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的製作方法
2023-10-26 15:20:37 1
專利名稱: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
背景技術:
現已出現了對兩種不同的流體進行混合的混合調節閥,並且可以通過比例調節裝置對混合流體中兩種不同的流體的比例進行調節,但在進行流量調節時,已有的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是這樣來實現的對兩種不同的流體在混合前,通過兩個獨立的流量調節開關單獨進行調節,這種結構的不足是1、在已有結構中,需設置兩個流量調節開關,結構複雜;2、要進行流量調節,需對兩個獨立的流量調節開關分別進行操作,操作不方便。
3、在進行流量調節時,若兩個流量調節開關的流量調節不同步,即兩個流量調節開關不是同比例地將流量調大或調小,則會導致進入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的兩種不同流體的比例不穩定,影響兩種不同流體混合的效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已有技術的不足,設計出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調節效果好的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包括設在閥體上的第一流入通道、第二流入通道、流出通道,在第一流入通道、第二流入通道與流出通道之間設置有對流經第一流入通道、第二流入通道不同流體混合的比例進行調節的比例調節裝置,在流出通道上設有流量調節開關。
比例調節裝置包括設在閥體內的調節內芯,調節內芯相配合的設置於閥體內並可在閥體內軸向移動,對於內芯軸向移動和限位的裝置可以採用現有技術。調節內芯上設置有至少兩條第一調節通道以及至少兩條第二調節通道,各條第一調節通道的軸向位置不同,各條第二調節通道的軸向位置也不同。第一流入通道的流體通過第一調節通道流入至流出通道,第二流入通道的流體通過第二調節通道流入至流出通道。在調節內芯上與第一調節通道和第二調節通道相對應的外圍均設有彈性圈。當調節內芯軸向移動時,起導通作用的第一調節通道及第二調節通道的數量發生變化,流經第一流入通道及第二流入通道的兩種流體的流量發生變化,從而實現對兩種不同流體的混合比例進行調節。
所述調節內芯上的第一調節通道和第二調節通道可為三條以上,各相鄰的通道頭端(即通道的一端端頭)在軸向位置不同(包括依次變長或依次變短或不規則排列)。也可以分為至少兩組,每組至少三條,每組中,各相鄰的通道頭端在軸向位置依次不同(包括依次變長或依次變短或不規則排列)。
所述調節內芯可以分段設置,即包括有調節內芯第一段及調節內芯第二段,第一調節通道設置於調節內芯第一段上,第二調節通道設置於調節內芯第二段上,還可以在調節內芯第一段與調節內芯第二段之間設置連接杆,將調節內芯第一段與調節內芯第二段連接。此結構可以方便的對調節內芯進行加工及安裝,同時可以減少調節內芯的加工成本。
本實用新型還在流出通道上設置了流量調節開關,即可以通過一個流量調節開關對混合流體的流量進行調節,結構也更簡單,在流量調節時,流經第一流入通道及第二流入通道的流量是同步的調大或調小,兩種不同流體的混合比例不會受流量調節的影響。
所述流量調節開關可以使用任何一種現有技術中已經公開的結構。
閥體內還可以設置一個緩存腔,其作用是對流經第一流入通道、第二流入通道的兩種不同流體的流入壓力、流量進行緩衝,由於緩存腔的設計,兩種不同流體的流入比例的急劇變化也可以通過緩存腔得到緩衝,使混合流體的比例更趨穩定。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結構簡單;2、操作方便;3、對混合流體的比例調節更穩定;4、加工工藝、安裝工藝性好。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總體結構的剖視圖;圖2是
圖1中件9的結構圖;圖3是圖2中件12的外表面展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總體結構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第一流入通道,2、第二流入通道,3、流出通道,4、流量調節開關,5、閥體出水孔,6、調節旋鈕,7、緩存腔,8、閥體,9、調節內芯,10、第一調節通道,11、第二調節通道,12、調節內芯第一段,13、調節內芯第二段,14、連接杆,15、抵頭,16、卡圈,17、調節螺杆,18、內芯彈簧,19、第一閥體角,20、第二閥體角,21、裝飾蓋,22、流量調節閥芯,23、彈性圈,24、調節套。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請參見
圖1、圖2、圖3,本實施例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包括在閥體8,閥體8上設置有第一流入通道1、第二流入通道2、流出通道3,在第一流入通道1、第二流入通道2與流出通道3之間設置有對流經第一流入通道1、第二流入通道2不同流體混合的比例進行調節的比例調節裝置,閥體8內設置有緩存腔7,在流出通道3上設有流量調節開關4,流量調節開關4包括閥體出水孔5以及流量調節閥芯22,流量調節閥芯22採用現有技術,流量調節閥芯22與一個調節旋鈕6連接。
所述比例調節裝置包括閥體8、調節內芯9、抵頭15、調節螺杆17、內芯彈簧18,調節內芯9相配合的設置於閥體8內並可在閥體8內軸向移動,調節螺杆17穿過固定在閥體8上的調節套24被卡圈16卡住,調節螺杆17與抵頭15螺紋配合,調節內芯9被內芯彈簧18及抵頭15軸向限位。調節內芯9包括有調節內芯第一段12及調節內芯第二段13,調節內芯第一段12上設置有第一調節通道10,調節內芯第二段13上設置有第二調節通道11,在調節內芯第一段12與調節內芯第二段13上與第一調節通道10和第二調節通道11相對應的外圍均設有彈性圈23。第一調節通道10為至少兩條且軸向位置不同,第二調節通道11為至少兩條且軸向位置不同,在調節內芯第一段12及調節內芯第二段13之間設置有連接杆14。
其工作原理是第一種流體從第一流入通道1經第一調節通道10流入至流出通道3中的緩存腔7內,第二種流體從第二流入通道2經第二調節通道11流入至流出通道3中的緩存腔7內,兩種不同的流體在緩存腔7內進行混合。混合流體中兩種不同流體的混合比例可以通過比例調節裝置中的旋轉調節螺杆17進行調節,調節螺杆17的周向運動轉化為抵頭15的軸向運動,抵頭15抵壓調節內芯9使調節內芯9發生軸向位移,使起導通作用的第一調節通道10及第二調節通道11的數量發生變化,進而調節兩種不同流體的混合比例。混合流體從緩存腔7中流出後進入流量調節開關4,流量調節開關4可以對混合流體的流量進行調節,旋轉調節旋鈕6帶動流量調節閥芯22調節,使流出閥體出水孔5的流量發生變化,由此調節混合流體的流量,此實施方式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混合流體中兩種不同流體的混合比例穩定。
實施例2請參見圖4,此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不同是第一流入通道1前端與第一閥體角19連接,第二流入通道2前端與第二閥體角20連接,第一閥體角19及第二閥體角20上覆蓋有裝飾蓋21。本實用新型閥門安裝時,可以根據不同進水管之間的距離調整第一閥體角19及第二閥體角20即可安裝,而保持第一流入通道1及第二流入通道2之間的固定距離;同時,此實施例的流出通道3的通道口為彎管形。
權利要求1.一種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在閥體(8)上設有第一流入通道(1)、第二流入通道(2)、流出通道(3),其特徵在於閥體(8)內設置有調節內芯(9),並設有對調節內芯(9)軸向位移進行調節的調節裝置,調節內芯(9)可在閥體(8)內軸向移動;調節內芯(9)上設置有至少兩條第一調節通道(10)以及至少兩條第二調節通道(11),第一流入通道(1)通過第一調節通道(10)連通至流出通道(3),第二流入通道(2)通過第二調節通道(11)連通至流出通道(3);所述調節內芯(9)包括有調節內芯第一段(12)及調節內芯第二段(13),調節內芯第一段(12)與調節內芯第二段(13)通過連接杆(14)連接;所述第一調節通道(10)設置於調節內芯第一段(12)上,所述第二調節通道(11)設置於調節內芯第二段(13)上,在調節內芯第一段(12)與調節內芯第二段(13)上與第一調節通道(10)和第二調節通道(11)相對應的外圍均設有彈性圈(23),各條第一調節通道(10)頭端的軸向位置不同,各條第二調節通道(11)頭端的軸向位置也不同;在流出通道(3)上設有流量調節開關(4)。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其特徵在於在所述閥體(8)內設置有一個緩存腔(7)。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其特徵在於所述對調節內芯(9)軸向位移進行調節的調節裝置包括抵頭(15)、調節螺杆(17)、內芯彈簧(18)、調節套(24)、卡圈(16),調節螺杆(17)穿過固定在閥體(8)上的調節套(24)被卡圈(16)卡住,調節螺杆(17)與抵頭(15)螺紋配合,調節內芯(9)被內芯彈簧(18)及抵頭(15)軸向限位。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其特徵在於所述調節內芯(9)上的第一調節通道(10)和第二調節通道(11)均為至少三條,各相鄰的第一調節通道(10)頭端在軸向位置不同,各相鄰的第二調節通道(11)頭端在軸向位置不同。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其特徵在於所述調節內芯(9)上的第一調節通道(10)和第二調節通道(11)均為至少兩組,每組至少三條,每組中,各相鄰的第一調節通道(10)頭端在軸向位置不同,各相鄰的第二調節通道(11)頭端在軸向位置不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開關的混合調節閥,在閥體上設有第一流入通道、第二流入通道、流出通道,閥體內設有調節內芯和對其軸向位移進行調節的調節裝置;調節內芯上設有至少兩條第一調節通道和第二調節通道,第一流入通道、第二流入通道分別通過第一調節通道、第二調節通道連通至流出通道,第一流入通道、第二流入通道外圍均套有彈性圈。調節內芯分為調節內芯第一段及調節內芯第二段並通過連接杆連接;第一調節通道、第二調節通道分別設於調節內芯第一段、調節內芯第二段上,各條第一調節通道頭端及各條第二調節通道頭端的軸向位置均不同;在流出通道上設有流量調節開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對兩種不同流體進行混合時效果更穩定。
文檔編號F16K11/04GK2900984SQ200620057770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4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14日
發明者葉國榮 申請人:葉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