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扮演者王龍基(國產電影首個童星)
2023-06-11 17:26:12
1949年的國慶節,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影片,《三毛流浪記》在全國公映。
這是最早的一版《三毛流浪記》,也是觀眾們最為熟知的一版。
由於拍攝時間比較早,整部影片都是黑白影像,不過它卻是諸多「三毛」系列作品中最為出色的一部。影片不僅將三毛在生活中遭受的苦難描繪得淋漓盡致,更是反襯出了當時的黑暗社會對他們的凌辱和摧殘,堪稱影史當中不朽的經典作品之一。
而三毛的飾演者王龍基也因此闖進了大眾的視野。
01
王龍基於1940年出生於四川,其父是崑崙影業當時著名的音樂家王雲階,因此王龍基在很小的時候就在演藝圈發展了,曾參演過《豔陽天》、《新閨怨》等知名影片。
王雲階
不過真正讓王龍基聲名遠揚的卻還要屬三毛這個經典角色,而王龍基能夠出演三毛,說來也是一場意外。
要說清這件事兒,還得從一次看熱鬧說起。
當時《三毛流浪記》的導演嚴恭正在積極尋找三毛人選,他跑了許多的學校、福利院,還登報招聘,但始終是一籌莫展,開機日期也是一拖再拖。在這種情況下,三毛卻自己跳出來了。
某天,嚴恭閒走,意外看見三個孩子在打彈子,其中有兩個大孩子,一個小孩子。小孩子打贏了,兩個大孩子輸了想耍賴,小孩子一氣之下就把這兩個大孩子給揍趴下了。
嚴恭發現這個小孩子頭很大,脖子很細,神態動作之中頗有幾分三毛的感覺,心想,「這不就是三毛的最佳人選嘛」。這個小孩子正是年僅8歲的王龍基,他也正是因為這次吵架入了嚴恭的眼。
正當一切準備就緒,即將開始拍攝的時候,問題又出現了。漫畫《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只有三根頭髮,但是拍攝中僅僅留有三根是很不現實的事情,而且根本看不出來。
除此以外,三毛憤怒的時候頭髮還會全部站起來,現實中是做不出來這種效果的。三毛頭上的「三根毛」,讓造型工作陷入了僵局。
後來,造型人員使用金屬絲擰成一段,上面加上粘性強的膠水來粘在頭皮上。而三毛的大圓鼻子則是用泡泡捏制而成。每當三毛要發脾氣的時候,就用手把頭髮往上擼。這樣,三毛的頭髮就豎起來了。
不過這種造型方法需要保持頭上的光亮,因此造型師每天都會為王龍基剃頭,剃刀在王龍基的頭上不停地刮來刮去,發出吱吱的響聲。
一天兩天還好,到了第三天王龍基終於爆發了,跟造型師吵得不可開交。
恰巧這一幕被嚴恭在旁邊看到了,他將這種氛圍、這種感覺移植到了三毛與貴婦人吵架的那場戲中,沒想到效果非常好,意外之中打造出了經典的一場戲。
解決了頭髮和鼻子的問題,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得多了。王龍基光著腳丫、衣衫襤褸、臉上黑一塊白一塊的,猶如漫畫中走出來的三毛一樣躍然浮現在大家眼前。
嚴恭激動的將試片寄給《三毛流浪記》漫畫作者張樂平,張樂平看後同樣激動的說:
「這就是三毛、三毛就是他」。
事實上,張樂平起初創作漫畫的時候,三毛的形象並非如此,而是一個心地善良,在弄堂裡面玩耍的小孩。
直到某一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晚上,張樂平路過上海的一個弄堂口,他看到了一個即將熄滅的爐子,兩個小孩子蜷縮著抱著爐子取暖。
凌冽的寒風呼嘯而過,他倆鼓著凍紅的腮幫子,僅靠一點餘溫取暖。等到第二天再次路過的時候,他倆已經被凍僵了。
出於這種現狀的控訴,張樂平暗自下定決心要畫《三毛流浪記》。
之後的拍攝過程中,張樂平常常含著淚與王龍基講述這件事兒,而王龍基也是流著淚聽。這種情緒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了王龍基的表演當中,使得他飾演的三毛更加的形象。
然而,僅僅依靠這些還不夠。王龍基雖然有著身世經歷的基礎,但畢竟沒體驗過真正流浪兒的生活。為此,導演嚴恭帶著王龍基來體驗生活。
王龍基來到當時流浪兒出沒的地方,眼看著流浪兒爭搶中推三輪車過橋討幾個錢。
眼見在刺骨的寒風下饑寒交迫的流浪兒圍著熄滅的火爐取暖,看到這些,王龍基的內心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這一幕幕活生生的形象和電影中的情節融為一體。
他對自己說,「我就是三毛,三毛就是我」 。
導演嚴恭在後來的自傳中是這樣評價的,「王龍基是天才的,八歲的他在我的鼓勵和保護下,像有藝術稟賦的演員們一樣,勇敢的進一步融入流浪兒的生活,和他們交上了朋友」。
02
當時影片的拍攝正趕上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為了展現最真實的流浪兒的悲慘生活,王龍基始終穿著極少 極破舊的衣服,甚至要光著腳,這對於一位九歲的孩子無疑是一種挑戰。
8歲的王龍基
但他沒有退縮,也沒有鬧性子,在大人們穿著棉鞋都跺腳的時候,王龍基依舊光著腳。
「後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沒有穿過皮鞋,因為不適應」,王龍基這樣回憶道。
然而不怕苦、不怕累的王龍基卻對戲中的一輛垃圾車印象深刻。
當時有一幕需要王龍基從垃圾車中鑽出來的戲,因為王龍基需要提前進入到垃圾車當中。那個車並不是道具車,而是實實在在用了很久的垃圾車,邊緣有幾公分厚的髒東西,味道很大。
即便是這樣,王龍基還是硬著頭皮跳了進去。
在影片中,不少人都對三毛拾金不昧的一個場景印象深刻。
當時三毛撿到錢後主動還了回去,那個人卻對三毛大打出手。當時這名演員是臨時的,而導演又要求一定要真實,因此他下手十分重。「那個巴掌打得我直接眼冒金星,直到現在還記憶深刻」。
03
1949年10月1日,電影《三毛流浪記》如期上映,一時間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身為主演的王龍基在宣傳的時候一出場影迷們就瘋狂了,他們爭先恐後地搶去王龍基的帽子想要看看他的三根毛。
而且在介紹自己的時候,王龍基都會說「我是王龍基,演的小三毛,請大家把愛三毛的心去幫助馬路上流浪的真的三毛,謝謝大家」。
彼時,王龍基算是紅遍了大江南北,被大家稱為「崑崙影業的天才童星」。
王龍基更是在宋慶齡的帶領下舉行救助流浪兒童的慈善義演,在南京等地達到了今天追星族般的熱烈歡迎。而後,王龍基的父親王雲階去北京會見周恩來。
周恩來也誇王龍基說「他演的生動啊,真是個有靈性的孩子」。王龍基也因此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小影星。
隨著越來越多影片的邀約,王龍基在學校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活軌跡也和別的孩子大相逕庭,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這時,父親王雲階的一番話,讓王龍基下定決心好好讀書。
王雲階對王龍基說,「你的學習影響太多了,你做什麼都可以,但是要有文化」。
同時舉例子稱沒有文化就像在沙漠中建造房子,房子再華麗又如何,風一吹就會倒。
自此,王龍基又將心思全部放在了學習上面。
1957年,王龍基初中畢業,繼續讀高中,而後進入上海電影專科學校電影文學系。畢業後,王龍基在福州軍區政治部文團擔任創作員。
此時的他躊躇滿志,想要繼續圓自己的演藝夢,卻不曾想夢想的大門突然對他關閉了。
1969年,踐行地方政策,文藝工作者紛紛投入工廠的懷抱,王龍基也不例外,進入到上海無線電廠工作。
就這樣,一個原本只會演戲、寫字的人冒著金屬中毒的風險,戴著手套、穿著長筒套鞋全副武裝地站了上去。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王龍基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工作。由於年幼時不一樣的經歷,讓王龍基在工作時思維不會被局限,敢於創新。
然後,命運再次對他開了一個玩笑。
04
一次實驗中的意外,讓王龍基的手、臉以及身上多處被燙傷。原本一心想著進入文藝圈的王龍基沒有想到,進入印製電路行業後,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他開始一步步習慣,與自己進行妥協。
休息了一個月以後,王龍基紗布還沒拆,就重新回到廠裡工作。不久,王龍基和同事設計製造出半自動印刷機、腐蝕機,建成我國第一條自行設計製造生產的印製電路板設計生產流水線。
努力終會獲得回報,1981年,國家推舉人才前往日本學習新技術,王龍基有幸被選中了。在日本,他積極學習新技術。到最後,日本管理著挽留王龍基希望他留下來發展,王龍基說,「謝謝,我想回家」。
回國後,王龍基負責第一條引進印製電路板的生產、設計、管理,而後,王龍基擔任中國印製電路行業協會秘書長,創建國家級專業刊物—《印製電路信息雜誌》。
王龍基在印製電路行業不斷發光發熱,也註定了與文藝行業漸行漸遠。就這樣,王龍基此生與文藝事業擦肩而過。
王龍基的一生可謂用傳奇二字來形容,離開了出道即巔峰的影視行業,卻在另外一條路上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在事業風生水起的同時也不忘開展公益事業,並再後來獲得了上海市兒童基金會授予的「愛心大使」稱號。
如今八十多歲的他依舊老當益壯,在崗位上奮鬥。
「人的一生不該有後悔二字,我從不後悔離開影視行業,無論選擇什麼都要砥礪前行」,王龍基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