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微型發電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12:16:51 3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型發電裝置。
背景技術:
電子產品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低功耗電子產品一般使用電池作為工作的電源,如電器開關、電子門鈴及遙控器等。使用電池作為電源有局限性,其存在使用壽命短,需要定期更換電池,用戶的使用成本較高;還由於電池易生鏽以及漏液,會大大降低電子產品的可靠性,且無法滿足全天候長久提供能源的需要,給用戶帶來不便;製造電池不僅需要消耗資源,而且大量的廢舊電池被丟棄,汙染環境。目前有一種微型發電產品,但其發電量小,不能完全代替電池。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微型發電裝置,工作可靠性高,發電量大,體積小,滿足用戶全天候長久使用的需求,經濟環保,適應性廣,能完全代替電池。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微型發電裝置是這樣實現的,其特徵在於包括發電結構、底座、安裝套及按壓翹板結構;其中
在所述底座上設有安裝框架,所述安裝套設在安裝框架上並可上下擺動;
所述發電結構包括導磁杆、電磁線圈、上導磁板、永磁鐵及下導磁板;所述上導磁板、下導磁板及永磁鐵均固定在安裝套內,所述永磁鐵位於上導磁板與下導磁板的左端之間;所述電磁線圈繞設在導磁杆上,電磁線圈及導磁杆位於上導磁板及下導磁板之間,所述導磁杆固定在安裝框架上,導磁杆的左端靠近永磁鐵並位於上導磁板及下導磁板的左端之間,導磁杆的右端位於上導磁板及下導磁板的右端之間,上導磁板與下導磁板相對電磁線圈及導磁杆可上下擺動;
所述按壓翹板結構轉動的設在底座上,按壓翹板結構帶動安裝套的左右兩端上下擺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永磁鐵夾持在上導磁板與下導磁板的左端之間;所述電磁線圈及導磁杆位於上導磁板及下導磁板形成的空間內。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上導磁板及下導磁板的右端呈擴口狀,從而增加導磁杆的右端與上導磁板的右端或下導磁板的右端接觸面積。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導磁杆的左端呈楔形,從而增加導磁杆的左端與上導磁板的左端或下導磁板的左端接觸面積。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按壓翹板結構為按壓翹板,按壓翹板的中部轉動的設在底座上,所述安裝套上端面抵靠在按壓翹板的下端面上。
在本技術方案中,還包括彈性片,所述按壓翹板結構帶動彈性片的左端上下擺動,所述彈性片的右端與安裝套連接從而帶動安裝套上下擺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在所述安裝套的左端設有緊固套,所述彈性片的右端插設固定在緊固套與安裝套的左端之間使彈性片固定在安裝套上。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按壓翹板結構包括按壓板及支撐彈簧,在所述底座的左部設有支撐架,所述按壓板的左端轉動的安裝在支撐架上,所述支撐彈簧的下端安裝在底座上,支撐彈簧的上端支撐按壓板,在按壓板的中部下方設有掛扣位,所述彈性片的左端插在掛扣位上。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按壓翹板結構包括按壓板及扭力彈簧,在所述底座的左部設有支撐架,所述按壓板的左端通過轉軸轉動的安裝在支撐架上,所述扭力彈簧設在轉軸上,扭力彈簧的一端抵靠在按壓板上,扭力彈簧的另一端抵靠在底座上,所述彈性片的左端搭在按壓板的右部上。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按壓翹板結構包括簧片,所述簧片的下端安裝在底座的左部,所述彈性片的左端與簧片的上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為:工作可靠性高,發電量大,體積小,滿足用戶全天候長久使用的需求,經濟環保,適應性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A-A剖視放大圖;
圖4是圖2的B-B剖視放大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刪除按壓翹板結構的立體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立體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俯視圖;
圖8是圖6的C-C剖視放大圖;
圖9是圖6的D-D剖視放大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刪除按壓翹板結構的立體圖;
圖11是實施例一的一種狀態的磁力線走線圖;
圖12是實施例一的另一種狀態的磁力線走線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立體圖;
圖1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俯視圖;
圖15是圖12的E-E剖視放大圖;
圖16是圖12的F-F剖視放大圖;
圖1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立體圖;
圖1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的立體圖;
圖2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於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於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術特徵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衝突就可以互相結合。
在本實用新型描述中,術語「上」、「下」、「左」、「右」、「前」及「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實用新型必須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實施例一
如圖1至圖5所示,其是一種微型發電裝置,包括發電結構、底座1、安裝套2及按壓翹板結構4;其中
在所述底座1上設有安裝框架101,在所述安裝框架101的兩側分別設有軸套102,在所述安裝套2的兩側分別設有轉軸21,兩轉軸21分別轉動的安裝在兩軸套102內,這樣安裝套2在安裝框架101上並可上下擺動;
所述發電結構包括導磁杆7、電磁線圈8、上導磁板9、永磁鐵10及下導磁板11;所述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永磁鐵10均固定在安裝套2內,所述永磁鐵10位於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永磁鐵10的兩極與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可以貼合,也可以不貼合,貼合發電效果更好;所述電磁線圈8繞設在導磁杆7上,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之間,所述導磁杆7固定在安裝框架101上,導磁杆7的左端靠近永磁鐵10並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導磁杆7的右端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之間,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相對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可上下擺動;
所述按壓翹板結構4為按壓翹板,在按壓翹板的中部兩側分別設有軸孔43,安裝框架101的兩軸套102分別轉動的安裝在兩軸孔43中,這樣按壓翹板轉動的安裝在安裝框架101上,安裝套2位於按壓翹板的下方並相互配合,按壓翹板帶動安裝套2的左右兩端上下擺動,從而帶動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永磁鐵10的左右兩端上下擺動,這樣在導磁杆7上產生不同方向的磁力線,在電磁線圈8中產生感應電流。
如果永磁鐵10的上端為N極,永磁鐵10的下端為S極。使用時,如圖11所示,當上導磁板9的右端與導磁杆7的右端搭接,下導磁鐵11的左端與導磁杆7的左端搭接,此時永磁鐵10的磁力線從永磁鐵10的N極經上導磁板9到導磁杆7,再由導磁杆7到永磁鐵10的S極,形成第一種磁場迴路,即在導磁杆7上形成一個從右到左的磁場。
如圖12所示,當上導磁板9的左端與導磁杆7的左端搭接,下導磁鐵11的右端與導磁杆7的右端搭接,此時永磁鐵10的磁力線從永磁鐵10的N極經導磁杆7到下導磁板11,再由下導磁鐵11到永磁鐵10的S極,形成第二種磁場迴路,即在導磁杆7上形成一個從左到右的磁場。
當左右按壓按壓翹板時,安裝套2帶動永磁鐵10、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相對導磁杆7上下擺,從而在導磁杆7上交替產生兩種方向相反的磁場,這樣在電磁線圈8上產生感應電流即產生電能,電磁線圈8的兩端接入到電路板,驅動電路板工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永磁鐵10夾持在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所述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形成的空間內。使用時,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上下擺,導磁杆7兩端分別可以與上導磁板9和下導磁板11的一端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91呈擴口狀91,從而增加導磁杆7的右端與上導磁板9的右端或下導磁板11的右端接觸面積。所述導磁杆7的左端71呈楔形,從而增加導磁杆7的左端71與上導磁板9的左端或下導磁板11的左端接觸面積。使用時,由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呈擴口狀,增大了導磁杆7右端部與上下導磁板的接觸面積,進而減少磁場通路中磁場的損失,增加發電量。由於導磁杆7的左端呈楔形,增大了導磁杆7的左端71與上下導磁板左端的接觸面積,進而減少磁場通路中磁場的損失,增加發電量。
在本實施例中,在所述安裝套2的左端設有緊固套3,所述緊固套3將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固定安裝在安裝套2上。
實施例二
如圖6至圖10所示,其是一種微型發電裝置,包括發電結構、底座1、安裝套2、按壓翹板結構4及彈性片6;其中
在所述底座1上設有安裝框架101,在所述安裝框架101的兩側分別設有軸套102,在所述安裝套2的兩側分別設有轉軸21,兩所述轉軸21分別轉動的安裝在兩軸套102內,這樣安裝套2在安裝框架101上並可上下擺動;
所述發電結構包括導磁杆7、電磁線圈8、上導磁板9、永磁鐵10及下導磁板11;所述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永磁鐵10均固定在安裝套2內,所述永磁鐵10位於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所述電磁線圈8繞設在導磁杆7上,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之間,所述導磁杆7固定在安裝框架101上或底座1上,導磁杆7的左端靠近永磁鐵10並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導磁杆7的右端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之間,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相對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可上下擺動;
所述按壓翹板結構4為按壓翹板,在按壓翹板的中部兩側分別設有軸孔43,安裝框架101的兩軸套102分別轉動的安裝在兩軸孔43中,這樣按壓翹板轉動的安裝在安裝框架101上,安裝套2位於按壓翹板的下方並相互配合;
所述彈性片6的右端與安裝套2連接,彈性片6的左端與按壓翹板連接,按壓翹板帶動安裝套2的右端及彈性片6的左端上下擺動。
使用時,按動按壓翹板,按壓翹板通過彈性片6帶動安裝套2上下擺動,導磁杆7作為電磁線圈8的鐵芯產生變化的磁場,這樣在電磁線圈8中產生電能;其作用的機制是,上導磁板9和下導磁板11在上下擺動時分別與導磁杆7的兩端接觸,從而在永磁鐵10、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導磁杆7之間分別形成兩次磁場的通路,而且這兩個磁場通路在導磁杆7處的磁場方向是相反的;這樣,安裝套2上、下擺動時,在導磁杆7處形成磁場的劇烈變化,外面包裹的電磁線圈8感應此變化的磁場而產生電能。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永磁鐵10夾持在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所述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形成的空間內。使用時,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上、下擺動,導磁杆7兩端分別可以與上導磁板9和下導磁板11的一端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91呈擴口狀91,從而增加導磁杆7的右端與上導磁板9的右端或下導磁板11的右端接觸面積;所述導磁杆7的左端71呈楔形,從而增加導磁杆7的左端71與上導磁板9的左端或下導磁板11的左端接觸面積;使用時,由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呈擴口狀,增大了導磁杆7右端部與上下導磁板的接觸面積,減少磁場損失,增加發電量;由於導磁杆7的左端呈楔形,增大了導磁杆7的左端71與上下導磁板左端的接觸面積,減少磁場損失,增加發電量。
在本實施例中,在所述安裝套2的左端設有緊固套3,所述緊固套3將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固定安裝在安裝套2上。
實施例三
如圖11至圖14所示,其是一種微型發電裝置,包括發電結構、底座1、安裝套2、按壓結構4及彈性片6;其中
在所述底座1的右部設有安裝框架101,在所述安裝套2的前後兩側設有安裝軸21,所述安裝軸21轉動設在安裝框架101內,這樣安裝套2在安裝框架101內可上下擺動;
所述發電結構包括導磁杆7、電磁線圈8、上導磁板9、永磁鐵10及下導磁板11;所述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永磁鐵10均固定在安裝套2內,所述永磁鐵10位於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所述電磁線圈8繞設在導磁杆7上,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之間,所述導磁杆7固定在安裝框架101上或底座1上,導磁杆7的左端靠近永磁鐵10並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導磁杆7的右端位於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之間,上導磁板9與下導磁板11相對電磁線圈8及導磁杆7可上下擺動;
所述按壓翹板結構4設在與底座1的左部,按壓翹板結構4可將彈性片6的左端向下或向上推動,彈性片6的右端與安裝套2連接從而帶動安裝套2上下擺動;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按壓翹板結構4包括按壓板41及支撐彈簧42,在所述底座1的左部設有支撐架102,所述按壓板41的左端轉動的安裝在支撐架102上,所述支撐彈簧42的下端安裝在底座1上,支撐彈簧42的上端支撐按壓板41,在按壓板41的中部下方設有掛扣位411,所述彈性片6的左端插在掛扣位411上。
使用時,按動按壓板41,支撐彈簧42使按壓板41復位,按壓板41通過彈性片6帶動安裝套2上下擺動,導磁杆7作為電磁線圈8的鐵芯產生變化的磁場,這樣在電磁線圈8中產生電能;其作用的機制是,上導磁板9和下導磁板11在上下擺動時分別與導磁杆7的兩端接觸,從而在永磁鐵10、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導磁杆7之間分別形成兩次磁場的通路,而且這兩個磁場通路在導磁杆7處的磁場方向是相反的;這樣,安裝套2上、下擺動時,在導磁杆7處形成磁場的劇烈變化,外面包裹的電磁線圈8感應此變化的磁場而產生電能。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右端呈擴口狀,當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上下擺動時增加導磁杆7的右端與上導磁板9的右端或下導磁板11的右端接觸面積。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磁杆7的左端呈楔形,當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上下擺動時增加導磁杆7的左端與上導磁板9的左端或下導磁板11的左端接觸面積。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安裝彈性片6並使永磁鐵10進一步固定在上導磁板9及下導磁板11的左端之間,在所述安裝套2的左端設有緊固套3,所述彈性片6的右端插設固定在緊固套3與安裝套2的左端之間。
實施例四
如圖15及圖16所示,其是一種微型發電裝置,結構基本上與實施例一相同,相同部分的內容不再重述,不同的是按壓翹板結構4,該實施例中的按壓翹板結構4包括按壓板41及扭力彈簧43,在所述底座1的左部設有支撐架102,所述按壓板41的左端通過轉軸44轉動的安裝在支撐架102上,所述扭力彈簧43設在轉軸44上,扭力彈簧43的一端抵靠在按壓板41上,扭力彈簧43的另一端抵靠在底座1上,所述彈性片6的左端搭在按壓板41的右部上。使用時,按動按壓板41,扭力彈簧43使按壓板41復位,按壓板41通過彈性片6帶動安裝套2上下擺動,在永磁鐵10與導磁杆7之間產生變化的磁場,這樣在電磁線圈8中產生電能,其作用的機制是,上導磁板9和下導磁板11在上下擺動時分別與導磁杆7的兩端接觸,從而在永磁鐵10、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導磁杆7之間分別形成兩次磁場的通路,而且這兩個磁場通路在導磁杆7處的磁場方向是相反的;這樣,安裝套2上、下擺動時,在導磁杆7處形成磁場的劇烈變化,外面包裹的電磁線圈8感應此變化的磁場而產生電能。
實施例五
如圖17及圖18所示,其是一種微型發電裝置,結構基本上與實施例一相同,相同部分的內容不再重述,不同的是按壓翹板結構4,該實施例中的按壓翹板結構4包括簧片45,所述簧片45的下端安裝在底座1的左部,所述彈性片6的左端與簧片45的上端連接。使用時,按動簧片45的上端,簧片45通過彈性片6帶動安裝套2上下擺動,在永磁鐵10與導磁杆7之間產生變化的磁場,這樣在電磁線圈8中產生電能,其作用的機制是,上導磁板9和下導磁板11在上下擺動時分別與導磁杆7的兩端接觸,從而在永磁鐵10、上導磁板9、下導磁板11及導磁杆7之間分別形成兩次磁場的通路,而且這兩個磁場通路在導磁杆7處的磁場方向是相反的;這樣,安裝套2上、下擺動時,在導磁杆7處形成磁場的劇烈變化,外面包裹的電磁線圈8感應此變化的磁場而產生電能。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出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於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及變形仍落入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