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倚天屠龍記大戰六大派(新版倚天屠龍記)
2023-06-13 04:52:36
在春節檔的電影中,如果說《四海》是一場詐騙,那麼王晶新拍的兩部《倚天屠龍記》,簡直就是集辣眼睛和毀童年為一體的春節爛片之王中王。
這兩部新《倚天屠龍記》分別於今年1月31號和2月3號在網絡首播。儘管此前發布的選角和劇照都引起了吐槽一片,可多年前那部《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帶來的濾鏡威力不容小覷。
再加上春節檔電影各個動輒幾十上百,6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讓不少觀眾掏了腰包。
但在帶著悔恨2倍速快進完兩部片子後,無數觀眾才知道,6塊錢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更是什麼都買不了。
先說演員。
新版《倚天屠龍記》匯聚無數老牌港星,比如飾演張三丰的甄子丹,雖然大多數人很難將詠春·葉問同太極掌門君寶聯繫起來,但本著武術高人是一家的心態,儘管畫面可能會有些違和,但只要一樣能打,就是好的;
飾演張翠山的,是看起來比甄子丹小不了幾歲的古天樂,要知道現代服道化的精進程度比不上磨皮美顏的功效,黑古更是距離原版書生氣質文武雙全的張翠山差了一個白古的距離,但想到當年「平平無奇古天樂」,還是給了觀眾一絲期待空間;
而飾演張無忌的林峰,實不相瞞,烏鴉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許多年前的《大唐雙龍傳》和《尋秦記》裡,雖然納悶當年的兄弟如何變父子,但憑藉著童年濾鏡,怎麼說林峰也是TVB的帥哥之一。
然而看到正片時,烏鴉的僥倖心理,被兩個泡麵頭的老帥哥擊碎:
這哪裡是張無忌和張翠山,分明是青翼蝠王韋一笑的兩個替身。
相對於男主角的服道化和表現力,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一眾女主角。
畢竟誰不知道,《倚天屠龍記》最好看的,就是姿態萬千的美女們,別說女主角,就連臉上前期帶毒後期帶疤的表姐殷離,都是一等一的好看。
本來定妝照釋出,網友就都不滿意,結果正片更是讓人直呼毀眼睛:
文藝小白花文詠珊,搖身一變成了聰穎狡黠的魔女趙敏,梳著一頭小辮子的她時時刻刻穿著貂皮大毛領,來凸顯自己蒙古郡主的身份,但卻只見柔弱,毫無英氣;
名不見經傳的雲千千,是近兩年王晶最愛用的演員,代表作有《新河東獅吼》《唐伯虎點秋香2019》《孫悟空大戰盤絲洞》,可謂是毀經典專業戶,這次扮演《倚天屠龍記》中最具人氣女主角小昭,說實話,她的長相直到烏鴉看完了電影也沒記住;
最具槽點的,當屬原著之中和張無忌青梅竹馬的漁家女周芷若,雖然不是國色天香,但也小家碧玉惹人憐愛,不然也不會令張無忌左右搖擺;然而新版之中簡直槽多無口,被譽為「長發大張偉」,只得放一張圖給大家默默感受……
整個片子下來,唯一得到好評的兩個角色,一是在2003版本《倚天屠龍記》中,飾演表姐殷離的陳紫函,這次演了紫衫龍王,怎麼看都比周芷若年輕了20歲,和小昭站在一起,上演了一出「安能辨我是母女」;
另一個是二次出演金毛獅王的徐錦江,可謂是輕車熟路,無需太多修飾,往那一坐即可。
回過頭來再看看王晶當年拍攝的《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不說別的,光說主演陣容,三大美女顧盼生姿,各有所長:
紅衣小昭活潑靈動,嬌俏可愛,是這部電影中當之無愧的女一號,幾近與張無忌私定終身;
峨眉芷若一改往日嬌柔,雖是小白花形象出場,但眼睛裡卻總是藏著精明與算計,不愧是把張無忌耍得團團轉的峨眉掌門,更不要提演員本人還同時也出演過趙敏的角色;
郡主趙敏英氣十足,無論是古箏彈奏,還是馬背回眸,堪稱剛柔並濟,智勇雙全,一句「我在大都等你」,讓觀眾們足足等了29年;
誰能想到,觀眾們等了29年,等來的卻是一群妖魔鬼怪。
最終,這兩部新版《倚天屠龍記》的評分,都在4分以下,可以說是最爛金庸作品改編。
吐槽之餘,也不禁讓人感慨,香港電影江河日下,武俠片的時代更是一去不復返。
11928年,一部名為《火燒紅蓮寺》的電影在國內上映。
《火燒紅蓮寺》是一部武俠神怪片,講述的是一個名為陸小青的少年,在紅蓮寺中的一段經歷。
陸小青來自湖南的趙家坪,這個地方處於瀏陽、平江兩個縣的交界之處,是歷史上有名的械鬥之地。陸小青的父親陸風陽因為一次械鬥失敗,就讓兒子去崑崙派學武功。
學成歸來的陸小青返鄉途中,借宿紅蓮寺。但卻發現寺中機關重重,有美女出入,夜半之時更是有鬼影向佛像跪拜,原來是淫僧邪寺。
寺中僧人見陸小青發現玄機,便想殺他滅口。最終在俠士的幫助下,會同官兵攻下了寺院。
全篇下來就是四個大字,除暴安良。
彼時,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剛剛失敗,國民黨肆意屠殺昨日的同盟,整個社會充滿著血腥的氣息,原本的希望破碎,避世的情緒在社會上蔓延開來。電影成了一部分人麻痺自己,逃避現實的工具。
武俠的魅力,在這時顯現了出來——若是自己武功高強,還畏懼什麼內憂外患?
於是,曾經作為點綴作用的武俠情節,開始成為了主角。
明星電影公司,是國內最老牌的電影公司。其高層張石川,看中了武俠電影的魅力,重金聘請了擅長拳腳功夫的演員張慧衝,拍攝了電影《無名英雄》,果然吸引了大批觀眾。
(張石川)
而後,張石川乘勝追擊,接連拍攝了《山東馬永貞》《車遲國唐僧鬥法》和《蔡狀元建造洛陽橋》。
看名字就知道,這些電影中難以避免奇幻場景。然而,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許多效果根本無法實現。但在如此簡陋的拍攝條件下,這幾部電影依舊十分賣座,堅定了張石川走武俠神怪路線的決心。
明星電影公司的另一名高層鄭正秋,並不贊同拍攝這種類型的電影,他覺得追求民主和科學的宗旨,才是電影公司的正確發展方向。武俠神怪片只能讓人逃避現實,卻不能喚醒畸形社會下麻木的群眾。
但張石川覺得,公司的生存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過武俠神怪片賺到了錢,才能拍攝所謂的「正劇」,何樂而不為?
就這樣,《火燒紅蓮寺》誕生了。
(鄭正秋)
《火燒紅蓮寺》的成功,離不開兩個人,一是其小說原著《江湖奇俠傳》的作者,筆名為平江不肖生的向愷然,二是其攝影師董克毅。
向愷然,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通俗文壇兩大巨子「南向北趙」之中的「南向」,這兩人打破了中國文壇鴛鴦蝴蝶派小說一統天下的局面,開創了武俠小說門派。
從小喜愛文學和武術的他,在這兩方面都頗有深厚造詣,著有不少武術類書籍。而他的文學生涯開始於其在日本留學過程中,目睹了不少形色醜惡之人,寫成了小說《留東外史》。
1922年,應世界書局的邀約,他開始專心從事武俠創作,《江湖奇俠傳》正是他的武俠處女作。書籍內容受到湖南民俗影響,將寫實與神怪結合,編出來的故事都很有看頭。
他奠定了現代武俠小說的基礎,論輩分絕對算得上是金庸古龍的啟蒙者。
董克毅,他的父親是明星電影公司的一名油漆工,他成年後就來這裡做學徒,經常留心「偷師」攝影技術,直到電影公司的攝影師離開,他便立刻頂上。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大量運用特輯攝影手法的影片,《火燒紅蓮寺》在當時的拍攝難度可想而知,片中隱身、火燒、騰雲駕霧等鏡頭,都是董克毅和美工師張聿光一起鑽研拍攝出來的。放在今天,只需要一臺電腦就可以搞定,但在當時卻要靠攝影和剪輯技巧實現。
他還創造出了「接頂」法,就是把畫在玻璃板上的紅蓮寺頂與沒有寺頂的布景巧妙地拍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紅蓮寺輝煌建築;透過真實人物與卡通形象融合的辦法表現「劍光鬥法」,在銀幕上將人任意放大和縮小,甚至完成「分身」的特技攝影技術。
最驚豔的,當屬「空中飛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吊威亞,這一想法來源於他在一本美國雜誌上看到的隻言片語,歷經多時終於實現,堪稱中國武俠電影的傳家之寶。
《火燒紅蓮寺》三年之內,連拍18集,可以說得上是萬人空巷。
其後面的劇情更是天馬行空,雙方劍仙各自施展絕技,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簡直就是仙俠劇的鼻祖。
總而言之,《火燒紅蓮寺》開創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次武俠電影熱,讓「武俠」兩個字,成為了綿延幾十年的中國電影主題。
有人說,當李安憑藉《臥虎藏龍》拿下奧斯卡時,他的感謝名單中,《火燒紅蓮寺》應有一席之地。
《火燒紅蓮寺》爆火之後,各類武俠神怪電影層出不窮,一些觀眾痴迷於俠客們高超的武功和變幻莫測的法術,甚至跑去深山老林求道學藝,引起了國民政府的注意。
武俠片中體現了反體制反權威的意識,而神怪片又包含了迷信反科學因素,引發了類似宗教狂熱的社會反應,因此國民政府內政部和教育部聯合電影檢查委員會,對武俠神怪片進行查禁,首當其衝的就是明星電影公司和《火燒紅蓮寺》。
1931年,電影檢查委員會正式禁映《火燒紅蓮寺》,其名「內容荒誕不經、充斥封建迷信、有違黨義;電影傳播之廣,危害之烈,甚於書籍,自應一體查禁,以免流毒社會」。
此後幾年,電影檢查委員會打著維護國產電影之苦心的旗號,一直封殺《火燒紅蓮寺》,上海多家媒體也刊文,批判起了明星電影公司,認為他們致力於「妨害善良風俗及公共秩序,其害匪淺」。
1937年,淞滬會戰,明星電影公司在閘北的片場損失慘重,於是又想起了《火燒紅蓮寺》。
電影檢查委員會為了救市,特地允許禁片重檢放映。《火燒紅蓮寺》重新出爐,票房甚至超過了最初上映之時。
但時代變了,武俠神怪風靡的時候已然成為過去,一部《火燒紅蓮寺》已經救不了明星電影公司。
不只是明星電影公司,絕大多數國產製片公司的主要產業,都被侵華日軍摧毀。上海影視業就此衰落,重心轉移到了香港。
2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縱使在香港,電影業的發展也很艱難,期間一度因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兇殘,無一電影生產。
直到1930年初,黎北海等人創辦了香港影片公司,製作了一出《左慈戲曹》,之後香港才陸續有電影製片公司成立,略見起色。
從1946年到1949年,香港的電影公司們一共生產了34部國語片和8部粵語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循序蓬勃發展。一是大批內地電影工作者南下,二是因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電影勢力過渡到了香港,在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地方,各個類型的文化肆意碰撞,開啟了這裡的文化產業。
邵氏公司,正是從南洋歸來的力量之一。
20世紀20年代中期,邵氏家族就在電影領域活躍了起來。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除了製片外,還開拓了電影發行業務,市場份額越做越大。
然而天一公司的蓬勃發展,被其他電影公司視作眼中釘,因此遭到了其他幾家的圍剿。簡單來說就是,但凡和他們籤約了的發行商或者戲院,都不能買天一的影片。
圍剿之下,卻也給邵氏帶來了新的商機。負責電影發行的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決定將事業的重心轉移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從此,邵氏的電影發行事業,可以說是風生水起。
30年代初期,邵氏在南洋地區經營的戲院,就高達139家。雖然中間因為抗日戰爭發展停滯,但到了1956年,仍有130多家戲院,全年所需影片量高達520部。
然而,因戰爭原因從上海遷移到香港發展的「邵氏父子」公司,承擔不了如此之大的製片量,在香港的事業一度寸步難行。
於是1957年,邵逸夫隻身回到香港,準備在製片領域一展宏圖。
(邵氏家族)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正式掛牌,開啟了邵氏時代。
邵逸夫曾兩度前往美國,見識過歐美國家先進的設備、技術和經驗,尤其是好萊塢。
為了重振邵氏影業,就要打造出「東方好萊塢」。
邵氏在清水灣,建造起了一個集攝影棚、製片大樓、服裝庫、道具庫、放映室、生活區等多功能區域為一體的東方好萊塢——邵氏影城。
有了場地,接下來就是大展拳腳的時候。
彼時,港臺兩地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的武俠作家,正掀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熱潮,新派武俠小說在繼承了「舊派」的基礎上,不再刻畫至高無上的人物,而是深入挖掘人性的特點和藝術魅力,整合歷史、言情、武俠等小說的特點,對當時和現在的武俠電影,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受到武俠小說的啟發,1965年,邵氏公司宣傳主任鄒文懷提出了「彩色武俠世紀」的宣傳口號,開始著手製作武俠電影。
1966年,《大醉俠》上映。
《大醉俠》在武戲的編排上,不再是單純對舞臺武戲的記錄,而是更加注重鏡頭的銜接效果,並且運用了滑板、彈簧床等技術;在人物塑造上,也更加貼近社會和常人的思維情感,成為了引領這一時期武俠電影的大作。
邵氏公司大批量製作了武俠電影,比如《獨臂刀》《江湖奇俠》《琴劍恩仇》《邊城三俠》等,湧現了武俠明星姜大衛、狄龍,武俠影片導演張徹、胡金栓,還有武術指導袁小田、劉家良等,成為了香港武俠電影的中流砥柱。
此時的邵氏公司,已經佔據了香港影視業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從生產到發行再到放映的一條龍生產模式。
就在這時,提出「武俠宇宙」的鄒文懷,選擇了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創建了嘉禾公司。
他和嘉禾公司,共同開啟了李小龍的時代。
1971年,李小龍與嘉禾公司籤約,拍攝了《唐山大兄》。影片一上映就十分成功,票房突破了300萬,比排名第2位的《拳擊》多出了130萬的利潤。
1972年,李小龍又拍攝了《猛龍過江》和《精武門》,票房總數分別奪得了第一、第二名。無論是影片中犀利入耳的雷聲,還是出拳時快只見影的動作,都是李小龍功夫電影的標誌。
其中更難能可貴的,是影片中所展示的抗爭、不拘成規的氣質,正是當時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國家縮影。
李小龍的功夫電影,標誌著香港乃至全中國的日新月異,走向亞洲,走向世界。
而後其所蘊含的暴力美學,更是讓香港電影在世界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地位,好萊塢電影也頻頻致敬,東亞圈更是不必多說,經常在劇集中出現圍觀劇情。
1973年,李小龍去世後,嘉禾公司致力於培養出下一位李小龍,然而效果並不理想。
彼時的香港正在轉型,通俗化和娛樂化是這一時期市民的普遍訴求,於是喜劇片走向了觀眾,也給武俠電影帶來了新的元素。
1978年,嘉禾影視下屬公司思遠影視策劃,由成龍、袁和平聯手共同拍攝了武俠喜劇片《蛇形刁手》。
影片一經上映反響強烈,遂以成龍為主角相繼推出了《醉拳》《師弟出馬》《龍少爺》等武俠喜劇片,奠定了成龍在影視業的地位,同時也確立了武俠喜劇這一獨特的電影類型。
除了成龍,嘉禾影視還招攬了洪金寶,打算共創動作電影的新輝煌。
同時,香港、內地合拍熱興起,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在內地獲得了近2億元票房。
李連杰等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競技武術運動員,他的武術動作一方面繼承了傳統武術的實用形式,另一方面又在現代競技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了中國武術的美學元素。他的動作敏捷、優美流暢,極力展現了武術的東方藝術之美。
香港拍攝技術方面的先進,與李連杰的武術之美,共同塑造了《少林寺》的不朽。
1990年,導演徐克,憑藉著《笑傲江湖》嶄露頭角。
在這部電影中,徐克大膽創新,用彈簧、繩索、鉤箭等工具顯現輕功,用火藥爆炸的效果來代替內力,場面宏大,顛覆了以往一招一式的武俠場景。
而後,他與李連杰攜手,創作了《黃飛鴻》系列,開啟了「新武俠時代」,掀起了古裝武俠片的浪潮。
這一時期創作的電影,比如《絕代雙驕》《新流星蝴蝶劍》《方世玉》《六指琴魔》《東邪西毒》等,都融入了徐克的創作特點,結合了武術與特技,藉助鏡頭,展現了別樣的武俠神話。
彼時,香港電影工業發展如日中天。1993年,香港電影工業發展達到高峰,當年港產片數量為187部,票房收入11.44億港元,佔當年香港全部票房的七成。
然而第二年,香港的電影人們就笑不出來了。
1994年起,港片產量和票房接連下降。究其根本,一是大量電影如雨後春筍噴薄而出,求量不求質讓香港電影陷入了「泡沫繁榮」;二是以好萊塢影片為主的外語片進入市場,香港電影不再像從前那樣備受追捧。
到了1997年,港片產量僅86部,票房收入5.46億港元,與93年比,相當於腰斬。
接下來,亞洲金融危機,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經濟下滑,作為香港第一大外部市場的東南亞遭受嚴重衝擊。光是嘉禾,這一年就虧了八九千萬港幣。
《明報》封面,早在1995年11月版上,標題就是幾個大字,「香港電影之死」。
3讓我們再回到開頭的《倚天屠龍記》上。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上映於1993年,匯集無數當紅影星,從主角到配角,可以說得上是群星璀璨。然而這部電影投資5000萬,最終只收穫了慘澹的1000萬票房。
當年,人們習慣於把這部電影的失敗,歸結於王晶的魔改。
比如在原著中,張無忌是一個夾在正邪兩道之間的人,因其母親殷素素、義父謝遜和外公殷天正都是正派眼中的邪教之人;然而父親卻是來自武當山的名門正派,師公為武當掌門張三丰;因此自出生起,他就註定左右為難。
他在正邪之中遊走,努力化解雙方的恩怨;但也正是如此,他的性格優柔寡斷,時常心慈手軟。與金庸其他作品的主角相比,缺乏了不少英雄氣。
而在《魔教教主》中,張無忌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權謀之人。
比如他一直假裝不想學,但卻又用激將法騙火工頭陀教他武功。
再比如教主之位,原著中可以說是被逼無奈的結果,但在《魔教教主》中,是他的精心設計,順水推舟。
而其他人物形象,比如張三丰,從道骨仙風變成了一個邊打架邊說髒話的靈活胖子;滅絕師太,從一個古板但正派的尼姑,變成了心狠手辣之人;周芷若更是一開始就工於心計,把對張無忌的鄙夷寫在了眼睛裡……
因為電影時長有限,《魔教教主》刪減了一些原著的內容,比如把楊不悔的一部分劇情轉移到了小昭身上,刪去了殷離的部分,不過主線劇情大體沒有改變,只是人物形象上與以往版本相比可以說是驚天逆轉。
這種改編,因為主角並不是光明磊落的英雄,缺少了俠義之氣,與觀眾所愛的蓋世英雄形象有著很大差距,
唯一讓觀眾感同身受的,恐怕就是身處花叢之中的張無忌,確實不知道應該抱得哪位美人歸,畢竟出現的三位女主角,都是一等一的美。
如今時過境遷,這部《魔教教主》的評分也跟著時間水漲船高,不少人認為這種「惡搞」,其實是對金庸原著的一種解構,或許是金庸藏在原著中一些隱晦的暗示,被王晶放大開來,一一展現給觀眾。
換現在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在當年的失敗,又何嘗不是港片衰退的一個預兆,更是武俠沒落的轉折。
而後幾年中,名利雙收的《臥虎藏龍》讓不少導演看到了「出路」;2002年《英雄》開啟了武俠的商業大片之路;之後如法炮製的《十面埋伏》,雖然在票房上大獲全勝,但已開始逐漸崩盤。
於是,一樁樁「慘案」接踵而來,《無極》淪為笑柄,《夜宴》一塌糊塗,《滿城盡帶黃金甲》更是沒眼看。武俠大片從人人都愛,變成了爛片的代名詞。
新版的兩部《倚天屠龍記》,其實是在「魔改」基礎之上又多改了幾分,只是結果更加不盡人意。要說不滿,從演員演技到故事劇情,沒有一個比得上老版。
昔日裡的武俠片,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歷經時間,也就更讓人覺得沉浸其中,一直被模仿,也無法被超越。
而在今天,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各花入各眼,閾值高了,過去的美酒佳餚放到今天或許也不過是小菜一碟。
但爛片依舊是爛片,就算用情懷包裹,說到底也還是爛片,騙了觀眾口袋的錢。
不知道導演們坐在攝影機前,真的自己不覺得辣眼嗎?
參考資料:
武俠電影史話——風飛雲起時:《火燒紅蓮寺》拍攝始末
李牧,譚廣鑫:香港武俠電影的歷史變遷及對武術傳播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