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氣"是什麼?如何運氣?
2025-05-07 09:19:24
一提到氣,人們首先會想到氣體以及人類生活環境中的空氣。其實人體中也有氣,並且對人體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中華武功的修煉十分重視對氣的運用,太極拳也不例外。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學習一下太極拳中的氣是什麼樣的以及如何運氣的吧。
一、如何認識太極拳的「氣」
氣在人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人體中處處都有氣的運行。用中醫的理論講,氣是促進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動力。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血運行的動力,血為氣的物質基礎,故中醫學稱之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病可及於血,血病可累及氣」。氣血運行主要是沿著經絡運行的,氣血的運行與內臟的關係也十分密切,臟腑發生病變可以直接影響氣血的運行,而氣血運行失常也可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病變。因此運動對氣血運行的調理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動作輕柔舒展,呼吸深長均勻的太極拳,正是現代人願意接受的一項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氧運動項目。
在先人的太極拳理論中對氣的論述有很多,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氣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行功歌曰「氣宜鼓蕩,神宜內斂」,「腹內松淨氣騰然」等等,都是說氣的重要。有人寫文章說,內家拳法注重「氣」的鍛鍊,實際上是掉進了「氣」的誤區。我認為這可能是他的一種誤解,如果你把內家拳家所論之「氣」當成呼吸氧氣和人體固有的力氣,其概念與內家拳家所論之氣自然不同了。其實太極拳中所說的「氣」,一方面概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經絡之氣」、「真氣」等物質的氣,另一方面還包含有武術、氣功 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的氣。這兩種氣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太極拳練習者通過足夠時間的合理訓練,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方面都會得到全面的提高,從而也會使太極拳內氣自然充盛,同時在練拳時把這種意氣糅人拳勢動作之內,即可產生防病、禦敵及技擊防身的生理效應。
二、太極拳之運氣法
談到太極拳的運氣,必先論及太極拳的呼吸。練太極拳初級階段的呼吸,純任自然,以順遂為準,不必強求與動作合拍,呼吸的方法主要是鼻吸鼻呼。但練到一定程度,就要進一步研究對氣的呼吸如何運用了。十三勢行功心解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就是說呼吸、與動作要努力做到合拍,該呼就呼,該吸就吸。
一般在走拳架中,蓄勁時吸,發勁時呼,提升時吸,沉降時呼,開時吸,分時呼,拳式運轉時可以調氣加短促呼吸。總之,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動作變化複雜,有時呼吸又很難與動作合拍,這時運氣的功夫就顯得非常重要。
1.「松」是前提
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要想使自己的「氣」暢行無阻,首先一條是要做到身體的放鬆。拳論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這裡強調了練太極拳要求身體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一定要放鬆。不能松就不能柔,不能柔就不能靈活;不能松,勁就會僵,氣就會滯,氣勁僵滯就不能做到一氣貫通,勁力完整,變化靈活。不能做到放鬆,推手時就容易產生僵勁、頂勁;不能做到放鬆,聽勁就不靈;不知變化易被人所制。所以歷來太極拳家把放鬆作為練好拳的第一要求。過去拳家練拳都儘量選擇一個幽靜沒有幹擾的場地,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環境;上場打拳先要洗心滌慮,平心靜氣,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的心態。陳照奎先生曾經說過:「太極拳全過程都要松下來,要沉下來,要百分之百地放鬆。同時,周身節節都要松下來,要松到手指肚。」有了松有了靜,頭腦清晰,心平氣和,興趣盎然,在這種狀態下打拳,自然是行雲流水,動作流暢,神採自現了。
「節節貫串」就是強調動作由形整而勁整,把人體的四肢和軀幹視為三節,三節之中各節又可分為三節,節節再分。運動時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順節序而動就能達到「整」字訣的要求。如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虛靈就會自在其中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外面的動作,要由內勁(內氣)帶動,所謂內不動外不動,以氣運身,內氣鼓蕩,外形飽滿,身體上下兩個關節都要在意識韻指揮下,一節節鬆開運轉,如同一串珠子在抖動、在旋動。初學太極拳者,從外形上往往動作不協調,顧了手顧不了腳,顧了上顧不了下,動作不到位,勢子不連貫,氣力不足,這些都是不能一氣貫通的具體表現。待練到一定時日,慢慢掌握了太極拳的運勁、運氣規律,就會氣勁順遂,動作也就連貫了。所謂「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但這串珠子是用一根線串著的,線不能斷,線斷了珠子就會散落。這根線就是內氣。
2.「意」是主導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拙力,對初學者雖然有一定困難,但也不是不可理解。練拳時可以從「假想」入手,練習意氣的感知。比如我們以陳氏太極拳 斜行拗步第五動為例,左弓步右手前推時,你可以假設前方有一個人,你用右手掌推他,前推之勁的大小你自己可以掌握,前推之時要意注丹田,並使真氣徐徐貫入丹田,此時小腹部隆起,命門同時向後膨脹,並且帶脈一圈也要隨之向四周膨脹,這時你可以假想丹田之氣沉到海底,然後順尾椎上升到脊背,再後從脊背到大椎到肩到肘到掌,最後從內勞宮穴透出氣來。這種假想初學時很渺茫,但練習時間長了,就能運用自如了。
關於意念「假想」,其實在武術其他門派中也有同樣類似的練法,如大成拳的七步功法中的站樁和試力兩部功法,就非常強調意念調控與精神假借的訓練。如其樁法中講意念的「頭如線吊」、「雙手抱球」、「手按水中漂木」等等。這些意念活動的目的,主要為幫助初學者以抽象思維方式來正確地掌握姿勢,體會力量,抑制雜念,放鬆人靜。
太極拳的運氣和氣功家的運氣有所不同,一般氣功家鍊氣是意念專注於一點,而太極拳練的是活勁,氣由意導,所謂「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氣為形體的動力,氣行之內,體形之於外,表裡一致,是為完整。每二動,唯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一氣。
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行拳時要求氣貫四梢,勿使有斷續處,「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氣遍身軀不少滯」。實踐證明太極拳的整個修煉過程完全應以意氣為主導,行拳走架時全身放鬆,要用意引導氣之運行,內氣鼓蕩,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蕩,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常見一些練太極拳之人舉手投足毫無定向,漫不經心,這種練法玩玩可以,於練太極功夫相差甚遠。而那些自恃有一點拙力之人,打拳推手全靠一身僵力拼老本,如此練功久而久之人不敷出,透支過甚,傷身傷氣,功不得法耗時傷神實無益處。
太極拳是生命之學,它既練身又煉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雙修,整個修煉過程以意為主導,以丹田為核心。楊澄浦公云:「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的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太極拳一定要把腰勁(丹田勁)練出來,腰勁出不來,不管你怎麼動都是「單擺浮擱」。有些人拳架外形練得也不錯了,可是細品其味,總覺得淡了許多。觀其打拳,動臂搖膀,動腰扭胯,總是扭扭捏捏,感覺彆扭不雅。其原因就是腰勁沒有練出來,一動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亂晃。其病必於腰勁(丹田功夫)求之。陳發科公曰:「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陳照奎先生講;「丹田內轉」,一切拳勢動作都要「結合丹田帶動」。腰是樞紐,丹田是氣之源,是核心。拳論中所云:一動無有不動。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極拳各種勁力的運用,關鍵在腰部(丹田)的修煉,練拳一定先要把腰勁練出來。腰勁有了,身體其他各部的勁才會有效地運作。這個腰勁就好比串起那串珠子的線,這條線的抖動,會帶動整串珠子的旋動。如果這條線不動,線上的珠子再動也是散珠一串,其動而無章,動而無序,動而無力。這根線牽動著整串珠子,好比腰部(丹田)牽動著全身上下的各個關節,腰部發勁時,丹田之氣一部分上升,內氣由海底抄尾閭經夾脊、玉枕、三關連成一線,以腰部為核心,上肢之勁出於脊背,由肩而肘到手。丹田之氣另一部分下沉由胯到膝至湧泉穴,然後通過腳蹬地其勁反彈,由腳而腿而腰復歸丹田。
三、「氣」之運行
太極拳在內講氣,在外講勁,氣是勁的動力,勁是氣的外在表現,「拳法之妙在於運勁」,實際上就是運氣,它們是相輔相成的,互為裡表。初學太極拳者在走架推手時,是很難把氣勁融成一體和隨意隨氣而發勁的。他們行拳走架往往是手是手勁,腳是腳勁,很多動作是「單擺浮擱」,顧此失彼,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不能做到每動手到位、腳到位、身到位、眼神到位,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形成太極整體勁。前面已經談到太極拳的氣勁是按節循序而行的,氣行之源在腰部(丹田),發勁前身體先要放鬆,氣沉丹田,然後吸氣提肛收腹,丹田之氣從海底抄尾閭上翻人命門為蓄勁。發勁時呼氣,命門之氣』前翻人丹田(形成一小周天),拳論所謂「內有海水波浪翻,外有珍珠倒捲簾」。此行氣之法,初時渺茫,時間久之亦能掌握。功夫到一定程度,腰部(丹田)之氣始終是飽滿的。呼吸運氣,體現在內就是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也就是腰部的螺旋鼓蕩。做到了這些,在行拳走架和推手時,才能隨意收發自如,從而發揮勁力之威。陳鑫曰:「出腎人腎是真訣。」丹田是氣之源、勁之發動機,出勁人勁』都離不開腰部(丹田)的樞紐作用。
氣在人體裡看不見,摸不到,但我們確實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氣對太極拳的修煉有重要的影響,其運行牽動身體各處,練習太極拳的朋友們一定要重視對氣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