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造成小兒腸套疊?小兒腸套疊怎麼治療?
2025-07-20 17:35:11
小兒腸套疊是指腸子套著腸子的意思,一般在嬰兒身上比較常見,目前為止已知造成小兒腸套疊的原因有飲食、病毒、腸痙攣、遺傳等等,小兒腸套疊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治療的及時腸子會出現壞死的情況,再加上小孩抵抗力比較低,就容易出現死亡,所以一定要重視起來。
小兒腸套疊是什麼
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臨床上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性。急性腸套疊最多見於嬰兒期,以4~10個月嬰兒多見,2歲以後隨年齡增長發病逐年減少。男女之比為2~3:1。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最高,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有關。在我國發病率較高,佔嬰兒腸梗阻的首位。
什麼造成小兒腸套疊
1、飲食改變:生後4~10個月,正是添加輔食及增加乳量的時期,也是腸套疊發病高峰期。由於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所改變食物的刺激,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2、回盲部解剖因素:嬰兒期回盲部遊動性大,回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繫膜相對較長,新生兒迴腸盲腸直徑比值1:1.43,而成人為1:2.5,提示迴腸盲腸發育速度不同。嬰兒90%迴腸瓣呈唇樣凸入盲腸,長達1cm以上,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3、病毒感染:系列研究報導急性腸套疊與腸道內腺病毒、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4、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由於各種食物、炎症、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也有人提出由於嬰幼兒交感神經發育遲緩,自主神經系統活動失調引起套疊。
5、遺傳因素:臨床上發現有些腸套疊患者有家族發病史。
小兒腸套疊有什麼危害
腸套疊的診斷具有時間性,延誤診斷及治療,常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寶寶發生腸套疊以後,要立即送醫院治療。否則,便會貽誤病情,被套疊部分的腸壁血液循環受到阻礙,使腸壁發生環死、穿孔,導致腹膜炎,甚至死亡。
小兒腸套疊怎麼治療
1、非手術療法
(1)適應證與禁忌證:腸套疊病程不超過48小時,全身情況良好,無明顯脫水及離子紊亂,無明顯腹脹者均可採用三種灌腸療法。禁忌證為:
①病程超過2天以上,全身情況顯著不良者,如嚴重脫水,精神萎靡,高熱或休克等症狀者,對3個月以下嬰兒尤應注意;
②高度腹脹,腹部有明顯壓痛,肌緊張,疑有腹膜炎時,X線腹部平片可見有多數液平面者;
③套疊頭部已達脾曲,腫物硬而且張力大者;
④多次復發疑有器質性病變的腸套疊;
⑤小腸型腸套疊。
(2)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腸套疊:在B超螢光屏上可見「同心圓」或「靶環」狀塊影逐漸向回盲部收縮,逐漸變小,在回盲部常規採用縱斷面觀察,由於水壓增加,盲腸內無回聲液性暗區逐漸增大,腫塊影由大變小,套疊塊影稱為「半島徵」,隨著復位的進展,這個「半島」由大變小,最後通過回盲瓣突然消失。在此瞬間,液體急速通過回盲瓣進入迴腸。
復位成功後可見盲腸和末端迴腸腸壁影像清晰,水腫的回盲瓣呈「蟹爪樣」運動,末端迴腸水腫明顯,其縱斷面呈「溝壑樣」,橫斷面呈「銅錢樣」改變均可以證明腸套疊已復位。此種方法復位成功率達95%左右。復位常用壓力為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在300~700ml左右。復位中注水量與壓力成正比。本法優點是避免X線的影響,而且是無損傷性治療,整個復位過程均在醫師直視下進行,可隨時觀察到病兒病情及腹部體徵的變化,及時處理。
對上述三種灌腸復位,對肯定腸套疊已完全復位應作如下觀察:
①拔出氣囊肛管後小兒排出大量帶有臭味的粘液血便和黃色糞水;
②病兒很快入睡,無陣發哭鬧及嘔吐;
③腹部平軟,已觸不到原有腫塊;
④灌腸復位後給予口服活性炭0.5~1g,如經6~8小時由肛門排出黑色炭末,證明復位成功。
2、手術療法
如發生腸壞死,或者灌腸復位未成功,均應採用手術治療。
嬰兒腸套疊在建國初期均採用手術治療,死亡率高達20%~30%。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近十年來採用B超監視下水壓灌腸復位治療腸套疊,使其復位率達到98%左右,絕大多數病例避免手術治療,使腸套疊病死率大大降低。中國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1982~1985年共治療小兒急性腸套疊927例,手術93例,手術後死亡2例,均伴有腸壞死、休克。手術死亡率為2.1%,佔腸套疊總數的0.2%。
總結:小兒腸套疊是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的,特別是那些年幼的患者,如果發現小孩有小兒腸套疊的一些症狀,就需要馬上到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