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的製作方法
2023-10-11 03:30:24 1

本發明涉及電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機的導電環。
背景技術:
新能源汽車電機在變頻時,軸上電壓會加大,軸電壓通過電流經軸承釋放。電流在釋放中,軸承座圈和滾珠表面被電腐蝕,這個腐蝕的過程是緩慢的。在這個過程中,駕駛員會感到新能源汽車動力越來越小。待到汽車趴窩時,汽車電機軸承已損壞,表現為油脂發黑,軸承座圈和滾珠表面出現溶坑,溶坑層的顆粒又被封閉軸承封死在軸承內,這些原因最終加速導致軸承壽命變短。
所以為了防止上述電腐蝕現象的發生,需要給電機軸承裝上導電環。但現有的導電環整體厚度太厚,不適合新能源汽車電機的規格要求,再不改變原有新能源汽車電機整體結構的基礎上,留給導電環的厚度最好在5mm以內。
現有技術中一般是通過導電膠將導電纖維均勻粘結在導電環的外殼的內側圓周上,如果導電纖維要達到足夠的固定強度,就必須要塗抹較厚的導電膠,造成整個導電環厚度達不到新能源汽車電機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可以用於新能源汽車電機上的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包括有環狀外蓋以及環狀外蓋上設置的導電件,所述的導電件包括有導電纖維束以及固定導電纖維束的導電套,在環狀外蓋上設有固定導電套的固定件,所述的導電纖維束與電機軸過盈接觸。
所述的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安裝在電機軸承的外蓋上。
所述環狀外蓋的內環為電機軸孔,環狀外蓋套在電機軸孔上。整個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的厚度即是整個環狀外蓋的厚度,厚度範圍為3~6mm。
所述的導電纖維束插入導電套的套管中,所述的導電套優選為銅套管,待導電纖維束插入銅套管後,擠壓銅套管,使得導電纖維束被銅套管牢牢固定住。所述導電纖維束以及導電套的厚度為0.3~1.5mm。
所述環狀外蓋為不鏽鋼材料,環狀外蓋包括有前外蓋和後外蓋,在前外蓋或後外蓋的內側圓周上均勻切割有至少一個固定導電套的固定槽,固定槽的槽深與導電套的厚度相適應,固定槽的槽深為0.35~2mm。
前外蓋與後外蓋閉合鎖緊後,帶有導電纖維束的導電套被緊緊鎖死固定在環狀外蓋內,導電纖維束與導電套都控制在較小厚度,使得整個導電環的厚度得到控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超薄的旁側電路導電環可以為電機軸去除軸電壓,適用於需要超薄厚度導電環的電機中,本發明採用新的結構解決了在較薄的厚度要求下,導電纖維束在環狀外蓋上實現穩定緊固的問題。可以充分保證固定與導電性能的長久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結構的剖面圖;
圖3為本發明導電件的結構圖;
圖4為本發明固定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後外蓋結構圖。
其中:1、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2、環狀外蓋,21、前外蓋,22、後外蓋,23、固定圈,24、固定凹槽,3、導電件,31、導電纖維束,32、銅套管。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及圖2所示的一種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1),包括有環狀外蓋(2)以及環狀外蓋上設置的導電件(3),導電件包括有導電纖維束(31)以及固定導電纖維束的銅套管(32),導電纖維束(31)與電機軸過盈接觸。
如圖4所示的導電件(3),其中導電纖維束的一部分被套在銅套管(32)內,導電纖維束的兩端都有伸出銅套管(32)的部分,分別為纖維束A部以及纖維束B部。
所述的纖維束A部與電機軸過盈接觸,纖維束A部長為3.5~5mm,纖維束B部長為0.5~1.5mm。
所述的纖維束B部尾端浸有導電膠,且纖維束B部尾端略大於銅套管(32)管口的寬度,確保導電纖維束不會在電機運行中脫落。
所述的環狀外蓋的內環圓周上均勻設置有至少一個導電纖維束以及固定該導電纖維束的導電套。
導電纖維束(31)為碳纖維集束刷,其磨損非常緩慢,經模擬試驗與換算,0.55mm的長度的磨損量須20萬小時,充分保證固定與導電性能的長久性。
鑲嵌式超薄旁側電路導電環(1),其安裝在電機軸承外蓋上,採用簡單的治具壓入方法即可。
實施例1
所述的環狀外蓋(2)包括前外蓋(21)以及後外蓋(22),在前外蓋(21)或後外蓋(22)的內側圓周上設有固定件,該固定件為固定凹槽(24),銅套管(32)放置於固定凹槽(24)後,前外蓋(21)與後外蓋(22)閉合後鎖緊,導電纖維束(31)便通過導電套固定在了環狀外蓋(2)上。
實施例2
如圖2及圖5所示,環狀外蓋(2)包括前外蓋(21)、固定圈(23)以及後外蓋(22),如圖4所示的固定圈(23)上面均勻分布有固定件,該固定件為固定凹槽(24),銅套管(32)放置於固定凹槽(24)後,固定圈置於前外蓋(21)與後外蓋(22)中間,軟後鎖緊前外蓋以及後外蓋,導電纖維束(31)便通過導電套固定在了環狀外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