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廠商何去何從 從COMPUTEX看消費電子未來趨勢
2025-05-02 20:14:26
一年一度的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2018)已經來到了第38屆,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IT展會,臺北展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消費電子產業的風向標。那麼從今年的臺北展上我們又可以看出哪些消費電子產業未來的趨勢呢?
VR熱潮已然不再
如果把眼光放的稍微近一點,2017年的臺北展上幾乎每家必備的VR設備展示已經在一年後的展會上成為了絕對的少數派。現場想要找到一個VR有關的設備,著實需要花一番功夫,與去年VR頭顯、VR主機鋪天蓋地的情景大相逕庭。
2018年,無論是從媒體聲量還是市場關注來說,VR作為曾經被認為將改變PC產業的「救世主」級熱點,已經基本上成為了歷史。
RGB、一切都要RGB!但差異化呢?
在被寄予厚望的VR無法帶動產業增長的時候,在NVIDIA兩年未更新顯卡架構的時候,缺乏業績增長點的PC廠商紛紛將目光從使用體驗上轉移到了顏值的比拼上。而相比眾口難調的外觀設計,顯得更加「電競」且低成本的RGB燈光成為了眾多廠商爭相跟進的「突破點」。
大幹快上RGB的風潮席捲了今年整個臺北展的展廳,乃至於主辦方都在場館裡安裝了一面全部由各家不同廠商的RGB硬體組成的RGB PC牆。
RGB燈光固然可以做的非常酷炫,但問題是怎樣都無法避免的。在做到一定程度以後,RGB燈光方案都會走向同質化。毫不誇張的說,目前的PC市場放眼望去已經被五彩斑斕的RGB燈光籠罩。同質化以後,審美疲勞就成為了不可避免的問題。如何做出自己的差異化,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熱衷於RGB燈光的各大廠商急需解決的問題。
筆記本窄邊框化勢不可擋
正如前文所說,在決定遊戲性能的顯卡兩年未更新的情況下,人們不可避免的將目光從產品性能上更多的轉移到對外觀、顏值的關註上。
反映到筆記本上,在XPS系列和AERO微邊框設計發布幾年後,遊戲本也終於開始大規模普及窄邊框設計。今年各廠商發布的主力新品都將窄邊框座位了今年的主力賣點,消費者也終於有了更多邊框更窄,機身更輕薄的選擇。
重磅產品缺席 臺北展地位堪憂
雖然說2018年的臺北電腦展看起來貌似還是如以往一般熱鬧甚至喧囂。但不可否認的是本年度的展會期間除了華碩之外,並沒有國際大廠選擇將重磅產品的發布安排在這裡。先是Intel四月份在北京發布八代酷睿標壓筆記本處理器、後是AMD第二代銳龍也選擇在北京發布,除此之外,惠普、戴爾也都將新產品的發布地點選擇在了中國大陸。而備受期待的NVIDIA,在臺北也僅僅是走了一下過場。
很明顯,多數具有行業領導力的企業不約而同放棄了在臺北扎堆搞「大新聞」的傳統,進而選擇直接在PC產業的最大市場——中國大陸發布自己的拳頭產品。這意味著作為PC產業「產出端」的臺灣已經被消費端奪走了更多的關注度。這樣的變化其實也非常容易解釋,在PC產業多年的困境下,賣出更多消費者喜歡的產品已經遠遠比酷炫的新技術更加受到廠商重視。飯碗和理想,終歸只能向現實妥協。
另闢蹊徑 猶未為晚
雖然「PC將死」已經被時間證明是一個偽命題,但傳統的PC硬體逐漸被行動裝置邊緣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相比很多廠商拼死掙扎要說一句「我還能搶救一下」,另闢蹊徑從移動網際網路大潮中找到切入點,另闢蹊徑,揚長避短,找到屬於自己的新增長點就顯得更加明智。
沒錯,我想說的就是這次6月初臺北最受矚目的這款產品,來自ROG的遊戲手機。傳統硬體廠商進軍手機,由於基因上的不適配,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甚至華碩就是一家屢敗屢戰的公司,而這次的ROG遊戲手機的推出卻引來了一邊倒的好評和期待。不僅是遠超同行的品牌認同,更來源於對時機的把握。能夠看到在手機遊戲電競化的機會,並且充分利用自己在電競遊戲上的強項和優勢,充分剖析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這樣的一番操作不得不讓人拍手叫絕。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將是傳統硬體廠商自我救贖之路的一個新的開端。
本文編輯:孫斌
關注泡泡網,暢享科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