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雨一部不起眼的武俠電影(最被低估的武俠電影劍雨)
2023-10-31 10:44:18 5
2010年前後,當香港導演紛紛撤出武俠片世界,只有少數臺灣導演還在斷續經營。
李安《臥虎藏龍》非常成功。
隨後蘇照彬《劍雨》登場,慢工出細活,得到影迷們的一致好評。
相比內地導演,臺灣導演們似乎更關注武俠的前途。
但起初,因為情節詭譎怪誕,甚至還有些超前,讓不少觀眾表示難以接受。
甚至被釘上「雷」、「爛片」等標籤。
在上映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劍雨》的評分都徘徊在5點幾左右,直到這幾年,才追回到7.6分。
除了口碑,票房也是十分慘澹。
而在同一期間上映的《讓子彈飛》7億人民幣,《狄仁傑之通天帝國》1.8億,《精武風雲·陳真》1.3億,《山楂樹之戀》1.32億,而《劍雨》只有4800萬,少的可憐,僅僅院線上映34天就下架。
不過電影在韓國、美國上映還收穫了4000多萬,算是勉強能收回了成本。
話說回來,《劍雨》票房的失利也是製片方自己「作」的。
《劍雨》前期宣傳更像是文藝片,一是拍了《詭絲》的臺灣導演蘇照彬在內地名氣不大,男主角鄭雨盛是韓國人,女主角楊紫瓊在當時也沒有多少票房號召力。但最主要的是劇組對於宣傳點的失利,竟然爆炒大S與王學圻的「激情戲」,誤讓觀眾以為這是不健康的顏色電影。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勸退一部分觀眾。
好在,隨著歲月的沉澱,13年時間裡,觀眾也逐漸在為這部「爛片」平反。
甚至被高度冠以「《臥虎藏龍》以來最好的武俠片」!
我個人是非常喜歡《劍雨》的。
每回看著片中人物如何地用超越人類極限的輕功在巷弄間奔馳追逐,或是決鬥時雙方在刀劍上、心境裡的較量,總是會有自己隱隱的影像躍然於紙上,當這些模糊的影子清晰地呈現在銀光幕前時,仿佛又喚醒了一直沉睡在心中的那股武俠魂,有多少次曾經想像自己是個持劍在江湖上走闖的俠客,武俠電影讓我們了卻這不可能完成的夢。
可能是華語市場不若過往的成功,所以過去10年來成功的華語作品並不多,自然更難有什麼武俠電影上市了,在2010年前後的臺灣電影市場似乎有了不一樣的風貌。
但可惜還是沒能延續下去。
為什麼要在談《劍雨》前談到這些呢?
因為這部影片,絕不能用傳統武俠片的角度去看待!
《劍雨》裡充滿了十足的武俠元素讓人看的好不過癮,儘管串連整個劇情的是二段愛情故事,而想表達的是一種小人物的心酸,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
這使得《劍雨》給人的不像是一般武俠作品中那種闖蕩江湖的不定感,所以完全是一個和《臥虎藏龍》不一樣的故事。
片中以搶奪羅摩遺體所引起的江湖腥風血雨為背景,再曉以佛理以"石橋襌"貫穿全劇,加上老和尚帶有佛理的臺詞。
雖然是武俠片,劇中的每個角色在剛強的外貌下,有著每個人脆弱的願望、表達愛情的方式。
而且每個角色出現的時間並不多,但很簡單的介紹各個角色特色和願望。
這人覺得讓《劍雨》豐富度加深,奇情武俠片就此誕生。
《劍雨》除了是我喜歡的古裝武俠外,各角色的對白亦讓我著迷不已。
一直以來都覺得文學或戲劇作品應該要具備對人世間的體悟才會顯得迷人。
這裡指的不是要電影或小說長篇大論的講道,而是若作品掌握了這些精華核心,那要不打動人心其實是很難的。
就這點來看,《劍雨》在這裡已經勝出,引述了羅摩老祖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也用簡單的字句,講白了深刻之心。
通盤來看,《劍雨》的重心其實不是文化層面,而是文學層面。
比如第一次在橋上相遇的細雨及張人鳳,他們二人的緣份未到,所以是刀劍相向、滿懷仇恨下相遇;而也是第一次陸竹與細雨緣的開始,或許對陸竹而言,細雨是他等待了五百年的緣;而對細雨,她所等待的卻是易容後的江阿生。
這是很典型的莎士比亞戲劇式手法。
畢竟蘇照彬不是武俠導演,而是編劇導演。
因此,他善於照顧到人物塑造、戲劇鋪排與意象運用三方面。
所以《劍雨》的劇情不是電影最大的賣點,但卻是最令我反覆琢磨此戲的原因,裡頭雖然有許多解釋不通之處,但通常電影就是會有這種東西,只要不過份深究,整體而言仍算得上是一部中規中矩的武俠片。
《劍雨》於動作場面的設計,乾淨利落、別具風格,且注入嶄新的武俠元素。
導演蘇照彬表示,在構思初期,就想打造一個截然不同於以往武俠電影的江湖情境。
而香港導演吳宇森更全心投入監製這部個人的首部武俠電影,連其女兒吳飛霞亦因此初登大銀幕,飾演一名冷血殺手,可見吳宇森對本片的投入與重視。
本片造型、道服化亦十分講究,擔任服裝設計的和田惠美,更曾以《亂》榮獲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劍雨》其實沒有什麼高潮迭起的轉折,故事就像平順的河流一樣緩緩而下。
但是劇情卻會將觀眾的情緒慢慢地帶入了細雨的人生,也讓我頭一回真切感受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
這種溫吞卻不失火候的敘事手法,讓觀眾真切地投射進這個虛構的武俠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所有的打鬥場面,其演員動作招式與導演的運鏡真的是水準之作,每次都讓我不禁為片中角色施展的劍法而感到著迷,即使放到現在來看一點都不落俗,不失精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是出自電影《東方不敗》裡面的經典臺詞。
《劍雨》裡面的江湖就是這樣。
虛無縹緲,但又好像離我們很近,我喜歡蘇照彬打造這樣一個「殺手江湖」的江湖,他們雖然不凡,但是內心深處卻也在渴望平凡,像我們這種平凡的小人物,是否也常常在幻想自己能有個不凡的人生。
《劍雨》則是成功的打造了一個有層次的江湖,殺手的世界高處不勝寒,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渴望,背負殺手之名,似乎已經預告他們只能過著雙重角色的生活。
對於片中的這些「大人物」來說,正是他們內心的渴望,正如同每個人現在所作的努力都是為了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因為他們面臨的江湖似乎不像我們所想的那麼美好。
同時也讓導演一語道破:江湖的世界是吸引人的,但是江湖的路卻是不好走。
一般來說提到江湖都是以道義、正邪善惡為主,那是充滿了恩怨情仇,人的是非無法有明顯的地帶,多的是陰謀詭計的地方,然而這套用於感情上,卻也詮釋的非常完美。很難得《劍雨》如此注重兒女情長的劇情,除了新穎度較高之外,也讓電影的風格剛柔並濟。
用一句話來形容《劍雨》,我覺得是——感情戲份很重的武俠片。
《劍雨》劇情系之於緣,結之於情,而「江湖」卻成為一個配套品,不得不讚賞這是電影表現最好的地方。
整齣電影所包裹的層層秘密在劇情推演下被一一揭發。
尤其是在電影的最後,殺手集團的首領轉輪王和忠厚老實的江阿生,他們的秘密被揭曉後,相信會讓許多人倒吸一口氣。
電影從一開始就安排的伏筆被攤開在觀眾眼前,真相慢慢地被勾勒出來,最後的結局成功地讓人體會到置身偵探片中緊張的刺激感。
而片中吸引人的地方不只有在撲朔迷離的劇情上,整部電影中的武打演出也是堪稱一絕。
其實也看得出來每個演員的用心,蘇導給每位角色一個屬於自己的故事,又十分巧妙的將這些人物連在一起,也不至於讓配角搶了主角的戲份,簡單的一幕讓觀眾也因此產生了共鳴,主要是因為劇情中不只刻畫人性,還有愛情的元素。
江上代有才人出,也因此電影一開始就是講述年輕氣盛的時候,他們的時代開始的最初,而那句話成為本片最明顯的表白:
「我願化身石橋,受五百年風吹,受五百年日曬,受五百年雨打,只求此女子從橋上走過。」
短短十幾字堪稱經典,道盡有情人為愛痴狂的等待。
這是《劍雨》裡談到愛情的中心思想,暗指了愛情裡最崇高的一種情操。
即使付出的與得到的是誇張地不成比例也不後悔,但求對方能和自己能有一點點的緣分聯繫,便心滿意足。
《劍雨》中的武俠式愛情我很喜歡。
比起《臥虎藏龍》中的「白蓮戀」以及「龍虎戀」的中西對比,我更喜歡《劍雨》中這種比較近似現代感的愛情。
一部充滿「情」的電影,片中各角色行遍江湖,唯有看透才能真正自由。
《劍雨》很好地應用了這個故事簡短而有力的刻畫女主角在劇中的兩段感情。
細雨在臨死前問說「你有沒有真心對我過?」江阿生的那句回答「萬萬不可能」就這簡單五個字已足以說明千言萬語。
我也是看到這一幕也才暗暗地點頭:楊紫瓊年紀是大了些,但她真的會演感情戲,實在是文武兼備!
通常我覺得一部好電影的重要關鍵是,導演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來講好他心中想表達的故事,不能有所浪費,甚至某些在看第一回感覺不重要的片段,到了第二遍的觀看中也突然有了意義,而對我而言,看電影一個很重要的樂趣就在於試著去解讀導演想用這個鏡頭或片段來告訴觀眾什麼事情。
《劍雨》在這個細節處理上非常不錯。
以「情」字貫穿細雨內心轉變帶出的主軸,看似微觀,其實能醞釀出更強大的力量。
對觀眾而言,角色的認同除了演員詮釋的方法,其遭遇和堅持的理念也能塑造立體的形象,得到更多感性層面的支持。
這就是為何細雨的難處特別苦,與江阿生的結局特別動人的原因。
整部戲已經讓我完全站在男女主角那方,江湖的恩怨情仇是過去,是身外之物。
而所謂報應輪迴,自行所種的因,必有果在世上等待,即便領悟而出退隱山林,也難逃因果之報。
屬於《劍雨》江湖的故事也就此展開。
從2000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在國際上奪得多項大獎,往後十幾年間吹起了一股「武俠風」,隨之而來的一連串我看都看不下去的武俠片,正在感嘆武俠片已死的華語片市場當下,《劍雨》的出現無疑拯救了江湖。
蘇照彬賦予了武俠片新的視野,乍看之下,劇情老梗沒有新意,但其實大巧不工,蘊含著相當多的層次在裡頭,等到看完之後再去細細品味才能發覺其中滋味。
《劍雨》和一般的武俠動作片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整部片有許多較特別的武打元素。
例如彩戲師使出的招數是武功搭配上變戲法,結合了聲光效果,並和現在流行的魔術做了結合,讓人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眼前為之一亮;
而在刀劍的武打戲份上,對打的刺激場景也讓人不禁為片中主角大捏一把冷汗。
而和一般的武俠動作電影比較不同的地方,也是《劍雨》吸引人的特點,就是曾靜在易容之後,隱身於京城中過著市井小民的生活的那一段劇情。
片中她和江阿生的相識及相遇過程,刻畫出一種平凡中更感彌足珍貴的愛情。
這在一般的武俠動作片中鮮少會被描述,這也是整個劇情中最讓人感到溫馨喜愛之處。
《劍雨》絕對是蘇照彬給內地觀眾最奇特的禮物。
從故事開始就已經點出,江湖上人人爭奪的羅摩遺體,誰得到就可以練成絕世武功、稱霸武林,但是片中卻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想要稱霸武林。
可以說蘇照彬拍出了一個不一樣的江湖和不一樣的武俠片。
電影的最後,整齣電影又拉回到了石橋。
在一連串撲朔迷離的劇情之後,讓人又回歸到了電影最初的意念。
也就是石橋——對於愛情的犧牲與奉獻。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圍繞著「石橋」在述說的他們的故事。
石橋是起點,也是終點。
在《劍雨》中蘇導採用了武俠片中少用的跳躍式敘事手法,而片中男女主角真切樸實的愛情更為這部武俠動作片增添了更多的可看性。
然而看似是爭奪寶物的劇情,《劍雨》的重心卻不是放在誇張炫麗的打鬥,也非正邪兩方的深仇大恨,包裝在這部武俠片的背後所要述說的是頗具深意的寓意。
「重生」便是整部電影的重心所在。
故事中不乏有殘疾之人,希望藉由羅摩遺體中的秘密尋求恢復的希望,而男女主角身世的轉折又何嘗不是一種重生。
劇情裡眾人殺紅眼所爭求的羅摩遺體,它的奧秘之處已經不重要了。在整場戲中,「重生」呼應在每個角色身上,有人得到卻也有人失敗,端看出發點的正確與否。
《劍雨》所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聽上的享受,在心靈上也讓人獲益良多。
本片陣容其實也堪稱大牌,不過令人可惜的是,相對於大卡司的演員,《劍雨》的整體氛圍卻是低調的。
這個低調,也顯現在票房上。
其實電影和人生一樣,在錯誤的時機和錯誤的行銷策略,才導致了劍雨這部片當年很差的票房。
但是回到故事本身,其實是一個雖小而微的完整江湖故事。
以我個人觀感言,著迷歸著迷,《劍雨》的故事人物其實頗有考究,但就像細細雨絲落在湖面上,漾起的漣漪小而深遠。
只是不知,未來,它將以何種形貌延續和復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