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黃連種植方法
2023-10-06 19:51:29 1
專利名稱:一種黃連種植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材的種植方法,特別是一種黃連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黃連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兩千餘年前開始入藥,《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本草綱目》稱為「治痢之要藥」,中國《藥典》「黃連」項下分為黃連(味連)、三角葉黃連和雲連。本發明指黃連(味連)的種植方法,黃連(味連)主產於長江中上遊南岸的高山地區(海拔1300m 1700m),故又稱「南岸味連」,傳統種植方法為砍山(燒山)_開墾-搭棚-作廂-定植,傳統方法每種一畝黃連需耗費三畝林木資源。而且因為產區林地坡度均在25°以上,土層厚度不一,不僅單產低、費工多,且引發大面積水土流失,形成成片荒山。 林連矛盾、產業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成為制約黃連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瓶頸。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既獲得黃連優質高產,又保護森林資源,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投資收益的黃連種植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黃連種植方法,其特徵是一是稻連輪作用水稻土改旱種植黃連5年(一個周期),然後恢復為水稻田,水稻種植2年後再改種植黃連;二是選育大花葉良種;三是壯苗合理密植①培育壯苗育苗種植的用種量為5 mcg/畝;②用苗量 4 4. 5萬株/畝,保持採收有效苗4. 0萬株/畝;③壯苗標準苗有4 5片真葉,且苗頂端生長點十分明顯和突出;④定植時間移載期在驚蟄前後15天;⑤苗齡採用一年生苗; 四是合理用肥、平衡施肥;五是改良棚架;六是選擇種植地塊要求向陽、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方便。所述合理用肥、平衡施肥畝廄肥用量增加2000 2500kg,畝鉀肥用量增加 100kg,畝磷肥用量減少350kg,畝尿素用量減少20kg,畝碳氨用量減少300kg ;採用看苗多次輕施,全年平衡用肥,並在施磷、鉀肥時結合面泥撒施。所述改良棚架黃連第一齡期要求棚架的鬱閉度> 75%,二齡期要求58 61%, 三齡期要求44 46 %,四齡期要求36 38 %,五齡期要求20 %。稻連輪作用水稻土改旱種植黃連5年(一個周期),然後恢復為水稻田,水稻種植2年後再改種植黃連。利用水稻土改旱種植黃連,不再因種植黃連而毀林開荒,每種植黃連一畝可節約森林三畝;同時因高山水稻土長年浸泡處於厭氧狀態,雖潛在養分高,但土壤團粒結構差,水稻單產低而不穩;使水稻土潛在養分充分釋放,地力均衡,可以保證黃連生長(五年)持續供給養分需要;雜草少、病蟲輕,節約大量管理成本,而且恢復水稻種植後單產可以提高10 15% ;水稻和黃連產量均能提高。選育推廣大花葉良種黃連種植歷史以來是使用自然混交種,本發明選育高抗、高產、優質的「大花葉品系」為主栽品種。壯苗合理密植①培育壯苗傳統育苗的用種量為10 13kg/畝,本發明的育苗用種量只有5 mcg/畝;②傳統種植用苗量6 8萬株/畝,本發明的用苗量4 4. 5萬株/畝,保持採收有效苗4. 0萬株/畝;③壯苗標準傳統種植育苗以4 5片真葉為標準, 本發明除葉片外,還必須是苗頂端生長點十分明顯和突出(習稱蜂子節);④定植時間 黃連在春、夏、秋、冬均可以移載,本發明的移載期必須在驚蟄前後15天;⑤苗齡本發明採用一年生苗。採用上述措施,主要是為了保證苗壯,及定植後生長勢強和群體的一致性。科學合理用肥、平衡施肥黃連藥用部分為根狀莖,對鉀敏感,因此,習慣的以無機肥、氮磷為主的施肥方法,既不能保證黃連質量也不能獲得理想的產量。本發明採用畝廄肥用量增加2000 2500kg,畝鉀肥用量增加100kg,畝磷肥用量減少350kg,畝尿素用量減少20kg,畝碳氨用量減少300kg,肥料投入減少350元/畝;採用看苗多次輕施,全年平衡用肥,並在施磷、鉀肥時結合面泥撒施,對提高黃連品質和產量十分有益,也符合黃連生長習性。改良棚架黃連第一齡期要求棚架鬱閉度> 75%,隨生長期年限增長,光合作用加強,鬱閉度應逐年降低,二齡期要求58 61 %,三齡期要求44 46%,四齡期要求36 38%,五齡期要求20%。上述方案既能滿足黃連不同生長期對光照強度的要求,同時又節約森林木材、降低了成本。優選種植地塊種植黃連的地塊必須向陽,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方便。「黃連喜陰溼」是古代醫學典籍對發現野生黃連環境的描述,實際上黃連不應該在陰溼處種植,這個「陰,,是對光照強度及光質的選擇,這個「溼」不是要求地下水位高,黃連怕漬,它所要求的「溼」指土壤和空氣的溼度,在空氣溼度年均< 80%的地區不適宜種植黃連。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更詳細說明本發明,下面結合具體實施的例子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是1、稻連輪作用水稻土改旱種植黃連5年(一個周期),然後恢復為水稻田,水稻種植2年後再改種植黃連。利用水稻土改旱種植黃連,不再因種植黃連而毀林開荒,每種植黃連一畝可節約森林三畝;同時因高山水稻土長年浸泡處於厭氧狀態,雖潛在養分高,但土壤團粒結構差,水稻單產低而不穩;改種黃連可使水稻土潛在養分充分釋放,地力均衡,可以保證黃連生長(五年)持續供給養分需要;雜草少、病蟲輕,節約大量管理成本。而且恢復水稻種植後單產可以提高10 15% ;水稻和黃連產量均能提高。2、選育推廣大花葉良種黃連種植歷史以來是使用自然混交種,本發明選育高抗、 高產、優質的「大花葉品系」為主栽品種。3、壯苗合理密植①培育壯苗;傳統育苗的用種量為10 13kg/畝,本發明的育苗用種量只有5 mcg/畝;②傳統種植用苗量6 8萬株/畝,本發明的用苗量4 4. 5 萬株/畝,保持採收有效苗4. 0萬株/畝;③壯苗標準傳統種植育苗以4 5片真葉為標準,本發明除葉片外,還必須是苗頂端生長點十分明顯和突出(習稱蜂子節);④定植時間黃連在春、夏、秋、冬均可以移載,本發明的移載期必須在驚蟄前後15天;⑤苗齡本發明採用一年生苗。採用上述措施,主要是為了保證苗壯,及生長期間的營養吸收均衡和生長的一致性。
4、科學合理用肥、平衡施肥黃連藥用部分為根狀莖,對鉀敏感,因此,傳統習慣上以無機肥、氮磷為主的施肥方法,既不能保證黃連質量也不能獲得理想的產量。本發明同傳統方法比較畝廄肥用量增加2000 2500kg,畝鉀肥用量增加100kg,畝磷肥用量減少350kg,畝尿素用量減少20kg, 畝碳氨用量減少300kg,肥料投入減少350元/畝,具體見表(一)中數據對比。採用看苗多次輕施,全年平衡用肥,並在施磷、鉀肥時結合面泥撒施,對提高黃連品質和產量是十分有益的,也符合黃連生長習性,本發明和傳統方法相比,具體見表(二) 中的對比。畝用肥量比較表表(一)單位kg
權利要求
1.一種黃連種植方法,其特徵是一是稻連輪作用水稻土改旱種植黃連5年,然後恢復為水稻田,水稻種植2年後再改種植黃連;二是選育大花葉良種;三是壯苗合理密植① 培育壯苗育苗種植的用種量為5 m^g/畝;②用苗量4 4. 5萬株/畝,保持採收有效苗 4. 0萬株/畝;③壯苗標準苗有4 5片真葉,且苗頂端生長點十分明顯和突出;④定植時間移載期在驚蟄前後15天;⑤苗齡採用一年生苗;四是合理用肥、平衡施肥;五是改良棚架;六是選擇種植地塊要求向陽、土層深厚、質地疏鬆、排水方便。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連種植方法,其特徵是所述合理用肥、平衡施肥畝廄肥用量增加2000 2500kg,畝鉀肥用量增加100kg,畝磷肥用量減少350kg,畝尿素用量減少20kg,畝碳氨用量減少300kg ;採用看苗多次輕施,全年平衡用肥,並在施磷、鉀肥時結合面泥撒施。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連種植方法,其特徵是所述改良棚架黃連第一齡期要求棚架的鬱閉度彡75 %,二齡期要求58 61 %,三齡期要求44 46 %,四齡期要求36 38%,五齡期要求20%。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黃連種植方法,它是以稻連輪作為核心,配套實行良種、壯苗合理密植、科學平衡施肥、改良棚架、選擇種植地塊等綜合措施,既獲得黃連優質高產,又保護森林資源,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土地收益和增加投資收益,本方法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值得大力推廣。
文檔編號A01G1/00GK102440128SQ20111027653
公開日2012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19日
發明者孫先中, 孫海林, 牟來明 申請人:利川市清江黃連開發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