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隧道症候群發生原因?腕隧道症候群新式治療法
2025-07-21 07:18:09
瘋狂打電玩、抓寶可夢,小心引起有滑鼠手之稱的腕隧道症候群後遺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產生麻刺感和疼痛感,嚴重者手腕處被輕輕一碰,便會像被電到的感覺,所以必須儘早就醫,若是不儘早治療,容易造成不可逆之神經病變。
腕隧道症候群發生原因
腕隧道症候群是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發生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女性好發年齡在45到54歲之間,盛行率在女性較高約為7%,男性約在1%,現代人工作忙碌,喜歡使用3C產品,發生率有越來越多,且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主要是正中神經,這是支配大拇指動作與支配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一部份無名指感覺的神經,它會穿過手腕處的腕隧道,若是受到壓迫、發炎,導致正中神經缺氧及病變,就可能出現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高危險族群
腕隧道症候群多好發於電腦使用者、長時間手腕過度屈曲,以及伸展(可能使腕隧道壓力增加8-10倍),例如:機械技工、木匠、打字員及家庭主婦等。其他可能原因還包含:腕骨骨折、風溼性關節炎、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酒精濫用、懷孕末期、腫瘤壓迫等。
腕隧道症候群分類
腕隧道症候群的臨床症狀分為早期、中期與後期:早期大拇指、食指、中指及無名指的橈側會有麻木刺痛感,症狀可發生於任何地方和任何地點,但是更有可能在夜裡睡覺時,或清晨快起床時加劇,病患常因手麻痛而醒來,甩甩手便可以減輕症狀,而容易延誤就醫。中期則出現持續性手指疼痛麻木,更進一步可能拿筷子、杯子、扣鈕扣等細微動作出現障礙,甚至握力變得軟弱,東西拿不穩。後期大拇指基端的肌肉萎縮、感覺喪失等,只要手腕處被輕輕一碰,便會像被電到的感覺。
腕隧道症候群傳統治療
傳統治療包括:服用止痛藥、維他命B群等,但對症狀改善有限。另外,復健治療是指雷射、超音波、電療、蠟療等,需長時間治療,效果較緩慢。還有特製的手腕護具,以減少壓迫、需長時間配戴、較不方便。以及採用局部類固醇注射,效果快,但持續時間不長(約1-2個月左右),且需考慮副作用及神經毒性。另有外科手術,針對嚴重性或對保守治療無效,雖然效果不錯,但仍有一定復發比率,且可能相關後遺症(疼痛、感染、術後無力或沾黏)。
腕隧道症候群新式治療
1.體外震波:
震波可幫助加速神經修復,對腕隧道症候群可提供不錯療效,可多次施打(每1-2周治療1次),效果更顯著,適用輕、中度患者或排斥侵入性治療的患者,但健保無給付。
2.超音波導引葡萄糖水注射:
研究證實,以5%葡萄糖水做神經注射,可有效降低神經發炎腫脹,另外,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實施神經解套鬆動術,可減緩神經壓迫及缺氧狀態,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病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知名的梅約診所學報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s》。葡萄糖水無任何副作用,可多次施打,效果可更顯著,適用輕、中度患者,但健保無給付,視嚴重程度一般約需治療3-5次(每1-2周注射1次)。
3.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 PRP):
PRP本身富含許多豐富生長因子 ,三總透過嚴謹實驗設計證實,PRP相較於傳統手腕護具治療,可更顯著改善病人症狀及促進神經修復,施打1次可改善症狀至少1年以上,其效果較葡萄糖水更顯著及持久,多次施打(建議間隔1-2個月),效果更顯著,適用中、重度患者,針對嚴重且不想接受手術患者來說,是相當不錯選擇治療方式,但健保無給付。