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讀《最好的告別》有感800字

2023-10-14 21:05:05

  《最好的告別》中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下面請看為大家提供的讀後感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讀《最好的告別》有感一:

  曾經在姐姐家小住幾日,看見姐姐的婆婆和公公離開生活幾十年的老家來到陌生的城市、適應新的環境幫著帶小孩,老家的親戚和朋友只能透過電話視頻來傳遞彼此的近況和問候,印象最深的是姐姐的婆婆和老家的姐妹視頻:誰誰身體還好吧!誰誰身體不行,住院了、走了!而當時在一旁的我卻愣了,震驚的是他們可以這樣雲淡風輕的去談論疾病、談論死亡;沒有絲毫懼怕的意思,而我們很多時候都選擇忽視」死亡」這個話題,它意味著一切痛苦與歡樂的寂滅,意外著我們與這個息息相關的世界再無瓜葛。隨著醫學的發展,即便是我們的壽命通過各種技術手段有了延長,但是,死亡仍是一種傳統,不能被顛覆。對於死亡這樣的大命題並沒有過多的去思考。

  而當我看到這本《最好的告別》被封面上的這句話吸引了: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當你靜下心來去讀時才發現書中並沒有你想像那般的晦澀難懂,好書需要你的慢慢磨合,而作者阿圖醫生是哈佛醫學院的教授,柯林頓、歐巴馬兩屆民主黨政府的醫改顧問;也是醫學領域裡面最會寫作的醫生。它不只講述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作為醫者,給病人最真摯的建議,尊重當事者,才是醫者仁心;作為政府領導者,醫療體系建設和老齡化必然趨勢都有很好的借鑑。

  在與姑姑共同生活的這段日子,漸漸的了解老年病帶給她的種種困擾,無論是飲食方式的改變還是生活習慣的改變都在影響著她及整個家庭。特別是遠離家鄉來到城市的不適應感更是加重這份城市生活的孤寂感,就像書中所講,我們年輕一代在尋求新的經驗、更廣泛的社會聯繫,以及在世界留下足跡的方式。然而,在老年的後半期,人們的優先需求顯著改變。大多數人削減了追求成就和社會關係的時間及努力,他們縮小了活動範圍。如果有機會,年輕人喜歡結識新朋友,而不是跟兄弟姊妹待在一起;老年人剛剛好相反。研究發現,年紀大了以後,人們交往的人減少,交往對象主要是家人和老朋友。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注當下,而不是未來。人們也根本沒有變得不開心,而是隨著年歲增長,快樂程度提高。他們比年輕時更少焦慮、憤怒。對待人或事也看的更坦然,更豁達。

  我們如何使用時間可能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多少時間。當你年輕身體健康的時候,你相信自己會長生不老,從不擔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圍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願意延遲享受,比方說,花幾年的時間,為更明媚的將來獲取技能和資源。你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識和更大的信息流,擴大自己的朋友圈和關係網,而不是和媽媽黏在一起。但隨著你的視野收縮,當你覺得未來是有限的、不確定的時候,你的關注點開始轉向此時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悅和最親近的人身上。而當「生命的脆弱性凸顯出來」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目標和動機徹底改變。至關緊要的是觀念,而不是年齡。

  死亡是一個必然,我們都在向死亡和衰老邁進,誰也無法企圖逗留,我們知道路的盡頭在哪,並且終究會抵達。向死而生,願你我多多珍惜當下,對老人,多些陪伴。

  讀《最好的告別》有感二:

  其實到了我這樣的年齡,面對和聽到的死亡,肯定已經不是一個兩個了,每一位亡者在面對死亡時選擇的方式各不相同,帶給親人,朋友的影響也不不盡一致,但似乎每一種都會讓人或多或少有一些遺憾,幻想如果當初選擇走另外一條路,會不會有更好的結果?比如說我大學的上鋪,畢業一年以後便因心臟病突發離世,讓我在事情過去十幾年後還不肯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也有身邊的親人,患了癌症,選擇手術或者化療,但基本上沒有延長他們的生命,只是更多的看到他們躺在病床上,承受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我自己的外公外婆則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選擇放棄醫院的治療,回家與親人共度難忘親情的時光,最後在平靜中告別了這個世界,讓我們在悲傷的同時,也獲得急需安慰,畢竟他們沒有過分忍受各種身體上的折磨……也有朋友告訴我,他們家裡的長輩,在最後吃辭世的時候,是躺在醫院的過道加床上,靠著各種靜脈點滴,維持著生命的體徵,病人痛苦,子女更痛苦。但選擇放棄治療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誰都不願意被別人指指點點,說你是個不肖的孩子。所以,我自己也一直在尋求這樣一個答案:當我們走完生命最後的歷程時,應該選擇怎樣的方式來進告別親人和你深愛著這個世界,才是最好的選擇呢?而這一本書,則給了我想要的答案。

  在中國文化中,死亡總是一個避諱的話題,人人都避之不及,所以更不會有人好好的想想這個問題。但不管你喜歡或者討厭,死亡總會在某一個時刻降臨,可真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大多數人對死亡的來臨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說句客觀的話,生和死是一個事物的兩方面,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死亡便是我們生命的必經之路,與其選擇視而不見到最後被動接受,還不如早一點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只有在我們能夠真正接受衰老甚至死亡這樣的事實,才會願意去思考,到底什麼才是自己和他人真正需要的和厭惡的?才能提前給出一份答案,讓別人能夠在必要的時候來幫助自己,更好地去面對衰老和死亡的來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們越有了越來越多養老的方法和醫療技術的手段來對抗衰老和各種重大疾病,也可以利用各種機器來維持瀕臨死亡的病人的生命體徵。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醫院裡痛苦的告別這個世界,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親人在ICU裡面,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連接著各種機器,在極度痛苦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已經開始有人認真思考死亡這樣的哲學問題,當然在面對死亡之前,還有一道關卡,那就是衰老。也許因為家裡有三位年愈八十的老人,我對這個問題有比旁人更深刻的感觸。

  隨著年齡的增加人的各種身體機能思考能力都會不斷的下降,但是老人特別是已經有了豐富生活閱歷的老人,是不會像孩子一樣聽任子女的擺布的,他們有自己的訴求,而大多數子女,卻往往會忽視這一點,只關注高齡給他們帶來的身體安全問題,於是我們把父母託付給養老院,交給保姆,由他們來安排安排年邁父母的生活……於是很多時候他們的個人隱私得不到保護,自己的願望得不到尊重,甚至連選擇的權利也被剝奪了,他們只能用不聽話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無聲的抗議。我們愛自己的父母,希望他們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捫心自問:我們真的了解老人們心裡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怎樣的嘛?他們願意去接受我們的決定嗎?還是因為他們愛我們勝過自己,於是不得不委屈地接受這樣的決定?書中列舉了不少老人的例子,來說明他們普遍的要求:比如能夠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可以有一些有共同愛好的朋友,方便可選擇的醫療,生活服務,被當作對人一樣尊重,而不是被嫌棄的包袱,從而能繼續構建屬於自己的人生故事,維持自己生存的意義……而這些卻恰恰是現代文明中出現的大部分養老院所以不能提供的,那些養老院雖然不乏完善的設備和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可給老人們的感覺是等待死亡的一個中轉站,缺乏生命和活力。這些內容不僅讓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其實父母也一直有找一個合適養老院的希望,他們的要求也是能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有一個可以自己進行烹飪的小廚房,附近可以有進行採購的地方,空氣清新,能提供必要的生活與醫療服務等,我一直以為這是因為他們覺得我一個人要照顧三個老人特別辛苦,才萌發出這樣的想法,其實現在才知道這是大多數已經開始或面臨開始喪失一些行動自由的老人的共同選擇,這樣的生活會讓他們有一種獨立和安全感,不會因依附別人而產生愧疚之類的感覺。所以未來我一定會選擇尊重二老的想法,為他們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提供便利。據我所知,國內現在已經有像綠城這樣的房地產商開發出了這樣的住宅小區,可惜的是入住的費用不菲,擋住了大部分有這方面需求的老人。

  衰老之後,人還會疾病纏身,各種意外不斷。當這種時刻來臨到自己或親人的身上,大部分人,甚至包括醫生在內,都會覺得頭腦發蒙,不知該如何取捨,只能一味的聽命與醫生的建議。殊不知,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目標、想法於醫生是大相逕庭的,比如說很多醫生推薦的各種手術、放化療只能以犧牲病人的生活質量,來換取可能性並不高的幾個月的生命,而我們所期盼的是用暫時的痛苦換換取未來5-10年的時間,我們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命,和所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因此在這樣的時候,我們需要理清自己的訴求,來告訴醫生什麼是我們最在乎和無法放棄的。書裡面就提供了一些在選擇手術前的問題清單:

  覺得預後會怎麼樣?對於前景有哪些擔憂?願意做出哪些取捨?如果健康狀況惡化,希望如何利用餘下的時間?如果自己無法做出決定,希望由誰來作出決定?

  雖然我們會企盼最好的結果降臨,但是我們卻也不得不做最壞事情出現的心理準備。當想清楚以後,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符合內心需求的決定,也才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就像作者的父親,在70歲被查出脊椎內有一個腫瘤塊時,和家人一起梳理出自己的價值觀,一直努力去適應和掌控自己的生活。雖然最後他還是死於疾病,但他起碼為自己爭取來了5年多可以自由行走的時間和高品質的生活,他為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獲得非常的充實和愉快!

  面對和接受生活中的死亡,不選擇逃避,提前為人生的最後一步做好思想上和行動上的準備,然後去享受現在的生活,這就是這本書告訴我的。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