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
2024-01-26 15:46:15 1
>表1不同張力情況下PMD試驗結果分析上表可知三種情況下PMD試驗結果的標準偏差均在0.002以內,但零張力PMD重複性是三種情況中最為理想的,其標準偏差均在0.001以內,而0.3N張力PMD的試驗標準偏差均大於0.0012,0.6N張力時PMD的試驗標準偏差均大於0.0017。這說明隨著收線張力的降低,外應力對光纖PMD的影響逐漸減小,從而當光纖處於零張力狀態時,基本消除了外應力對PMD測試的影響,所以其測試的重複性最好,獲得的PMD結果最為可靠。2、零張力PMD測試與成纜後PMD結果的比較收線張力對單模光纖的PMD測試影響非常大,由表1可得三組樣品光纖的PMD均值與收線張力的關係,由圖5可見,隨著收線張力的增加,測試所得的PMD結果反而減小,且最大差值達到了雖然零張力PMD測試的重複性比有張力PMD測試的要好,但是有張力的PMD測試標準偏差均在以內,遠遠小於兩種方式之間的最大差值。為了進一步驗證零張力PMD測試的可靠性,我們分別對長飛公司生產的大量G.652光纖進行了0.6N收線張力和零張力PMD測試,並結合成纜PMD試驗,得到圖6,結合圖6中數據,通過計算可以得到零收線張力PMD的均值為0.6N收線張力PMD的均值成纜後的PMD均值為由此可知單模光纖零張力PMD測試結果較有張力情況下的PMD測試更好的反映了光纖成纜後PMD值,零張力PMD跟成纜後的PMD結果具有更好的相關性。同時,零張力PMD跟成纜後的PMD的偏差在以內,已經基本上可以認為是重複操作引入的誤差。由此可見,零張力PMD相比有張力PMD測試表現出更好的可靠性。圖1為光纖PMD與收線張力的關係圖。圖中帶菱形的線條為0.6N張力的PMD,帶矩形的線條為零張力的PMD,帶三角形的線條為成纜後的PMD。圖2為不同張力情況下光纖PMD結果比較圖。線條符號同圖2。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實施例1.取段長為1km的G652.D單模光纖,以零張力繞到半徑為200mm的光纖盤上,排線間隔(每圈光纖間的軸向空隙)最少設置為9um,放置40分種後,進行PMD測試,然後繞回小光纖盤,進行成纜實驗,用同樣的設備進行PMD測試,得到實施例2.取段長為2.1km的G652.D單模光纖,以零張力繞到半徑為250mm的光纖盤上,排線間隔(每圈光纖間的軸向空隙)最少設置為7um,放置40分鐘後,進行PMD測試,然後繞回小光纖盤,進行成纜實驗,用同樣的設備進行PMD測試,得到實施例3.取段長為4.2km的G652.D單模光纖,以零張力繞到半徑為300mm的光纖盤上,放置40分種後,進行PMD測試,然後繞回小光纖盤,進行成纜實驗,用同樣的設備進行PMD測試,得到權利要求1.一種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光纖從小光纖盤上以0~0.1N的張力繞到半徑大於或等於140mm測試光纖盤上,繞在測試光纖盤上進行測試的光纖長度為0.8km~14km,光纖在測試光纖盤上的排線不超過6排,光纖繞到大盤上後,水平放置時間為20分鐘以上,使光纖充分釋放繞線過程中產生的殘餘應力,依據《單模光纖偏振模色散試驗方法》(YD/T1065-2000)標準的要求進行光纖的PMD測試。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水平放置時間為1~2個小時。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測試光纖盤的半徑為140mm~400mm。4.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測試光纖盤的軸向長度為750mm~1000mm,光纖在測試光纖盤上的排線為1~2排。5.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其特徵在於取段長為1km的單模光纖,以零張力繞到半徑為200mm的光纖盤上,放置40分鐘後,進行PMD測試。6.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其特徵在於取段長為2.1km的單模光纖,以零張力繞到半徑為250mm的光纖盤上,放置40分鐘後,進行PMD測試。7.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纖偏振模色散測試方法,其特徵在於取段長為4.2km的單模光纖,以零張力繞到半徑為300mm的光纖盤上,放置2小時後,進行PMD測試。全文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在零張力狀態下光纖偏振模色散(PMD)的測試方法。將光纖從小光纖盤上以0~0.1N的張力繞到半徑大於或等於140mm的測試光纖盤上,繞在測試光纖盤上進行測試的光纖長度為0.8km~4.2km,光纖在測試光纖盤上的排線不超過6排,光纖繞到大盤上後,水平放置時間為40分鐘以上,然後進行光纖的PMD測試。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基本消除了外應力對PMD測試的影響,測試的重複性好,獲得的PMD結果可靠,能夠提供更準確的PMD數據,光纖的零張力PMD跟成纜後的PMD結果具有更好的相關性,與成纜後光纖所處的應力狀態更為接近;該測試方法簡便,測試成本低,有利於推廣應用。文檔編號H04B10/12GK1988420SQ20061012546公開日2007年6月27日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4日優先權日2006年12月14日發明者王瑞春,黃衛軍,張方海,陳冬蘭,蔣小強申請人: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