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15:17:14 2
專利名稱: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閥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
例流量分配閥組。適用於工程機械中各類液壓汽車起重機變量泵系統,包括輪胎式、履帶式 起重機上車迴路液壓系統的各操縱機構,實現數個執行機構在各自不同負荷下的比例無級 調速。
背景技術:
現代液壓工程機械,在追求比例調速、比例流量分配的高效節能同時,並對驅動油 泵的柴油機輸出功率進行保護,防止超載熄火而停機,為此常採用恆功率變量泵系統,而國 內外新開發的閥後補償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它僅適用於負載敏感變量泵系統,使用範圍受 到限制。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 載便捷、操縱方便、液壓衝擊力小及動作獨立互不幹擾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 流量分配閥組。在泵的迴路之間設置負載敏感邏輯的雙泵切換閥,內部自動實現合流或者 分流,簡化操作降低操作疲勞。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
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包括外部油泵連通的第一壓力管路、第二壓力管路,以及與外部回油連
通的回油管路;第一壓力管路與第二壓力管路分別連通有第一換向閥,並且該第一換向閥
控制第一壓力管路與第二壓力管路的通斷;第一換向閥的閥芯驅動端連通有第二換向閥;
第一壓力管路分別連通有第一溢流閥、第一三通流量閥及至少一個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
並且該第一溢流閥、第一三通流量閥及比例換向閥的回油端均與回油管路連通;相應地,第
二壓力管路分別連通有第二溢流閥、第二三通流量閥及至少一個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並
且該第二溢流閥、第二三通流量閥及比例換向閥的回油端均與回油管路連通;第一三通流
量閥溢流口與回油管路連通,輸出口連通有第一負載敏感迴路,相應地,第二三通流量閥溢
流口與回油管路連通,輸出口連通有第二負載敏感迴路;第二負載敏感迴路與第一負載敏
感迴路均與所述的第一換向閥連通,並且該第一換向閥還控制第二負載敏感迴路與第一負
載敏感迴路的通斷。 採取的措施還包括 上述的第一壓力管路連通有的比例換向閥為二個,即分別為第一比例換向閥和第 二比例換向閥;所述的第一比例換向閥一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一補償閥的一進口和一閥芯 驅動端,該第一補償閥一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第一負載敏感迴路連通;相應地,上述的 第二比例換向閥一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二補償閥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二補償閥 一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第一負載敏感迴路連通。 上述的第二壓力管路連通有的比例換向閥也為二個,即第三比例換向閥和第四比例換向閥;第三比例換向閥一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三補償閥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 第三補償閥一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所述的第二負載敏感迴路連通;第四比例換向閥一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四補償閥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四補償閥一出口和另一閥芯 驅動端與第二負載敏感迴路連通。 上述的第一比例換向閥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一補償閥的 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回油管路連通;上述的第一比例換向閥制有二個輸出口, 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一組工作口 ;第一組工作口上還連通有第一次級溢流閥, 相應地,第一組工作口上也連通有第二次級溢流閥,並且該第二次級溢流閥、第一次級溢流 閥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連通。 上述的第二比例換向閥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二補償閥的 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回油管路連通;上述的第二比例換向閥制有二個輸出口, 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二組工作口 ;第二組工作口上還連通有第三次級溢流閥, 相應地,第二組工作口上也連通有第四次級溢流閥,並且該第四次級溢流閥、第三次級溢流 閥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連通。 上述的第一補償閥一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一梭閥一進口,相應地,上述的第二 補償閥一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一梭閥另一進口,並且該第一梭閥的中間出口與第二換向 閥的閥芯驅動端連通;第一負載敏感迴路與第一壓力管路之間還設置有第一單向閥。 上述的第三比例換向閥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三補償閥的 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回油管路連通;上述的第三比例換向閥制有二個輸出口, 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三組工作口 ;第三組工作口上還連通有第六次級溢流閥, 相應地,第三組工作口上也連通有第五次級溢流閥,並且該第五次級溢流閥、第六次級溢流 閥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連通。 上述的第四比例換向閥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四補償閥的 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回油管路連通;上述的第四比例換向閥制有二個輸出口, 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四組工作口 ;第四組工作口上還連通有第八次級溢流閥, 相應地,第四組工作口上也連通有第七次級溢流閥,並且該第七次級溢流閥、第八次級溢流 閥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連通。 上述的第七次級溢流閥、第八次級溢流閥內置有補油單向閥;上述的第三補償閥 一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二梭閥一進口,相應地,上述的第四補償閥一閥芯驅動端還連通 有第二梭閥另一進口,並且該第二梭閥的中間出口與第二換向閥的一工作口連通;第二負 載敏感迴路與第二壓力管路之間還設置有第二單向閥。 上述的第一溢流閥、第一三通流量閥及第一單向閥均安裝於第一泵側聯上,第一 泵側聯制有第一遙控口和第一測壓口 ;第一泵側聯上還並聯安裝有第一回油背壓閥和第二 回油背壓閥,並且該第一回油背壓閥和第二回油背壓閥的進油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連通, 出油口對應為第一組回油口 ;相應地,第二溢流閥、第二三通流量閥及第二單向閥均安裝於 第二泵側聯上,第二泵側聯制有第二遙控口和第二測壓口 ;第二泵側聯上還並聯安裝有第 三回油背壓閥和第四回油背壓閥,並且該第三回油背壓閥和第四回油背壓閥的進油口與回 油管路連通,出油口對應為第二組回油口 、。 上述的第一比例換向閥、第一補償閥、第一次級溢流閥及第二次級溢流閥均安裝
6於第二閥聯上;第二比例換向閥、第二補償閥、第三次級溢流閥、第四次級溢流閥及第一梭 閥均安裝於第三閥聯上;第三比例換向閥、第三補償閥、第五次級溢流閥、第六次級溢流閥 及第二梭閥均安裝於第五閥聯上;第四比例換向閥、第四補償閥、第七次級溢流閥及第八次 級溢流閥均安裝於第六閥聯上;第五閥聯與第三閥聯之間還墊設有切換聯,並且第一泵側 聯、第二閥聯、第三閥聯、切換聯、第五閥聯、第六閥聯及第二泵側聯依次經螺栓密封疊加貼 配。 上述的第一換向閥、第二換向閥均與切換聯配裝;上述的切換聯內還安裝有四個
安全閥,其中兩個安全閥的進口均與第一負載敏感迴路連通,相應地,另外兩個安全閥的進
口均與第二負載敏感迴路連通,並且該安全閥的出口均與回油管路連通。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包括外部油泵連通的第一壓力管路、第二壓力管路,
以及與外部回油連通的回油管路;第一壓力管路分別連通有第一溢流閥、第一三通流量閥、
第一比例換向閥及第二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並且該第一溢流閥、第一三通流量閥、第一比
例換向閥及第二比例換向閥的回油端均與回油管路連通;相應地,第二壓力管路分別連通
有第二溢流閥、第二三通流量閥、第三比例換向閥及第四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並且該第二
溢流閥、第二三通流量閥、第三比例換向閥及第四比例換向閥的回油端均與回油管路連通;
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使操縱性能大幅提高,能實現數個執行機構在各自不同負荷下的比
例無級調速;主油路通過分流閥卸載,能有效防止壓力衝擊,在比例調速時有效減緩,甚至
消除機構的抖動;中間過渡聯裝有邏輯開關閥,操縱時兩個動作互不幹擾,能實現多個動作
同時工作。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液壓原理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配裝時的外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第一泵側聯的液壓原理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第一泵側聯的剖視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切換聯的液壓原理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切換聯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 閥組,包括外部油泵連通的第一壓力管路P1、第二壓力管路P2,以及與外部回油連通的回 油管路T ;第一壓力管路Pl與第二壓力管路P2分別連通有第一換向閥V3,並且該第一換向 閥V3控制第一壓力管路P1與第二壓力管路P2的通斷;第一換向閥V3的閥芯驅動端連通 有第二換向閥V4 ;第一壓力管路Pl分別連通有第一溢流閥Rl、第一三通流量閥PC1及至少 一個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並且該第一溢流閥R1、第一三通流量閥PC1及比例換向閥的回 油端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相應地,第二壓力管路P2分別連通有第二溢流閥R2、第 二三通流量閥PC2及至少一個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並且該第二溢流閥R2、第二三通流量 閥PC2及比例換向閥的回油端均與回油管路T連通;第一三通流量閥PC1溢流口與回油管路T連通,輸出口連通有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I,相應地,第二三通流量閥PC2溢流口與回油 管路T連通,輸出口連通有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 ;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與第一負載敏感 迴路LSI均與第一換向閥V3連通,並且該第一換向閥V3還控制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與 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1的通斷。 本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第一壓力管路P1連通有的比例換向閥為二個,即分別為 第一比例換向閥DV1和第二比例換向閥DV2 ;第一比例換向閥DV1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 一補償閥SC1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一補償閥SC1 —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第 一負載敏感迴路LSI連通;相應地,第二比例換向閥DV2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二補償閥 SC2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二補償閥SC2—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第一負載敏 感迴路LSI連通;第二壓力管路P2連通有的比例換向閥也為二個,即第三比例換向閥DV3 和第四比例換向閥DV4 ;第三比例換向閥DV3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三補償閥SC3的一進 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三補償閥SC3 —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 連通;第四比例換向閥DV4—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四補償閥SC4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 該第四補償閥SC4 —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連通。 第一比例換向閥DV1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一補償閥SC1 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第一比例換向閥DV1制有二個 輸出口,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一組工作口 Al、 Bl ;第一組工作口 Al上還連通有 第一次級溢流閥PR1,相應地,第一組工作口 Bl上也連通有第二次級溢流閥PR2,並且該第 二次級溢流閥PR2、第一次級溢流閥PR1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T連通。 第二比例換向閥DV2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二補償閥SC2 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回油管路T連通;第二比例換向閥DV2制有二個輸出 口,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二組工作口 A2、 B2 ;第二組工作口 A2上還連通有第三 次級溢流閥PR3,相應地,第二組工作口 B2上也連通有第四次級溢流閥PR4,並且該第四次 級溢流閥PR4、第三次級溢流閥PR3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T連通。 第一補償閥SC1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一梭閥SV1 —進口,相應地,第二補償閥 SC2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一梭閥SV1另一進口 ,並且該第一梭閥SV1的中間出口與第二 換向閥V4的閥芯驅動端連通;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I與第一壓力管路Pl之間還設置有第 一單向閥DF1。 第三比例換向閥DV3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三補償閥SC3 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回油管路T連通;第三比例換向閥DV3制有二個輸出 口 ,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三組工作口 A3、 B3 ;第三組工作口 A3上還連通有第六 次級溢流閥PR6,相應地,第三組工作口 B3上也連通有第五次級溢流閥PR5,並且該第五次 級溢流閥PR5、第六次級溢流閥PR6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T連通。 第四比例換向閥DV4制有四個控制口 ,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四補償閥SC4
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第四比例換向閥DV4制有二個
輸出口,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四組工作口 A4、 B4 ;第四組工作口 A4上還連通有
第八次級溢流閥PR8,相應地,第四組工作口 B4上也連通有第七次級溢流閥PR7,並且該第
七次級溢流閥PR7、第八次級溢流閥PR8的溢流口均與回油管路T連通。 第七次級溢流閥PR7、第八次級溢流閥PR8內置有補油單向閥;第三補償閥SC3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二梭閥SV2 —進口 ,相應地,第四補償閥SC4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 第二梭閥SV2另一進口,並且該第二梭閥SV2的中間出口與第二換向閥V4的一工作口連 通;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與第二壓力管路P2之間還設置有第二單向閥DF2。 第一溢流閥R1、第一三通流量閥PC1及第一單向閥DF1均安裝於第一泵側聯1上, 第一泵側聯1制有第一遙控口 VI和第一測壓口 MP1 ;第一泵側聯1上還並聯安裝有第一回 油背壓閥RB1和第二回油背壓閥RB2,並且該第一回油背壓閥RB1和第二回油背壓閥RB2的 進油口與回油管路T連通,出油口對應為第一組回油口 Tl、 T2 ;相應地,第二溢流閥R2、第 二三通流量閥PC2及第二單向閥DF2均安裝於第二泵側聯7上,第二泵側聯7制有第二遙 控口 V2和第二測壓口 MP2 ;第二泵側聯7上還並聯安裝有第三回油背壓閥RB3和第四回油 背壓閥RB4,並且該第三回油背壓閥RB3和第四回油背壓閥RB4的進油口與回油管路T連 通,出油口對應為第二組回油口 T3、T4。 第一比例換向閥DV1、第一補償閥SC1、第一次級溢流閥PR1及第二次級溢流閥PR2 均安裝於第二閥聯2上;第二比例換向閥DV2、第二補償閥SC2、第三次級溢流閥PR3、第四 次級溢流閥PR4及第一梭閥SV1均安裝於第三閥聯3上;第三比例換向閥DV3、第三補償閥 SC3、第五次級溢流閥PR5、第六次級溢流閥PR6及第二梭閥SV2均安裝於第五閥聯5上;第 四比例換向閥DV4、第四補償閥SC4、第七次級溢流閥PR7及第八次級溢流閥PR8均安裝於 第六閥聯6上;第五閥聯5與第三閥聯3之間還墊設有切換聯4,並且第一泵側聯1、第二閥 聯2、第三閥聯3、切換聯4、第五閥聯5、第六閥聯6及第二泵側聯7依次經螺栓密封疊加貼 配。 第一換向閥V3、第二換向閥V4均與切換聯4配裝;切換聯4內還安裝有四個安全 閥V5,其中兩個安全閥V5的進口均與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1連通,相應地,另外兩個安全閥 V5的進口均與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連通,並且該安全閥V5的出口均與回油管路T連通。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液壓原理示意圖,其所標示的比例閥為四個, 即每個泵所對應的比例閥均為二個。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外型示意圖,採用片式結構,所以比例換向閥 聯可以根據需求增設或減少。 圖3和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第一泵側聯1的液壓原理示意圖和相對 應的裝配剖視示意圖,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泵側聯1的結構與第二泵側聯7的結 構、原理相同,現以第一泵側聯1為例進行論述;第一泵側聯1分流閥由第一溢流閥Rl、第 一三通流量閥PC1、第一單向閥DF1、第一回油背壓閥RB1及第二回油背壓閥RB2配裝而成; 中位狀態下第一壓力管路P1 口壓力要高於彈簧腔壓力,第一單向閥DF1處於關閉狀態,第 一壓力管路P1 口壓力通過阻尼到閥芯前端,反向克服彈簧力推動閥芯向上運動,閥芯上開 有腰子型流槽,流量通過流槽從第一壓力管路P1到回油管路T口實現卸載;機構工作時,負 載壓力LSI傳到單向閥彈簧腔,但始終要小於第一壓力管路P1 口壓力,第一單向閥DF1還 是保持關閉狀態,LS1加上單向閥彈簧力推動閥芯把第一壓力管路P1與回油管路T 口的通 道逐漸關小,以實現負載所需要的流量,隨著主操縱閥芯開度的變化,第一壓力管路P1到 回油管路T的通道也發生變化,以實現流量隨主閥芯開度正比變化;當操縱閥芯回中位,單 向閥彈簧腔壓力要高於第一壓力管路Pl 口壓力,第一單向閥DF1打開,單向閥彈簧腔壓力 釋放,主油路通過分流閥卸載,此結構可有效防止壓力衝擊,在比例調速時有效減緩甚至消
9除機構的抖動。 圖5和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切換聯4的液壓原理示意圖和相對應的 裝配剖視示意圖;第一換向閥V3、第二換向閥V4及四個安全閥V5,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1 來自第二閥聯2和第三閥聯3 ;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來自第五閥聯5和第六閥聯6 ;在 第二閥聯2和第三閥聯3之間裝有第一梭閥SV1來選擇高壓的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1,相 應地,在第五閥聯5和第六閥聯6之間裝有第二梭閥SV2來選擇高壓的第二負載敏感迴路 LS2 ;當第二閥聯2和第三閥聯3或者第五閥聯5和第六閥聯6不工作,第二換向閥V4不起 作用,第一換向閥V3 —端閥芯接通回油管路T 口,第一壓力管路P1、第二壓力管路P2及第 一負載敏感迴路LS1、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都處於合流狀態;當第二閥聯2和第三閥聯3 或者第五閥聯5和第六閥聯6其中一聯同時工作時,第二換向閥V4輸出高壓推動第一換向 閥V3 —端閥芯克服彈簧力運動,第一壓力管路Pl、第二壓力管路P2及第一負載敏感迴路 LS1、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被隔離操縱時兩個動作互不幹擾,能實現多個動作同時工作。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廣泛適用於工程機械中各類液壓汽車起重機變量泵系統,包括 輪胎式、履帶式起重機上車迴路液壓系統的各操縱機構,實現數個執行機構在各自不同負 荷下的比例無級調度;可更大限度達到通用化,變型派生出系列化產品,增添新的技術含量 打破了適用對象單一的局面。 本實用新型優點在於使操縱性能大幅提高,能實現數個執行機構在各自不同負 荷下的比例無級調速;主油路通過分流閥卸載,能有效防止壓力衝擊,在比例調速時有效減 緩,甚至消除機構的抖動;中間過渡聯裝有邏輯開關閥,操縱時兩個動作互不幹擾,能實現 多個動作同時工作。 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已被闡明,由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做出的各種變化或改 型都不會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權利要求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包括外部油泵連通的第一壓力管路(P1)、第二壓力管路(P2),以及與外部回油連通的回油管路(T);其特徵是所述的第一壓力管路(P1)與第二壓力管路(P2)分別連通有第一換向閥(V3),並且該第一換向閥(V3)控制第一壓力管路(P1)與第二壓力管路(P2)的通斷;所述的第一換向閥(V3)的閥芯驅動端連通有第二換向閥(V4);所述的第一壓力管路(P1)分別連通有第一溢流閥(R1)、第一三通流量閥(PC1)及至少一個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並且該第一溢流閥(R1)、第一三通流量閥(PC1)及比例換向閥的回油端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相應地,所述的第二壓力管路(P2)分別連通有第二溢流閥(R2)、第二三通流量閥(PC2)及至少一個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並且該第二溢流閥(R2)、第二三通流量閥(PC2)及比例換向閥的回油端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所述的第一三通流量閥(PC1)溢流口與回油管路(T)連通,輸出口連通有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1),相應地,所述的第二三通流量閥(PC2)溢流口與回油管路(T)連通,輸出口連通有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所述的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與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1)均與所述的第一換向閥(V3)連通,並且該第一換向閥(V3)還控制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與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1)的通斷。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是 所述的第一壓力管路(Pl)連通有的比例換向閥為二個,即分別為第一比例換向閥(DV1) 和第二比例換向閥(DV2);所述的第一比例換向閥(DV1)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一補償閥 (SC1)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一補償閥(SC1) —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所述的 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I)連通;相應地,所述的第二比例換向閥(DV2)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 第二補償閥(SC2)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二補償閥(SC2) —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 端與所述的第一負載敏感迴路(LSI)連通;所述的第二壓力管路(P2)連通有的比例換向閥也為二個,即第三比例換向閥(DV3) 和第四比例換向閥(DV4);所述的第三比例換向閥(DV3)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三補償閥 (SC3)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三補償閥(SC3) —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所述的 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連通;所述的第四比例換向閥(DV4) —控制口同時連通有第四補 償閥(SC4)的一進口和一閥芯驅動端,該第四補償閥(SC4) —出口和另一閥芯驅動端與所 述的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連通。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 是所述的第一比例換向閥(DV1)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一補償閥 (SC1)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所述的第一比例換向 閥(DV1)制有二個輸出口,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一組工作口 (A1、B1);所述的第 一組工作口 (Al)上還連通有第一次級溢流閥(PR1),相應地,所述的第一組工作口 (Bl)上 也連通有第二次級溢流閥(PR2),並且該第二次級溢流閥(PR2)、第一次級溢流閥(PR1)的 溢流口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 是所述的第二比例換向閥(DV2)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二補償閥 (SC2)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所述的第二比例換向 閥(DV2)制有二個輸出口,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二組工作口 (A2、B2);所述的第二組工作口 (A2)上還連通有第三次級溢流閥(PR3),相應地,所述的第二組工作口 (B2)上 也連通有第四次級溢流閥(PR4),並且該第四次級溢流閥(PR4)、第三次級溢流閥(PR3)的 溢流口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
5. 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 徵是所述的第一補償閥(SC1)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一梭閥(SV1) —進口,相應地,所 述的第二補償閥(SC2)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一梭閥(SV1)另一進口,並且該第一梭閥 (SV1)的中間出口與所述的第二換向閥(V4)的閥芯驅動端連通;所述的第一負載敏感迴路 (LSI)與第一壓力管路(Pl)之間還設置有第一單向閥(DF1)。
6.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 是所述的第三比例換向閥(DV3)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三補償閥 (SC3)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所述的第三比例換向 閥(DV3)制有二個輸出口,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三組工作口 (A3、B3);所述的第 三組工作口 (A3)上還連通有第六次級溢流閥(PR6),相應地,所述的第三組工作口 (B3)上 也連通有第五次級溢流閥(PR5),並且該第五次級溢流閥(PR5)、第六次級溢流閥(PR6)的 溢流口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
7.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 是所述的第四比例換向閥(DV4)制有四個控制口,另外三個控制口的二個與第四補償閥 (SC4)的另一出口同時連通,第四控制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所述的第四比例換向 閥(DV4)制有二個輸出口,並且該二個輸出口分別連通有第四組工作口 (A4、B4);所述的第 四組工作口 (A4)上還連通有第八次級溢流閥(PR8),相應地,所述的第四組工作口 (B4)上 也連通有第七次級溢流閥(PR7),並且該第七次級溢流閥(PR7)、第八次級溢流閥(PR8)的 溢流口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
8. 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 是所述的第七次級溢流閥(PR7)、第八次級溢流閥(PR8)內置有補油單向閥;所述的第三 補償閥(SC3)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二梭閥(SV2) —進口,相應地,所述的第四補償閥 (SC4) —閥芯驅動端還連通有第二梭閥(SV2)另一進口,並且該第二梭閥(SV2)的中間出口 與所述的第二換向閥(V4)的一工作口連通;所述的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與第二壓力管 路(P2)之間還設置有第二單向閥(DF2)。
9.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是 所述的第一溢流閥(Rl)、第一三通流量閥(PC1)及第一單向閥(DF1)均安裝於第一泵側聯 (1)上,所述的第一泵側聯(1)制有第一遙控口 (VI)和第一測壓口 (MP1);所述的第一泵側 聯(1)上還並聯安裝有第一回油背壓閥(RB1)和第二回油背壓閥(RB2),並且該第一回油背 壓閥(RB1)和第二回油背壓閥(RB2)的進油口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出油口對應為 第一組回油口 (T1、T2);相應地,所述的第二溢流閥(R2)、第二三通流量閥(PC2)及第二單 向閥(DF2)均安裝於第二泵側聯(7)上,所述的第二泵側聯(7)制有第二遙控口 (V2)和第 二測壓口 (MP2);所述的第二泵側聯(7)上還並聯安裝有第三回油背壓閥(RB3)和第四回 油背壓閥(RB4),並且該第三回油背壓閥(RB3)和第四回油背壓閥(RB4)的進油口與所述的 回油管路(T)連通,出油口對應為第二組回油口 (T3、T4)。
10.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其特徵是所述的第一比例換向閥(DV1)、第一補償閥(SC1)、第一次級溢流閥(PR1)及第二次級溢流 閥(PR2)均安裝於第二閥聯(2)上;所述的第二比例換向閥(DV2)、第二補償閥(SC2)、第 三次級溢流閥(PR3)、第四次級溢流閥(PR4)及第一梭閥(SV1)均安裝於第三閥聯(3)上; 所述的第三比例換向閥(DV3)、第三補償閥(SC3)、第五次級溢流閥(PR5)、第六次級溢流閥 (PR6)及第二梭閥(SV2)均安裝於第五閥聯(5)上;所述的第四比例換向閥(DV4)、第四補 償閥(SC4)、第七次級溢流閥(PR7)及第八次級溢流閥(PR8)均安裝於第六閥聯(6)上;所 述的第五閥聯(5)與第三閥聯(3)之間還墊設有切換聯(4),並且所述的第一泵側聯(1)、 第二閥聯(2)、第三閥聯(3)、切換聯(4)、第五閥聯(5)、第六閥聯(6)及第二泵側聯(7)依 次經螺栓密封疊加貼配;所述的第一換向閥(V3)、第二換向閥(V4)均與切換聯(4)配裝;所述的切換聯(4) 內還安裝有四個安全閥(V5),其中兩個安全閥(V5)的進口均與所述的第一負載敏感迴路 (LSI)連通,相應地,另外兩個安全閥(V5)的進口均與所述的第二負載敏感迴路(LS2)連 通,並且該安全閥(V5)的出口均與所述的回油管路(T)連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適用多種變量泵系統的多路比例流量分配閥組,包括外部油泵連通的第一壓力管路、第二壓力管路,以及與外部回油連通的回油管路;第一壓力管路分別連通有第一溢流閥、第一三通流量閥、第一比例換向閥及第二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相應地,第二壓力管路分別連通有第二溢流閥、第二三通流量閥、第三比例換向閥及第四比例換向閥的進油端;使操縱性能大幅提高,能實現數個執行機構在各自不同負荷下的比例無級調速;主油路通過分流閥卸載,能有效防止壓力衝擊,在比例調速時有效減緩,甚至消除機構的抖動;中間過渡聯裝有邏輯開關閥,操縱時兩個動作互不幹擾,能實現多個動作同時工作。
文檔編號F15B13/02GK201461582SQ200920123448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5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25日
發明者劉富良, 劉峰, 盧宇, 李新 申請人: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