構將切割碎片從分離器4送入塵埃容器5。
(第二代表實施例)第二代表實施例是第一代表實施例的改型,其與第一代表實施例的唯一區別是增加了圖1中用虛線表示的一個吸管7。吸管7由一個軟管制成。此外,吸管7在分別連接到出口開口43a上的排氣管43和形成在冷卻風扇23上遊側的電機外殼21中的入口開口的相對兩端具有接頭部。按照這種設置,風扇23產生的吸力會通過吸管7將空氣吸入分離器主體40內。這樣就能用旋轉鋸片14的吹力加上風扇23產生的吸力從鋸片14一側向分離器4輸送切割碎片。
如上所述,分離器4和電機外殼21如圖2所示被安裝在第二滑板13上。因此,連接在分離器4和電機外殼21之間的吸管7不會過度彎曲,因為吸管7可以隨第二滑板13一起相對於基座10移動。結果,吸管7就不會干擾第二滑板13的滑動。此外,吸管7可具有剛好對應著分離器4與電機外殼21之間距離的長度,因為吸管7不受第二滑板13滑動的影響。
如上所述,按照這種改型,可以用風扇23產生的吸力吸取分離器主體40內的空氣,因為風扇23的上遊側和分離器主體40的排氣管43a是通過吸管7彼此連接的。這樣就能降低分離器主體40內部的氣壓,從而通過蓋子20和導管3從鋸片14一側有效地吸取切割碎片。結果就能提高塵埃收集效率。
(第三代表實施例)以下將參照圖4說明第三代表實施例。第三代表實施例與第一代表實施例的區別僅在於塵埃收集容器5和可拆卸安裝裝置15分別被圖4所示的塵埃容器6和可拆卸安裝裝置16所替代。第三代表實施例在其它方面與第一代表實施例中相同。
如圖4所示,塵埃容器6包括由塑料等材料製成的無孔袋6b和一個限定了袋子6b上部開口的框架件6a,從而使袋子6b的上部開口保持敞開。把手6c和嚙合件6d形成或是安裝在框架件6a上。
可拆卸安裝裝置16被安裝在夾臂13c上並且包括安裝部16a和臂16b。安裝部16a可拆卸地與塵埃容器6的嚙合件6d嚙合。臂16b用於固定支撐分離器4的分離器主體40,使塵埃容器6位於分離器4的切割碎片排放管42以下,同時袋子6b的上部開口與切割碎片排放管42相對。同樣按照這種設置,能夠獲得與第一代表實施例大致相同的功能和效果。
(第一到第三代表實施例可能的改型)上述第一到第三代表實施例可以按各種方式改型。
例如,在上述代表實施例中,分離器4利用重力和離心力從承載空氣中分離出切割碎片。然而也可以僅僅利用重力來分離切割碎片。例如,分離器主體可以具有限定一個垂直面的壁或是板,承載空氣中的切割碎片會撞擊這一垂直面。可選地,在分離器主體內形成迷宮形狀流動通道,使承載空氣中的切割碎片撞擊流動通道的壁面。這樣,當切割碎片撞擊流動路徑的垂直壁面或壁面時,切割碎片的流速就會降低,使得切割碎片在重力作用下下降代表。按照這些實施例中相同的方式,可以從切割碎片排放管排放出切割碎片。承載空氣可以從排氣管向上排放。
另外,儘管上述代表實施例是結合著滑動臺鋸來描述的,但是上述塵埃收集裝置的結構同樣可應用於其中鋸部件不能相對於基座滑動的那臺鋸,以及可應用於沒有基座也沒有滑動機構的可攜式圓鋸。
另外,為了在分離器主體內形成切割碎片的循環流動,進口管的位置要偏離分離器主體的中心軸線。可選地,為了形成循環流動,也可以在分離器主體內設置一個偏轉件例如是翼片。
在第二代表實施例中,吸管連接到風扇的上遊側。然而,吸管也可以連接到一個獨立的減壓發生裝置例如一個真空泵。
(第四代表實施例)以下將參照圖5到圖19來描述第四代表實施例。第四代表實施例是第一代表實施例的改型。因此,在圖5到19中,與第一代表實施例中相同的元件採用了與圖1到3中相同的標號,並不再重複對這些元件的說明。
參照圖5和6,其示出一代表性滑動臺鋸101。與第一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1相似,滑動臺鋸101包括基座10,轉盤11,第一滑板12,和第二滑板13。鋸部件102被安裝在第二滑板13上,其與第一代表實施例的鋸部件2的主要區別是鋸部件102的主體外殼24除了把手24a之外還有一個輔助把手24b,並且電機外殼21不是水平延伸而是傾斜向上延伸。另外,鋸部件102的蓋子20通過樞軸26被垂直旋轉支撐在夾臂13d上,類似於第代表一實施例中安裝部20a的作用。此外,在鋸部件2上還裝有一個塵埃收集裝置103。
如圖6所示,固定螺栓109被安裝在轉盤11上,用於將第一滑板12的臂12c固定在相對於轉盤11的位置。此外,在夾臂13c上安裝一個固定螺栓110,用於將臂13a和13b固定在相對於夾臂13c的位置,並且隨之相對於樞軸件12b固定。這樣,在固定螺栓109和110被擰緊時,鋸部件2就不會水平滑動,而是只能垂直轉動。
此外,如圖5所示,鋸片14的下半部被一個能夠轉動的安全蓋25覆蓋,以便在鋸部件2向下移動時露出鋸片14的下半部。此外,在把手24a上還裝有一個觸發器24a1(參見圖6),當操作人員拉動觸發器24a1時,電機22便啟動使鋸片14旋轉。
現在將說明塵埃收集裝置103。塵埃收集裝置103連接到蓋子20的排放管20b,並且如圖13所示包括第一收集室3a,氣旋單元3c,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b。如圖11所示,第一塵埃收集室3a被限定在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之間。第二塵埃收集室3b被限定在中間隔壁31和第二外壁32之間。
如圖13所示,入口件33被安裝並支撐在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之間。入口件33的一端通向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入口件33的另一端被接合到蓋子20的排放管20c(參見圖6)上。因此,蓋子20的中空部20b內的內部空間通過入口件33與第一塵埃收集室3a連通。如圖13所示,出口孔31c形成在中間隔壁31內。出口孔31c的一端通向第一塵埃收集室3a。出口孔31c的另一端連接到氣旋單元3c。因此,第一塵埃收集室3a通過出口孔31c與氣旋單元3c的內部空間連通。優選地,出口孔31c所處的位置比入口件33高。
如圖9所示,氣旋單元3c被設置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b之間。氣旋單元3c的功能與第一代表實施例的分離器4相似,並且該氣旋單元3c包括一個氣旋主體36和一個排氣件37。氣旋主體36包括大致圓筒形的上管狀部36a和與上管狀部36a整體形成的下管狀部36b(參見圖10)。下管狀部36b的直徑朝下方逐漸縮小。
與上管狀部36a的外圍壁一起形成一個進口管36c(參見圖13),並且其接合到中間隔壁31的出口孔31c上。
第一塵埃收集室3a通過出口孔31c和進口管36c與氣旋主體36的上管狀部36a的內部空間連通。
進口管36c的位置偏離上管狀部36a的中心軸線,並且大致從上管狀部36a的外圓周切向延伸。這樣,通過進口管36c進入上管狀部36a的內部空間的切割碎片和承載空氣就會沿上管狀部36a的內壁在圓周方向上旋轉(參見圖8)。旋轉的切割碎片會逐漸下落,並且經形成在下管狀部36b下端上的切割碎片排放管36d排放到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內(參見圖13)。
如圖13所示,排氣件37具有一個環形部37a和穿過環形部37a的中心開口延伸的排氣管部37b。如圖9所示,這樣安裝環形部37a,使其覆蓋氣旋主體36的上管狀部36a的上開口。排氣管部37b沿著氣旋主體36的中心軸線延伸進入氣旋主體36。排氣管部37b在排氣管部37b的上、下端分別具有排氣開口37b1和進氣開口37b2。因此,被送入氣旋主體並且與切割碎片分離的承載空氣可以流入排氣管部37b的進氣開口37b2,並且從排氣開口37b1排放。最好在靠近排氣開口37b1的位置設置一個跨排氣管部37b的內部空間延伸的金屬絲網37c,以防未經許可進入氣旋主體36,或是防止異物進入氣旋主體36。優選地,金屬絲網37c的網眼被設計得足夠大,不會阻止空氣的流動。
如圖13所示,在與中間隔壁31一起的第二外壁32中形成入口孔32a,其限定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入口孔32a的一端通向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入口孔32a的另一端連接到氣旋主體36的切割碎片排放管36d。這樣就能通過入口孔32a將已經與氣旋單元3c內的承載空氣分離的切割碎片排放到第二塵埃收集室3b中。
如圖7所示,氣旋單元3c連接到入口孔32a,同時氣旋單元3c相對於第二外壁32這樣定位,使得氣旋單元3c相對於垂直方向傾斜約25°(例如是25°±10°)的角度。這樣就能確保入口孔32a下面的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內有較大的空間部分。
如圖10和16所示,塵埃容器3包括蓋子34,其被構造為一個用於處理收集的切割碎片的託盤;以及用於嚙合蓋子34的一個嚙合件35。如圖11所示,蓋子34的位置在第一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a和3b之間的下面延伸,以限定這些室的底。如圖13所示,在蓋子34的一端(圖13中的左端)連有一個杆34,該杆34具有分別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一和第二外壁30和32的相對兩端。
如圖13所示,嚙合件35有一對杆35b,它們相對於垂直方向設置在中間位置,並且從嚙合件35兩側延伸。杆35b被分別可旋轉地連接到第一和第二外壁30和32,使得嚙合件35能夠繞著杆35b限定的大致水平軸線轉動。
在嚙合件35的下端形成一個爪35a,其能夠與蓋子34一端的、與杆34a的接頭部相對的下表面嚙合。一個彈性件38(在本代表實施例中是卷簧)被設置在嚙合件35的上端和第一外壁30之間,使得嚙合件35在爪35a與蓋子34嚙合的方向上偏移。
參照圖14和15,塵埃容器103還包括用於調節相對於蓋子20的轉動角的轉動角調節裝置。如圖13所示,轉動角調節裝置包括在入口件33上形成的轉軸部33a。轉軸部33a大致呈圓筒構造,並具有與入口件33的縱軸基本上垂直的軸線。轉軸部33a具有相對著的端部,其分別插置在入口件33與第一外壁30之間和入口件33與中間隔壁31之間。旋轉限制部33b形成在轉軸部33a上,並且從轉軸部33a的外圍壁徑向突出。
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分別具有旋轉支撐槽30b和31b,用於旋轉支撐轉軸部33a的相對兩端,使塵埃容器103能夠繞轉軸部33a的軸線相對於蓋子20垂直轉動。此外,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還分別具有從支撐槽30b和31b的圓周延伸的壁部30a和31a,用於與旋轉限制部33b嚙合,以便限制轉軸部33a的旋轉角度。
以下將結合工件的切割操作來說明上述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操作。首先如圖17所示,鋸部件2被垂直朝上轉動到適當的轉動位置(在本代表實施例中是從水平位置轉動大約40°角的位置)。這裡,鋸部件2的水平位置是來指鋸部件2的最下位置,其中蓋子20的排放管22c大致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然後將工件W安置在轉盤11上,並且用一個保持裝置(未示出)從頂部固定。在這一步驟,塵埃容器103的右端(從圖17中看)在重力作用下與第二滑板13接觸,使得塵埃容器103處在圖15所示的大致水平位置,其中蓋子34和排放管22c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
操作人員隨後啟動電機22,使鋸片14按圖17中箭頭R所指的方向旋轉。然後,操作人員將鋸部件2從圖17所示的位置朝下轉動約15°(例如是15°±5°)角,使鋸部件2位於圖18中所示的位置,其中鋸部件2從水平位置轉動了大約25°角。隨著鋸部件2的轉動,入口件33從圖17所示的位置逆時針轉動相同的15°角。在轉動後的位置,轉軸部33a的旋轉限制部33b與壁部30a和31a的圓周端嚙合。
在鋸部件2從圖18所示位置進一步朝下轉動約25°(例如是25°+5°)角時,鋸部件2位於圖19所示的大致水平位置。隨著鋸部件2的轉動,入口件33與鋸部件2一起進一步在逆時針方向轉動。另外,塵埃收集裝置103通過旋轉限制部33b與壁部30a和31a的圓周端之間的嚙合也會與入口件33一起轉動相同的25°角。結果如圖19所示,氣旋單元3c會位於大致垂直位置,其中氣旋單元3c的中心軸線相對於水平方向延伸了大致90°(例如是90°±5°)角。在圖19所示的狀態下,入口件33相對於水平方向傾斜大約40°角(參見圖14)。
在鋸部件2從圖18所示狀態轉動到圖19所示的狀態時,鋸片14會切割工件W。切割操作中產生的切割碎片和空氣一起被旋轉鋸片14從如圖6所示的鋸片14的右側吹向上方。切割碎片通過蓋子20的中空部20b和排放管20c被送入塵埃容器103。
更具體地,切割碎片通過入口件33(參見圖5和11)被送入第一塵埃收集室3a。質量比較大的那些切割碎片會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一收集室3a並被收集在其內。沒有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一收集室3a的其它小而輕的切割碎片會隨著承載空氣一起移進氣旋主體36的進口管36c。
如圖12所示,一個擋板31d被安裝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用於阻擋大質量切割碎片進入氣旋主體36。更具體地,擋板31d形成在中間隔壁31上並且在進口管36c下面延伸。
如圖8所示,通過進口管36c進入氣旋主體36的切割碎片在按箭頭T所指的圓周方向上沿著氣旋主體36的內壁旋轉,同時,切割碎片在重力作用下逐漸下落。這樣就能利用離心力和重力分離出沒有落入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的切割碎片,然後將其送入第二塵埃收集室3b。如上所述,在切割操作過程中,氣旋主體36可以位於大致垂直位置。這樣就能用氣旋單元3c有效地分離切割碎片。
當鋸部件2處在圖5所示的最下位置時,塵埃容器103可以這樣定位,使其如圖14所示朝右上方延伸。這樣便於將切割碎片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左下部,遠離出口孔31c,以及在第二塵埃收集室3b的左下部,遠離入口孔32a。因此能增加第一塵埃收集室3a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b中可收集的切割碎片量。
如上所述,可以將大而重的切割碎片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而將小而輕的切割碎片收集在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內。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被切割碎片充滿時,可以用第二塵埃收集室3b作為輔助室。
為了切割大尺寸工件W,如圖5所示,操作人員可以如圖5所示向右推動鋸部件2。由此可以藉助第一滑板12和第二滑板13使鋸部件向右滑動。
在切割操作之後,操作人員可以將鋸部件2朝上轉動(參見圖18),使塵埃收集裝置3隨鋸部件2一起轉動,而鋸部件2的右側部分逐漸下移。然後塵埃收集裝置103會與第二滑板13接觸。在鋸部件2繼續朝上轉動(參見圖17)時,入口件33相對於塵埃收集裝置103轉動例如大約15°+5°角,使旋轉限制部33b遠離壁部30a和31a的圓周端,同時塵埃收集裝置103維持大致水平位置。這樣就能以大角度,例如最大轉動角度為40°+5°,從水平位置繼續向上轉動鋸部件22。
為了處理如圖9和16所示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內的切割碎片,操作人員可以首先從鋸部件2上拆卸塵埃收集裝置103。操作人員可以推動嚙合件35的上部,以克服彈性件38的偏置力轉動嚙合件35,使嚙合件35的爪部35a脫離蓋子34。然後,操作人員可以繞著杆34a轉動蓋子34,使第一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a和3b的底部同時打開,同時處理收集的切割碎片。
如上所述,按照第四代表實施例,如圖5所示,塵埃收集裝置103具有第一塵埃收集室3a,氣旋單元3c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b。由空氣攜帶並從鋸片14一側吹出的切割碎片會在重力作用下落入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並被收集在其內。沒有落入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切割碎片會進入氣旋單元3c,其中切割碎片會與承載空氣一起沿氣旋單元3c的內圓周壁旋轉,並且落入其內。這樣就能利用離心力和重力將切割碎片與承載空氣分離。切割碎片隨後從氣旋單元3c的底部通過切割碎片排放管36d被排入第二塵埃收集室3b,同時承載空氣從氣旋單元3c的頂部通過排氣管37b1從氣旋主體36排出。這樣,第一塵埃收集室3a將比較重而大的切割碎片與承載空氣中分離,同時比較小而輕的切割碎片通過氣旋單元3c與承載空氣分離。
非織物過濾器被設置在塵埃收集裝置103內,用於從承載空氣中分離切割碎片。因此,旋轉鋸片14產生的承載空氣流不會受織物過濾器阻擋。此外,也不會因切割碎片阻塞織物過濾器的網眼而逐漸降低塵埃收集性能。這樣就能將切割碎片有效地收集在塵埃收集裝置103內。
此外,按照本代表實施例,角度調節裝置(30a,31a,33b)如圖14和15所示設置在蓋子20與塵埃收集裝置103之間以便相對於蓋子20調節塵埃容器103的角度位置。這樣就能將塵埃收集裝置103的角度位置調節到適當位置,例如便於用氣旋單元3c有效地收集切割碎片。
特別地,按照本代表實施例,角度調節裝置這樣調節蓋子20與塵埃容器103之間的相對角度,使得蓋子20即鋸部件2處在最上位置時產生的相對角度小於蓋子20即鋸部件2處在最下位置時產生的相對角度。這樣,當蓋子20或鋸部件2處在圖17所示的最上位置時,蓋子20與塵埃收集裝置103之間的相對角度是140°+5°。而當蓋子20或鋸部件2處在圖19所示的最下位置時,相對角度可以是155°+5°,使氣旋單元3c能夠基本垂直延伸。
利用這種調節,在蓋子20或鋸部件2從最上位置以下的預定位置移動到最上位置的過程中,蓋子20會接近塵埃收集裝置103。然而,塵埃收集裝置103不會干擾蓋子20的運動。
在蓋子20或鋸部件2從最下位置以上的預定位置移動到最下位置的過程中,塵埃收集裝置103與蓋子20之間的相對角度比較大。因此,在蓋子20或鋸部件2處在最下位置時,塵埃收集裝置103相對於水平方向的角度(即25°±5°)要小於蓋子20相對於水平方向的角度(即40°±5°)。這樣能使氣旋單元3c相對於垂直方向的傾斜最小。結果就能防止氣旋單元3c的分離效率因傾斜而降低。
此外,按照本代表實施例,蓋子34如圖13和16所示在第一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a和3b之間以及下面延伸。這樣就能通過打開蓋子20同時處理收集在第一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a和3b內的切割碎片。
此外,通過從排放管上簡單地拆除塵埃收集裝置並且將塵埃收集裝置103的入口件33連接到排放管上,塵埃收集裝置103可易於供現有的具有塵埃收集裝置的臺鋸使用。這樣能擴大本發明的使用範圍。
(第五代表實施例)以下將參照圖20到圖24描述第五代表實施例。第五代表實施例是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改型,與第四代表實施例的區別僅在於用塵埃收集裝置104替代了塵埃收集裝置103。此外,塵埃收集裝置104的基本結構與塵埃收集裝置103相同,但不同點主要在於某些元件比如蓋子的設置。因此,僅僅結合塵埃收集裝置104與塵埃收集裝置103的不同設置來描述第五代表實施例。
參照圖20,塵埃收集裝置104具有第一塵埃收集室104a,氣旋單元104c和第二塵埃收集室104b,分別對應著第四代表實施例的第一塵埃收集室3a,氣旋單元3c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b。分別用通過例如吹塑工藝模製的第一管狀件140和第二管狀件142(如圖21和24所示)限定第一塵埃收集室104a和第二塵埃收集室104b。第一和第二管狀件140和142各自具有閉合的第一端和與第一端相對的開放的第二端(從圖21和24中看到的左、右端)。用一個可拆卸蓋子144關閉第一和第二管狀件140和142的開放的第二端,該可拆卸蓋子144通過例如注模工藝形成為板型結構。
如圖20所示,一對臂144b形成在蓋子144上端的橫向兩側,並且分別樞軸連接到第一和第二管狀件140和142。如圖23所示,在蓋子144的下端形成一個嚙合部144c,其能夠與第二管狀件142右端的下表面嚙合。此外,在蓋子144上形成安裝開口144a,並且該開口通向第一塵埃收集室104a,以與蓋子20相連接(參見圖8)。
如圖20所示,氣旋單元104c具有氣旋主體146和排氣件147。氣旋主體146具有大致呈圓筒形的上管狀部146a和下管狀部146b。下管狀部146b與上管狀部146a整體形成並具有朝下方逐漸縮小的直徑。連接管141連接在上管狀部146a與第一管狀件140之間。更具體地,連接管141的一端連接到第一管狀件140的上部。連接管141的另一端在偏離上管狀部146a或氣旋主體146的中心軸線的位置上連接到上管狀部146a,從而連接管141從上管狀部146a的圓周上切向延伸。如圖23所示,在下管狀部146b的下端形成切割碎片排放孔146d,並且該開口通向第二塵埃收集室104b。
如圖20所示,氣旋單元104的氣旋主體146的中心軸線相對於第二管狀件142的縱軸是傾斜的,從而當鋸部件2處在最下位置時(參見圖6),氣旋主體146的中心軸線大致沿著垂直方向延伸(例如相對於水平方向成90°±5°)。
如圖20和23所示,排氣件147具有環形部147a和插入到排氣件147的中心開口的排氣管147b。環形部147a被安裝到上管狀部146a上以覆蓋上管狀部146a的上部開口。排氣管147b這樣放置,其沿著中心軸線延伸進入氣旋主體146,使得排氣管147b在上端具有排氣開口147b1,而下端具有進氣開口147b2。
同樣,第五代表實施例能夠實現與第四代表實施例基本上相同的操作和效果。
(第四和第五代表實施例的可能改型)第四和第五代表實施例的塵埃收集裝置可以和非滑動式臺鋸或沒有轉盤的圓鋸組合使用。
第四代表實施例的角度調節裝置是這樣配置的,使旋轉限制部和阻止件被彼此分開,以在塵埃收集裝置處在圖7和15中所示水平位置時允許塵埃收集裝置相對於蓋子或鋸部件旋轉。但是,角度調節裝置也可以這樣設置,使塵埃收集裝置相對於蓋子或鋸部件正向轉動,以便在鋸部件從最上位置以下的預定位置移動到最上位置時減小相對於蓋子或鋸部件的角度。
此外,儘管角度調節裝置是設置在塵埃收集裝置103(104)與蓋子20的排放管20c之間,但是角度調節裝置也可以設置在蓋子20與排放管20c之間或是塵埃收集裝置與鋸部件2之間的任何其它位置。
(第六代表實施例)以下將參照圖25到圖31描述第六代表實施例。第六代表實施例是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改型。因此,與第四代表實施例相同的部件採用相同的標號並不再詳細說明。
本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201與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101基本上相同。因此主要結合著與第四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101不同的構造來描述滑動臺鋸201的構造。
如圖25所示,一個發光裝置217例如是螢光燈或白熾燈被安裝在對應鋸部件2的一個鋸部件210的把手24a上。發光裝置217位於把手24a的後側(圖25中的右側)。
對應著塵埃收集裝置103的塵埃收集裝置203有一個入口件223(參見圖29)。入口件223對應著入口件33並具有圓筒形轉軸部223a(對應著轉軸部33a)和用於連接到蓋子20的排放管20c的一個連接管部223b。轉軸部223a的相對兩側被圓形蓋223c密封。連接管部223b從轉軸部223a的圓周朝徑向延伸,開具有能夠密封地連接到排放管20c的直徑。在與轉軸部223a相對的一側,在轉軸部223的圓周上形成一個開口223d(參見圖30),其直徑大致等於連接管部223b的內徑,並且該開口始終通向第一塵埃收集室3a。這樣就能通過入口件223始終連通外殼20的內部空間與第一塵埃收集室3a。
如圖29所示,轉軸部223a的相對兩端分別被可旋轉地容置在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的內表面中形成的圓形支撐槽222c內。因此,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正面位置,入口件223能夠相對於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旋轉,使入口件223a在垂直方向上自由轉動。如圖30所示,連接管部223b通過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前端形成的開口222d從第一塵埃收集室3a向外延伸。開口222d被構造為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個延長的開口,使入口件223能夠垂直轉動。在入口件223連接到蓋子20的排放管20c的狀態下,塵埃收集裝置203能夠相對於排放管20c的縱軸J向下轉動,最大角度為5°。此外,塵埃收集裝置203還能相對於縱軸J向上轉動,最大角度為40°。塵埃收集裝置203能在此範圍內自由轉動,並且如果不對塵埃收集裝置203施加相反的力,它還能在重力作用下移動到最下轉動位置。
第一塵埃收集室3a正面的開口222d從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內部密封,以免被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的切割碎片飛濺到外部,並且防止攜帶切割碎片的空氣洩漏到外部。為此用一個毛氈製成的密封件224纏繞在轉軸部223a周圍,以使其沿著轉軸部223a的相對兩側連續縱向延伸,並徑向跨過蓋223c。按照這樣的連接,形成一對壁部222e,其與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的各個支撐槽222c的內壁接續。壁部222e各自具有一基本弧形橫截面。一對壁部222e在相應支撐槽222c的徑向上或是相對於轉軸部223a的旋轉軸彼此面對。第一外壁30的一對壁部222e和中間隔壁31的一對外壁222e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寬度方向上彼此相向延伸,使得第一外壁30的壁部222e的終端分別與中間隔壁31的壁部222e的相應終端緊密接觸,而不會形成任何明顯的間隙。密封件224滑動接觸到這兩對壁部222e和接收槽222c的底部,以將第一塵埃收集室3a對外部密封。
此外,壁部222e沿著相應支撐槽222c的圓周延伸到一定程度,使壁部222e不會干擾連接管部223b的垂直轉動,並且在切割碎片的流動方向上不會擋住開口222d的正面。然而,壁部222e具有足夠的圓周長度以確保密封件224在入口件223或塵埃收集容器203的整個垂直轉動範圍內能夠與壁部222e接觸。
對應著旋轉限制部33b的旋轉限制部223e形成在轉軸部223a上,並且適當接觸到壁部222e的圓周邊緣,以便限定入口件223的轉動範圍。
如圖29所示,一個卷簧228被固定在蓋子34的杆34a上,以便在開口方向上正常偏置蓋子34。
用於限制塵埃收集裝置203下行衝程端點的一個限制件250(參見圖25-28)被安裝在夾臂13c上,並用於從下面支撐塵埃收集裝置203。優選地,限制件250是用具有適當直徑的鋼絲製成的。從上面看,鋼絲被彎折成大致倒U形結構,從橫向看則具有大致倒L形的結構,從而限制件250的上部越過夾臂13c並且在塵埃收集裝置203下面朝前方(在操作人員一側)傾斜延伸。利用螺栓251和252將限制件250的相對兩端固定在夾臂13c上。這樣就能使限制件250在垂直方向上彈性變形,使限制件250的上部相對於下部改變其傾斜角度。
一個旋轉件253被旋轉固定在限制件250的上端。可以用卷繞在限制件250上端的鋼絲製成旋轉件253。這樣就能用限制件250彈性支撐塵埃收集裝置203,同時塵埃收集裝置203的蓋子34的下表面通過旋轉件253接觸到限制件2250的上端。結果,塵埃收集裝置203就能響應於鋸部件201的垂直運動在前、後方向上滑動。這樣,鋸部件10就能在垂直方向上平滑運動。
按照第六代表實施例,塵埃收集裝置203在最大45°角範圍內相對於鋸部件210自由轉動。更具體地,塵埃收集裝置203能夠相對於排放管20c的縱軸J向下轉動最大5°角,並且能相對於縱軸J向上轉動最大40°角。因此,當鋸部件210處在圖25和26所示的向上轉動位置時,塵埃收集裝置203被大致定位在水平位置,在該位置處蓋子34大致水平延伸,並且與臂13a和13b大致平行。在該水平位置上,收集容器203由限制件250支撐,同時蓋子34的下表面與設置在限制件250上端的旋轉件253接觸。
排放管20c能夠隨著鋸部件210向下轉動而向下運動。然而,由於入口件223可相對於排放管20c轉動,因此塵埃收集容器203可保持在水平位置。
另外如圖27和28所示,即使鋸部件210已經轉動到最下位置,塵埃收集裝置203也可保持在水平位置。這樣就能將滑動臺鋸201儲存在一個儲存空間內,使下面的塵埃收集裝置203處在水平方向。因此,即使在具有較小高度的有限儲存空間內也能儲存滑動臺鋸201。
此外,按照本代表實施例,無論鋸部件201的垂直位置如何改變,塵埃收集裝置203都能保持在大致水平位置。因此,當塵埃收集裝置203處在水平方向時,通過設定氣旋單元3c的位置使分離器主體36的中心軸線在垂直方向上延伸,始終能夠通過氣旋單元3c有效地分離切割碎片。
而且,由於塵埃收集裝置203被限制件250從下面支撐,能夠可靠地防止塵埃收集裝置203與第二滑板13的臂13a和13b相互影響。這樣就能保證鋸部件210在水平方向上順利滑動。
此外,為了將限制件250固定在夾臂13c上,用於在相對於臂13a和13b的位置固定夾臂13c的螺栓也可以被用作螺栓251和252。這樣,為了固定限制件250就不需要額外的螺栓或額外的機械操作。
(第六代表實施例的可能改型)所述第六代表實施例可以按多種方式修改。例如,儘管限制件250在上述代表實施例中是安裝在夾臂13c上,但是限制件250也可以安裝在另一夾臂13d(其支撐鋸部件210)上,或是安裝在塵埃收集裝置203上。
按照上述代表實施例,塵埃收集裝置203能夠在45°角轉動範圍內自由旋轉,並且能在重力作用下轉動到最下轉動位置(相對於排放管20c的縱軸J向下轉動大約5°角的位置)。然而也可以這樣設計,使得塵埃收集裝置203的位置相對於排放管20c或鋸部件210被保持在轉動範圍內的預定位置。以下將參照圖32和33用第七代表實施例來描述這一變更實施例。
(第七代表實施例)參照圖32和33,塵埃收集裝置255具有結構不同於第六代表實施例的入口件223的一個入口件256。入口件256之外的其它結構與第六代表實施例的塵埃收集裝置203相同,因此不再重複說明。
第七代表實施例的入口件256有一個被稱為球塞機構的制動裝置。該制動裝置包括壓縮卷簧257,被卷簧257朝一個方向偏置的剛球258,以及有一個與剛球258嚙合的固定孔259a的固定板259。壓縮卷簧257可以被容置在蓋子256b上形成的接收孔256c其中之一內。蓋子256關閉圓筒形旋轉部256a開放的右端。接收孔256c沒有完全延伸穿過蓋子256b的厚度,並且其底部封閉。這樣,就能象第六代表實施例的連接管部223b一樣相對於外部可靠地密封連接管部256c的內部空間。剛球258被保持在壓縮卷簧257的一端。固定板259被容置在中間隔壁31的支撐槽222c內,使其位於223b的支撐槽222c的底部。固定孔259a被構造成固定板259內形成的一個縫隙,並且在圓周方向上延長較短距離。
在固定板259內形成嚙合槽259b,其被構造成從固定板259的圓周邊緣沿徑向向內延伸的切割槽。在支撐槽222c的底部上形成嚙合突起(未示出),其與嚙合槽259b嚙合,從而防止固定板259相對於支撐槽222c發生轉動。這樣就能將轉軸部256a的右端可旋轉地容置在支撐槽222c內,同時固定板259插置於轉軸部256a的右端與支撐槽222c的底部之間。轉軸部256a的左端按照與第六代表實施例相同的方式被可旋轉地容置在第一外壁30內形成的相應支撐槽222c內。同樣,連接管部256c按照與第六代表實施例相同的方式連接到鋸部件210的蓋子20的排放管20c。
按照第七代表實施例,剛球258被壓縮卷簧257的偏置力壓在固定板259上。只要剛球258沒有與固定板259a嚙合,在塵埃收集裝置255相對於鋸部件210垂直轉動時,固定板259就能隨塵埃收集裝置255一起相對於轉軸部256a的蓋256c旋轉。換句話說,塵埃收集裝置255能夠在重力作用下自由地垂直轉動。然而,當剛球258在塵埃收集裝置255的轉動過程中被帶入到與固定孔259a相對時,剛球258通過壓縮卷簧257的偏置力與固定孔259a嚙合,這樣能防止塵埃收集裝置255繼續轉動。為此,將壓縮卷簧257的偏置力設置成足以防止塵埃收集裝置255克服重力發生轉動。
在本代表實施例中,剛球258的位置和固定孔259的位置是這樣確定的,在塵埃收集裝置255的轉動角處在0°到45°的整個範圍內和距0°到45°的整個轉動範圍的上轉動限度大約15°的範圍內時,使得剛球258與固定孔259嚙合。這樣,在鋸部件210被轉動到最下位置或從最下位置上移預定角度的位置(例如圖33所示用鋸片14切割工件W的轉動範圍內的一個位置)時,剛球258能與固定孔259嚙合。因此,塵埃收集裝置255可以這樣傾斜,使得塵埃收集裝置255的後部(圖33中所示的右部)相對於前部位於上方。換句話說,塵埃收集裝置255朝前方(圖33中所示的左方)向下傾斜。與此相對照,在第六代表實施例的情況下,塵埃收集裝置203在鋸部件210處在最下位置時被定位在水平位置,如圖27所示。
按照這種設置,塵埃收裝置255在切割操作過程中在朝前方向上被保持向下傾斜。這樣,第二外壁32或第二塵埃收集室3b也會在朝前方向上向下傾斜。由於氣旋單元3c是位於第二外壁32後面,氣旋單元3c排出的切割碎片在重力作用下向第二塵埃收集室3b的前部(圖33中所示的左部)運動。換句話說,切割碎片可被收集在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內的前部。這樣就能在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內有效地收集切割碎片,而不會阻塞第二塵埃收集室3b的入口孔32a。結果就能提高塵埃收集裝置255的塵埃收集效率。
為了在儲存空間內儲存滑動臺鋸201,操作人員可以手動將塵埃收集裝置255的後部從圖33所示的狀態向下壓。結果,能克服壓縮卷簧257的偏置力,使剛球258脫離固定孔259a,從而使塵埃收集裝置255移動到水平位置。這樣就能通過降低滑動臺鋸201的總高度來儲存滑動臺鋸201。
如上所述,按照第七代表實施例,當塵埃收集裝置255的轉動角處在距0°到45°的整個轉動範圍的上轉動限度大約15°的範圍內時,塵埃容器255會臨時固定於相對於鋸部件210的位置。這樣,在切割操作過程中可以將切割碎片儲存在第二塵埃收集室3b的前部,因為第二塵埃收集室3b在向前方向上被保持為向下傾斜。結果就能提高塵埃收集裝置255的塵埃收集效率。
此外,在鋸部件210位於最下位置時,還能將塵埃收集裝置255從傾斜位置移動到水平位置。因此,按照與第六代表實施例相同的方式,可以將滑動臺鋸201儲存在一個儲存空間內,同時使滑動臺鋸201的整體高度更加緊湊。
(第六和第七代表實施例的其他可能改型)第六和第七代表實施例有各種修改方式。例如,採用彈簧偏置的剛球258和固定孔259的制動裝置可以用臨時固定塵埃收集裝置255的轉動位置的任何其它裝置來替代。例如可以用緊固螺栓或可拆卸地插入到相應的銷接收孔內的銷來替代這一制動裝置。
此外,第六和第七代表實施例中塵埃容器203和255中有關樞軸運動的結構可以應用於其它類型的塵埃收集裝置,例如不具有氣旋單元3c和第二塵埃收集室3b而僅有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塵埃收集裝置,或是比如具有織物塵埃收集袋和用於固定袋的框架的那種塵埃收集裝置。
而且,儘管第六和第七代表實施例的塵埃容器是結合可攜式滑動鋸子來描述的,但是這種塵埃容器也能與任何其他類型的切割裝置組合使用,例如固定安裝的切割裝置。
(第八代表實施例)以下將參照圖34到42描述第八代表實施例。第八代表實施例與第六代表實施例基本上相同。然而加入第八實施例是為了說明第六代表實施例或其它代表實施例中沒有清楚說明的特定特徵。為此在圖34到42中用相同的標號表示相似的部件,並且不再重複描述這些部件。
以下將關於與第六代表實施例不同的結構、以及實質上在前面的一些代表實施例中已經存在但是沒有具體描述的特定特徵,來描述第八代表實施例。
參照圖34到37,第八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301包括鋸部件310和塵埃收集裝置303。如結合第一代表實施例所述的(參見圖1),轉動件12b通過軸12d被橫向旋轉地安裝在滑動件12a上,從而轉動件12b能夠橫向轉動。此外,把手12e被安裝在滑動件12a上,以便將轉動件12b相對於滑動件12a固定在所需的轉動角度,以便能用相對於轉盤11橫向傾斜的鋸片14和鋸部件2執行切割操作。在第八代表實施例的滑動臺鋸301中和第二到第七代表實施例所披露的臺鋸中也包括這些特徵。
更具體地,轉動件12b能夠在左、右方向上轉動鋸部件310。然而通常情況下,大多數操作人員屬於右手操作的人。因此,操作人員可以用右手握住把手24a並將工件W自然放置到轉盤11的左側。此外,由於電機12是位於蓋子20的右側,操作人員更容易看到鋸部件310d的左側而不是右側。因此,操作人員通常向左轉動鋸部件310(相對於操作方向而言),並且通過操作把手12e將鋸部件310固定在所需的轉動位置。
參照圖34,限定塵埃收集裝置303的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第一外壁30朝前、後方向(圖34中的左、右方向)延長,並且從橫向看去具有大致呈三角形的結構。換句話說,第一塵埃收集室3a和第一外壁30一樣具有流線型構造,高度在向後方向上逐漸增大。
如圖38和39所示,第一外壁30在圖38中所示的左側(圖39中看到的上側)有一個橫向延長部30i,並且從大致中心部分位延伸到第一外壁30的後端。中間隔壁31從對應著第一外壁30大致中心部位的位置延伸到對應著第一外壁30後端的位置。因此,塵埃收集裝置303在入口件223的前面或側面具有較窄寬度30m。這樣,操作人員就能通過握住具有較窄寬度30m的前部來穩定把持塵埃收集裝置303,並且易於執行塵埃收集裝置303與鋸部件310的排放管20c的連接和斷開操作。
此外,如圖40所示,第一塵埃收集室3a限定了後端表面30g。從前側提供的切割碎片會撞擊這一後端表面30g。出口孔31c形成於設置在第一外壁30右側的中間隔壁31中,並且其位置距後端表面30g有預定距離,以避免或最小化劇烈運動的切割碎片在撞擊後端表面30g之後直接進入出口孔31的機會。也就是說,在出口孔31c和後端表面30g之間確保一空間3h,以便在切割碎片到達出口孔31c之前緩衝撞擊和反彈的切割碎片流。這樣就能將切割碎片有效地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
如圖34和35所示,在限定塵埃收集裝置303的左側面的第一外壁30、和暴露於外部並且限定塵埃收集裝置303的右側面的中間隔壁31的部分處,分別形成手指嚙合槽3j和3k。手指嚙合槽3j和3k的位置分別靠近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的上邊緣,並且沿著相應的上邊緣延伸。更具體地,手指嚙合槽3j和3k的中部位置對應著塵埃收集裝置303的重心位置。這樣,在從鋸部件310上拆卸之後,操作人員通過在平衡狀態下用手指與手指嚙合槽3j和3k配合,可以用單手握住塵埃收集裝置303。
如圖40所示,氣旋單元3c的氣旋主體36是這樣定位的,使氣旋主體36的最前部和最後部分別定位在大致對準出口孔31c的前部和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該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限定了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後端表面3g)的後端。由於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在其後端具有最大高度,氣旋主體36可以這樣定位,使其不向上延伸到超過第一外壁30和中間隔壁31的後端頂部較大距離(參見圖36)。這樣就能確保氣旋主體36下面有較大空間,以便增大第二塵埃收集室3b內的切割碎片容量。
以下將參照所述特定特徵描述第八代表實施例的操作。首先將與第一外壁30,中間隔壁31和第二外壁32構成整體的氣旋單元3c設置在中間隔壁31的右側。因此,為了用相對於工件傾斜的鋸片14切割工件(傾斜切割操作),在鋸部件310相對於轉盤11從垂直位置被向左轉動時,中間隔壁31的右側可隨著氣旋單元3c一起向上轉,如圖41和42所示。
這樣,在傾斜切割操作中,氣旋單元3c會定位在中間隔壁31或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上面。這樣就能防止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的切割碎片和/或從外殼20被送入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切割碎片在重力作用下偶爾流入氣旋單元3c。因此能夠提高塵埃收集效率。
其次,如圖36和40所示,從第一塵埃收集室3a前面進入的切割碎片會撞擊到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端表面30g。由於在出口孔31c與端表面30g之間確保有一個空間3h,因撞擊造成的劇烈流動的切割碎片流不會直接進入出口孔31c。這樣就能將切割碎片有效地收集在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從而提高塵埃收集效率。
第三,第一塵埃收集室3a是流線型的,並在朝後方向上具有逐漸增大的垂直高度。換句話說,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垂直橫截面面積朝後方向增大。這樣,吹入第一塵埃收集室3a的承載空氣的氣壓就會朝後方逐漸降低,而不會產生湍流,從而承載空氣的流速逐漸降低。結果,被承載空氣攜帶的切割碎片的流速也會逐漸降低。這樣就能使大而重的切割碎片有效地落入第一塵埃收集室3a內,從而提高塵埃收集效率。
儘管以上特徵是結合滑動臺鋸描述的,這些特徵也可以應用於不同類型的臺鋸。例如,儘管以上特徵是結合能夠左、右轉動的臺鋸描述的,這些特徵也可以應用於僅能向左或僅能向右轉動的臺鋸。如果將所述特徵應用於僅能向右轉動的臺鋸,氣旋單元最好是位於塵埃收集裝置的左側,使氣旋單元在傾斜切割操作過程中位於第一塵埃收集室的上側。另外,儘管以上特徵是結合能夠相對於鋸部件垂直轉動的塵埃收集裝置來描述的,這些特徵也可以應用於相對於鋸部件處在固定位置的塵埃收集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收集切割裝置產生的切割碎片的塵埃收集裝置,包括分離器,其被設置和構造為通過至少利用切割碎片的重力將至少一部分切割碎片與承載空氣分離;以及塵埃容器,其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收集由分離器分離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切割碎片;其中該分離器包括具有切割碎片排放管和排氣管的分離器主體,其中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該排氣管從該分離器主體排出;其中分離的切割碎片通過該切割碎片排放管從該分離器主體排出;以及其中該塵埃容器連接到該切割碎片排放管。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塵埃收集裝置,其中該分離器主體具有一個進口管,使得承載空氣所攜帶的切割碎片通過該進口管被供應至該分離器主體;其中該分離器主體有一個內壁和一個中心軸線;以及其中該進口管的位置偏離該分離器主體的中心軸線,使得通過該進口管被供應至該分離器主體的切割碎片至少在重力作用下朝著該切割碎片排放管移動,同時,所述的切割碎片在該分離器主體內沿著該分離器主體的內壁在圓周方向上旋轉。
3.一種切割裝置,其包括權利要求1的塵埃收集裝置;該切割裝置還包括切割工具;蓋子,其被設置和構造為覆蓋該切割工具;以及導管,其連接在該蓋子和該塵埃收集裝置之間,使得由該切割工具產生的切割碎片與承載空氣一起從該蓋子經由該導管被送到該塵埃收集裝置。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切割裝置,其還包括被設置和構造為驅動該切割工具的電機;以及其中該切割工具包括一圓鋸片,使得通過該電機可旋轉地驅動該圓鋸片,以及其中旋轉的圓鋸片產生承載空氣流,該承載空氣流連同該圓鋸片產生的切割碎片一起經由該蓋子吹入該導管。
5.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切割裝置,其還包括工具部件,其包含該切割工具和該蓋子;基座,其被設置和構造為放置在工地地面上;以及滑動件,其可相對於該基座滑動;其中該工具部件和該分離器安裝在該滑動件上。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切割裝置,其中該塵埃容器可拆除地安裝在該滑動件上。
7.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切割裝置,其還包括電機,其被設置和構造為驅動該切割工具;風扇,其被設置和構造為產生用於冷卻該電機的氣流;以及吸管,其連接在該風扇的上遊側和該分離器主體的排氣管之間。
8.一種鋸子,包括旋轉圓鋸片;以及蓋子,其被設置和構造為覆蓋該鋸片;和塵埃收集裝置,其連接到該蓋子,使得切割碎片與該鋸片在該蓋子內旋轉時產生的承載空氣流一起被送入該塵埃收集裝置;其中該塵埃收集裝置包括第一塵埃收集器,其限定第一塵埃收集室,並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收集從該鋸片一側與該承載空氣一起送入的、且至少部分地在重力作用下保留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至少一部分切割碎片;氣旋單元,其接收承載空氣連同遺留的切割碎片流,其中的遺留切割碎片沒有被收集到該第一塵埃收集器內,其中該氣旋單元包括氣旋主體、切割碎片排放管和排氣管;其中該氣旋主體具有內壁,並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使遺留的切割碎片與承載空氣一起沿著該內壁的圓周旋轉,同時使分離的遺留切割碎片至少部分地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其中該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該排氣管從該氣旋主體排出;其中分離的遺留切割碎片通過該切割碎片排放管從該氣旋主體排出;以及第二塵埃收集器,其限定第二塵埃收集室,並連接到該氣旋主體的切割碎片排放管,從而使從該切割碎片排放管排放的已分離的遺留切割碎片收集在該第二塵埃收集室內。
9.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鋸子,其還包括一個調節裝置,該調節裝置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調節該塵埃收集裝置相對於該蓋子的位置。
10.按照權利要求9所述的鋸子,其中該塵埃收集裝置可旋轉地安裝在該蓋子上;以及其中該調節裝置可操作用以調節該塵埃收集裝置相對於該蓋子的旋轉角度。
11.按照權利要求10所述的鋸子,其還包括在最上位置和最下位置之間旋轉支撐該蓋子的基座,其中該調節裝置調節該蓋子與該塵埃收集裝置之間的相對角度,使得在該蓋子處在最上位置或最靠上位置時的相對角度小於在該蓋子處在最下位置或最靠下位置時的相對角度。
12.按照權利要求11所述的鋸子,其中該調節裝置包括限制裝置和支撐裝置;其中該限制裝置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限制該蓋子與該塵埃收集裝置之間的相對旋轉運動,從而在該蓋子從最下位置和最上位置之間的中間位置朝下旋轉時使該塵埃收集裝置隨該蓋子一起旋轉;以及其中在該蓋子從中間位置朝上旋轉時,該支撐裝置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克服重力將該塵埃收集裝置相對於該基座支撐在預定位置。
13.按照權利要求12所述的鋸子,其中所述預定位置是大致水平位置。
14.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鋸子,其中該塵埃收集裝置還包括限定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和該第二塵埃收集室的底部的單一底蓋,使得通過打開該底蓋可以同時排放收集在該第一和第二收集室內的切割碎片。
15.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鋸子,其中限定該第一塵埃收集裝置的第一塵埃收集器具有可拆卸地連接到該蓋子的前部,並且該前部的寬度比其餘部分要窄。
16.按照權利要求8所述的鋸子,其中限定該第一塵埃收集裝置的第一塵埃收集器具有形成在橫向兩側的嚙合槽,該嚙合槽靠近該第一塵埃收集器的上邊緣並沿著該上邊緣延伸,使得操作人員可以用手指與所述嚙合槽配合來握持該塵埃收集裝置。
17.按照權利要求16所述的鋸子,其中該嚙合槽形成在大致對應該塵埃收集裝置重心的位置。
18.一種臺鋸,其包括臺面,其限定用於其上放置工件的表面;鋸部件,其垂直旋轉地安裝在該檯面上,並且包括鋸片和用於覆蓋該鋸片的蓋子;塵埃收集裝置,其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收集由該鋸片在工件的切割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切割碎片;以及連接裝置,將該塵埃收集裝置旋轉地連接到該鋸部件上。
19.按照權利要求18所述的臺鋸,其中該鋸片包括旋轉鋸片;其中該蓋子具有連接到該蓋子的排放管,使得由該鋸片產生的切割碎片隨同該旋轉鋸片產生的承載空氣流一起被吹入該排放管;以及其中該連接裝置包括旋轉地安裝在該塵埃收集裝置上的進口管件,並具有連接到該排放管的第一端和通向該塵埃收集裝置的第二端。
20.按照權利要求18所述的臺鋸,其中該連接裝置被構造為用於連接該塵埃收集裝置,使得該塵埃收集裝置能夠在重力作用下相對該鋸部件自由轉動。
21.按照權利要求18所述的臺鋸,其中該連接裝置被構造為用於連接該塵埃收集裝置,使得該塵埃收集裝置能夠在有限的旋轉範圍內相對該鋸部件旋轉;以及其中該臺鋸還包括一個保持裝置,該保持裝置被設置和構造為將該塵埃收集裝置臨時性地保持在有限旋轉範圍內的中間位置。
22.按照權利要求18所述的臺鋸,其還包括一個限制件,該限制件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從下側支撐該塵埃收集裝置,以便限制該塵埃收集裝置的下部樞軸端。
23.按照權利要求22所述的臺鋸,其中該鋸部件通過安裝在該檯面上的支撐裝置可垂直旋轉地和水平運動地支撐;以及其中該限制件被安裝在支撐裝置上。
24.按照權利要求22所述的臺鋸,其中該限制件被設置和構造為克服重力從下側彈性支撐該塵埃收集裝置。
25.按照權利要求22所述的臺鋸,其還包括安裝到該限制件上的滾動件,使得該限制件通過該滾動件與該塵埃收集裝置接觸。
26.一種臺鋸,其包括臺面,其限定用於其上放置工件的表面;鋸部件,其可垂直旋轉地和橫向旋轉地安裝在該檯面上,並且包括旋轉圓鋸片和用於覆蓋該鋸片的蓋子;以及塵埃收集裝置,其安裝到該鋸部件上,並包括相互組裝的第一塵埃收集器、氣旋單元和第二塵埃收集器;其中該第一塵埃收集器限定第一塵埃收集室並連接到該蓋子,使得由該鋸片在切割操作中過程產生的切割碎片隨同承載空氣流一起被送入該第一塵埃收集室,並且至少一部分切割碎片至少在重力作用下被收集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內;其中該氣旋單元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接收由承載空氣攜帶的、未被收集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遺留切割碎片;其中該氣旋單元包括氣旋主體、切割碎片排放管和排氣管;其中該氣旋主體具有內壁,並且被設置和構造為使得遺留切割碎片隨同承載空氣一起沿著該內壁的圓周旋轉,而切割碎片至少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其中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該排氣管從該氣旋主體中排出;其中分離的遺留切割碎片通過該切割碎片排放管從該氣旋主體中排出;以及其中該氣旋單元的位置是這樣確定的,即,使得該氣旋單元在該鋸部件與該塵埃收集裝置一起在一個方向上橫向旋轉時移動到該第一塵埃收集室的上側。
27.按照權利要求26所述的臺鋸,其中該氣旋單元被定位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器與該鋸部件的橫向旋轉方向相對的一側。
28.按照權利要求26所述的臺鋸,其中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包括入口;終端,其在進入該入口的切割碎片流的方向上與該入口相對,使切割碎片撞擊該終端;以及出口,其設置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室的橫側上,並且其被安置在朝向該入口的方向上與該終端相隔預定的距離處,從而在該出口和該終端之間限定一個空間以免切割碎片由於與該終端撞擊後發生反彈而直接進入該出口。
29.按照權利要求26所述的臺鋸,其中該第一塵埃收集室有緩衝區,其用於在該遺留切割碎片進入該氣旋單元之前緩衝該遺留的切割碎片流。
30.按照權利要求26所述的臺鋸,其中該第一塵埃收集室的橫截面積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切割碎片流的方向上逐漸增大。
31.按照權利要求30所述的臺鋸,其中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具有流線型構造。
32.一種圓鋸,其包括鋸部件,其包括旋轉圓鋸片和用於覆蓋該鋸片的蓋子;以及塵埃收集裝置,其連接到該鋸部件並且包括彼此組裝的第一塵埃收集器、氣旋單元和第二塵埃收集器;其中該第一塵埃收集器限定第一塵埃收集室並連接到該蓋子,使得由該鋸片在切割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切割碎片隨同承載空氣流一起被送入該第一塵埃收集室,並且至少一部分切割碎片至少在重力作用下被收集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內;其中該氣旋單元被設置和構造為用於接收空氣所攜帶的、未被收集到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內的遺留切割碎片;其中該氣旋單元包括氣旋主體、遺留切割碎片排放管和排氣管;其中該氣旋主體具有內壁,並且被設置和構造為使得遺留切割碎片隨同承載空氣一起沿著該內壁的圓周旋轉,而分離的遺留切割碎片至少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其中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該排氣管從該氣旋主體中排出;其中分離的遺留切割碎片通過該切割碎片排放管從該氣旋主體中排出;以及其中該第一塵埃收集室包括入口;終端,其在進入該入口的切割碎片流的方向上與該入口相對,使切割碎片撞擊該終端;以及出口,其設置在該第一塵埃收集室的橫側上,並且被安置在朝向該入口的方向上與該終端相隔預定的距離處,使得在該出口和該終端之間限定一個空間以免切割碎片由於與該終端撞擊後發生反彈而進入該出口。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塵埃收集裝置和帶有塵埃收集裝置的切割裝置。用於收集切割裝置產生的切割碎片的塵埃收集裝置具有利用切割碎片的重力將切割碎片與承載空氣分離的分離器。一個塵埃容器收集由分離器分離的切割碎片。分離器包括具有切割碎片排放管和排氣管的分離器主體。分離後的承載空氣通過排氣管從分離器主體朝上排出。分離的切割碎片通過切割碎片排放管從分離器主體朝下排出。塵埃容器連接到切割碎片排放管。
文檔編號B23D47/02GK1721132SQ20051008760
公開日2006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16日
發明者佐佐木克彥, 小野雅彥, 坪井泰樹, 德永學, 平林伸治, 可兒利之, 青山修司 申請人:株式會社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